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课件 -> 高三语文课件 -> 下载
课件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文件大小 75KB
所属分类 高三语文课件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课件
更新时间 2011-7-14 5:44:30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RAR 档案文件(*.rar)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简介:

以下为课件内提取的文本内容,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甘泉中学 邱龙涛为高考全力打造

教学目标:

1、明确高考对古典诗歌鉴赏的

要求。

2、分析高考古诗鉴赏考点,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

明确考纲 了解“诗歌鉴赏”命题变化

采用主观题的方式,选择古代诗歌作为考察内容。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的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典型题例(2002全国卷)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在首这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典型题例(2003全国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的一个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过香积寺 王维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这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典型题例(2004全国卷)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 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典型题例(2004浙江卷)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

“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菩萨蛮 (李白)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考纲考题分析

鉴赏要求:

考试形式:

初步鉴赏,程度较浅。

鉴赏内容:

主观题 ——

2、填空题

1、简答题

1、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考试范围:

2、定论之作,至少是“所见略同”之作

1、古诗

备考策略

1、加强文化积累

2、强化要点训练

3、强化书面表达

一、加强文化积累

1、大量诵读、反复吟咏

2、积累诗词的文体知识

A、了解诗词的源流

(起源和发展)

B、熟知诗词格律知识

C、掌握诗词特点

D、熟记某些意象的特定意义

(古体诗和近体诗)

熟记某些意象的特定意义

古诗中许多景物都被赋予特定的意义。

1、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思乡的代名词(竹笛、羌管)

思念家乡、盼望团圆的标志(月辉)

孤单一人漂泊,像蓬草一样

史册、史书(竹帛)

重点辨析:

二、强化鉴赏要点

1、鉴赏形象

2、鉴赏语言

3、鉴赏表达技巧

4、评价思想内容

鉴赏要点(1):形象

人物形象:

诗中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

自然形象:

诗中描写的景、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重点辨析

意象:

意境: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与象的结合,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形象。

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练习

漫成一首 杜甫(见1999高考试题)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展示了怎样的意境?

首句从江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意境安谧、和平 。

鉴赏要点(2):语言

分析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即“诗眼”

分析诗的语言结构:如词类活用、词序

变换、句子成分的省略与压缩。

鉴赏诗歌语言的形式美与音乐美

练习

月夜忆舍弟 杜甫(01上海春季卷)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从诗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

戍鼓断人行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

况乃未休兵

练习

题李凝幽居 贾岛(98全国卷)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李凝居处周围幽静的环境。首联通过“闲”、“少”、“入”三字简洁的概括出一个“幽”字,颔联用声响“敲”进一步反衬出月下幽居的安静。

一、二联描写了怎样的环境?从那些词语中表现出。

鉴赏要点(3):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2、表现方法

3、修辞手法

记叙、议论、说明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描写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

1、表达技巧——表达方式

下列诗歌采用什么抒情方式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

借古讽今。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

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作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练习:

练习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2001高考试题)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简述本诗抒情特点。

前三联写离别之情都还十分含蓄,将离愁别绪寓于景中,尾联改含蓄地表达送别之情为直抒胸臆。

2、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赋、比、兴

赋:铺陈,叙物言情,直陈其事,随物赋形

比:比喻,借物托情,有显有隐

兴:联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因物

起兴,触景生情

对比衬托、虚实结合、以动写静、欲扬先抑、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

这两首诗表现手法有何相似之处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尺,风灯照夜欲更。

沙头宿鹭联静,船尾跳鱼拨鸣。

以动衬静

练习:

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象征寄托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虚实结合

练习:

3、表达技巧——修辞手法

一般看来,集中考查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重点辨析

对比:把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并举出来进行比较。

衬托:又叫映衬、烘托。用描述环境、气氛等或其他条件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无主次之分,双方分量相等。)

(居于次要地位,用来陪衬主体,突出主体)

四、鉴赏要点:思想内容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

“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

首先要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如写了什么景,咏了什

么物,然后再体会作者抒了什么情,言了什么理。

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练习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高尚纯洁品格和坚强乐观精神。

练习

月夜忆舍弟 杜甫(2001上海春季卷)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强化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

运用术语

表述严密

条例清晰

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

对下列古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1993)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斜。”“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C.“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D.“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拟人的手法。

分析

93拟人写法、夸张写法与现代汉语提法相同,应注意如何评价其表达作用。“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等语,为主观题评价修辞手法的作用提供了借鉴。

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3分)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含意隽永”一语,联系“用语平易”、“极富艺术感染力”来看,应该是这样的意思:用看似平淡而又耐人寻味的语言表现有深刻道理的意思。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的一项是(3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

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1、“伤感”一词出现两次,联系语境,可知是“一种触景而生的,源于境遇、身世的,难以言表的忧伤情绪。 2、“设问”修辞手法与现代汉语同。

3、“慨叹”的具体对象是“绿肥红瘦”,就是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暗指作者年纪老大且身世飘零)。这是对客观现实的感慨和叹息。 4、“层层拓展、深入”,联系诗境来看:1--2句一般叙述, 3--4句一问一答,感情渐起波澜,最后以设问和慨叹使感情达到高潮。所以,以抒情为主要目的的诗歌,借助变换表现手法使感情呈渐强发展,便可称之为“层层拓展、深入”。 5、“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情。本诗无一句直接写情的句子,当然套不上。 与直抒胸臆相对的往往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含蓄的表达……的感情”(如果既写景,又写情,那就兼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该叫“情景交融”了。)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题 李 凝 幽 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

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

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

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

故读来回味无穷。

分析

1、“以响衬静”,属衬托中的反衬。从题干看来,即意在表现某事物或某意境,而以相反性质的事物或意境来与之比较。

2、“叙事和写景”,既现代汉语中的叙述和景物描写。

3、“炼字”, 选择表现力强的词语。 (c项错在并不是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漫成一首 杜甫(1999)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

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

“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

安宁生活的向往。

分析

1、“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这就说明诗歌中景和物的描写除了抒情,还有表现境界、情调的作用。而境界、情调与作者的主观情绪密不可分,这就构成“描写景物---表现意境----抒发感情”的链条。如本诗的“月下沙滩、联拳宿鹭------安谧、和平的意境--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2、“对比”,与 “反衬”完全不同。“对比”是指两种地位相等的景物、环境,他们应当是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的。本诗三、四句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衬托安谧的与恬静的意境,用意不在于形成对比。

约客????? 赵师秀(2000)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1、“细节”描写:对细小情节的描写,这种“细小情节”,一般是人的动作。 2、“渲染”,即细致的描写。

重点辨析:术语

常见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伤感、忧愁、惆怅、寂寞、

孤独、烦闷 欢乐、赞美、恬淡、

积极向上、消极颓废、坚守节操、

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

壮志未酬的愤激…

术语

2、篇章结构常见术语:

层层深入、首尾照应、有分有总、详略得当、巧妙过渡、铺垫等

3、表现手法常见术语:

虚实结合、以动写静、欲扬先抑、衬托、渲染、象征、联想、想象托物言志、对照比较、卒章显志、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情景交融、借古喻今

4、抒情术语

术语

创作风格常见术语:

婉约:柳永、李清照、姜夔

豪放:苏轼、辛弃疾

用典:辛弃疾

朴素自然:陶渊明

飘逸豪放:李白

沉郁顿挫:杜甫

雄健高昂:王昌龄

悲壮苍凉:高适

迁移训练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表现了梅花的 和 的 特点。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朴素、淡雅

高洁、清秀

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迁移训练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小池风物有哪些特点?怎样表现的?请答出两点。

2、这首诗有什么深刻寓意?概括地谈谈你个人的体会。

大自然万物互相依存,亲密和谐。新生事物稚嫩却充满生机。

(才华刚刚表露出来,就得到赏识 )

A、小巧,泉眼,细流,小荷,尖尖角,小蜻蜓,再加 上“小池”,总体形象小巧玲珑。

B、灵动。 “惜”“爱”“露”“立”写出池中风物的动态美。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2001高考试题)

A、中间两联通过哪些景物写雨?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B、简述本诗抒情特点。

这首诗除了诗的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沉重的船帆、湿透的鸟翅、迷蒙的远景、湿黑的江树把雨写出来。这是一种烘托的写法。

前三联写离别之情都还十分含蓄,将离愁别绪寓于景 中,尾联改含蓄地表达送别之情为直抒胸臆。

迁移训练:

鹿 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东坡志林》说:“味摩诘(注:王维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结合这一评论,重点赏析这首山水诗“诗中有画“的特色。200字左右。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进行赏析。(6分)

作者通过仔细的观察,选取了最能表现鹿柴山林景象的两个细节来刻画景物特征--前两句写空山人语,用了以动写静的反衬手法,愈见空山之寂。后两句写深林夕照,突出了它的清幽。充满着恬静和空灵的诗趣。夕阳的火红与青苔的绿色,色彩鲜明,相映成趣。诗中形象具体,把鹿柴的景物描绘得有声有色,如鸣耳际,如在眼前。这不是一般的画,而是“有声画”,显示出王维画家的才能。

           江 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一诗突出地描写了老渔翁顶风冒雪独钓寒江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被贬到湖南永州时深感孤独的情绪。试通过对本诗意境的剖析,揭示它的深层意蕴。200字左右。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进行赏析。

前两句通过写“千山”、“万径”,给人们展示了一幅广阔而精美的山水画卷。诗句用了“绝”和“灭”等字句,着力渲染了大雪中的净、静,使人读后产生一种寂静凄凉的感觉。后两句与前两句互相衬托,着重写雪中的动。并用“孤”、“独”、“寒”等字句,加强了前两句诗中表现的沉寂清冷的气氛,表现了老渔翁卓然独立、孤寂无援的处境。寄托着诗人自己的精神,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表现了诗人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苦闷的精神面貌。

从 军 北 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碛(qì):沙漠。

(1)根据诗歌的内容判断这是一首唐诗还是宋诗,为什么?

明确:这是一首唐诗。因为唐代边境战事频繁,许多男子被征去戍边,故唐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从这首诗所写的内容看,应该是唐代的一首边塞诗。

?

一、试分析加彩字的妙处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因为残阳已接近地平线,

几乎是贴地面照射过来的,

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

“铺”字显得很平缓,

写出了秋日夕阳的柔和,

给人一种安闲,亲切的感觉。

表现了作者沉浸在自然美景的喜悦之情。

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为是“千古壮观”的绝句。请对这一名句中的加彩字做一分析。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故用“大”;边塞荒凉,没有奇观异景,烽火台的浓烟更醒目,故称“孤”,一个“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一个“直”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没有山峦林木,黄河一览无余,所以“长”;一个“圆”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五、六句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和“直”,把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三、试分析加彩字的妙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登 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使人觉得气象万千。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只因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四、分析三四句的语言特点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些景物由名词组成,一词一景,这些名词意象抓住了早行的特点,组合在一起有声有色地写出了早行的情景,使这些情形宛在眼前,诗人的羁旅之愁,怀乡之情就溢于言表了。

五、下列诗词中加彩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每小题不少于50字)

(一)、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

临洞庭湖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了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而“波撼”句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但是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气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三、四句写远景,用星垂原野、大地苍茫、月涌江流的雄浑壮阔的夜色美景与一二句形成强烈的比照,衬托出诗人无比深重的孤寂凄苦的愁绪。前四句明写景,实抒情,在美妙壮丽的景色中暗寓着诗人难以名状的愁苦。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三、四句写祠堂内的所见所闻,用“自”、“空”道出了祠堂的满目荒凉和寂寞,抒发了作者睹物思人的深深情怀。

相关资源:
·浙江省作文优质课8
·话题:竞争与人情
·扩展语句
·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
·古诗词鉴赏高考复习专题
·高三文学常识
·左忠毅公逸事
·高中作文指导之描写篇
·话题作文专题9924773285
·文言句式和翻译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