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筛选文中的信息(苏教版高三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34阅读:
字号:|
山东滕州一中   杨厚典
【考点突破】 “筛选文中的信息”属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的考点之一,能力层级为C。要求考生读懂文章,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与归纳,从而把握原文的主要信息。比如,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理以及起因、经过、结果等等,能够根据题干的要求,筛选所需要的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作为一个重要考点,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每年都出现。这种筛选有时要求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有时要求答出某个观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信息要素。常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信息;(2)体现人物主张的信息;(3)表现人物情感的信息;(4)反映人物思想道德的信息;(5)展现人物性格的信息;(6)反映人物志向的信息;(7)表现人物才智的信息等等。
考查的形式主要有(1)对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设题或对某一问题从多个不同方面进行叙述,例如从原文中找出某个观点的依据,或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2)选择能说明同一问题的数个句子。全国高考试卷从1999年至2007年一直采用这种形式,一般采用编组形式。题型主要有两类:一是以文中主人公的经历或事迹、品质或情操等为依据编为6个文句,然后把这些文句编为4组,让考生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二是对全文的内容进行分析,选择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整体阅读要领:高考选择“浅易”古代文作为阅读材料,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依据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知人
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
(2)明事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
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4) 论世
了解、联想时代背景及相关人物的事迹,有助于理解文章及人物。
解答试题法:“题文对应,由文及题”。
题目由文章而来,主要是针对文章内容的,答题就要分析题目与文章有关内容的对应关系,从选文内容出发来思考题目,即从选文的整体出发来研读与题目相关的局部,以形成答案。具体地说,就是把选项的有关要求与原文相关部分作具体对照,以确定答案的正误。
强调“题文对应”,也是有针对性的。一些考生解答文言文试题时,往往就题答题,不顾原文,不顾语境,往往出错。这种教训也是应该记取的。

【典例调研】
【典例1】
商衡,授鄜州洛郊主簿。以廉能换郿县,寻辟威戎令。兴定三年,岁饥,民无所于籴,衡白行省,得开仓赈贷,全活者甚众。后因地震城圯,夏人乘衅入侵,衡率蕃部土豪守御应敌,保以无虞。秩满,县人为立生祠。再辟原武令。未几,拜监察御史。
哀宗姨郕国夫人不时出入宫闱,干预政事,声迹甚恶。衡上章极言,自是被召乃敢进见。内族庆山奴将兵守盱眙,与李全战,败。朝廷置而不问。衡上言:“自古败军之将必正典刑,不尔则无以谢天下。”诏降庆山奴为定国军节度使。户部侍郎权尚书曹温之女在掖庭,亲旧干预权利,其家人填委诸司,贪墨彰露。台臣无敢言者,衡历数其罪。诏罢温户部,改太后府卫尉。再上章言:“温果可罪,当贬逐,无罪则臣为妄言,岂有是非不别而两可之理?”哀宗为之动容,乃出温为汝州防御使。
未几,……明年,召迁,行省再奏留之。正大八年,以母丧还京师。十月,起复为秦蓝总帅府经历官。天兴元年二月,关陕行省徒单兀典等败于铁岭,衡未知诸帅存殃,招集溃军以须其至。遂为兵士所得,欲降之,不为屈。监至长水县东岳祠前,诱之使招洛阳,衡曰:“我洛阳识何人,为汝招之耶?”兵知不可诱,欲捽其巾。衡瞋目大呼曰:“汝欲胁从我耶?”终不肯降,望阙瞻拜曰:“主将无状,亡兵失利。臣之罪责,亦无所逃,但以一死报国耳。”遂引佩刀自刭,年四十有六。
(节选自《金史•列传第六十二》)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商衡性情刚正、无畏无惧的一组是(    )
①衡白行省,得开仓赈贷 ②衡上章极言
③诏降庆山奴为定国军节度使 ④台臣无敢言者,衡历数其罪
⑤兵知不可诱,欲捽其巾 ⑥但以一死报国耳
A.①②⑥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分析】①句写的是爱民,②④⑥都是刚正和无畏的表现。③⑤不是商衡的行为。
【答案】B 
【知识链接】授、征、辟、拜、迁、累迁、贬谪等为古代官员变动的专门用语,要注意区别。
【技巧点拨】做题时,首先要看清并理解题干要求,然后找出对应的阅读区间,再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并对照比较,作出是否符合提干要求的判断,最后运用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排除。
【典例2】
鲦字长鱼,谨约有父风。事后母至孝,及母卒,哀思过礼,毁病不自支,世祖常遣中黄门①朝暮送饘粥。建武中,诸王既长,各招引宾客,以鲦外戚,争遣致之,而鲦清静自保,无所交结。帝崩,鲦为复土校尉。
永平元年,拜长水校尉,与公卿杂定郊祠礼仪,以谶记正《五经》异说。北海周泽、琅邪承宫并海内大儒,鲦皆以为师友而致之于朝。上言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宜敕郡国简用良俊。显宗并从之。
二年,以寿张国益东平王,徙封鲦燕侯。其后广陵王荆有罪,帝以至亲悼伤之,诏鲦与羽林监南阳任隗杂理其狱。事竟,奏请诛荆。引见宣明殿,帝怒曰:“诸卿以我弟故,欲诛之,即我子,卿等敢尔邪!”鲦仰而对曰:“天下高帝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春秋》之义,‘君亲无将②,将而诛焉’。是以周公诛弟,季友鸩兄,经传大之。臣等以荆属托母弟,陛下留圣心,加恻隐,故敢请耳。如令陛下子,臣等专诛而已。”帝叹息良久。鲦益以此知名。
其后弟鲔为子赏求楚王英女敬乡公主,鲦闻而止之,曰:“建武时,吾家并受荣宠,一宗五侯。时特进一言,女可以配王,男可以尚主,但以贵宠过盛,即为祸患,故不为也。且尔一子,奈何弃之于楚乎?”鲔不从。
  十年,鲦卒,赗③赠甚厚,谥曰哀侯。帝遣小黄门张音问所遗言。先是河南县亡失官钱,典负者坐死及罪徙者甚众,遂委责于人,以偿其耗。乡部吏司因此为奸,鲦常疾之。又野王岁献甘醪、膏饴,每辄扰人,吏以为利。鲦并欲奏罢之,疾病未及得上。音归,具以闻,帝览之而悲叹,敕二郡并令从之。
(节选自《后汉书•卷三十二•樊鲦列传》)
[注]:①黄门:即指宦官。②将:做篡夺杀戮的事情。③赗:读fèng ,送给丧家助葬之财物。
以下四组,分别表现樊鲦“谨慎”和“尽职”的一组是 (    )
A.鲦清静自保,无所交结
及母卒,哀思过礼,毁病不自支
B.与公卿杂定郊祠礼仪
     鲦皆以为师友而致之于朝
C.事竟,奏请诛荆
     帝叹息良久
D.弟鲔为子赏求楚王英女敬乡公主,鲦闻而止之
     鲦并欲奏罢之,疾病未及得上
【分析】A、“及母卒,哀思过礼,毁病不自支”表明孝顺;B、“与公卿杂定郊祠礼仪”不能表现樊鲦的谨慎;C、“帝叹息良久”主要说的是汉明帝的惋惜伤悲
【答案】D  
【技巧点拨】根据每组所列句子,要善于联系上下文,概括所叙事件,判断所列句子表达主人公的哪一方面;也要善于利用注释,理解文章。
【强化闯关】
(一)何武者,寿之骁卒也,故为步卒将,戍霍岳。岳产名荈①,有负其贩者,多强暴民。民不便,必诉于将。武之至也,责其强暴者,尽擒而械之。俟薄围②,将申太守,请杀之。强暴之党惧且死,乃诬诉武于寿守,且曰:“不顺守命,擅生杀于外。”寿之守严悍不可犯,苟闻不便于民,虽剧僚贵吏,皆得辱杀之。至是,闻武罪,如乳虎遇触、怒蝮遭伤,其将害也,可知矣。乃命劲将勇卒囚武至府。武固知理可申,然不夺守严悍,必当受枉刑,乃乐而俟死矣。至则守怒而责武以其过。武善媚对,又肢体魁然,乃投石拔距③之类也,守雅爱是类,翻然释之,黜其职一级。武曰:“吾今日不归地下,真守之赐也。请得以命报。”居未久,寿之指邑曰枞阳,野寇四起,其邑将危。武请于守曰:“此真某毕命之秋也。”守壮之,复其故职,奉命为贰将,领偏师,自间道入枞阳。不意伏盗发于丛翳间,兵尽骇逃,武独斗死。
(皮)日休曰:武之受谤,不当其刑,况其死乎?如非武心者,纵免死,其心不能无愤也,况感分用命哉?呜呼!古之士事上遇谤,当职遭辱,苟其君免之,必以愤报。破家亡国者可胜道哉!春秋弑其君三十六,其中未必不由是而致者也。武一卒也,独有是心。呜呼!今之士事上当职,苟遇谤遭辱无是心者,吾又不知武一卒也。
                                                   (唐•皮日休《何武传》)
①荈(chuǎn):晚茶。  ②薄围:文状聚齐。  ③投石拔距:一种练武游戏。
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何武“遇谤遭辱”而“其心无愤”的一组是 (    )
①武之至也,责其强暴者,尽擒而械之
②不顺守命,擅生杀于外
③此真某毕命之秋也
④吾今日不归地下,真守之赐也。
⑤兵尽骇逃,武独斗死。
⑥武一卒也,独有是心。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④⑥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何武作为步卒将,防卫霍山。霍山盛产晚茶,很有名。贩茶的商贩多是强横霸道的百姓,何武到任后,对这些人均予以惩治。
    B.何武因受到诬告,被囚禁到州府。他本知道可以申诉,但考虑到太守的性格,自己一定会受到不应受的刑罚,于是就坦然等死。
   C.何武没有受到处罚就被释放,一方面因为面对太守的指责,他没有冒犯;一方面因为他擅长的一些练武游戏被太守所喜欢。
D.何武遭遇诽谤却心无怨愤,能感念情分献出生命,其宽广的胸襟为皮日休所欣赏。歌颂何武的宽广胸襟也就成了此文的唯一创作意图。
(二)
韩褒,字弘业,颍川颍阳人也。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其师怪问之,对曰:“文字之间,常奉训诱,至于商较异同,请从所好。”师因此奇之。及长,涉猎经史,深沈有远略。时周文帝为刺史,素闻其名,待以客礼。及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诸将遣使迎周文。周文问以去留之计,褒曰:“此天授也,何可疑乎!”周文纳焉。大统初,迁行台左丞。
    出为北雍州刺史。州带北山,多有盗贼。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厚加礼遇,谓曰:“刺史起自书生,安知督盗?所赖卿等共分其忧耳。”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帅,分其地界,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论。于是诸被署者莫不惶惧,皆首伏日:“前盗发者,并某等为之。”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或亡命隐匿者,亦悉言其所在。褒乃取盗名簿藏之,因大榜州门曰:“自知行盗者,可急来首,即除其罪。尽今月不首者,显戮其身,籍没妻子,以赏前首者。”旬日之间,诸盗咸悉首尽。褒取名簿勘之,一无差异,并原其罪,许以自新,由是群盗屏息。入为给事黄门侍郎,迁侍中。
    累迁汾州刺史。先是,齐寇数人,人废耕桑,前后刺史,莫能防扦。褒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人既不备。以故多被抄掠。齐人喜于不觉,以为州先未集兵,今还必不能追蹑,由是益懈,不为营垒。褒已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邀其归路。乘其众怠,纵伏击之,尽获其众。故事,获生口者,并送京师,褒因是奏日:“所获贼众,不足为多,俘而辱之,但益其忿耳。请一切放还,以德报怨。”有诏许焉。自此抄兵颇息。
    褒历事三帝,以忠厚见知。武帝深相敬重,常以师道处之,每入朝见,必有诏令坐,然始论政事。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八)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韩褒“深沈有远略”的一组是 (    )
   ①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
   ②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
   ③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
   ④褒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
   ⑤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
   ⑥每人朝见,必有诏令坐,然始论政事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少年韩褒就有志向与追求,对于学习也有不凡的见解。在恭谨地接受老师教诲的同时,也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有所偏好。
   B.北雍州多盗贼出没,韩褒任刺史期间,先深入调查摸清了情况,又明榜昭告公布自首期限,再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最终制服盗贼。
   C.宽以待人是韩褒为官的特点,为人的品质。在北雍州,他能宽恕诸盗贼的罪过,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在汾州,更是以德报怨,放还俘虏。
   D.韩褒历经北朝三个君主时期,以忠诚厚道而闻名。武帝每每朝见时,先下诏让他坐下,然后才议论朝政,恭敬如执弟子礼。
(三)
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也。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与河内王奂亲善。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不至。及至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乃与弟步赍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冉见奂车徒络绎,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奂识其声,即下车与相揖对。奂曰:“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供到前亭宿息,以叙分隔。”冉曰:“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便起告违,拂衣而去。
桓帝时,以冉为莱芜长,遭母忧,不到官。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议者欲以为侍御史,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荫。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后为三府所辟,乃应司空命。是时西羌叛,黄巾作难,制诸府掾属不得妄有去就。冉首自劾退,诏书特原不理罪。
中平二年卒于家。遗令敕其子曰:“吾生于昏暗之世,值乎淫侈之俗,生不得匡世济时,死何忍自同于世!气绝便敛,敛以时服,衣足蔽形,棺足周身,敛毕便穿,穿毕便埋。其明堂之奠,干饭寒水,饮食之物,勿有所下。坟封高下,令足自隐。勿令乡人宗亲有所加也。”于是三府累行论谥,佥曰宜为贞节先生。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范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的一组是(    )
①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不至
②冉见奂车徒络绎,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
③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
④议者以为待御史,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
⑤后为三府所辟,乃应司空命
⑥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只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A.①③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范冉极有个性,尽管与河内人王奂的关系密切,但并不因为王奂做官而攀附他,等到王奂远行到异地为官,也只是在路边见上一面就离开了。
B.桓帝时,曾任命范冉担任莱芜长,但因母亲去世,范冉并没有去就任。后来有人提议让他担任侍御史的官职,他又一走了之。
C.范冉甘于清贫生活,家里住的很简陋,生活窘困,他却若无春事,言谈和表情依旧,因此乡人也以歌讥讽他。
D.范冉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有着奢侈风气的混乱社会,活着不能匡世济时,死后也不肯和世人一样,因此临终之时,他吩附儿子自己的丧事一切从简。
(四)
朱建,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布。布欲反时,问建,建谏止之。布不听,听梁父侯,遂反。汉既诛布,闻建谏之,高祖赐建号平原君,家徙长安。
为人有口辩,刻廉刚直,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欲知建,建不肯见。及建母死,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货服具。陆贾素与建善,乃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陆生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税,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赙凡五百金。久之,人或毁辟阳侯,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太后惭,不可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困急,使人欲见建。建辞日:"狱急,不敢见君。"建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俱幸君,君富贵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建,建不见,辟阳侯以为背之,大怒。及其成功出之,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与诸吕至深,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党诸吕故。孝文闻其客朱建为其策,使吏捕欲治。闻吏至门,建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自杀为?"建日:"我死祸绝,不及乃身矣。"遂自刭。文帝闻而惜之,曰:"吾无杀建意也。"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赞曰:高祖以征伐定天下,而缙绅之徒骋其知辩,并成大业。……朱建始名廉直,既距辟阳,不终其节,亦以丧身。
(节选自《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
【注】服具,办丧事。 赙,fù,以财物助人办丧事。
7.下列四组句子,能分别表现朱建"始名廉直""不终其节"的一组是 (    )

A. 


B.


C.


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建为人廉洁正直,从不曲意迎合别人。曾两度在黥布手下为官,因劝阻黥布谋反受到高祖赏识,被赐号平原君,并移居长安。
B.辟阳侯品行不端,朱建起初不愿与之交往,后因朱建丧母,而辟阳侯乘机施恩,他才与之交往。此后,朱建两度帮助辟阳侯逃避大难。
C.尽管朱建曾为辟阳侯及诸吕出谋划策,孝文帝还是没有严责他的意思,但他为了不连累家人而自杀,文帝甚至为他惋惜。
D.朱建的悲剧启示我们:为官者无论"穷""达",都应该独善其身,保住气节,善始善终。
(五)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也。先主定蜀,太守李严命为功曹。严欲徙郡治舍,洪固谏不听,遂辞功曹,请退。严欲荐洪于州,为部蜀从事。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针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从事皆办,遂使即真。
先主既称尊号,征吴不克,还住永安。汉嘉太守黄元纱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是以元益无所惮。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众议以为元若不能围成都,当由越 据南中,洪曰:“元素信凶暴,无他恩信,何能办此?不过乘水东下,冀主上平安,面缚归死;如其有异,奔吴求活耳。敕曶、绰但于南安峡口遮,即便得矣。” 曶、绰承洪言,是生获元。
五年,丞相亮北往汉中,欲用张裔为留府长史,问洪何如?洪对曰:“裔天姿明察,长于治剧,才诚堪之,然性不公平,恐不可专任,不如留向朗。朗情伪差少,裔随从目下,效其器能,于事两善。”初,裔少与洪亲善裔流放在呈,洪临裔郡,裔子郁给郡吏,微过受罚,不特原假。裔后还闻之,深以为恨,与洪情好有损。及洪见亮出,至裔许,具说所言。裔答洪曰:“公留我了矣,明府不能止。”时人或疑洪意自欲作长史,或疑洪知裔自嫌,不愿裔处要职,典后事了。后裔与司盐校尉岑述①不和,至于仇恨。亮与裔书曰:“君昔在陌下,营坏,吾之用心,食不知味;后流迸南海,相为悲叹,寝不安席;及其来还,委付大任,同奖王室,自以为与君古之石交也。石交之道,举仇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犹不相谢也,况吾但委意于元俭,而君不能忍邪?”论者由是明洪无私。
(选自《三国志•蜀书》)
    注:①岑述:字元俭。
9.下列各项分别表现杨洪深谋远虑和不徇私情的一组是 (    )
A.敕留、绰但于南安道口遮,即便得矣
洪固谏不听,遂辞功曹,请退
B.汉中则益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
洪临裔郡,裔子郁给郡吏,微过受罚,不特原假
C.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
或疑洪和裔自嫌,不愿裔处要职,典后事也
D.亮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
及洪见高出,至裔许,具说所言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洪竭力劝谏太守李严、不要搬迁郡府,建制房舍,李严不听,杨洪于请求辞职。之后李严又想推荐扬洪做蜀郡从事。
B.汉嘉太守黄元举郡反叛,攻成都不克,占据南中,杨洪启奏太子刘禅,派大将在南安峡口设伏,生擒黄元。
C.杨洪少年时与张裔关系亲密,但张裔之子犯小错,杨洪也并不特别宽容他,张裔返蜀后,对这件事耿耿于怀。
D.诸葛亮欲用张裔为长史,杨洪表示不赞同,别人猜疑是杨洪怕张裔身居要职对己不利,最后这些人终于明白杨洪是正直无私的。
【参考答案】
1.B(①说何武严惩强暴者②是暴民诬告何武的话⑥是对何武的评价)
2.B(A原文中的“强暴”本是动词,不是形容词;C何武受到降职一级的处罚,不是“没有处罚”;矿歌颂何武的宽广胸襟”只是此文的创作意图之一,还有讽谕之意。)
3.D(①为韩褒年少时事,也不属谋略;③系“诸被署者”所为;⑥反映的是武帝对韩褒的敬重。)
4.B(明榜昭告在任用“杰黠少年”之后,“以毒攻毒”也不符合文意。)
5.D(③是说范冉上朝佩戴韦皮是为了提醒自己。⑤说范冉应召到司空府就职。⑥是说民间歌谣对范冉家里穷的描述。)
6.C(乡人的歌谣并不是讥讽他)
7、A (B项,第一句不能表现"始名廉直";C项,第二句不能表现"不终其节";D项,第一句说的是朱建之子。)
8、C(C项,"及诸吕"有误,未给诸吕出谋划策。)
9.B
10.B(“围成都”,“据南中”,只是众人推断,并未成为事实)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