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2010年高考作文指导(三)(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6:49阅读:
字号:|
重庆市璧山中学特级教师 巫正鸿
 2010年高考作文指导 (三)
形成的,考生应打开思路,将各种现代“符号”发掘出来;要善于以小见大,显示自己对北京文化的独特认识,使笔下文章具备视野广阔、气韵酣畅的优点。
方法二:分析法
就是分析题目的语言关系、文字含意,了解议论的范围和重点。 
分析内涵。如全国高考作文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的考生对这句名言一知半解,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的观点,配以反面事例进行批判,殊不知“后天下之忧而忧”的意思是“天下人都忧愁了,我也忧愁”,应该说还是包含了“忧天下”的思想的,作为反面论点来批判,显然不妥当了。    
分析外延。引申型命题,用作为引子的某一件事或某个事物命题,要求借题发挥,展开议论。如《从“萧何追韩信”谈起》、《熊猫废物箱的联想》等。比喻类比型、象征型命题,要做到比喻贴切,紧扣“类比点”,充分而深刻地揭示类比事物和所要说明的道理之间的共同属性,从中类推出所蕴含的共同道理,选择的生活现象越典型,蕴含的道理就越带普遍性,议论就越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分析关系。通常所提供的作文题词语间,或是因果关系,或是目的关系,或是条件关系,或是递进关系,或是并列关系等等。如上海卷作文题“清流与活源”,两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水能保持清流,是由于它具备了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的条件,因此,两概念之间是条件关系,明白于此,才能写出诸如“生活是写作的活源”之类的哲理来。又如作文题是“中学生活的回顾与思考”,“回顾”与“思考”既是并列关系,又是目的关系,“回顾”的目的是为了引发“思考”,即由对中学生活的回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有些考生因为没有辨清“回顾”与“思考”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不免陷入审题误区。 


方法三:比较法
    如果一时对一个题目的写作重点把握不准,那么,不妨把另一个相似的题目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中明辨各自不同的议论重点,进而审清题意,也是一种好方法。 
    比较命题的关键词。如把《赌博的由来》和《赌博的危害》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就会理解前一个题目的重点是要挖一挖赌博的“根”,考证一下赌博是怎么“起源”的,扣住“由来”进行议论,后一个题目则要重点议论赌博的危害性;又如《“下笔如有神”新解》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个题目,似乎很相似,实际上大相径庭。前一个题目中有“新解”两字,那就不是要求论述第二个题目中杜甫原诗的内容,不然,又“新”在何处呢?而且恰恰相反,从“下笔如有神”五字加上了引号来看,题意显然不是指杜甫原诗“读书破万卷”的结果了,那又是什么导致“下笔如有神”了呢?就值得仔细思索;如再对其中的“神”着重评点议论几笔,这才是“新解”了。 
    比较命题中概念的关系。关系型命题与概念命题不同,它要求论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个人和集体》、《人格与国格》等。对比型则用两个可以对比的概念或事物来命题,它要求论证两者的对比或转化关系,如《自卑与自负》、《失败和成功》、《电脑和人脑》等。 
    比较题目的文体特征。通过比较,辨明评议型、引申型、考证型、感想型等命题的细微差别,如评议型要求写成议论文;引申型要求借题发挥,写成散文;感想型要求夹叙夹议等等。审题时如把握住这些细微的差别,就能精确地体现命题意图。 
比较命题的类型。比喻类命题,要揭示比喻和类比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像《清流与活源》、《科学家和春蚕》、《赏花•育花•护花》等。象征型命题,要论述事物所象征的某种精神和品格,如《“绿叶”赞》、《路标》、《小草的风格》等。 

【2009重庆高考阅卷作文评分信息】
2009年的重庆高考作文题目是一道命题作文。
第一,作文评分对审题的基本要求。
“我与故事”这个题目,考生在审题上 应有三个元素,一是“我”,二是故事,三是我和故事的关系。考生如果写的是议论文,“故事”的内容可以放宽,点到一下就行了。
    考生在写“我与故事”这个题目时,能将“我” “与” “故事”三层面完整的呈现,才算审题正确。评卷的时候要注意:1、融合性(三个要素融为一体,体现其中的关联);2、坦诚性(忌做作、套话、讲究感染力);3、透彻性(深透、有高度)
    第二,评分的档次。
 评分分为五个档次:
第1档(54—60分)。要求内容切题意,认识深入,立意深刻,中心突出素材,文体特征明显。语言流畅、有特色。
具体操作细则:A、审题准确,三要素齐全,融合度高;B、结构清晰、完整。如果是记叙文,细节把握好,场情还原性强,语言生动、形象;如果是议论文,认识、分析到位,表达明确、集中,有一定的深度、高度,能够反应出考生的一些价值观。(生命意识、生活态度、生存状态思考)
第2档(48—54分)。要求内容符合题意、立意较好,素材好,中心较好,结构完整顺畅,文体特征明显。语言通顺,有亮点。
具体操作细则:A、故事融合度较好(要素齐备);B、语言有一定特色、认识有一定深度。有亮点给分就偏高点,否则给分就偏低点。(老师要从语言、认识上去把握)
第3档(42—48分)。要求内容基本符合题意,立意平实、认识常谈素材意义不大,有中心,可能不够集中,结构基本完整,有文体特征。语言基本通顺。
具体操作细则:A、符合审题标准;B、语言平淡,议论也没什么新意。(语言通畅就45分以上, 否则45以下)
第4档(36—42分)。要求内容基本符合题,素材单调单簿,中心不明朗,结构冗长。文体不明显。
具体操作细则:A、三要素齐全(有“我”、有“故事”、
有“与”);B、故事不能引发出观点、感情、牵强、有破绽(言之不成理);C、语言差、文句不通。D、完全写个故事,给两句作结(故事加标签类),如把这类作文语言上好,给分偏高,否则偏低;E、只写一个故事,无三要素的融合,扩写故事,则归入36左右。
第5档(36分以下)。要求内容偏,语言不通顺,结构不完整。文体“四不像”。
具操作体细则:A、不审题,事先备好的文章抄上,风马牛不相及;B、400字以下的文章;若有500字,结构大致完整,则给及格分;有400-500,则看语言则酌情处理;C、纯粹的故事,尤其是成语故事的还原,划为4、5档,即及格上下。
总的要求先定类,再定分。

二、话题材料作文“切题”的几种重要审题方法
1、话题材料作文审题的几种原则:
  (1)整体性原则。不能只抓其只言片语,以偏概全。
  (2)多角度的原则。运用“发散性思维”,分析原材料,列出几个观点。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
  (3)筛选性原则。注意清除材料中所包含的迷惑信息、多余信息。而不要围绕它们来立意。
  (4)由表及里原则。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住故事的“寓意”。
2、话题材料作文几种重要的审题方法:
话题材料的作文的审题首先要理清材料话题中的各种关系,一般可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1)弄清事件事理的关系;(2)把握条件和结果的关系;(3)分析条件中所包含的生活哲理;(4)注意材料用词的褒贬色彩。
如: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个老师,在开班会的时候,伸出了自己两只手的食指和中指,问食指和中指一样长吗?同学们回答,“不一样”。老师笑了笑,把左手的食指、中指和右手的中指、食指对在一起,问,“同学们,你们再来看,它们还不一样长吗?”同学们都认真地看着老师那四根手指组成的一个长方形,齐声回答,一样。
你从这一则材料里感悟到什么?请展开想象,写一篇文章。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但不能脱离材料含意。
【分析提示】
这种作文题首先要求考生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把握材料思想内涵的关键点,然后在这个关键点上立意行文。我们要把握材料中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当老师伸出了自己两只手的食指和中指,问食指和中指一样长吗?同学们回答,“不一样”。当老师把左手的食指、中指和右手的中指、食指对在一起,问,同学们,你们再来看,它们还不一样吗?同学们都认真地看着老师那四根手指组成的一个长方形,齐声回答,一样。这是因为条件变了,所以结果就不一样。那么,为什么不一样呢?这里面包含了这样的哲理:互相取长补短,就能够共同进步,实现双赢。因此可从互补这方面立意。互补是一种生存的方式,互补是一种成功的捷径,互补是一种智慧。当然也包含着“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这样的道理。也有的考生从“要学会变通”立意,因为条件变了,结果就不一样,要想得到完美的结果,要学会变通。但有的考生没有看懂材料的内涵,从“团结起来力量大”“外表与实质”“选择”等方面去立意,这就偏离题意甚至是离题。
在理清关系的基础上,再采用几种常见而重要的审题方法。
(1)化虚为实
材料、话题往往是抽象的、虚拟的,这时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尤其是独词型作文,题中没有材料,仅提供——个词语或短语,作为选题或题目。
把话题引向现实生活,立足于现实,思考现实,表现现实,写成针对现实、发表见解、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
任何文章都是现实生活的直接或间接反映,作文话题不管形式怎样变化,它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要写好它,必然要使自己的行文内容回归现实,反映现实。 
①材料话题作文的化虚为实
例1  大家对苦难有过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吗?请以“苦难”为话题完成一篇作文。
【分析提示】
对于这道题的审题立意,我们可以用一句形象生动的话来诠释“苦难”的含义把话题化小、化实,来发散思维,如:
苦难是战争废墟中的孩童的哭声。
苦难是铁达尼号撞上冰山的那一刻。
苦难是一杯失意者独自啜饮的苦酒。
苦难是有志者成功的阶梯。 
苦难是老母亲额上深深的皱纹,头上丝丝白发,手上厚厚的老茧,以及她那蹒跚的背影。
苦难是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生活境地。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