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雨霖铃(人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5:08阅读:
字号:|
 教学目的:熟读背诵这首诗;诗歌赏析
教学重点:背诵;赏析这首诗的妙处,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件)
在清朝末年,有一位著名学者,名叫王国维,他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其中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几句话出自北宋词人晏殊的《蝶恋花》;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几句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那么这三种境界中的第二境界是什么呢?那就是(课件)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谁知道这两个名句出自哪位词人的笔下?
——这两句也是出自一位宋代著名词人的笔下,(课件)这位词人名叫柳永。
二、新课:
    (一)题解及作者:
柳永是何许人也?(课件)
柳永生于公元987年,卒于公元1053年,字耆卿,原名三变(不是七十二变)。因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柳屯田。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就是说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能听到柳永的声音,可见他在当时也是词坛大腕儿。他的词集是《乐章集》。


在他的《乐章集》中,有一首千古名作,这首千古名作是北宋婉约词中的一件精品,是描写爱情,描写离别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感叹,为之泣下,为之欷吁不已。这首千古名作就是(课件)——《雨霖铃》。
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首作品。
(二)朗读:
1、范读:
我先把这首词给大家朗读一遍,在我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朗读的节奏。(课件)
2、齐读:(课件)
现在让我们来齐读这首词,在读的时候,要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律,并且注意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赏析:
关于这首词语言文字方面的理解,大家已经在课外做过预习,这里我们就不再研究了。现在,我们来赏析这首词的内容和写法。
词作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下阕写离别之后孤独痛苦的心情。
1、上阕:
首先我们来赏析上阕。
(1)请大家看开头三句(课件):“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请大家看看,这三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课件)
——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课件)
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课件)
——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一种特定的情调。(课件)[此处若学生不能回答,则启发:我们在看一些影视作品的时候,常常会看到当好人要遭殃的时候,往往都是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怒吼,阴雨绵绵,这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呢?]
在这三句中,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气氛。在一个清秋的傍晚,大雨刚刚停歇,乌云依然密布,寒蝉凄凉的鸣叫此起彼伏,面对着长亭古道,一对倾心相爱的人就要分手了。“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是多么令人伤感的场面啊!
在这三句中,词人所选择的(课件)寒蝉、长亭、骤雨初歇等都是最能表现他当时心情的事物。
首先我们来看“寒蝉”,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课件)比如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唐代的孟浩然在《秦中寄远上人》中也写道:“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这些诗句都是借“蝉鸣”来抒发悲苦忧愁的思想感情的(课件)。因为蝉的鸣叫,呕哑嘲哳难为听,而秋蝉的鸣叫就更加凄凉,这里再加上一个“寒”字,就愈发使人感到特别的悲苦,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情感基调。
再看长亭,词中的长亭是古代的人们送别的场所,许多文人学士在写离别时经常要写到长亭。(课件)北宋词人晏殊在《踏莎行》中说:“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 北宋词人林逋在《点降唇》中也说:“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这些诗句都将离别与长亭联系在一起。正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面对着长亭古道,曾有多少情人在此洒泪惜别,曾有多少佳侣从此各奔他乡?作者面对此亭,睹物伤心,触景生情,怎能不感慨万端!更何况眼下是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在这样一种令人凄神寒骨的环境中,又怎能不让人黯然销魂!
词作开头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景物特征与人物心情水乳交融,正所谓字字情,声声泪,令人顿生许多愁啊。
(2)接下来是(课件)“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那样一种令人销魂蚀骨的环境中,城门外,帐篷中,一对情侣设宴饯行。正在难舍难分之际,纵然有山珍海味,美馔佳肴,也必然是食之无味;而船家又看不出个眉眼高低,竟然在这样的时刻催促登程!词人不想走不愿走却又不得不走,这真是令人柔肠寸断,肝胆俱焚!
请大家品味一下,看看在这两句中哪些词语最能表现词人当时那种痛苦、无奈、恋恋不舍的心情?(课件)
——如果仔细品味,我们就会发现,词中的“无绪”和“催发”是最能表现词人那种痛苦、无奈、恋恋不舍的心情的,(课件)其中“无绪”一词饱含着别离的苦涩,而“催发”二字浸透了留恋的深情。
(3)接下来,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了一个特写镜头:(课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在这个特写镜头中,词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泪的眼(课件)。在这个画面中,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诉,只好我望着你,你望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啊。这两句词以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了。
柳永是描写离别之情的高手,他特别擅长通过这种看似简单平凡的词句来传达真挚感人的情怀。让我们来看他的另一首描写离愁别绪的作品——《鹊桥仙》:(课件)
届征途,携书剑,迢迢匹马东去。惨离怀,嗟少年,易分难聚。佳人方恁缱绻,便忍分鸳侣。当媚景,算密意幽欢,尽成轻负。
次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但黯然凝伫。暮烟寒雨,望秦楼何处?
请大家注意这首词的下阕,(课件)这里的描写,和《雨霖铃》中的描写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4)接下来的词句是上阕的结句,(课件)“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不同。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
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课件)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在他将要踏上的漫漫旅途中,只有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空阔的楚天。(课件)这些景物在南方本来是很平常的,可是这些平常的景物在注入了词人的深沉的情感之后就变得不再平常了。那浩渺的烟波,令人惆怅;那沉沉的暮霭,使人忧伤;那空阔的楚天,更让人感觉到前途是多么渺茫。这样,这些景物描写就有力地烘托出词人前途的黯淡无光,同时也暗示出情侣的分别将是久远而漫长。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这里的一个“阔”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写出了词人内心的空落与惆怅。毛泽东也曾经描写过楚地的天空,他在《水调歌头•游泳》中这样写道(课件):“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课件)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同样是写楚地天空,柳永说“楚天阔”,毛泽东说“楚天舒”,景物虽然相似,境界却迥然不同:一个是那么明朗,阔大,令人心情舒畅,一个却是这么压抑,迷惘,令人倍感失落。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的心境不同。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的那样,“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以上是词作的上阕,重在写离别前的依依不舍的情景。
2、下阕:
接下来我们赏析下阕。
   (1)(课件)“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课件)
——伤离别。(课件)
词作下阕一落笔就点明了全词的主题是“伤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课件)所以南朝的江淹在《别赋》上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宋代的秦观在《调笑令》中说:“始信别离情最苦,兰舟欲解春江暮。”这些诗句都在表达类似的感受:人生当中,什么最令人痛苦?那就是生离和死别。(课件)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课件)比如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课件)离别之事是非常悲苦的,清秋之气是特别凄凉的,而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正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啊。
(2)接下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课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之所以成为名句,就在于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
句中“酒醒”二字很值得玩味。(课件)在上阕,词人已经写到“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越发空茫茫愁绪更浓,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第二句中的“杨柳”也是很有意味的事物。(课件)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为什么呢?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你要出门了,要到遥远的地方去,我来为你送别,我不送你金银,也不送你珠宝,我就折一条青青杨柳枝送给你,表示我希望你能留下来。所以(课件)唐代李白在《劳劳亭》中说“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北宋贺铸在《更漏子》中说:“上东门,门外柳,赠别每烦纤手。一叶落,几番秋,江南独倚楼。”而元代无名氏的《水仙子》中则说:“常记得离筵饮泣饯行时,折尽青青杨柳枝。” (课件)把杨柳枝都给折光了,可见留恋之情是多么深厚。这些都是借杨柳抒离情的例子。正因为有这种习俗的存在,所以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别绪。因而“杨柳岸”三个字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韵味。
词中的“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课件)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很有韵味地点染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在这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这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物象,又写得那么鲜明那么生动。这,正是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原因。
(3)现在我们来看最后几句(课件)“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
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课件)
——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里,词人想到,从此离去,将要一年之久,一年啊,365个日日夜夜,8760小时,31536000秒,在这么漫长的日子里,再好的良辰,再妙的美景,没有知心人相伴也是形同虚设。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作者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
三、小结:
从整体上看,(课件)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全词情景交融,词韵谐婉,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不愧为宋代词坛上的一件精品,对这件精品的赏析,至此结束。
四、欣赏:
下面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这首千古名作。(课件)
五、作业:
我们今天的作业是:(课件)比较阅读柳永的《凤栖梧》和苏轼的《江城子》。这两首词我们已经印发给大家了,请大家在阅读时注意体会柳永的婉约词和苏轼的豪放词在风格上的区别。在这里,我先给大家朗读一遍。
六、下课。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