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句斟句酌细思量:现代文阅读指导(高三备课资料)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18阅读:
字号:|
宿州二中   陈恒广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掌握现代文阅读的一些基本方法。
3、通过练习,提高阅读现代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高考之“理解句子”题的解题技巧,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考试大纲》中对现代文阅读所提出的要求,属理解层级(B)。在这些年的高考试卷中,年年考,所以,显得很重要。那么,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重要句子,主要有关键句、复杂句、修辞句、含蓄句等几种,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各有其基本思路。课前已让同学们把07年高考山东卷第21题、广东卷第17题、重庆卷第15题、湖南卷第20题、江西卷第18题、天津卷第19题、福建卷第13题、广东卷第18题做一下,下面就结合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来谈谈怎么解答这种“含义题”。经过多年的研究,我认为如下几种方法解决该题,效果很好。
二、方法技巧
  (一)关键句——定位解意    
   所谓关键句,就是对显示文章结构或揭示文章主旨起到重要作用的句子,常见的有首括句、总结句、过渡句、主旨句等;定位解意就是根据关键句在文段或全文中的 位置来判断它的作用,从而理解其含义。首括句往往在段首,起概括段意或引领下文的作用;总结句往往在段末,起概括、总结上文的作用;过渡句一般在文章两个 较大的层次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主旨句的位置较为灵活,还可能反复出现,但无论在文中什么地方出现,它都是揭示文章主旨,起深化主题的作用的。知道了这些规律,再去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就容易多了。 


  例1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2007年高考山东卷第21题。阅读材料是叶延滨的《灯火的温情》) 
请同学说说你的答案,说说你的答案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回答。
教师分析、讲解:
   此句位于文章结尾处,是一个总结句,也可以说是一个主旨句。该题要求“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义”,事实上是借考查对此句的理解来考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从内容上看,这篇散文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通过对“荒野无灯”境况下人生的“孤绝境界”的解读(它既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又指身居闹市于朋友之中却感到无靠无助的心境,还指处于“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人蒙受的的苦难),表达了对温情的“灯火”的呼唤与期待(此处的 “灯火”应理解为:真情和温暖,自我救赎的灵魂);该句中“怕……没有……灯”表达的正是作者的“希望”。从行文上看,这个总结句紧接上文对柳宗元《江 雪》诗的解读,由“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一句引出;这种“我不会怕冷,却会怕……”的对照式并列句,既形成了与上文的自然衔接,又强调了后 一分句的内容,强调了文章的主旨。该题答案可拟为: 
  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和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 
  例2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2007年高考广东卷第17题。阅读材料是迟子建的《泥泞》)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讲解: 
   要解答该题,准确理解“泥泞”的含义固然重要,但认清该句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落实题干中“联系全文回答”的提示更为重要。“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 泞”一句独立成段,在文中起到过渡作用,因此必须联系全文、结合具体的语境才可能准确地理解其全部含义。文章开篇叙述了“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早春时 光”的泥泞不堪,并由“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一句承上启下引出种种“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作者联想到在泥泞中艰苦跋涉创造出伟大的俄罗斯艺术 的文学家们,进而想到“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 人的真正含义”,最后又联想到“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 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这些,都关涉“泥泞”的内涵,都应该是“我热爱”的原因,因此也都应该在答案中得到反映。该题答案可拟为: 
   因为泥泞带来了乡村质朴自然的生活气息,泥泞诞生了“跋涉者”,泥泞使人自然回忆起民族艰辛的历史,泥泞使人自然想起土地的广博与祖国的含义。    
  (二)复杂句——语法解意   
  语法解意主要用于理解结构比较复杂、内涵十分丰富的句子或句群。有两种基本的解题思路:或者从分析单句入手,通过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全句;或者是从关键词入手,分点逐步阐释后再综合理解。 
  例3 “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007年高考重庆卷第15题。阅读材料是赵本夫的《告别三峡》) 
教师请一位学生回答。
教师分析、讲解:
   这是一个复句,两个分句虽是并列关系,但意在表明虽然同是“告别三峡”, 但“游人的告别”与“几百万移民的告别”是不同的,意在从历史和现实的意义上热情赞颂三峡移民对三峡工程、对祖国建设作出的巨大牺牲。“概念”“情结” “诗情”都是抽象的,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的,是“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在分别解释出两个单句意思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突 出句子的表意重点。因此,答案可拟为:(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对故土难离的割舍之情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 
  例4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2007年高考湖南卷第20题。阅读材料是鲁迅的《忆刘半农》)
学生质疑、讨论彼此的答案。
教师分析、讲解:
  理解这个句子,一定要抓住关键词——“憎恶”前的修饰语“朋友的”。“憎恶”本是一个感情色彩极为鲜明的词,这“憎恶”又是如何定位于“朋友的”呢?这就要根据题干要求认真读原文了。原文最后一段是这样的: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 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读懂了原文,我们也就找到了解读关键词的正确路径,即从立场、态度和方法等角度来解读“朋友的”。该题答案可拟为: 
  (1)“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2)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 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3)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 渊”。   
  (三)修辞句——还原解意    
   有些重要句子之所以重要,主要在于它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理解这样的句子只需揭开“修辞”这层面纱,还原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这里所谓“还原”,就 是根据语句的修辞方式对句子的内意和外意进行解析,例如根据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透过句子的字面意义揭示出作者想 表达的实在意思或句子的深层含义。理解这类句子,第一步是先确定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格,第二步再将句子“还原”。 
   例5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泰山是一面镜子”。(2007年高考江西卷第18题。阅读材料是汪曾祺的《泰山很大》) 
学生阅读、重新思考自己的答案。
教师请同学说说自己的答案。
教师分析、讲解:
   “泰山是一面镜子”,是一个比喻(暗喻)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抓住“镜子”这一比喻。“镜子”的作用是映照,那么泰山作为一面镜子,照出了什么? 
    这篇散文是从文化角度去揭示泰山博大的内涵的。文章从不同文化人对泰山的描述,写泰山境界宏大;从不同帝王的封禅,写泰山政治文化内涵博大;从作者的认识 变化,写泰山对人的心灵震撼力巨大。那么作为一面镜子,泰山也相应地“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因此,答案可拟为: 
   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从杜甫、李白等人描写泰山的诗文中,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才情、风格和气质;从秦皇、汉武的封禅行为,照出了他们人格夸大的一面和虚弱的一面;从作者再次登临泰山,照出了他的偏激和最终安于微小和平常。 
   例6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2007年天津卷第19题。阅读材料是李存葆的《雪野里的精灵》)
教师分析、讲解:
   “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是小花的顽强生命力。“灿烂”一词则表明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因此,答案可拟为: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四)含蓄句——依境解意    
   含蓄句,指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句子。依境解意的“境”包含两层意思:写作背景和语言环境。有些语句不能只看其表面含义,只有联系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了解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在文章主旨的关照下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语句,才能理解那些含蓄句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例7阅读文中画横线的“这个世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一段文字,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福建卷第13题。阅读材料为《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1)为什么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 (2)文中说“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分析、讲解:
   划横线的这段文字——“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用诗意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对母亲无尽的 思念之情。“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那么“能留住人的”“能带走人的”是什么?联系全文主旨思考,可以认定是“故乡”,是“母亲的 爱”。“不忘回家的路”,以诗化的语言, 含蓄地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对无法报答母爱的遗憾。因此,答案可拟为:(1)因为只有故乡、只有母亲的爱,才是永恒的归宿。(2)抒写了对母亲深情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已经没有机会报答母爱的遗憾。 
  例8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2007年高考广东卷第18题。阅读材料为《泥泞》。) 
学生阅读文章、重新审视自己的答案。
教师分析、讲解:
   对这两个含蓄句的考查,实际上要求考生从文章不同层面深入发掘作品的意蕴,并要求考生探讨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要想真正理解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两句话的深 刻含意,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准确把握作品的行文思路与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再结合作品实际及具体语境进行。只有这样,答案才会准确合理。因此,答案 可拟为: 
   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和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省,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三、小结
做现代文阅读题,掌握一定的方法能让我们思考更有条理,做题更有效率。但是,也不能囿于方法,一定要读懂原文,深入体味,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四、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课后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技巧做一下06安徽卷现代文阅读题《行吟阁遐想》。
附:板书设计
句斟句酌细思量
(一) 关键句——定位解意  
(二) 复杂句——语法解意 
(三) 修辞句——还原解意
(四) 含蓄句——依境解意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