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高三班主任工作案例 (人教版高三)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57阅读:
字号:|
刘 术 友

时光流逝,不知不觉中我在班主任的岗位上又送走了一届学生。这里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遗憾。正如“教无定法”一样,我认为班主任管理也无定法。情感激励关键是一个“爱”字,即热爱学生。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
                                                
案例呈现:

事情要从抓学生早上迟到说起。高三的学生很多因熬夜学习而导致睡眠不够,早上上学迟到每天都有发生。我也是心疼学生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可没想到迟到的学生越来越多不说,并且迟到的学生对于迟到也不以为然,甚至影响到老师的正常上课。于是我按照班级管理条例处罚,有所改善,每天就两三个人迟到,其中包括许名与金伟。
有一天铃响了,许名与金伟背着书包急匆匆地跑进教室,我随口说:“别人都能做到不迟到,你俩就不行吗?为什么总要让别人“特别注意”呢?明天再迟到,就让你们家长带你们来上学!”第二天我早早来到教室,担心他们迟到,万一她们迟了又没带家长来,我怎么办呢?把他们赶回家吗?正愁着的时候,许名与金伟来了,我一见到他俩,就说:“今天你们表现不错,只要你们思想上想学出个名堂来,快点行动起来,你们完全可以做到不迟到,不是吗?”坚持了一周,周末我对他俩说:你们可以做到一周不迟到,你们就可以做到两周不迟到,希望你们彻底与迟到告别,做个准时英雄。如果实在是起不来,我给你们俩每天早上打电话叫铃,你们看有必要吗?”俩个人都说不必了。之后过了很长时间他们都没有迟到。     


但是新问题又出现了。月考结束后很多学生希望我调座位,我想彼此坐在一起时间太长的缘故,太熟悉了,于是我征求了学生的意见,既然大多数学生都同意,那就调整一下,大家想换个同桌换个心情也能理解。花了一周的时间考虑终于按照我的思路调整了座位,结果没几天,许名与金伟的同桌就来找我,说不想跟他们二位坐。问其原因都说他们俩上课话多。我也不能听信这俩男生的一面之词吧,告诉他们俩我是有意这么安排的,因为这俩个男生自制力强,学习优秀,希望他们能影响和监督许名与金伟,帮助他们改改坏习惯,协助老师做好这个工作,就这样把俩个男生劝走了。为了获取真实的第一手材料,我每天选择好观察点,在本班教室门口观察学生的上课状态,果然发现许名与金伟没有被冤枉。在铁的事实面前,我把他们找来,刚柔并济地批评了他们,让他们意识到上课说话不但影响老师讲课还影响了其他同学,更重要的是影响了自己,上课都不听讲的同学,课下再怎么下功夫也是白搭。让他们明白在高三的最后时刻,谁能把握住自己谁就是赢家,不良的行为习惯只能是自己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对许名与金伟的帮助我做到了一个“勤”。
进入春季学校开始要求学生课间做操,我又发现督许名与金伟又有了新动向,他俩趁我不注意就逃操,溜得不见踪迹。别的学生做操,他们就逃操。现在的学生都很“精”,只要老师没抓住,往往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为了掌握证据,跑操时我故意晚出来一会,他们一见我没来,就溜了。做到第二节的时候我出现了,检查了学生的人数,把他们俩逮了个正着。惩罚是必不可少的,偷懒就罚值日十五天。有一天我走到他俩跟前,我问:“你们委屈吗?”“委屈,你就盯着我们俩,别人犯错误你都看不见,就我们俩倒霉。”我一听,原来他们根本就没有心服口服啊。于是我对他们说;“你们是班里男生中反应最敏捷的,悟性也很好,只要听讲,效率就很高,但是你们在学习上却很少有所作为,主要原因就是你们的不良行为习惯。老师对你们抱有很大的期望,只有对你们严格要求,警钟常敲,你们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扬起风帆前进。”

案例反思:

当你得到一位学生尊敬时,其实你已得到无数的学生尊敬。                                                       同时我也深深认识到班主任工作应持之以恒,尤其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更应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有半点的松懈之心。因为教育工作本来就是一个复杂而持久的工作。而一个班级要长久保持和谐的成长,就必须坚持每时每刻不能放松。就青少年自身的特点而言,青少年在自制力与关注事物的持久性上,才刚刚从儿童的好动与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中走出来,还没有形成坚定的长久的对事物的关注力,很多事往往是半途而废,因此,要求我们班主任在工作中时刻提醒他们,关注他们。给学生一米阳光,虽然并不耀眼,但足以温暖学生的心灵。


 





 

刘术友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