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文学作品阅读解题方法及练习(人教版高三)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26阅读:
字号:|
 文学作品阅读解题方法及练习
一、学生树立四个观念                                    
1、基本客观题——观点在作者,答案在文中——确认、整合文本信息,切忌主观阐发。
作家:选材、构思、运用技巧        表现主旨                        
命题:考生理解的主旨与作者要表现的是否一致,考生理解的作者的种种用心与作者写作时的用意是否一致     
2、解题前提——整体把握,理解主旨 
3、培养审读题干的意识                                          


例:作者在第三段写了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显示答题区位—第三段                                                   
②显示思考方向—怎样写—考虑表现手法                         
③显示命题意图—作用—考手法的表达效果              
4、遵守答题格式,细心整合                               
 例:问作用的答题格式:                                           
点明手法 + 该手法作用 + 结合文本内容                   
如反衬: 突出主体(太阳花)生命力强 
5、弄清各类文章阅读的大思路。                 
六类——写景抒情类、  叙事说理类、写人抒情(说理)类、哲理散文、托物言志类 、小小说
表现情理的方式     直接抒情、议论
                                    托物—— 物之性  +  人之情
             间接表现:             借景——景之情调 +人之情
                                    借事——蕴含道理——议论
                                    借人——精神风貌——评价
6、系统归纳有关知识,掌握答题应遵循的格式。
例1:重要语句分析的思路
形式    位置特点—作用      手法—好处
内容    表现主旨    表现人物    表达感情
例2:篇首写景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全文抒情基调、为下文内容作铺垫 
例3:结尾句作用:概括上文、卒章显志、强烈的抒情、留下余地,发人深思                            例4:反复的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
例5:象征的作用:
二、要点讲解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如下例:
    我国宋代哲学家朱熹对阅读过程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未见道理时,恰如数重物色,包裹在里许,无缘可以便见得,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了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方见腱。使粗心大意不得。”我国现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也说:“读一本书要越读越薄。”
对加点词解释恰当的是:
1 恰如数重物色
  A.形貌    B.寻求    C.物品     D.风物、景色
2 “包裹在里许”中的“包裹”的意思是(    )
A.包扎    B.包扎成件的包儿    C 包含       D.包涵
解析:1 此题考查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物色”被“包裹”,且是“数重”,只可能是“物品”。答案:C 
2 此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根据陈述,“包裹”作谓语,对象是钱物品”,仅从搭配角度考虑,“包裹”当指“包扎”。答案:A
小结:
1. 着眼上文,确定指代词的指代内容
2. 联系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
3. 注意修辞方法,正确解释词义
4. 结合写作背景,确定词语的内涵
5. 注意词语搭配,准确辨析词义
6. 运用下定义的方法,理解科学概念.
(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思路点拨:
首先,把握句子本身(用了什么词、怎样的手法、有什么修饰、限制,怎样的语气、几层意思)其次,把握上下文(前后说了什么。解说,铺垫,呼应,还是别的?)
方法:
1.从整体把握入手,在联系比较中理解.
2.从句子结构入手,理解句子意义.
3.从所处地位入手,准确理解句意.
4.从不同层面入手,深刻领会句意.
5.从修辞角度入手,挖掘隐含意义.
6.从对应关系入手,寻求句子的具体内涵.
小结: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主要考查分析能力:具体--------概括   抽象--------阐发   含蓄--------解说
主要有:对应语句------对应分析/结构分析-------主干、枝叶/位置分析-------总起、过渡、总结、总括/主旨辐射-------中心主旨/整体探索-------特点、意思、背景、目的/还原应证
                  内容主旨(篇或段)
         作用     形象(特征)
                  结构(过渡、照应等)
形式、语言(深化、强调、突出等)

(三)、技巧分析型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丰富多彩的,有表达方式方面的技巧,有表现手法方面的技巧,有材料安排方面的技巧,有布局谋篇方面的技巧,也有修辞运用方面的技巧,每一种技巧都有其常规作用。这种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是:1. ……作用是什么? 2. ……的好处是什么?3. 请分析……的表达效果。4. 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题方略】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丰富多彩的,其作用也是异彩纷呈的,对常见的技巧必须要熟悉它的常规性作用。例如,类比的作用: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象征的作用: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衬托的作用:突出事物特征,强化思想感情。
回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次要回答这种表现手法在文句中表现了什么内容,最后回答这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好处或效果,并结合语境加以说明。形式、语言(深化、强调、突出等)
1、掌握答题要领:
A、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B、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C、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2、如何进行全面的解答:
A、回答问题,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
B、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有适当而具体的分析;
C、对应题旨,不能遗漏答题要点。之所以要这样去做,是因为现代文阅读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评分办法一般是“要点给分”。 
D、看赋分,配答案,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可能只是一点。一般情况,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1)、(2)之类序号,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如果未标明序号,考生也应该心中有数,不可只答一点了事。如果题干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哪些”等提示,更要认真把握住。
3、如何有效地组织语言
A、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很多考生只知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虽然摘录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要的内容,但不是从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的,致使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应该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对准文中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契合要求的标准答案。 
B、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考生如果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绝对是不可取的,那样的回答距标准答案都有一定的距离,有时甚至相距甚远。
 C、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4、方法:
    (1)、注意文章题目和文后注释所隐含的答题信息。
    (2)、注意题目中隐含的答题信息。如题目中的“多次”就告诉我们用了“反复”的手法,指出用了手法之后一定要注意分析其作用。
   (3)、题目如问“什么作用”“什么好处”一般包括如下步骤:   手法+如何运用+作用
附:几种常见技巧及答题示范
一、关于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用墨线勾勒人和物的形象的画法。它重在以形传神,不重形似而求神似。后来人们把这种写意的技法引进写作。
白描的作品,没有过多的风景描写,没有过长的人物对话。不抽象地描绘人物的心理,不琐碎地摹写人物的装饰。对话、心理、环境和服装,都紧扣在人物的行动性格上。绝对避免浮夸,要求简练。 如2004年高考试题(孙犁《老家》)
⑨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加强与课文联系——内容联系、表达技巧联系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
   《荷花淀》院子里干净得很,凉爽的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答题方向』  
   “描写手法”的确认:有动作、心理、肖像、语言,正面、侧面,白描、工笔等。根据描写对象“河流、风沙”等判断,应在“白描、工笔中选择”。
   “气氛”的含义确认:感情色彩,情绪基调。
鲁迅对白描手法的解释:“少做作,勿卖弄自己。”用白描手法写人写景,可以不去过分渲染、铺张辞藻,它不但简练,而且传神。同时,白描手法往往能带来含蓄的效果,虽着墨不多,却能余味无穷。 
《祝福》里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二、关于类比
       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原文: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么才能不酗酒,不作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 (2004年高考《快乐的死亡》第 19题 )
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参考答案:(1)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益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
   (2) 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类比论证:也称比喻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类似的两件事作比较,从而使得结论的形象性较强的论证方法。
    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主体事物齐王与客体事物邹忌之间,在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对齐王的态度及妻、妾、客对邹忌的态度上,均表现为“私”“畏”“有求”这三个方面的相同特点。相同的特点越多,主体事物就越具有客体事物的性质,越能暴露主体事物的本质。 
三、关于烘托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2005年广东卷第17题)
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分析:主观上写人的感受,实际上是为了表现出黄河气势,这叫侧面烘托。再围绕侧面描写的一般性作用常识,结合本段表现的情感,答案就出来了。
答案:
(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衬托)的手法。
(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光、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备考建议:
    脑子里一定要贮藏一些关于表现手法的词汇及其作用,解题时针对题目要求,在相关句段中梳理,然后有针对性地做答。
一、定义 
  衬托又叫映衬,就是为了突出强化主要事,用另外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的突出显现出来的修辞方式。
二、分类 
  按主要事物和陪衬烘托事物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关系上的不同,可分为正衬(烘托)和反衬两种。 
1、正衬 即用跟主体事物相似的事物来陪衬。 
    例如: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里,呜呜地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 用阴冷的天气和“没有一些活气”的景象来衬托“我”心情的悲凉。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
四、关于反衬
2、反衬 即用跟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来陪衬。 例如:
    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的天地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鲁迅《祝福》) 用鲁镇除夕喜庆的气氛来反衬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和结局。
原文: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  
28、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不超过12个字)
2004年高考石评梅《痛哭和珍》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 “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失丢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竟究去了那里。
19.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五、关于象征
象征,就是用易于引起联想的具体事物或活动,来说理或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从而使文章达到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境界。 
如《三人行》一文,讲的是身负重伤、饥饿劳累的指导员王吉文,往返轮换背负腿部受伤、不能行走的通讯员小周和重伤员黄元庆,在茫茫的草地上艰难行走,最后昏倒在草地里;当王吉文醒来时,发现小周和黄元庆正用油布拉着自己在草地上匍匐前进。这是多么感人的场面,充分表现了三个红军战士患难与共、相互帮助的崇高革命精神。而文章结尾并没有直接点明这一点。作者是这样收束全文的: 
     王吉文看着,听着,他心里顿时激动起来。他仰起脸,望着天空轻轻地吁了口气。天无边无垠的。好像为了衬托那令人目眩的蓝色,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在那白云下面,一长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轻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 
象征是一种以实带虚,运虚入实,明暗交叉的表现手段。我们平时所说的象征散文,就是以象征作为整体构思的主要手段,描写具体的形象,对社会生活某些本质方面进行寓示和概括的一类散文。 
茅盾的《白杨礼赞》: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激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这种把实体画面和象征意义的想象画面迭印在一起,通篇结构显得水乳交融,使人耳目一新。 
象征的好处:
语贵含蓄,文重蕴藉。
     含蓄蕴藉,是我国传统美学的第一要义。运用象征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思想蕴藉,感情真挚,整个作品富于哲理的深刻性和艺术感染力,显现出一种含蓄美,从而有力地启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
解题思路:
一个原则:
   以原文为底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 
两个观念:           指向文段       指向主旨
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了什么方法    第二步、表达了什么内容    第三步、有何作用、好处或效果
附:解题范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现代文阅读题精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报  秋   宗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地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工作上向上比,算是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①作者为什么吃惊?
答:因为□□□□□□□□(不超过8个字)
②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答:因为□□□□□□□□□□(不超过10个字)
2.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不超过12个字)
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①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不超过26个字)
②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不超过26个字)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们减少一些惰性。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
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E.作者借助比较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
F.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8题。
一片树叶
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因为自然是活生生的,它在不断地变化。而且,眼望着风景的我们,也在天天变化着。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都是短暂的,可他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到无限的欣喜。这不只限于樱花,即使路旁一棵无名小草,不是也同样如此吗?
现代文明的急速发展,破坏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人类的妄自尊大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危险性。世界有必要恢复和谐的感觉。自然和我们都连接在一条根上,应当珍视清澄的自然和素朴的人类,要制止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行为。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体会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就在我们住地周围,哪怕是庭前的一棵对,一片叶子,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也会从中深刻地领悟出生命的涵义。
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上的一片树叶。而今,它泛着美丽的绿色,在仲夏的阳光里闪耀着光辉。我想起当它还是幼芽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情景。那是去年初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不久就脱离了枝条飘落到地上。就在原来的枝丫上,你那幼小的坚强的嫩芽,生机勃勃地诞生了。
任凭寒风猛吹,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等待着春天,慢慢地在体内积攒着力量。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于是我感到百草都在催芽,春天已经临近了。
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了。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陈叶,早已腐烂化作泥土了。
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对于柔弱的绿叶来说,初夏,既是生机旺盛的季节,也是最易遭受害虫侵蚀的季节。幸好,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织成浓密的青阴,遮蔽着枝头,任鸣蝉在你的浓阴下长啸。
我预测着你的未来。等一场台风袭过,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蝉声一断,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这唧唧虫声,确也能为静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消失了你的踪影。等到新的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安宁。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准确的两项是(     )(4分)
A.“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B.自然界中蕴含了丰富的启示,即使一叶坠地,也隐藏着深刻的哲理。
C.本文通过与树叶对话的形式传达了关于生命的要谛
D.本文以小见大,以充满感情的描写诗化了人与自然的联系。
E.本文集中赞美了树叶以自己的零落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的献身精神。
6.第二段中所说的“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行为”指的是什么?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所起的作用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之后,作者又加上一句“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这样结尾含有什么用意?请试作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通观全文,回答以下问题。(6分)
①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述树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一片树叶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门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时钟滴答响着,天已傍晚,炉火正旺,也可能隐藏着令人惊讶的事情。也许是修管子的工人就在你外出之时已经来过,把漏水的龙头修好了。也许是女厨的忧郁症突然发作,向你要求得到保障。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虚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
  门有各种各样。有旅馆、商店和公共建筑的转门,它们是喧闹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还有古怪的吱吱作响的小门,它们依然在变相的酒吧间外面晃动,只有从肩膀到膝盖那样高低。更有活板门、滑门、双层门、后台门、监狱门、玻璃门……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当侍者用托盘端给你晚餐时,他欢快地用肘推开厨房的门。当你面对上门推销的书商或小贩时,你把门打开了,但又带着猜疑和犹豫退回了门内。彬彬有礼、小心翼翼的仆役向后退着,敞开了属于大人物的壁垒般的橡木门。牙医那位富于同情心然而深深沉默的女助手,打开通往手术室的门,不说一句话,只是暗示你医生已为你作好了准备。一大清早,一扇门猛然打开,护士走了进来:“是个男孩!”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博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博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
9.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4分)
答:“开门”的含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门”的含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6分)
(1)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既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也表现出某些消极的不可知的神秘色彩。
B,作者笔下的门,有的实实在在,有的则赋予象征意义:实在的“门”是读者最熟悉的,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象征意义的“门”,蕴涵深刻的哲理,给读者以极大的启迪。
C,作者笔法自然,轻巧而又严密,看似信笔所至,实则前后多有内在联系。如第二段说“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虚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就与上文工人修水龙头和女厨突发忧郁症有一定内在联系。
D,第四段对开门方式的描写,作者精选了五个各具特色的生活场景,生动细致地表现出不同社会层面的人的不同心态,紧扣文章主题,具有典型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E,第六段中“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最终判决”的畏惧和对“一个结束”的悲伤,是作者深刻人生体验的形象化表达。
根据以上阅读材料,设计了4道试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的分析归纳、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以及对文章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下面就试题的命题意图与解题思路,逐题作一简要介绍和分析。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 
    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 
    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涛涛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嗖嗖。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象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象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象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象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象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象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被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13.(1)结尾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一句没有使用标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使用了第二人称的写法,文中的你可指谁?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什么说“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真看过牡丹”?根据文意分条陈述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解释下列语句加点的文字的含义。(4分)
(1)牡丹壮美的告别,留给世人净化心灵的体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牡丹值得膜拜,是富贵么?一字之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牡丹之美,惊世骇俗”作者这样评价牡丹,自有寓意。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说说你
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张家界     卞毓方
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刚见面,张家界就责问我为何姗姗来迟。说来惭愧,二十六年前,我本来有机会一睹她的芳颜,只要往前再迈出半步。那是为了一项农村调查,我辗转来到了她附近的地面。虽说只是外围,已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一眼望去,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云与云,仿佛都识得人情,就连坡地的一丛绿竹,罅缝的一蓬虎耳草,都别有其一种爽肌涤骨的清新和似曾照面的熟悉。是晚,我歇宿于山脚的苗寨。客栈贴近寨口,推窗即为古道,道边婆娑着白杨,杨树的背后喧哗着一条小溪,溪的对岸为骈立的峰峦。山高雾大,满世界一片漆黑。我不习惯这黑,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衣出门,徘徊在小溪边,听上流的轰轰飞瀑。听得兴发,索性循水声寻去。拐过山嘴,飞瀑仍不见踪迹,却见若干男女围着篝火歌舞。火堆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再后来,又变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精,火之灵。自始至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且摘一片枫叶为书签,拣一粒卵石作镇纸,留得这红尘之外的秋波,伴我闯荡茫茫前程。犹记前年拜会画家吴冠中,听他老先生叙述七十年代末去湖南大庸写生,如何无意中撞进张家界林场,又如何发现了漫山诡锦秘绣。欣羡之余,也聊存一丝自慰,因为,我毕竟早他四五年就遥感过张家界,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是日,当我乘缆车登上黄狮寨的峰顶,沐着蒙蒙细雨,凝望位于远方山脊的一处村落,云拂翠涌,忽隐忽现,疑幻疑真,恍若蜃楼,想象它实为张家界内涵的一个短篇。不过,仅这一个短篇表现力就足够惊人,倘要勉强译成文学语言,怕不是浅薄如我者所能企及。天机贵在心照。审美总讲究保持一定的距离,你能拿酒瓶盛装月白,拿油彩捕捉风清?客观一经把握,势必失去部分本真。当然不是说就束手无为,今日既然有缘,咦,为什么不鼓勇试它一试。好,且再随我锁定右侧那一柱倒金字塔状的岩峰,它一反常规地拔地而起,旁若无人地翘首天外,乍读,犹如一篇激扬青云的散文,再读,又仿佛一集浩气淋漓的史诗,反复吟味,更不啻一部沧海桑田的造化史——为这片历经情劫的奇山幻水立碑。 
17.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张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创造,从第二段看,张家界的山水在哪几个方面与众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认为张家界风景的“表现力”“足够惊人”,请以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为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 文中这一“灵性”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20—23题
雁  阵
狗娃冷冷地瞅着驼爷颠儿颠儿地晃来,双眼就变成两柄利剑。
他来了,他还算是条汉子。
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朋的镜子。狗娃分明感到,袖子里的刀已急不可耐蠢蠢欲动了。
驼爷在狗娃面前驻了足。许是走得急了些吧,额上竟排满了豆大的汗粒。
“好天!”驼爷歪起头,不无吃力地瞅着蓝空的日头。
狗娃没料到驼爷此刻还有雅兴评论天气的好坏,心就有些发躁。“你果真来了!”狗娃咬牙切齿,恶狠狠地吐出一句。
“哪能不来呢?”驼爷说,驼爷的厚嘴唇一个劲儿地抿动,“一接到你的信,我的心便踏实了。你总算出来了,且在城里找了份工作,这比啥都好!”
这个老狐狸,嘴倒甜!“行啊你,把我整进大牢里一呆就是五年,我狗娃真该好好报答报答你!”
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你也真够狠的,一夜间毁了那么一大片林子。”驼爷把目光撒向湖畔,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驼爷喃喃着。驼爷是个护林员。
“哼!”狗娃重重射出一口浓痰,蓦地从袖管里抽出那把长刀。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
嗬嗬嗬,驼爷笑了,笑得极坦然:“好歹当过兵,打过仗,啥家伙没见识过?”
狗娃一愣,顿觉眼前这个驼背老头很有些不好对付,但还是大声吼道:“你就不怕我一刀捅死你?”
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
怎么会是这样?其实,狗娃也没打算把驼爷咋样。狗娃只想让驼爷跪在地上求饶,然后狠狠地踢他一脚,再骂一句:“滚吧,爷不跟你一般见识,你这条老狗!”可事情发展得令狗娃不知所措了。
“咦呀!”驼爷扔掉烟头,又歪起脖看天。狗娃也扬起了头。
雁阵。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徐徐地朝南飞去。太阳赤灿赤灿,雁阵渐渐地融进那耀眼的光芒里。一首生命的诗,在蓝空中吟唱。
他呆了。他也呆了。
手中的刀陡地落到了地上。狗娃拾起刀,看了看,用力抛进湖里。沿着来路,狗娃大步而去。
“狗娃!”驼爷喊道,“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
狗娃没回头。不混出个人样来,绝不见爹娘!狗娃的双眼溢满了浊泪。
20.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狗娃是个报复心极重的人,在监狱中被关五年,仍然不思悔改,出狱后第一件事就是找驼爷报复。
B.刀“急不可耐蠢蠢欲动”,“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这些描写,渲染了狗娃急于报复的心理。
C.面对“排成人字形”的雁阵,驼爷和狗娃蓦然都“呆了”,这一描写暗示两人间的冲突得到了解决。
D.驼爷及时提醒狗娃莫忘爹娘,终于使狗娃幡然醒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且决心混出个人样来。
E.这篇小说反映了护林工作的艰巨,说明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还必须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21.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思想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雁阵”的含义是什么?它的出现对本文主题的表现和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除了“雁阵”,本文还有哪些自然景物描写?这些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题。
                                  忆刘半农君   鲁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 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 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 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鐄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 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 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 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 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 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 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 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 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 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 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 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 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 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 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 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 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2,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 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 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 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 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 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注:⑴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2)指刘半农于1933年到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24.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 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请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8~31题。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都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刺刺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 
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总赖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即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直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有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林冲听得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左右与我驮起来。”林冲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牌头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拨道:“见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林冲道:“谢得照顾。” 
(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 
28、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劳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林冲见差拨的细节描写上。 
B、由于被高太尉陷害,林冲一进劳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却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 
C、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早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礼拿出来。 
D、小说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具体描写,形象的反映了牢营的黑暗现实。 
E、小说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达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29、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境精炼答案:
一、1.①没几天便是立秋;②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
2.本题的答案是:反衬玉簪花的生命力。
3.第3题是鉴赏语言的试题。第一自然段使用6个“便”字,等于告诉你这里运用了修辞上的反复。“便”在文中是副词,起修辞、限制动词或形容词的作用,这里修饰的是动词“是”,“是”后面是一个个节令。“便”既可以表示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又可以表示前后时间紧接着。文章连用“便”将一个个节令紧凑地衔接在一起,中间连标点都省略了,读起来一气贯穿,仿佛一个个节气从眼前飞过。据此,本小题的答案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第②小题的“领取”是动词,它后面的宾语从具体的季节“春”、“秋”到“四季”到“生活”,可见是层层扩大范围的。“领取”又是作者一种面对现实的人生态 度。“领取”不是“索取”,只“领取自己那一份”,“只在心中领取”,便悠然自得,因为生活每时每刻都向人们展示美好的一面,也总有自己应得的那一份,只需及时领取就是了。这样看来,本小题的答案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了强化作用。
4.综合赏析题,正确的三项是A、C、E。B项对本文主旨的概括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文中讲玉簪花的精神只是顺便提及的,说成“主要”赞美它没有根据。D项错在“不要有非分之想”,因为它在文中根据不足。下项讲“绿波”能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某些道理,而“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则夸大过分,有牵强附会之嫌。
二、 5.(4分)B   D
6.(4分)指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的破坏。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营造了一种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情境和氛围。
7.(4分)(1)把树叶拟人化,使树叶获得了主体的位置。表述不求一律,意思对即可。
(2)照应了“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的观点。如答”表达了人与树叶具有平等地位的思想”,也对。
8.(6分)①从今年仲夏开始—去年初冬—今年春天—初夏—暑天—秋季—明年春天。
②(1)应对个体生命的自然消亡持安宁的态度。(2)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
三、9.“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
10.“因为门的意义就是能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而玻璃门是透明的,做不到这些。”或“因为玻璃门是透明的,毫无隐秘可言,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
11.(1)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隐秘需求的”。  
    (2) 人生包含着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   
    (3) 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
12.B C(A、D、E三个选项都是错误的。A项的错误在于“也表现出某些消极的不可知的神秘色彩”,确实,作者在谈“开门”时,多谈的是积极的一面,在谈“关门”时,谈了令人伤感的一面,有消极因素,但这里并没有什么不可知的神秘色彩,“门”是隐秘的象征与文章的神秘色彩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D项的错误在于“具有典型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说有典型意义还说得过去,说有现实意义则根本谈不上,说有“强烈的”就更错了。E项的错误在于“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与前文“最终判决”和“一个结束”没有什么关系,相反,它倒是与后文的“一扇门轻轻关上”对举着说的,尽管这句话的确是“作者深刻人生体验的形象化表达”,但把它联系到前文,说它反映了作者的“畏惧”和“悲伤”,则是错误的。)
四、13.(1)这样写一气呵成,增加了气势,强调了对品位的赞美。(3分)
(2)文中的你可指作者自己,也可指与作者有同样体验的赏花人;既表现了作者的自我审视,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4分)
14.(1)洛阳牡丹不仅美丽品种绝佳,而且有传奇的身世。(2)盛花期,洛阳犹如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每条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5.(1)牡丹跨越萎顿和衰老,将最美好的生命形象留在世上,可谓壮美。(2)牡丹品格高贵,值得膜拜。(每条2分,共4分。(1)意思对即可。(2)必须出现“高贵”一词。)
16.答案要点:作者写牡丹之美,是赞颂人的高贵品格。维护人格的尊严,不畏权贵;遵循自然规律和行事准则,不趋媚世俗;为将美好留驻人间,不吝惜生命……这便是惊世骇俗之美。(共6分,可分点赋分。意思对即可。)
(1)通读全文,理请本文的脉络结构。
       点拨:构思巧妙、脉络清晰,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本文以隔行分段的形式,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洛阳看牡丹。
第二部分:写牡丹的拒绝。
第三部分:意在揭示牡丹拒绝的原因。
(2)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教师引导点拨)
问题设计一:开篇用了四个排比句概括牡丹的美,这是人们喜欢牡丹的原因。但人们为什么偏偏从四面八方赶到洛阳观看牡丹呢?
点拨:是因为欧阳修说过“洛阳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牡丹“奇”在何处?文章又用武则天怒贬牡丹至洛阳的传说,给牡丹身上笼上一层神秘色彩,所有这些都大大地澎胀了人们观看洛阳牡丹的欲望。(俗话说“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人们观看洛阳牡丹的欲望越强烈,看不到牡丹花开时的感情波动就会越大,感情波动越大,就越能引起人们对下文牡丹的拒绝的思索,文章的主题就更容易凸现出来。可以说,此段正是为下文牡丹拒绝以及探究牡丹的个性与品味蓄势。)
问题设计二:人们是乘兴而来的。“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但牡丹却毅然拒绝了人们。牡丹究竟为什么拒绝绽放呢? 
点拨:“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
问题设计三:第三段中说,牡丹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根据上下文,简要说明这“荣誉和赞颂”具体指什么?
点拨:人们为它开花时的火热激情、辉煌灿烂和宏大气势,为它的倾国倾城、国色天香而倾倒、疯狂。
问题设计四:作者认为牡丹不应作为“富贵”膜拜,而应作为“高贵”来颂扬,其原因是什么?根据全文分点概括说明。
点拨:花开倾其所有,花落惊心动魄,不开时表现出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品格。
问题设计五:通过上面的讨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牡丹具有怎样的品质?
点拨:牡丹具有高贵的品质。它拒绝的是人们对它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是人们的盲目崇拜,它拒绝的是不属于自己的虚华,它所以拒绝,正是要固守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它所以拒绝,正是为了保持清醒的头脑,使自己那一年一度的绽放来得更加庄严而壮丽。那冷漠的背后是火一样的热情,那拒绝的背后,是一份雷打不动的执着!
问题设计六:这篇散文,作者从“你”的角度来抒写牡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四、五段,写的都是“想象”,这样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点拨:从“你”的角度来写可以促成情感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通过想象,渲染了牡丹花开的盛况,强调了人们的感受。
四、总结:
《牡丹的拒绝》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张抗抗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作品没有像众多描写牡丹的作品那样一味赞美牡丹的雍容华贵、绚丽多姿,而是独辟蹊径,通过对牡丹花开花落的描写,着力赞美牡丹的拒绝,赞扬牡丹不慕虚华、对生命执着追求的精神。
本文以洛阳牡丹拒绝开放为描述的重点,赞美了牡丹的个性之美,高贵之美,品味之美。文章似一篇喻理寓言,以牡丹的拒绝说明人的高贵不在于富丽而在于品位的深刻寓意。
五、第17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明确几个概念,“诺贝尔文学奖”是国际上文学作品最高的一种奖项,奖励对象应该是最美的文学作品;“大美”是指张家界具有世界上最美丽的自然山水;“翻译”即是对这两者进行转换。如果我们将张家界具有的世界上最美丽的自然山水用大家都能懂的语言转换成“文学作品”,那么张家界就一定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弄清了“诺贝尔文学奖”“大美”“翻译”这几个概念后,就不难得出此题答案: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   
第18题:在这道题中,“山水”“几个方面”“与众不同”是我们应该紧紧抓住的三个答题点。在第二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张家界的山峰与众不同,它“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张家界峰巅的松柏与众不同,“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张家界的山壑山涧与众不同,山壑山涧“更增添无限空朦幽翠”。综合起来本题的答案有三个方面:①山峰的形态;②峰顶的松柏;③山壑山涧的气象。   
第19题:在文章第五段描写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文字中我们发现有这样的字眼——“乍读”“再读”“反复吟味”。在作者看来,金字塔状岩峰是一部意蕴深远的大书,经得起人们反复观赏、反复体味,说明张家界的风景的确十分秀丽迷人。“读”和“吟味”表明张家界风景值得我们反复欣赏品味。如果从举例角度加以说明,答案是:①文章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采用了“乍读……”“再读……”“反复吟味……”的形式,反映出张家界风景的百看不厌。②“读”“吟味”等词语表明张家界风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第20题(1)问:从表面上看,文章的题目是“张家界”,应该竭力赞扬张家界优美的风景,而在这里却大段地描写篝火,似乎有点离题,或者说没有必要,可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们看看在描写篝火后写到的一种感觉:“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可见作者通过描写篝火燃烧营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情境,渲染了神出鬼没的气氛,以火树银花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从而使我们相信作者在文中传递的一切感受都是真实可信的。(1)问的参考答案是:这一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实则以火树银花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第17题(2)问:这一题要求考生针对“灵性”举例说明。灵性是什么?灵性是动物的某种感知力。“灵性的山野”也就是指具有人和动物那样的思想行为的山野。显然答案的依据是自然山水的人格化描写文字。根据这样的理解,第三段中的几个句子都表现出张家界山水的人格化,应该属于“灵性”的表现。而第四自然段中“她漏泄的……”一句“她”是指张家界,“漏泄”是拟人写法,当然也应属于“灵性”的表现。故此我们摘录原句,参考答案是①“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或“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或“山景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等。②“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六、21.(6分)①忠于职守(如“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等)②面对威胁不退缩(如“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等)
③坦荡、自信(如“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等)
④关心他人(如“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