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语言的锤炼》备课参考(人教版高三选修备课资料)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07阅读:
字号:|

关于“话题探究”
就演讲词而言,这段文字激情澎湃、文质兼美。句式整齐中蕴含着变化,有极强的表现力,是语言文字运用的范例,可用于引出本节知识重点,还可以做排比句的组成训练材料及文章段落衔接呼应的示范材料。
[参考答案]
1.运用排比句增强文章的气势。如果把句子稍做改变:“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仍然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他们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萎缩着,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改动后主要内容没有变化,但语气显然不如原文有气势。作者运用排比句列举了一桩桩事实,更好地说明了黑人悲惨处境,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更能使听众受到鼓舞。
2.和上下文衔接自然,语意连贯,文段本身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然而”话锋一转由对林肯签署解放黑奴宣言的肯定和赞颂转到描述目前黑人生活的现状。引出下文的慷慨陈辞。结尾处“这种”指代前文“黑人仍然生活在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镣铐和枷锁下,不仅物质上极度贫困,而且精神上备受屈辱,虽然生活在自己的家园,却像流亡者一样缺少归宿和安全感”这一现实情况,照应上文。


3.比喻修辞的运用增强文字的表现力。“枷”和“锁”是古时两种刑具,用来比喻黑人所受的压迫和束缚。
4.“炼字”效果突出。“萎缩”一词形象地表现了黑人悲惨地处境。此外,还有“物质充裕的海洋”和“贫困的孤岛”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黑人所受的歧视及这种歧视给他们造成的物质贫困和精神屈辱的程度。
“知识导引”的解读与处理
一、整齐与变化
文章开头引用金志扬《一路追球》中的句子很典型。首先句子形式整齐对称,读起来音韵和谐,铿锵有力;其次我们通过分析对偶句在相同位置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或相对的特征,很容易理解“原因”和“道理”意思相同,但相同的意思却不用同一词语表达正体现了语言的变化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此例感受到语言表达“整齐中求变化”是很有魅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整齐句在语言运用中的表现主要是对偶和排比,由于对偶在现代散文里用的较少,所以教材对此没有做具体讲述,只是重点讲解怎样组织排比句的问题。
1.整齐
教学这一节内容,建议把重点放在分清排比句的组成有两种情况和掌握组织排比句的基本要领上。
教材介绍了排比句的组成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1)要理解可以组成排比句的第一种情况是有条件的,即话语本身包含着的几方面或几层意思能够组成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2)确定句子本身几方面或几层意思之间存在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后可以直接调整句式,使之构成意义相关、结构相似、对称、对应的排比句。(3)如果不能通过直接调整组成排比句,那么就可以考虑第二种方法──重复这一句话表意的关键性词语。如例句②中重复的“是你……欺骗……”这些词语无疑是语义的重心。
教材提供的组成排比句的第二种情况掌握起来有难度,因为话语中原本就只有一层意思,要以排比句的形式表现出来,就要把它分解、扩展成几个侧面或使用陪衬、烘托的语句与之合起来构成排比。要分解、扩展的对象本身是具备多个侧面的,且组成排比后语义重在突出扩展对象。如例①中的“少年”本身含有“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等多个方面的特点。如果强调的是一句话表达的整体效果,则无需分解、扩展这句话的陈述对象,这种情况需选用其他句子来做陪衬以突出主句,如文中例②突出的是“智者受理智指导”这一中心语句,其他句子只起陪衬、烘托作用。
熟练地掌握组织排比句的要领,便于我们把句子组成排比形式。适当运用排比,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更集中地表达某种意思或感情,而且可以造成结构形式的整齐美,增强文章的艺术美。用以叙述,则清晰深刻;用以描写,则形象生动;用以抒情,则情深意厚;用以说理,则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鞭辟入里、理直气壮的强烈气氛。但是,整齐的句子应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如果文章的内容不适宜用整句,就不应滥用。否则,不但不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反而使语言变得累赘、啰唆。
2.变化
课文通过举例,可以使学生清晰地看出:排比句是有高下之分的。我们提倡使用排比要注意灵活变化。
a.重复
组成排比句必然要重复一些词语,这是排比句的性质决定的。概括起来,这种重复有两种作用:
①重复有强调作用。“重复”不是“重出”,“重复”是为了突出句子的某种表达效果而反复出现关键语的修辞现象。“重出”是写作大忌,“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刘勰《文心雕龙》炼字篇),行文遣词,诗文家都避讳“重出”。
②重复可以起到呼应的作用。短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关键句”,内容上有突出强调的作用,结构上可以展现作者的思路,使文章前后呼应布局严谨。
b.变化
使排比句增添些变化有两方面内容:
①“炼字”避免“重出”。古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炼字佳话,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炼字的习惯。
②变换句式。选用不同的句式,句子的语气、强调的重点都有不同,表达效果也就有了变化。
课文示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三问三答,句式无一相同,充分表现出作者变换句式的艺术技艺。
3.整齐中求变化
课文通过三个例子,讲析句子整齐中求变化有三种情况:
a.替换词语。如例①中“向往”一词,后文为了避免重出,求得些变化,就用它的近义词“仰慕”和“希望”进行替换,但这些词不是排比句语义强调的重点,教学时要注意像例①中“舍弃”这样的表意关键词不能随意替换,要靠重复这些关键词构成排比句式。
b.变换句式。现代汉语句式多种多样,根据表达语气不同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根据主语的性质不同分为主动句、被动句;根据句子数量分成单句和复句;根据判断的性质又分肯定句和否定句;此外,还有常式句、变式句、“把”字句等等。一种意思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就有语气轻重、感情强弱的区别,修改文章时可以根据表达的目的和具体的语言环境灵活选用。排比句整齐中求变化就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最合适、最有表现力的句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如例②除了把“失去”用它的近义词“失掉”“丧失”替换,在整齐中求得变化外,还巧妙地将最后一句话变成“把”字句。后文所举秦牧《艺海拾贝》中作者也是灵活地选用肯定句与否定句,让肯定语气与否定语气交错出现,从而使语言运用跌宕起伏。鲁迅《爱罗先珂童话集•春夜的梦》中作者把修饰语“装饰着闪烁的星星和辉煌的月”后移,使分句结构从单句变为复句形式,正是灵活运用了单、复句不同特点组成排比,使句子整齐中有了变化。
c.巧妙排序。如例③巧妙地排列句子的顺序,使语句前后衔接,连贯顺畅,能够使句式和语义相得益彰,当然是上乘之作。后文鲁迅《爱罗先珂童话集•春夜的梦》的句子也涉及排序问题,两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顺序对调,关键词语顺序倒转,使语段衔接自然,摇曳多姿。
处理好整齐与变化的关系可以使文章增添一些文采。建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正确指导,设计训练点着重训练。
[参考例文]
心灵的选择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选择;“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的选择;“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是朱自清的选择。历览前贤,我发现选择竟有着如此丰富的蕴涵。背负着五岳的沧桑与巍峨,一种亘古不变的声音在呼喊:“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凝望历史时空,有些人选择了坚毅,有些人选择了奋起,甚者选择了死亡。他们用行动注释着生命,演绎着生命,亮丽着生命。
坚毅者宣称,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在困难面前,坚毅是我唯一安定的理由。翻开历史的浩瀚长卷,曹雪芹托着“字字看来皆是血”的《红楼梦》骄傲地说:当初面对天堂地狱般的变故,我选择了坚毅,执著一念,把满腔情思寄红楼,才得以流芳百世;李世民抚着“贞观之治”时的曲辕犁与筒车自豪地说:当年我受父兄排斥时,选择了坚毅,才成就了一代英明君主的千秋霸业。
奋起者宣称,生活的道路上险象环生,你准备做小草,当然不会疯长成为大树;你准备做小星星,当然不会爆发光亮成为太阳。面对困难,唯有奋起,才能成就不朽之伟业。放眼望去,惠灵顿将军俯身坐骑,神色凝重地向人讲述着他兵败后奋起的艰辛;吴士宏一袭白衫,神情肃穆地向我诉说她是如何由一个被人误认为“小贼”的清洁工一跃而起而成为IBM这个世界顶级产业公司华南分公司的副总裁。我惊愕,我无言,我难以相信这天方夜谭般的故事。然而,这是事实,这是选择奋起者收获的丰硕果实。
死亡者以其不死之灵魂向我诉说着生死大义。在唐山大地震中割破血管换取三岁半女儿生命的许克敏女士面带微笑说:为了女儿,丢弃了自己的生命,我无怨亦无悔。为解救人质而永远倒在世纪的门槛前的潘坤骄傲地宣称:作为一名人民干警,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而死,我死得其所,死而无憾。
坚毅者、奋起者或死亡者用其心灵的妙语启迪着世人,在这个世界上,选择坚毅与刚强,选择珍爱与无私是最好的选择。即便是死亡,也会赢得身后一片洁白。
[点评]这是一篇富有激情又充满思想的哲理散文。作者一任感情的潮水奔流,一任想象翅膀的飞翔,凝望历史时空,无论是选择坚毅、奋起、抑或死亡,他们都用自己的妙语呼喊着:“所欲有甚于生者。”语言上,以排比句开篇,中间以排比段相承(坚毅者、奋起者、死亡者),整齐中富有变化,语意连贯,启迪世人。
二、句子的松和紧
1.正确认识“长”“短”句
每种句式都有各自的价值和适用范围,不同的句式具有不同的修辞效果。课文提到句子“松”和“紧”的概念,句子的松紧与长短有关,但不是一回事。把几个意思分成几句来说,这种组织的句子是松句。松句的并列句多,结构疏松,语气舒缓,适合突出几个相关的意思,或是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较适用于文艺语体(特别是诗歌、散文体)和政论语体。把几个意思合成一句来说,这种组织的句子是紧句。紧句共用成分多,结构紧凑,语气急迫。当要准确、严密地表达一个较为复杂的意思,或是把几个相关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进,用紧句比较适用。紧句适用于科学语体和公文语体,在政论语体中也可以使用。文章用“松”“紧”来表明“长”“短”句给我们的感受是比较恰当的。
a.长句
长句是所含词语多、结构复杂、形体较长的句子。长句的特点:句中并列成分或者限制、修饰成分较多。从句子成分的角度看,定语、状语长,使得主语、宾语、谓语中心被描述或者限制得细致精确、长主语、长宾语可以容纳较多内容。
如课文例①利用一个冒号把很多内容变成了“在于”的宾语,长宾语容纳了相当丰富的内容。
长句的修辞效果:长句具有表意精确、周详、严密、细致的表达效果,它便于用来精确地说明事实,严密地阐述事理,细致地描写景物,细腻地抒发情感。因此在运用上,长句一般适用于政论语体和科技语体,有时也适用于文艺语体中的描写和抒情性的议论。
b.短句
与长句比较而言,短句是指词语少、结构简单、形体较短的句子。短句的特点:句中修饰、限制、并列成分较少,短小活泼,结构简明,常带有口语色彩。如:例③④两组句子,都是由简单分句或简单分句组成的复句构成的,主、谓、宾中心语的修饰、限制成分较少也无并列成分,所以显得短小紧凑,读起来自然、明白、流畅。
短句的修辞效果:句式短小,语音停顿较多,容易造成急促的气势;它便于用来描写人物的对话,或用来表达激烈的情绪,强烈的感情,紧张、欢乐的场面,坚定、决断的语气;修辞效果简洁、明快、活泼、有力。
句子的长短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一个绝对的可以度量的标准,句子形体的长短不决定句子信息量的大小,复句和单句也不是鉴定句子长短的标准。长句和短句在表达上各有长处,在组织句子时,应从需要出发,宜长则长,该短就短。但长句因结构复杂,较难驾驭,短句则结构单纯,易于把握。因此,一般情况下宜多用短句。
2.组织长句的要领
组织长句有两个步骤,两点注意事项。
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搭骨架”,这是组织长句的关键,即找到主、谓、宾语的核心词(或中心语)。如例句,很容易确定A句可成为骨架;第二步把有关的内容按照它们的逻辑关系由主到次、由内而外依次“安置”在骨架上,要注意关系最近的修饰、限制成分放在紧挨中心词的位置。
两点注意:A检查组织好的长句合不合我们的语言习惯,会不会引起读者的误解;B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把长附加语放在短附加语的前面。如例句“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复本”可以挨主语中心词“过程”近些,而“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这一限制成分就放在了“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复本”的前面,离中心语远一些。
3.长句化短的方法
长句化短句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外移;二重写。
a.外移
例句“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只出土于埃及纳加达地区,制作于公元前32世纪,具有典型的古埃及王国风格的陶罐。”提炼句子主干为“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里收藏着陶罐”,在“陶罐”这一宾语中心词前有三个修饰限制成分(长附加语),将它们分离出来,移到句子主干之外,明确主语后让他们独立成句,独立成句的部分可以放在主干句前,也可以放在后面,于是就有了课文中多种短句形式。这种长句化短句的方法很灵活,句子的附加成分越多,变化的灵活性越大。
b.重写
重写就是把长句的内容要点加以分解,重新组合成短句,这种方法较之“外移”更灵活,因为重写可以增添或改变一些词语。但我们要注意,长句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不能改变,关键词语要保留。例如“遗传学”的定义,运用重写的方法改成短句后,生动、形象,较之长句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定义的关键词“生物产生同类生物的现象”没有变化。
三、衔接与呼应
1.句子之间的衔接与呼应
语句的连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包括意思(语义)和语气(衔接、呼应)两个方面,前者与思路和文章结构有关系,这里只谈如何使语句前后呼应、流畅的问题。
按照语篇学的理论,语句的衔接与呼应可以归纳为三种形式:重现、称代、省略。
a.重现
重现不一定是同一词语反复出现,它也可以是同义、近义词语,或母项下的子项(比如“脸”和“眼睛”“鼻子”等)。重现体现着语义的前后联系,同样(类)概念反复出现,可以强化刺激,使读者意识到句子前后的联系。例①中“二兰子”就起到这样的作用。
重现的衔接作用发挥到极致,就是“顶真”。“顶真”首尾相接,有很强的连贯感。不过这种形式使用得不多,学生在表达激越情感的时候也不妨一试。
b.指称
指称指的是在后面的句子里用指示代词、人称代词等词语去替代前句中所出现的词语。例②前面出现了“我们的语文老师”,后面就用“他”指称;例⑤中用“那时候”指代前面讲到的“贫乏的思想和并不高尚甚至很丑的灵魂暴露的时候”。使用指称既是为了联结前后的句子,也是为了避免字面的重复。
c.省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使上下文的关键信息直接衔接,我们可以省略掉一些信息(比如主语)。利用省略的方法可以让句子紧紧地粘合在一起。如例③省略主语“阿Q”,例⑥省略的虽不是同一对象,但读者也不会产生误会。
灵活地运用以上的方法(比如后面要介绍的办法),就容易让语气贯通、顺畅。
以上介绍的方法有的既可以体现在句子内部和句子之间,也可以体现在语段或全篇之间。特别是“重复”(包括“排比”)。下面举几个例子:
①什么叫高举?这是我们要回答的问题。现在中央提出的方针、政策是真正的高举。下这样大的决心,切实加速前进的步伐,是最好的高举。离开这些,是形式主义的高举,是假的高举。
(邓小平《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②手,伟大的手,神奇的手!人类靠着它,在高山峻岭开辟了道路,把荡荡平原变成了锦绣,建起了城市,疏浚了河流。伟大的手,神奇的手!人类靠着它,播种了谷物,驯养了家畜,烧制了陶器,冶炼了五金,创造了千千万万种产品,使生活变得文明和富裕起来。伟大的手,神奇的手!人类靠着它,制造了种种机械和仪器,可以穷究从“至大”到“至小”事物的奥秘。以言其大,人类制造的器械可以航行于星际,到达月球降落,飞临火星摄影,或者不断环绕地球飞行,成为人造卫星。飞机和轮船,航行于世界各地,使我们巨大的星球仿佛也变小了。这些机器产品,可以把人送到北极和南极,可以帮助人类打穿深深的地层,或者潜入漆黑的海底。以言其小,许许多多仪器,帮助人类逐步弄清了细胞、分子、原子的秘密,在一条头发丝或者一粒象牙米上进行种种雕刻。伟大的手,神奇的手!人类运用它,写出了许多伟大的著作,绘出、雕塑了无数精美的艺术品。人们运用了自己的手,甚至能够为受伤致残的人重续手臂手指,能够进行开颅的手术,能够为病人移植体内器官。手的功能,真可以说是神妙莫测、巧夺天工了。
(秦牧《艺海拾贝》)

心是一棵树
张晓霞
心是一棵树,爱与希望的根须扎在土里,智慧与情感的枝叶招展在蓝天下。不论是岁月的风雨扑面而来,还是滚滚尘埃遮蔽了翠叶青枝,它总是静默地矗立在那里等待,并接受着一切来临,既不倨傲,也不卑微。
心是一棵树,睿智地破译出白昼与黑夜的奥秘,凝神谛听天籁与尘音。常常欣呈出因阳光而生的绿阴,为郁躁者消除沉沉倦气。也曾因为严寒凋敝成枯木僵枝,在困顿中孕育着蓬勃的生机。
心是一棵树,一个个故事被年轮镌载,一回回驿动与飞鸟相约;一次次碰撞使它绵密柔韧,一幕幕经历造就了它博大的胸怀。
心是一棵树,独木不成林。因此,树与树既独立又相联,心与心既相异又相亲。
此外,我们还可以注意到总分这种格式,这是一种使用频率很高的格式,记叙、说明、议论里都常常见到它。它虽然不是话语衔接的一种手段,但这种格式可以使句子自然顺接。课文中例④先用一句“陵园的总平面布局,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进行总说,提纲挈领,然后再分开来说南面包括什么,北面包括什么。这样先总说,后分说,句子前后就自然衔接,当然,运用这种方法也可以先分说,然后再用一句加以总括,或先总说,后分述,再总括。
文章例⑦告诉我们在实际的话语表达中,人们还常将几种连贯手段配合使用,使语段组织得更加严密,使语义表达得更有条理,更加清晰。
学生掌握一些句子衔接的方法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训练。课文中“卢沟桥……”的示例是一则很好的训练材料。
当所给的一组句子陈述对象不一致,前后句难以接茬时,指导学生使句子衔接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叙述角度(包括主语)一致,让话题统一,再兼用前面所讲的衔接句子的方法。如文中“苏轼”的例子,三个分句的主语都不相同,读起来很别扭。调整方法:从各分句词语中选择一个作为整句的起点,后面分句陈述对象和首句保持一致。选择作为起点的词语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话题,使句子衔接起来的答案也就多种多样。
2.一篇之中的衔接与呼应
一个大的语段(如一篇文章)往往包含若干段落。段和段在语意上是有内在联系的,有的联系比较直接,前后段落衔接自然,如课文示例中上一段末句“在纪念‘五四’运动61周年的日子里,这种共鸣更是显得不同凡响”提到“61周年”,下段首句用“61年前”呼应。这种自然衔接不需要语言来过渡,但有的则不那么直接,甚至有所转折,这就需要用一定的手段将它们衔接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连贯的富有条理的整体了。
段与段之间用语言衔接常用的有三种类型,教师可以据此设计题目,训练学生。
第一类使用衔接性词语。用于衔接的词语很多:表现再肯定的语气词有“是啊”“不错”“当然”……;表示序列的有“第一、第二……其一、其二……首先、其次……”;表递进的有“再说、再者、更有甚者、推而广之……”;表示附加的有“补充一点,除此而外……”;表示总结的有“总而言之、一句话、一言以蔽之……”;表示条件的有“要不是这样的话……”等等。此外,前文讲过关键词语重现也可以在整篇文章中起到衔接呼应的作用。
第二类使用过渡句衔接。
利用句子衔接分两种情况:1.在上下两段话题不变的情况下,组织一个句子,使下一段内容是上一段内容的拓展和延伸。2.在上下两段话题发生转换时,过渡句最好是上半句接应或概括上段,下半句引出下段或点出下文的话题。像“不仅学习如此,当前的改革也是这样”一句话把上一段谈“学习情况”的内容转换到谈“当前改革情况”了。有了这样的过渡句,上下文看似关系不大的两方面内容就自然地联系起来,文章的结构语义浑然一体。
第三类使用过渡段。
遇到篇中重要的层次转换,可以使用过渡段。过渡段的组织方法和过渡句组法类似,过渡段前几句总结概括前文内容,后几句转换到下一层意思。
锤炼语言的方法有许多,课文条分缕析地讲述了一部分,所讲部分知识点相对集中,说理透彻,例句解析明白易懂。教师如能训练到位,学生定能有所收获。
[补充练习]
在整篇文章中完成一些有针对性、强化性的练习,可以达到炼词、炼句的目的,是语言升格训练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这里提供一份这样的练习供参考: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
雨,完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1)十三四岁。
她文静,(2)(),(),(),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3)____她如纱如雾,如情如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据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4)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5)。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6)“____”,何等脱俗;“____”,何等淡雅;而“____”,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完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7)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8)________是个利索能干,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9)()和(),
可你要知道她有那样多的事要做,她是一位多子女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原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10)喊叫要吃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11)()了结实实的高粱,喂()了肥胖胖的豆荚,喂()了圆滚滚的西瓜,喂()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12)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许多,(13)____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14)“____”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绘(15)“____”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
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是三月春雨,(16)____
训练:
(1)画线部分改换成成语。
(2)扩号里填上有文采的词语。
(3)在横线处填上两句古诗。
(4)接上句,在横线上写出两个句子与之构成排比。
(5)在横线上补写出拟人句
(6)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古诗。
(7)写出归纳句。
(8)在横线上填上一句歌词。
(9)括号里填上有文采的词语。
(10)画线部分改换成成语。
(11)在括号里填上一个合适的字。
(12)写出归纳句。
(13)接上句,在横线处写出两个句子与之构成排比。
(14)在横线上填上一句俗语。
(15)化用一句诗填在横线上。
(16)用一个拟人句照应开头。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
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样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女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点评]
①本文写雨却意不在雨,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雨以灵性,抒写了对无私奉献者的由衷赞美之情,意境美,语言美,诗情画意,情浓意远。
②本文词语锤炼颇见功力。如:“喂饱”“喂鼓”“喂足”“喂熟”等。
③恰当地引用诗词名句,美化了意境,也美化了语言,请注意体会文中引用诗句的作用。
④本文在修辞手法和句式选择上都别具匠心,请注意学习语言表达技巧。

 

追忆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