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高二第三册第16课短文两篇(美腿与丑腿我为什么活着)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5:10阅读:
字号:|
 第16课 短文两篇
湖南常德市一中  邓传辉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投入感情,在诵读中整体感知、深入领悟的能力。
2.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鉴赏两篇生活随笔情与理的融合。
教学重点
1、把握《美腿和丑腿》对人的深入观察和剖析,文章论证的过程和方法,
2、理解罗素的崇高的品质和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资料下载
1、本杰明·富兰克林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年)是18世纪美国的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出身寒微,10岁便辍学回家做工,12岁起在印刷所当学徒、帮工。但他刻苦好学,在掌握印刷技术之余,还广泛阅读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著作,自学数学和4门外语,潜心练习写作,所有这一切为他在一生中取得多方面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从实践出发,从事科学实验和观察,在电学上解答了“电为何物”的问题,将不同状态下的电称为“正电”和“负电”,提出了电学中的“一流论”,在大气电学方面揭示了雷电现象的本质,被誉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这些电学上划时代的研究成果使他成为蜚声世界的第一流的科学家。他在光学、热学、声学、数学、海洋学、植物学等方面也有研究,并有新式火炉、避雷针、电轮、三轮钟、双焦距眼镜、自动烤肉机、玻璃乐器、高架取书器、新式路灯等一系列发明创造。因而,他以仅读过两年小学的学历,被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圣安德鲁大学等六七所大学授予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


他酷爱自由和平,反对战争,痛恨种族歧视和奴隶制度,主张维护黑人和印第安人的利益。他还经常探索许多哲学问题和社会问题,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当时最渊博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家之一。1790年4月17日,富兰克林与世长辞。在他出殡的那一天,为他送葬的人多达两万,充分表达了美国人民对他的痛悼之情。同时,不仅美国国会决定为他服丧一个月,法国国民议会也决议为他哀悼,表明了他不仅属于美国,也属于全世界。
2、伯特兰·罗素
伯特兰·罗素(1872—1970)系英国现代著名数学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文学家。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及其他文章甚多。他文思敏捷,平均每天写作三千多字。他的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各个领域,其中尤以哲学、数学最有成就。20世纪初,曾震惊数学界的“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是他致力于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而他的逻辑原子主义、中立一元论则为现代西方哲学某些流派开一代先河。例如逻辑实证主义、语义分析哲学等,就是受罗素哲学思想的影响,或者以他为出发点而发展起来的。罗素还是国际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在晚年,他以自己的巨大声誉积极干预国际政治,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一度成为西方各国左派群众的旗帜。其中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素—爱因斯坦的禁核声明”最为世人瞩目。
他被西方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1950年,瑞典文学院授予罗素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1920年至1921年,他来到中国讲学,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在此期间,他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性格特征、行为习惯等作了大量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对传统的中国文化和文明作了深层的分析、透视,站在全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评析了中西文明的特征、优劣和价值。这些研究后来结集为《东西方文明比较》。孙中山先生称他是“唯一了解中国的外国人”。
二、知识扫描
1、容易读错的字
菜肴(yáo)  瑕疵(xiácī)  怏怏不乐(yàng)
怜悯(mǐn)    矫正(jiǎo)   根深蒂固(dì)
敷衍(fū yǎn) 纠缠(chán)   畸形(jī)
遏制(è)      飓风(jù)     濒临(bīn)
俯瞰(kān)
2、多音字
分野(fēn)    困难(nán)    秘鲁(bì)
分外(fèn)    责难(nàn)    神秘(mì)
震颤(chàn) 恶心(ě)      解甲归田(jiě)
恶毒(è)      押解(jiè)
颤栗(zhàn)   厌恶(wù)     姓解(xiè)
3、字形辨析
瑕疵(xiá)   怜悯(lián)    矫正(jiǎo)
遐迩(xiá)   伶俜(líng)    骄傲(jiāo)
闲暇(xiá)   拎水(līn)     华侨(qiáo)
假借(jiǎ)   高屋建瓴(líng) 荞麦(qiáo)
竭力(jié)   根深蒂固(dì)
拜谒(yè)    谛听(dì)
遏制(è)     缔结(dì)
4、词语
分野:划分范围
瑕疵:微小的缺点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矫正:改正、纠正
畸形:泛指事物发展不正常,偏于某一方面
怏怏不乐:形容不满足或不高兴的神情。
吹毛求疵: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怨天尤人:形容对不如意的事情一味归咎于客观。
体无完肤:形容浑身受伤。
饱经世故:形容经历很多世故。
郁郁寡欢:心理苦闷,很少快乐。
自得其乐:自己感到得意而快乐。
三、整体感知: 
(一)《美腿和丑腿》
①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开门见山地指出“世界上有两种人”。虽然这两种人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比如,“健康”“财富”“生活上的各种享受”。然而在这些基本相同的物质条件下,却有的人幸福,有的人不幸福。为什么呢?作者认为,一个人幸福与否主要取决于他“对物、对人和对事”的不同观点,是这些导致了他对人生的“苦”与“乐”的不同感受。本文的主要观点即在这一段。
作者论证的过程是: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举出现实生活中几组互为对比的例子,再在这些例子的基础上,分析乐观的和悲观的两种人对待事物的相反的观点,以及由相反的观点导致的不同的命运,重点分析悲观的人的命运,最后以美腿和丑腿为喻,告诫那些悲观的人要多看到事物好的一面。综观全文,可以看出作者论证的思路:提出观点——举出实例——对比论证——比喻作结。
②作者列举了生活中哪些例子作为论据?
作者为他提出的观点作具体的论证,主要通过几组互为对比的例子来实现,以此证明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地位,遭遇总是有顺利有不顺利”,也就是说,一个人总是会遭遇到事物的两个方面,一面是利,一面是弊。在交际场合接触到的人物和谈吐,餐桌上的酒肉和菜肴,天气,政府的法律,诗文的美和瑕疵,每张脸上的优点和缺陷,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这些事物的两个方面必然同时出现在自己面前。作者论证的问题是现实生活中大家几乎都能遇到的,所举这些例子也是生活中常见或人人能感觉到的,这就使这种论证有亲和力,有说服力。
(二)《我为什么而生活》
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回答作为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知识。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一是了解人类心灵;二是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三是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的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他追求爱情,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全文结构:总(第1段)——分(第2~4段)——总(第5段)
四、同步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边陲  锤炼  捶打  唾手可得
B彼此  山坡  波浪  疲惫不堪
C颠沛  嗔责  缜密  瞋目而视 
D屹立  起讫  呓语  自古迄今
[解析]选B,本题考查形近字的读音能力。B项依次读为bǐ、pō、bō、pí。A项前三个都读chuí,“唾”读tuò;C项依次读diān、chēn、chēn、zhěn,D项依次读yì、yì、qì、qì
2、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阅读优秀作品,    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自然力,不仅可以    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还可以激发    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A品味  体味  珍爱    B品评  体验  珍惜
C品评  体验  珍爱    D品味  体味  珍惜
[解析]选A,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辨析近义词含义的能力。品味:仔细体会、玩味;品评:评论高下。体味:仔细体会;体验: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珍爱:珍重爱护;珍惜:珍重爱惜。
3、阅读《美腿与丑腿》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开头就说:世界上有两种人,通读全文概括这两种人分别指什么样的人。
[解析]:分别指乐观积极的人和消极悲观的人。
②第2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解析]:作者运用了排比,这样写句式整齐,语言流畅有气势,强有力地说明了万事万物总有两面性,能更好地证明自已的观点。
③第三、四节中,作者连用了六个“如果”,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解析]:这样写更富有逻辑性,同时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观点。
④在第三节中作者为什么说:“如果这种性情是天生的,这些怏怏不乐的人倒是更堪怜悯”?
[解析]:“更堪怜悯”是针对这种性情是天生的而言,以铺垫下文由模仿而成习惯的人还是可矫的。
⑤阅读最后一节,说说“美腿仪器” 的作用是什么?[解析]是可以测知一个人是否只有悲观,只注意别人丑腿的仪器。
4、阅读《敦煌莫高窟》回答后面问题
要到莫高窟,先到敦煌城。据说现在的敦煌,已成了国际旅游城市。高楼林立,夜市通宵达旦。还筑了飞机场,客运繁忙。可三十五年前的那时,只有横七竖八一簇簇灰黄色的土屋。一般是平房,顶多两层楼。街上坑坑洼洼,行人极少,满地畜粪,车过去黄尘滚滚。一丁点儿也看不出,它曾经是古代欧亚大陆桥——丝绸之路上总管中西交通的重镇。想当年异国商贾云集,周边羌胡来归,毡庐千帐,土屋万家,鸣驼啸马,绿酒红裙,繁华真如一梦。
城外沙漠中,残留着一些陈迹。西边有汉代的阳关遗墟和沙洲故城遗墟;北面有汉代的玉门关遗墟;南面沿着疏勒河,有一条高低断续的土墩,是长城烽燧的残余;东面平沙中发现了一些木简、农具、钱币和箭镞,折戟沉沙铁未消,说明它曾是东汉以来戍卒的屯田。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就在东南面鸣沙山和三桅山之间峡谷里的悬崖上。
可以想象,万里平沙中这些壁立千仞的悬岩,是洪荒时代雷鸣般的浊流冲刷出来的。但是为什么,那亘古不息、摇天撼地的寥寥长风,那水一般流动着的、填平一切的沉重黄沙,到这个悬岩边上就停止了,宁肯在一旁聚成消长无凭的高高沙山,也不肯进入这小小峡谷?
峡谷从南到北,狭长一千六百多米。有一股地下水从南端冒出来,到北端又没入地下。中间无数百年老树,拔地参天,郁郁森森,掩映着几座古寺。岩壁上古洞(现存四百八十多窟)高低参差,上下五层。保存着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窟四百九十多个。壁画总面积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两千四百多身,还有经卷写本数万,唐宋窟檐若干。据说这些,都只是残留下来的部分,其盛时有窟千余。具体如何,已无可考。无论如何,它不可能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王朝的作品。只有无数人千余年间代代相继层层累进,才有造就这样的宏构巨制的可能。
如果没有佛教的东来,没有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马其顿东征带来的希腊文化随着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在这里和月支、乌孙、匈奴人留下的本土文化,以及汉廷的西征健儿、移徙流民,被贬黜的官吏和迁谪文人带过来的中原华夏文化交汇融合,而产生一种野性的活力,激活了人们创造的潜能,并为之提供了宣泄的渠道,则这种可能性也不会向现实性推移。
所以莫高窟艺术,如果说它是一件集壁画、建筑与雕塑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的话,那么应该说,历史和自然都参与了它的创造。那荒原神奇而又深藏若虚的自然景观,不是更增添了它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吗?那些壁画积淀着岁月递嬗的痕印,或深或浅都成了黄调子。加上部分变色、褪色,班驳脱落,隐显之间,倒反而更加丰富,更加奇幻。其沉郁浑厚处,光怪陆离处,更是出人意表,非人力所及。正如当年锃亮闪光俗不可耐的祭器,后来变成了绿锈斑驳古朴凝重的青铜文物。大自然的破坏力量,在这里变成了创造的力量。鬼斧神工,此之谓乎?
被那斑斓万翠的洪流带着,在千壁画林中徘徊而又徘徊,我有一种梦幻之感。想到历史无序,多种机缘的偶然遇合,在这么长时间里为创造这些作品提供的保证多么难得;想到岁月无情,它历经千百年风沙兵燹保存至今更为不易;想到世事无常,我家破人亡死地生还还犹能来此与之相对尤其幸运,心中不由得充满着一种深深的感激之情。
(选自高尔泰《敦煌四题》,原载2003年第1期《读书》)
(1)文中第三段说“但是为什么,那亘古不息、摇天撼地的寥寥长风……也不肯进入这小小峡谷?”,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2)“可能性”所指的内容是什么?根据文意概括“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推移的条件是什么?
答:① “可能性”所指的内容是                                                                                          
②“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推移的条件是                                                          
(3)第六段中作者为什么会认为莫高窟艺术“历史和自然都参与了它的创造”?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4)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中今昔比较意在表达昔盛今衰之感,感叹岁月无情,世事无常,历史无序,反映出作者对往昔敦煌繁华的怀念和对现实敦煌衰落的痛惜之情。
B、作者以写莫高窟艺术来表达对自然伟力的赞颂,进而表达了对自我人生的思考,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豁达的胸怀,使文章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作者学者式的行文风格。
C、“大自然的破坏力量,在这里变成了创造的力量。鬼斧神工,此之谓乎?”作者感叹莫高窟艺术历经千百年风沙兵保存至今已是很不易,由此表达了岁月无情、人生虚无之感。
D、此文意在感悟历史,感悟自然,以自然的永恒来反衬历史的变迁,表现了作者对莫高窟艺术遭到破坏的深深的忧虑,从而体现了作者对民族艺术保护的责任感
  E、虽然历史无序、岁月无情,莫高窟艺术却历经千年依然存在,而且焕发出更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作者由此感悟自身,既有劫后余生的幸运,又有历经坎坷而弥坚的人生执着,获得心灵的升华,不由心生感激。
[解析](1)反问手法表达了对自然伟力的赞叹,也表现了莫高窟周围自然环境的神奇。(需答出手法和作用)
(2)①莫高窟艺术只可能由无数人千余年间代代相继层层累进而造就。
②外来文化、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汇融合产生野性的活力,激活了人们创造的潜能,并为之提供宣泄的渠道。(中外文化的融合概括须全面)
(3)莫高窟艺术是由无数人千余年间代代相继层层累进而造就的,是多种文化交汇融合的结果;而自然的破坏力量更增添了它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从历史和自然两方面进行概括即可)
(4)B、E(A、无“昔盛今衰之感”,也无“对往昔敦煌繁华的怀念和对现实敦煌衰落的痛惜之情”;C、表现了“人生虚无之感”错;D、无“对莫高窟艺术遭到破坏的忧虑”,也没有写到对莫高窟艺术的保护。)
 

第二课时
一、能力引擎
(一)《美腿和丑腿》
1、《美腿和丑腿》为什么要将分析重点放在悲观的人的处世方式及其后果上?
第三段承接上一段段意,作者分析了两种人对待事物的相反的观点,以及由相反的观点导致的不同的命运。一种人是乐观的,他们往往注意到事物中有利的一面。另一种人是悲观的,他们只注意到不利的一面,并且“永远感到怏怏不乐”,甚至“得罪许多人,以致他们到处和人格格不入”。作者在这一段重点论证了后一种人,详细分析了悲观给人带来的危害,并告诫悲观的人要改变自己。作者认为,悲观的人生态度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是“模仿”的。他对悲观的人提出忠告,“即使恶习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也还是可以矫正的”。因为如不及时矫正恶习,虽然它表面看来只是一种态度和心理行为,但却会“造成终生的严重后果,带来真的悲哀与不幸”。它将会导致的后果就是,使人只注意到事物不利的一面,对周围的人吹毛求疵,得罪了许多人,以至于大家都不愿意与之交往,更没有人愿意看到他的成功。在他遇到困难时人们不仅不会挽救他,还会落井下石。在这一段的最后,作者提醒读者,对那些“不愿矫正恶习”的人,“大家还是避免和他们交往好”;否则,“你将感到很大的麻烦”。这一段有四分之三以上篇幅都在论述悲观的危害,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主张前一种观点的,即希望人们乐观向上,凡事看到好的方面,凡事要往好处想。作者这种人生观实际上也代表了大多数美国人的人生观。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像富兰克林这样的美国开国功臣,对于确立绵延不绝一以贯之的美国精神,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2、以“美腿与丑腿”为题,这与文章的主要观点之间有何关系?
本文是一篇告诉人们要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文章,文中作者的观点很清楚,提倡为人积极、乐观、向上,批评了热衷与苛酷、怨愤和不平的人生态度,和“美腿与丑腿”粗看似乎没有联系,但尽管世界上的事物有千千万万,但每一事物都有美有丑两方面,更多的注重事物美好一面的人是幸福者,而更多注重事物丑的一面的人则是不幸的,那么“美腿与丑腿”就成了鉴别这两种人的“仪器”。题目的美腿和丑腿,其实巧妙地隐喻了文中提到的乐观和悲观的两种人生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强化了说理的力度。
(二)《我为什么而生活》
“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时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孤寂,深不可测的深渊。”句中破折号后的话应怎样理解?
这是对富含哲理的语言的理解,那么井然是对破折号后的内容的理解,那自然要密切结合破折号前的语言进行整体理解。而句中的破折号是表示解释说明的,那后面的语句是解释前面的“孤寂”的感觉的。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深渊中。
二、迁移运用
(一)金题点击
1、(2001•全国)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的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①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        ,             
        ,            
②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        ,                  
        ,            
[解析]本题考查在一定的语境中仿写句式,要求比较明确。它提示考生从“内容、句式、修辞方法”上去考虑对应问题。从内容上看,“悲观者”与“乐观者”相对,悲观者认为希望渺茫,那么,乐观者也应该认为希望隔得不远;乐观者认为风有益于你,那么,悲观者就应该是认为风有害于你。从句式上看,句①的分号前是一个假设复句,那么,后面所造句子,就应该是一个假设复句;句②中,分号前一个“是字句”加一个“把字句”,那么,分号后所造的句子也应该是一个“是字句”加一个“把字句”。句式的要求除在题干中有“使分号前后句式对应”的提示外,还在留出的横线上用标点给以限制和暗示。从修辞方面看,这两句话都运用了比喻,那么,所造的句都应该运用比喻。 
示例:①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②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2、(2002•全国)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解析]这是一道仿写题,但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仿写题,而相当于诗歌写作题。仿写格局已从句子内部走向外部,从部分走向整体,从单句的简单重复走向语境的全面营造。例子本身是一首精致隽永的诗,仿写的句子也应该追求诗味,尤其是诗的意境。答题时,要借鉴所给句子的写法,重新选择另一事物,通过比喻的形式,再造一个形象。因此,必须对自己所选择的事物有一个整体的构思,要有自己新的创意。此题对仿写的内容没有做任何限制,但从例子来看,本体和喻体各系统中都存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或领属关系。本体中,“海”是层次较高的本体事物(总体意象),“浪花”、“涛声”、“鱼虾、海鸥”是层次低的或领属于海的本体事物(具体意象);喻体中,“字典”是高一层次的喻体事物(总体意象),“部”、“音序”、“文字”领属于字典的喻体事物(具体意象)。四个本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意境),四个比喻也要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意境)。选择形象必须符合这个条件,这是此题的难点。另外,仿写时还要组成排比的形式。 
[答案](1)山是大地的一首乐曲:\岩石是基调,\树涛是旋律,溪流是大山的节拍。
(2)天空是一篇美妙诗章:\晨曦是开头,\晚霞是结尾,\飞鸿、归雁是它的标点。
(二)互动空间
1、我们在“家电”身上似乎能看到人类自己的影子。依照下面示例的构思方式,写一段以某种家电讽喻或提示人类的文字。 
例句:电视机——自以为拥有一切;但无论想炫耀什么,都得完全听从别人的摆布。 
空调——只能在一个狭小空间内改变气候,却总以为自己能改变大气候。
[解析]冰箱——自认为勤勤恳恳,为保鲜食品提供庇护;但是,自身却始终是一副冰冷的心肠。 
洗衣机——不停地鸣叫,向主人邀功请赏;可是,一向把合作伙伴——水,抛之脑后。
2、请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
原作: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就小了。
[解析]题面规定了三项要求:①另选一事物;②写出一种情境;③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材料中隐含的仿写条件:①应选一具体事物作描写对象;②前一句点明描写对象;③前两句表现一种情境;④第三句点明思想感受。据此,可以这样写:井底的蛙,你坐井观天时,眼界就窄了。又如:荒地的种子,你怨天尤人时,生命的希望就小了。
三、课文悟写
(一)精彩写法揭秘
用对比进行说理是《美腿与丑腿》一文的突出特点。作者在说明问题时注意将两种人用对比手法来突出说明,一种人注意好的、有趣的东西并能尽情享乐,另一种人则注意坏的方面,结果往往大煞风景,所以前者得到幸福,后者失去幸福。通过对比,进而引出朋友对人的态度,用“腿”来测别人,以此来确定是否深交,这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态度。这种对比贯穿全文,从而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二)读写拓展创新
1、仿照例句,从生活中选取一个恰当的事物从正反两方面立意,写出两个对人生有警示作用的句子。 
例句:彩虹 
正面:为让别人赏心悦目,献上自己七彩人生。 
反面:只务虚而不务实,决定了它只能昙花一现。 
事物:       
正面:             ,                。 
反面:             ,                。
[解析]事物①:圆规 
正面:规规矩矩,从不越雷池半步。
反面:永远规范别人,从来不规范自己。 
事物②:哈哈镜 
正面:扭曲自己,带给他人欢乐。 
反面:因为自己腰板不直,才很难透视他人的正直。
2、用对比手法写一段文章,要求表现丰富的哲理
[示例] 茫茫中华史,从未忘记幸福的存在。有过去、有现在、还有未来。刘邦是幸福的,因为他胜利了;武则天是幸福的,因为她执政了;杨国忠是幸福的,因为他有权了。然而,项羽是痛苦的,因为他失去了;李氏宗族是痛苦的,因为它遭弃了;李白是痛苦的,因为朝野乱了,于是,时间在追问历史:“何为幸福?”我追着时间在后现代的荒原上呐喊:“幸福在于自己的心!” 
   世界万象,无所不有。幸福,只有用心而且懂得去接受的人才能幸福。有些事,就像哈哈镜与玉面镜的结合,从这面看,很好看,另一面,丑死了。给一个选择的机会,你是选好看的一面还是丑的一面?幸福在于自己的把握,或者,你对着丑的一面时万般痛苦,忘记了翻过来,于是,幸福与你只是一镜之隔,却隔若汪洋。有些人注定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看这样的镜子会翻看不同的一面,于是,幸福属于了他们。
(摘自2004年高考海南省满分作文《思维,请守住幸福》)
四、同步练习
一、下文是对《我为什么而生活》的另一种翻译,阅读后回答问题
我所以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爱情有时给我带来狂喜,这种狂喜竟如此有力,以致使我常常会为了________几小时爱的喜悦,而宁愿牺牲生命中其他一切。其次,爱情可以__________孤寂——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___________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最后,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这正是我所追寻的人生境界。虽然它对一般的人类生活也许太美好了,但正是我________爱情所得到的最终发现。
1、依次填入空格中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
A.体验    脱离    观察    经过 
B.体会    脱离    体察    经过
C.体验    摆脱    体察    透过
D.体验    摆脱    观察    透过
[解析] D,体验: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会:体验领会。脱离:离开某种环境或断绝某种关系;摆脱:脱离牵制、束缚、困难等不良的情况。观察:仔细察看;体察:体验和观察。经过:通过;透过:穿透
2.下面认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是因果倒装句,强调的是“原因”
B.“如此有力”说的是为了获得爱情宁可牺牲一切。
C.“孤寂”指的是对生命消亡的感受。
D.“天堂的缩影”、“人生境界”、“最终发现”是同一个意思。
[解析]C(非“生命消亡”,就是“冰冷死寂”之意)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画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们对物、对人和对事的观点不同,那些观点对于他们心灵上的影响因此也不同,苦乐       主要也就在于此。
②我渴望知道星星为生命闪闪发光,我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的流转。
③悲观的人所想的和所谈的却只是坏的一面,因此他们永远感到怏怏不乐,他们的言论在社交场所大煞风景,个别人还得罪许多人,    他们到处与人格格不入。
A、分野  企图    以至     B、分界   试图  以致C、分界  企图    以至     D、分野   试图  以致
[解析]D(“分野”是划分范围的意思,“分界”是划分界线的意思,“企图”是贬义词,不当;“试图”打算的意思;“以至”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以致”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
二、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4-8题。
戏 如 人 生
林今升
一位台湾老人游东京,携介绍函到新宿公寓找我。我见他鹤发童颜,气宇不凡,不免对他肃然起敬。
他说明来意,要我介绍一家东京歌剧院,由他购票入场,惟请特准他在散场时到后台参观一下。
霎时间,他的形象在我眼里缩小了。原来他是个老不修,初到东京,什么正经的不看,但图亲近大戏子。但我受人之托,不得不挂个电话给那家剧院,替他订了当晚票位,并拜托票房经理指定一位服务员,在散场时引带这位老者进入后台参观。
第二天早上,这老人特来致谢辞行。他很得意地说,此次游日,过境签证只限两天,他只能重点考察三个目标,虽很细微,却能由微而窥大;尤其最后一项,得我之助,混入后台,所见所闻,极有心得。
这时,他的形象稍微放大,也扭正了一些。我问道:“是哪三项?”
“我是个缺德鬼,素来察人观耳后;穿堂过户,专看人家厨房的抹布;考察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这次我来东京,千街万厦,不在眼里,但看,一、菜篮,二、公厕,三、后台。我首先站在东京旧式菜市场门口,看一个个日本主妇提着菜篮出来,篮中食物相当丰富,尤其种类分配均匀,这是日本最足以自傲的一点;其次,我到新宿高架电车下面,观察日本人随地小便的集密区,这是日本最丢脸的一面;最后,承你安排到剧院后台参观,使我非常感动,藉此了解日本民族的特质。”
他的形象再放大了,我急问道:“您看到了什么?”
“昨晚演出《茶花女》悲剧,散场时,我被带到后台去,这时,女主角正由一个老妇扶着走下台来,她仍不停地唏嘘、呜咽着,表情非常悲怆,似乎戏还在上演。那老妇一边替她拭泪,一边安慰道:‘姑娘啊!别再伤心!现在是 1980年,戏已经落幕了,我们不在巴黎,在东京,你不是苦命的茶花女,而是日本最幸运的姑娘,你慢慢回过来吧!乖,好姑娘,回过来吧!……慢慢的……’后台这一幕,使我大开眼界,我活在中国社会,惯看‘人生如戏’,昨夜得见,‘戏如人生’,非常过瘾,也感慨万千!”
这时,那老人大大膨胀起来,形同巨人。我再三请他留下长叙,却留不住,他才走到门口,又折回来道:“差一点忘了奉告主人,方才经过你的储藏室旁边,偷扯一下,发现有一条抹布不够干净,再见!”
他的形象终于消失在人海中。
4、老人对在日本重点考察的三个目标中,评价最差的是__________,评价最高的是___________。
[解析] 公厕   后台
5、文章第四小节中“由微而窥大”的“微”在文中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不超过16个字),“大”则指的是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解析] “微”指人的耳后、厨房的抹布、菜篮、公厕、后台,“大”指人的品质、民族的特质
6、作者对老人的认识是反复变化的:
①起初是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__。
②不久便__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
③后来又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肃然起敬,“我”看到他鹤发童颜,气宇不凡;②感觉渺小,“我”误以为他是个“老不修”;③渐感高大,我逐步懂得了老人考察小节(“细微之处”)是为了了解一个国家的民族特质。
7、老人说:“后台这一幕,使我大开眼界,我活在中国社会,惯看‘人生如戏’,昨夜得见‘戏如人生’,非常过瘾,也感慨万千!”这句话中的两个“戏”,前者是指_________,后者是指_______________。“人生如戏”体现了_______________的人生观,“戏如人生”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观。
[解析] 前者是指演戏、游戏,后者是指事业、工作,“人生如戏”体现了消极的、颓废的人生观,“戏如人生”体现了积极的、进取的人生观。
8、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刻画了一位“鹤发童颜,气宇不凡”的台湾老人的形象,这位老人举止诡谲,出语不凡,戏谑调侃,个性非常鲜明。
B.文中最能表现老人性格的是他与众不同的考察方法,他所考察的都是别人不大注意的小事,这说明他是一位只注意生活小节的细心的老人。
C.“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是老人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两个不同的民族特质,它不只是提法不同,而且表现了不同民族在人生观方面的迥异。
D.文中写女主角到后台后,仍不停地唏嘘、呜咽,是为了说明这位女主角感情非常丰富,是一位难得的好演员。
E.为了刻画台湾老人这个似怪非怪的人物,作者采取了最富有戏剧性的情节结构——一波三折予以表现,使内容和形式趋于和谐完美。
[解析] B、D(B“老人只注意生活小节”不对,老人是“由微而窥大”。D不是为了说明女主角感情丰富,而是说明女主角演戏很投入,富有敬业精神)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