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三)(高三备课资料)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08阅读:
字号:|
 五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答: “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五十二.阅读古诗,回答问题。(6分)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有人说,一个“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佳”在何处?(3分)  
答:“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 
 (2)试简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分) 


答案: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反诘与比较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句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  

五十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的使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精妙地描绘出了一幅生意盎然的晚春群芳图。  
(2)历来人们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的理解颇有争议,请你结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答:①“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自惭形秽,终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作雪飞,积极参加到挽留春光的队伍之中,这种勇气实在值得钦佩。②“杨花榆荚”平淡无奇,就如同人无才华写不出华美的文章,只能化作漫天飞舞的雪花。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反面衬托出春光的无限珍贵。 

五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  
答:“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2)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  
答: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特定的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寂静思忆的意境,把要表达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五十五、阅读李商隐的一首诗,回答下题。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贾生”,就是贾谊。本诗情节取材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的一段故事:  
“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祭祀后,接受神的福祜),坐宣室(汉未央宫正殿,借指汉朝朝廷)。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1)贾谊得到皇帝的赏识,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答: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  
(2)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五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五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这首词运用了 对比 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 愁 字。 
(2)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答: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日非,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因此作者不便直说。有愁而不能直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意味深长。  

五十八、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是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答:“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吗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面湖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五十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昌阻风(宋)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1)诗人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①情景交融或正话反说,以乐写哀,欲抑先扬。②表达了诗人满腹的乡思和愁绪。  
(2)前后两层意思是否相悖?这样写妙在何处?(3分)  
答:并不相悖,而使诗更显构思精巧,以闲适写哀愁,含蓄委婉或从侧面表达了诗人浓浓思乡之情。  

六十、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②  
注:①指张籍,他在兄弟辈的排行中是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②“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皇都”指京城长安。  
(1)韩愈运用朴素的文字,描绘了早春如画的美景。诗中的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 是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和体会才能发现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绝句耐人寻味的主旨。 
答:“早春比暮春风光更好” 。 
(2)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 
答:“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六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 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2分) 
情感:喜爱 体现情感的字是:怜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意象:春潮、 雨、 野渡、 舟自横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 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六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夏 意(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⑵“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答:⑴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⑵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六十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荠麦花如雪。  
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这个变化的?  
答:孤独寂寞——想排遣烦闷——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感情的变化。  

六十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庆全庵桃花(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3分)  
答:①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 ②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2)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答: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第①点可紧扣诗题来答,第②点可紧扣第二句诗来答,第③点可紧扣最后两句诗及诗后注释来答)  

六十五、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  
登鹳雀楼(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问: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丽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六十六、阅读《江汉》一诗,完成两小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和曹操的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两句诗诗意一致。(2分)  
(2)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旨。(4分)  
答: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六十七、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2)“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 “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六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暮春回故山草堂 (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什么内容?并简要分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重在表现“春残”(或暮春时节凋零空寂的气氛)。用了渲染手法。诗中用“稀”、“尽”、“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既表现出作者欣喜及感激的心情,又抒发了对“不改 清阴”的幽竹的怜爱和礼赞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  

六十九、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 江 南 (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人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1)你读出了什么呢?(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答: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1)读出了什么。(表达梦醒后其在境无限凄凉;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2)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反衬或以虚写实);(3)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七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后,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①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的处境如何?  
答:新年迫近,却身在天涯;年事已高,又居于卑位。被贬谪,有家难回。  
②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怀着怎样的心境?  
答:谪迁岁月中哀愁的心境,佳节将至伤感的情怀。
七十一.阅读下面一唐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①,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①此句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1)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 “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 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 “上”。 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 “反衬” 的修辞手法。  
(2)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答: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答: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七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  
答: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答: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 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七十三、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①②两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 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答案: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答案: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七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相关问题  
竹 陈与义  
高枝已约风为友,密叶能留雪作花。昨夜嫦娥更潇洒,又携疏影过窗纱。  
 ⑴从诗的内容看,作者最喜欢在什么时候赏竹? “月夜” ⑵此时之竹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致? “月移竹影,映上窗帘 ” ⑶这样的景致为什么特别值得赏玩?  
答案:竹影婆娑,弄姿窗前,景象生动,格外招人喜爱,月色朦胧,更能催生人们的联想和想像。 (能从实和虚两面答就算对)  

七十五、读下面的诗,完成(1)(2)两个小题。 
归田园居(之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七十六、赏析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3)三题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看似写实,其实实中有虚,有情有理。 请问是什么情、什么理?  
答:首句写词人对“花落去”而终究无力挽回的叹惋,次句借“燕归来”抒写因美好事物归来而欣慰。所包含的哲理是,人事兴衰,无往不复。 
(3)“小园香径独徘徊”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为什么?  
答:呼应的句子:无可奈何花落去。 
  
七十七、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说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歌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2、 说说全诗所表达出来意思。(50字左右) 
答案:1、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俯看水中的月影,觉得明月和人更加接近。2、这首诗描写作者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远离家乡、旅居在外时的孤独伤感之情。 

七十八、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 一二句是怎样写出了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 
2、 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案:1、首句写秋雨连江,夜暮降临,以凄清的景物来烘托离情别绪;二句写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分外孤独,“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2、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七十九、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说一说“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诗的意思。 
2、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2、整首诗歌 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八十、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瀑布联句(香禅师、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香禅师)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1、 诗以言志,说说禅师和李忱(唐宣宗)的诗句各表达了什么志向?有什么共同之处? 
2、 请谈谈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答案:1、香诗表达了坚韧不拔、志向远大的胸怀。李诗表达了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二者语意贯通,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信念和敢于进取的勇气。2、整首诗歌采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借写瀑布的“不辞劳”、“出处高”表现诗人坚韧不拔、志向远大的胸怀;借写瀑布的“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表现诗人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 
 

病牛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