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备考方法(鲁人版高三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17阅读:
字号:|
曾素芳
古诗词鉴赏是近几年来考核考查的重点项目。所谓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具体来说,就是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强烈反应,得到美的享受,从而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古诗词鉴赏,对众多的学生而言都觉得有点难。其实如果能把握一定的鉴赏方法,往往能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                                                                                            一充分运用已有的信息
标题,一般能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揭示思想内容,甚至哪类诗等;作者,能向读者揭示诗歌的背景,作者的风格、倾向等;注释,除帮助理解内容外,还可能暗含着答题的内容。如:


倦  夜
杜 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思考:
1.这首诗的点睛之笔是哪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2.你怎样理解诗题“倦夜”?
提示:
准确理解这首诗,应从标题、作者、诗文三方面着手。“倦夜”,题目首先吸引了读者,夜晚是安眠的时候,怎会出现“倦夜”的感觉呢?杜甫生活的时代,发生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动乱平息之后,各地军阀又战乱不休,国家民族的苦难萦绕在诗人心头,即使在清凉幽静的夜晚,也夜不能寐,因而创作了这首诗。
二、遵循合理的思维流程
古代诗歌鉴赏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诗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和谐境界。要准确理解诗的意境,须遵循合理的思维流程,一般来说,诗的基础是意象,意象构成意境,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所以,诗歌鉴赏应按照意象(诗的基础)→意境(诗的画面)→诗情(诗的内涵)的流程来进行。如:
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
愁杀:极为忧愁。风笛:风里传来的笛声。离亭:古代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人们多在亭里送别,故有离亭之称。
思考:
全诗写了哪四景?共同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提示:
江头春色,杨花飘飞,离亭晚笛,故人离别。诗中四景,紧扣题目中的“别”字,春色明媚反衬离愁之苦;杨花翻飞,暗合心绪愁乱;离亭傍晚,风笛幽怨,更显离情别意。两人分别,各奔东西,天地茫茫,孤独一人。不写离愁而离愁自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确为佳作。
三、具备一定的古诗鉴赏知识
应积累一些诗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比喻、夸张、衬托、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用象征化抽象为具象、用映衬对比突出形象特征等),重要主题(怀才不遇、寄情山水、惜春悲秋、忆友怀旧、相知相思、别恨离愁、忧国忧民、蔑视权贵、壮志难酬等),作者的艺术风格(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雄浑、白居易的平易通俗、柳永的婉约缠绵等)。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面对具体的诗文时,才能使鉴赏感悟转化为具体的语言表达。如: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
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
思考: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最常用的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作者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改革家,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但仍保持坚强的意志,不屈不挠地捍卫新法,这首诗可看作诗人的自我写照。
四、要从诗本身出发,就诗论诗
古代诗歌,或叙事,或写景,或咏物,或阐发道理,有时化用前人诗句,有时选用具有特定表意效果的意象,有时暗引典故……只有从诗本身的事、景、物、典故等出发,就诗论诗,不做无依据的狂想乱联,才能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如:
塞下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思考:
1.诗的前四句写出了塞下严寒的环境,分析“笛中闻折柳”的表达效果。
2.“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写军旅的战斗与生活,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3.全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战士的什么感情,其余诗句对表现主旨句有何作用?
提示:
李白生活在盛唐,盛唐的繁荣使将士士气高昂,文人也向往投笔从戎、建功立业,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边塞诗,诗风虽苍凉但极雄壮,很有大唐气象。“笛中闻折柳”一句中的折柳,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多与惜别怀远有关,但是,在这首诗中,引起的下句“春色未曾看”却说的是,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从“笛中闻”。无花无柳,真是“春风不度玉门关”。虽然条件恶劣,将士们仍然斗志昂扬,诗末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慷慨誓言结束全诗。
五、理解诗句应到位
古代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表情达意上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了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应掌握一些典故或富有寓意的常用的意象,如流水、春节、春雨、中秋、重阳、丝、柳等,仔细体会其在诗中的作用,才能准确把握诗的主旨。如:
早  雁
杜 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
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
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
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
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
金河:内蒙古伊克土尔根河。泛指北方地区。仙掌:两汉长安建章宫内有铜铸仙人伸掌托举盛露盘。长门:长门宫是汉武帝幽居陈皇后的地方。诗中用仙掌、长门喻指长安和中原腹地。菰米: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叫菰米。莓苔:蔷薇科植物,果实酸甜可食。
思考:
1.诗的前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2.诗的后四句从几方面写了对早雁的关怀与体贴?
提示:
这是一首咏物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弄清《早雁》的象征意义是理解全诗的关键。在北方,秋天刚过一半,大雁就急着往南飞。是什么原因使大雁提前飞回南方呢?原来,北方少数民族开弓射雁,大雁遭受飞来横祸——“云外惊飞四散哀”,从北往南飞,掠过长安汉宫上空;“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受惊孤雁发出几声哀鸣,清凉月色映照的仙掌盛露盘和失宠幽居冷宫的昏暗灯光,使气氛更显阴沉凄凉。
我们都知道,唐人有借汉家言唐朝事的传统,汉朝即是唐朝,汉宫就是唐宫,汉代的“早雁”就是唐代的“早雁”。杜牧生活在晚唐,晚唐时期,北方民族不断南犯,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杜牧的《早雁》托物寓意,表达了对人民的无限同情。
六、意境把握要到位
古代诗歌在发展中形成了成熟的表现方式,多用比喻、夸张、拟人、象征、用典等修辞;采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段;化抽象为形象,讲究炼字炼意,委婉含蓄,言短意长。只有理解了这些,才可能准确把握诗的意境。如果只着眼于诗文表层,往往不能体会诗的真实意图。如:
碧  瓦
范成大
碧瓦楼前绣幕遮,
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
不雨棠梨满地花。
[注]
范成大,南宋著名诗人,曾作为南宋使者被派往金国。在金主面前“词气慷慨”,“全节而归”,为朝野称道。
思考:
这是一首纯粹的写景诗吗?为什么以“碧瓦”为题?这首诗的题旨是什么?
提示:
这是一首写景小诗,但又不完全是。诗以《碧瓦》为题而不是以《暮春即景》为题,暗示由碧瓦可以想到雕梁画栋的豪宅。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在绣幕遮挡的碧瓦楼前,偏安江南的王侯显贵们醉生梦死,耽于享乐。末句“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人无计留春住,南宋朝廷的偏安局面就能延续下去吗?诗人以景写情,含而不露,构思格外精巧。
 七咀嚼古典细枝末节
一首小诗,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往往能显得凝炼、集中、韵味无穷。像暴露杨贵妃贪食荔枝的腐化生活,史书有详细地记载(见《新唐书•杨贵妃传》,李肇《国史补》“杨贵妃好荔枝”条),苏东坡也以较长篇幅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见《荔枝叹》),而在杜牧的笔下,仅凝结成四句小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下列小诗,都是以细节描写为中心组织全篇,显得摇曳多姿,昭畅述情,各显其妙:
                       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端《听筝》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窝。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张祐《咏内人》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欣欣夹道迎,
                     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皆以陆为名。
                            ——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
                     城南倒社下湖忙,阿老龙钟七十强。
                     犹有嫁时尘埃镜,东涂西抹不成妆。
                                 ——陆游《阿老》
     李端的《听筝》,以“时时误拂弦”的细节,传达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情态;张祐的《咏内人》,以“剔开红焰救飞蛾”的细节,表现了宫女幽居深宫的哀怨;刘禹锡的《乌衣巷》,通过“燕子”的细节,抒发了古今盛衰的感慨;特别是张籍的《秋思》,运用细节描写,更是平中见奇,有点铁成金之妙。《秋思》表现的是行客思念故乡的常情,前三句平平常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眼看此诗在平庸的叙述中失掉了艺术的光辉,然而,最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致使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推崇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在古典诗歌中,细节描写同样有着奇妙的作用。细节在作品中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机械拼凑的细节再奇妙,也不能为细节而细节。判断细节的价值,一要看它是否有益于主题思想的阐明,二要从作品的整体来考察,看它是否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表现思想的,游离的细节,无论怎么生动,也是没有意义的。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