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人教版高三)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24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情况;能够运用本文谈到的规律分析读过的古代小说。
重点: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情况
难点:能够运用本文谈到的规律分析读过的古代小说
作者:
吴组缃(1908—1994),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原名吴祖襄。安徽泾县人。1908年4月5日出生于塾师兼商人的家庭。在宣城、芜湖、南京读中学期间,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对新文学产生兴趣。考入清华大学后,在其兄吴半农等影响下,注意钻研社会科学著作,并在“九一八”以后参加了“社会科学研究会”和“反帝同盟”。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宋元明清文学史和古典小说研究等课程抗战期间,吴组缃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北京市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全国《红楼梦》研究会会长等职。(原名吴祖襄,字仲华,安徽泾县人。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和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潜心于古典文学尤其是明清小说的研究,任《红楼梦》研究会会长。)
解题:
我国古代小说--论述对象
发展及其规律--文章内容
发展--中国小说的发展历程
规律--发展历程中的规律性的东西


课文内容说明
课文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第一部分是从纵的方面论述,第二部分是从横的方面论述,全文纵横交织,互相补充,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部分讲发展过程,作者是按几个阶段来写的。1.起源:神话传说。2.发展: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上述两个阶段中,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3.成熟:唐代传奇。脱离历史而成为独立的文学创作。4.继续发展:宋元话本小说、演义小说。5.顶峰:明清文人独立创作,写平凡的人和事。
作者阐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抓住了两个关键。第一个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萧统的文学定义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就是指出文学作品必须有想像虚构,还要讲求文采。神话传说、志人志怪,都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所以同历史归于一类。唐代传奇,有想像虚构并讲求文采,因此就离开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第二个关键是文人加工民间传说与文人独立创作的关系。宋元话本小说、演义小说,都是文人采用民间传说而进行再创作的,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明清小说,发展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抓住上述两个关键,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进程就容易理清了。
第二部分讲发展规律,作者列举了四条。这四条与第一部分的内容密切相关。例如第一条,“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这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都可以得到证明。又如第二条,“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这从中国古代小说的几个发展阶段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作者在课文中只谈了“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一点,在另外的文章中还谈了几点
速读课文:
1. 注意生字生词(包括成语)的读音及意义
    2.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本文纵横交织,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
第一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第一部分是从纵的方面论述,第二部分是从横的方面论述,全文纵横交织,互相补充,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后回答问题,然后填表
1.     作者是按照什么来给古代小说分段的?分几个阶段?
提示:按照小说的体裁特点。分五个阶段:神话传说;志怪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演义小说。
2.      这些小说形式现在已经消失了吗?
提示:古代小说的原有传统并没有也不可能消失,这些形式自然还存在,特别是民间。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共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体裁特点各是什么?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时间            发展阶段                     体裁特点
魏晋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话小说
魏晋南北朝      发展(文、史分开)            志怪、志人小说
唐代            成熟(小说脱离历             传奇小说
                     史成为文学)
宋代            再发展(出现了小              话本
                       说专称)
明代            再发展(文人独立创作)          拟话本

明、清          高峰                         章回小说等

同历史归于一类---(从实录到虚构)--独立的文学
加工创作—(从英雄到凡人)-- 独立创作

朝代 发展阶段 体裁特点 规律
魏晋南北
朝以前 起源 神话传说 1、来自民间,反映人民思想愿望生活
2、深受史传文学影响
3、多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
魏晋南北朝 发展
志怪、志人小说
唐朝 成熟 传奇小说
宋代 再发展 话本
明、清 高潮 章回小说等
根据上面表格,回答下面问题
1、为什么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小说的成熟?从文中找出根据来。
2、为什么明清小说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顶峰?
3、列举不同发展时期的代表作品。


第l自然段中,“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为什么? 
其实作者这样说,正是对前文的“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的很好的补充和完善。当读了“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之后,这个疑问也就冰释了。神话是把人类一时不能作出科学解释的自然、社会现象形象化、人格化,使之亦神亦人;而传说呢,则是把人世间的一些英雄人物和事件虚化、神化,使之亦人亦神。最终给读者的感受总是“亦神亦人”或“亦人亦神”难以区分。这种观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神话传说的研究与认识。
神话:把神人化
传说:把人神化
《穆天子传》、《山海经》
《史记》,虽是以记述历史事实为依据的历史著作,但由于它采用的是纪传体的形式,是以任务为中心来反映历史情况,也注意描写人物性格,善于选择和提炼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也有适当的艺术渲染与夸张,因而,也就富于文学性,更接近于小说。
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
干宝的《搜神记》、刘庆义的《世说新语》
出现了大量谈论神鬼怪异和记述某些奇闻轶事的故事,这类作品中的不少篇章,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节,有较为完整的艺术结构,也有艺术上的想象与虚构,具备了小说的雏形
(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
唐代传奇
陈鸿的《长恨歌传》、白行简《李娃传》
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出现了一次大的飞跃。这时文言短篇传奇的兴起,标志着古典短篇小说的创作开始趋于成熟。唐传奇虽然也写奇闻,但不是把它作为事实来记载,而且更多的是取材于现实生活,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进行的艺术概括、集中和典型化。更具体、生动、细腻。
理解文中部分句子的含义,并说所引用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虚构、想象   讲究文采
(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对象具有积极的意义,其内容的表达、形式的安排,都经过作者深沉的构思、想像,其辞藻、音律、用典等艺术形式都比较讲究。引用的目的是用它来说明文学作品的特点,从而让文学作品和历史著作区分开来。) 课文引用萧统之言是为了说明萧统对文学与历史等学术著作的区别已经有所认识,到唐代,我国的古代小说终于脱离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
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
(爱它而要知道它有缺点,恨它要知道它有长处。缺点、长处都必须写下来,这才是真实的记录。课文引用《史通》此言,是为了生命我国古代小说对史传文学的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能够辨证地认识人和描写人。 
作用是:本是说明历史著作的特点,这里用来说明古典小说受其影响而形成的善恶必书的特点。)
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明亮的镜子照物体,物体的美丽和丑陋全都清晰地显露出来。
作用是:这里说明古典小说善恶必书的特点。) 课文引用此言,是为了说明《水浒传》写人艺术的高明。
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虽然我的书名为志怪,也不专写鬼神,却时时写人间的变异,也略微蕴涵着鉴戒。
作用是:古代小说的创作立足于现实)
第1一第6自然段中,几乎是每段解说古代小说发展的一个时期及特点,为什么第3自然段要插进来写文学的定义问题?文中用两个“正是”对这个文学定义作了解释,这个解释正确吗? 
一是为了指出萧统《<文选>序》中所指的文学并不包含小说这一文学样式;二是引出这个定义是为引出对唐代小说成为文学创作情况的叙述;三是为说明唐代小说具有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提供理论上的参照标准。这样看来,第三自然段最后的目的还是在说明古代小说的发展,即说明小说发展到唐传奇,已经成为一门从历史中独立出来的文学门类。 
宋元话本演义小说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
传奇衰落了,随之兴起的话本,话本经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性格见长;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的不同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明清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
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曹雪芹的《红楼梦》
    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 。
阅读第二部分 ,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一共总结出几条规律?是怎样阐释的? 
我国小说发展的几条规律:
A中国的古代小说是来自民间的,古代小说的每次发展都是由文人作家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B史传文学对中国古代小说很有影响。(实录)
C古代小说创作立足于现实。
D由于受封建文化的压迫摧残,古代小说的发展极为艰难。
作者如何论证第1条规律
小说来自民间、反映人民意愿时,主要举《三国演义》为例。在这部文人创作的小说成书之前,早有民间的话本《三国志平话》等在流传。以《三国演义》为例证明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予、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并由此引申出中国古典小说重视情节,也是保留了民间创作的特点而形成的,还拿这一点与外国小说作了对比。 
作者如何论证第2条规律
中国古典小说受史传文学影响,举《水浒传》为例。先引刘知几的话,指出史传文学的经验是“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再说民间文学写人往往是好坏分明,坏人无好处,好人无坏处。经过比较,指出《水浒传》是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古典小说,它写人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最后指出《水浒传》使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一步,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红楼梦》。 
2.作者为什么对第三个规律要做更详细的阐释?提示:
     古代小说立足于现实进行创作,对一般小说尤其是历史小说而言,读者不难理解。
但神话小说怎么就立足于现实,这却是容易引起争议的。所以作者举《西游记》为例进行更详细透彻的分析阐释,以表明自己的看法并不失之偏颇。
作者如何论证第3条规律
小说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主要举《西游记》为例。先总述书中所写神怪境界、唐僧的“八十一难”等情节都是现实生活中有的。再举两个细节具体说明,一是“小子国”,有太监高采为现实根据;二是书中所写魔怪从神佛处来,有锦衣卫的横行霸道为现实根据。再总述“一部《西游记》……正是辛辣地挖苦与讽剌了神佛即现实统治势力”。最后说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表现的民族感情、正统观念,也都是现实的反映。《西游记》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是最富于幻想而似乎远离现实的,证明了《西游记》也立足于现实,其它为群众热爱的小说就更不用说了。 
3.最后一条规律,作者何以寥寥几笔就写完了呢?你能帮助举几个例子吗? 
提示:读者结合读过的历史和文学资料不难理解,所以略写;例子如《水浒传》《金瓶梅》遭禁,曹雪芹的遭遇等。
作者如何论证第4条规律
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摧残而发展极为艰难,作者没有举具体事例,只概括列举两种文化现象:一是“许多伟大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全无保障”。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举家食粥”、贫病交迫、英年早逝的曹雪芹。二是“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读到这里,我们也会想到《金瓶梅》的作者至今还无定论,对《西游记》的作者也时有异见。从这两种文化现象,作者“感受到封建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残酷扼杀;“感觉到那些现实主义大作家和他们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贵。” 
4.你还能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总结一点规律吗? 

写作特点
1评论精当,一语中的2论据典型,以一当十3纵横交织,结构严谨4字斟句酌,分寸恰当
讨论:
试把读过的《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范进中举》等课文联系起来理解,想想它们体现了本文提到的哪些规律。
将讨论结果写成一二百字的短文
拓展与延伸
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结合书后的练习三和练习四,进一步开展探究性阅读与研究,能有把握地运用古代各种不同的小说作品来证明小说发展规律,能根据几部不同的小说作品的阅读与研究自己总结出小说发展的规律。具体内容略。
巧记古典名著28字诀:
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
三言二拍赞今古,聊斋史书西厢镜。
东:《东周列国志》(余邵鱼)         西:《西游记》(吴承恩)
 三:《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   水:《水浒传》(明。施耐庵)
桃花:《桃花扇》(清。孔尚任)     红:《红楼梦》(曹雪芹 高颚)
官场:《官场现形记》(李宝嘉)  金瓶:《金瓶梅》(兰陵笑笑生)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明。冯梦龙)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凌蒙初)
今古:《今古传奇》(抱瓮老人)      聊斋:《聊斋志异》(蒲松龄)  
史书:《史记》(司马迁)         西厢:《西厢记》(王实甫)
镜:《镜花缘》(清。李汝珍)
作业:
中国现代小说继承了中国古代小说重视情节的传统,一般不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通过人物的言行暗示心理活动。以学过的作品为例说明这一特点,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
附:
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征应有较深入的认识。关于这一点,可与西方小说进行比较理解。第一,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追求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叙事从头到尾,过程不可或缺,而且情节总是讲究张弛相同,曲折有致,如《西游记》即特别典型。这和中华民族认知世界的整体性和曲折性判断取向有关。而西方小说往往是截取生活中的某一个点、某一个面来叙写开掘,情节不求曲折,较多采用陡转手法,如“欧•亨利式结尾”。这与西方人求深刻的认知习惯有关。第二,中国古代小说刻写人物多动态描写少静态刻画。所以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是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外在的矛盾冲突,借此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基本上不静态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古代小说根植于客观叙述的历史和以故事情节吸引听众的说唱艺术。西方小说多注重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是相对静态的心理描写,有时是对人物潜意识活动的动态挖掘。这可能与西方重人的个体性的观念有关。第三,中国古代小说描写环境时是写意式的.很少有精描细绘的长篇幅刻画,但却极讲究表情传神。如历来为人们所激赏的《水浒传》中“那雪正下得紧”便是神来之笔。这一点与中华民族认识外界重神略貌的传统有关。西方小说对环境描写是写真式的,对人物活动的场景往往作全方位的详尽描写,如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在其《日瓦戈医生》中对雪景的描写便如泼浓墨。这与西方人对外界重理性观察的传统有关。最后,中国古代小说结局往往是大团圆式的。即便是《红楼梦》,最后的“兰桂齐芳”,究其实质。也是大团圆。大团圆式的结局有利有弊。利是它反应了人们向往美好、追求幸福的乐观精神。弊是往往违背事理逻辑和历史真实,从而消弱了作品的批判性思想价值。这一点,主要是中华民族务实乐观的审美心理造成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甚至是现当代作品少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原因也正在于此。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古代小说就都是“大团圆”结局,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便遵循历史和事物发展规律,跳脱了大团圆的窠臼。西方小说则不追求结尾的“团圆”与“光明”,是怎样就怎样,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人公安娜的卧轨自杀和《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包法利夫人喝药自杀,便体现了这一点。这说明,西方人有着较浓厚的悲剧意识。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比较只是就中西方小说艺术特征的主要方面而言,并非全部包罗、毫无遗漏;每个方面的特
点,也只是就整体倾向而言,并不排除特殊现象。尤其是,这些特征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都有利有弊,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所以,我们在阅读、鉴赏和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时,要有正确的态度,既不能惟我独尊,也不能妄自菲薄。
更正:本文立论充分,论证严密,同时又条理清晰,说服力极强,是一篇优秀的文学评论。但也存在一些瑕疵,现指出如下,与同仁商榷。      
    ① ……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错误”可与“改正”对应,但“疏漏”不能与“润色”对应,“粗糙”也不能与“丰富”对应。正确的是,“疏漏”与“丰富”对应,“粗糙”与“润色”对应。原句前后内容对应错乱,应该改为:“……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丰富与润色,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② 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  
    “文人与民间创作”实在无法“结合”。结合:“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现代汉语词典》)也就是说,人只能与人结合,事物只能与事物结合,而人是不能与事物结合的。比如,我们不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说成“理论与人相结合”。同样,“文人”也不能与“民间创作”(事物)相“结合”。原句可以改为:“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也可以改为:“文人参与民间创作的创作方式……” 
    ③ 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则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句中顿号使用有误,当改作逗号。并列短语作谓语或补语时,短语之间应该用逗号,不用顿号。在这里,“真实丰满”和“有血有肉”是并列短语,作“写”的补语成分,所以它们之间应当用逗号。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