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融情于物体物写志(苏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56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理解托物言志散文构思特点,能用托物言志手法作文。
教学设想:    古代咏物诗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追求。事实上,托物言志的手法在现代散文中也十分常见。熟悉并实践这一写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的敏感和深刻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写作素养。
              教学中,引导学生重温学过的课文,归纳出托物言志散文构思特点,从而为具体的写作实践打好基础。
              赏读法、讨论法和实践法是本课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记得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


古代咏物诗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追求。事实上,托物言志的手法在现代散文中也十分常见。熟悉并实践这一写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的敏感和深刻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写作素养。今天我们专题研讨散文写作中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二、回味课文,掌握托物言志散文的构思特点
(一)方法: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解剖例文,归纳特点。
(二)过程:
文章 “物”的特性 寄寓情志
爱莲说•朱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白杨礼赞•矛盾 白杨树不平凡形象: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绝不旁逸斜出;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病梅馆记•龚自珍 审美标准――夭梅,病媒――天下之梅皆病;
发誓疗梅:毁其盆,去其棕缚 控诉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罪恶,追求人性解放
牡丹的拒绝•张抗抗 牡丹的拒绝――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赞美牡丹的拒绝,赞扬赞美它的卓尔不群,不一味地迎和世人,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品位和个性。表现作者对独立矜持的自我个性的追求,执著于对自我生命质量的尊重。
石缝间的生命•林西 环境恶劣,土地贫瘠,它们执著、坚忍,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礼赞倔强的生命,启示人们执著坚忍,拼搏向上
蒲公英•壶井荣 被践踏,被蹂躏,被迁徙;开始匍匐在地,后来繁殖,开花 收养孩子的命运思考,控诉战争的罪恶
清塘荷韵•季羡林 播种――萌芽――勃发――凋零 洞悉自然界法则中深邃的哲理,从"生存的力量"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卜算子•咏梅•陆游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改节操,洁身自好,
(三)拓展
      只要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一双敏锐的眼,几乎自然界所有物质都可以传达我们的独特体验和心志、情感,表达自己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感悟、思考。风雨雷电,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特殊观照,精心剪裁,深入思考,都能给人以启迪。


(三)结论
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指作者通过对具体的物(动物、植物、花草)的描写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展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思考的一种表现手法。
构思要领:
1、艺术形象的选择。就是要考虑什么样的事物最能表现人的思想感情,选择的事物与表达的思想感情要神似,能构成比喻的关系。
2、物、情、志的统一。写物为抒情、言志服务,三者完美交融。不能如油与水,阻隔难融。
2、定向描述。描述为主旨服务,为揭示寓意做铺垫。缺少具体描述,主旨就失去依托。

三、交流实践
以《我愿意是流水》为题作文。
(一)讨论交流
   1、“流水”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借鉴、讴歌?
   2、选一角度作定向、感人描述。
(二)正式作文练习

附:经典例文
爱 莲 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石缝间的生命 
林   西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中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唯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或者就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他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却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做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黑暗。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子撒落到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显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子,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期期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秃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撼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蒲公英
壶井荣
    
“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
     村子里的孩子们一面唱,一面摘下蒲公英,深深吸足了气,“甫”地一声把茸毛吹去。
     “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噗!”
     蒲公英的茸毛像蚂蚁国的小不点儿的降落伞,在使劲吹的一阵人工暴风里,悬空飘舞一阵子,就四下里飞散开,不见了。在春光弥漫的草原上,孩子们找寻成了茸毛的蒲公英,争先恐后地赛跑着。我回忆到自己跟着小伴们在草原上来回奔跑的儿时,也给孩子一般的小儿子,吹个茸毛瞧瞧。
    “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箱,噗!”
     小儿子高兴了,从院里的蒲公英上摘下所有的茸毛来,小嘴里鼓足气吹去。茸毛像鸡虱一般飞舞着地散在狭小的院子里,有的越过篱笆飞往邻院。一旦扎下根,不怕遭践踏被踩响,还是一回又一回地爬起来,开出小小花朵来的蒲公英!
     我爱它这忍耐的坚强和朴素的纯美,曾经移植了一棵在院里,如今已经八年了。虽然爱它面移植来的,可是动机并不是为风雅或好玩。在战争激烈的时候,我们不是曾经来回走在田野里寻觅野草来么?那是多么悲惨的时代!一向只当做应时野菜来欣赏的鸡筋菜、芹菜,都不能算野菜,变成美味了。
     我们乱切一些现在连名儿都记不起来的野草,掺在一起趴煮成吃得碗都懒得端的稀粥来,有几次吃的就是蒲公英。据新闻杂志的报导,把蒲公英在开水里烫过,去了苦味就好吃的,我们如法泡制过一次,却再没有勇气去打来吃了。就在这一次把蒲公英找来当菜的时候,我偶然忆起儿时唱的那首童谣,就种了一棵在院子里。
     蒲公英当初是不大愿意被迁移的,它紧紧趴住了根旁的土地,因此好像受了很大的伤害,一定让人以为它枯死;可是过了一个时期,又眼看着有了生气,过了二年居然开出美丽的花来了。原以为蒲公英是始终趴在地上的,没想到移到土壤松软的菜园之后,完全像蔬菜一样,绿油油的嫩叶冲天直上,真是意想不到的。蒲公英只为长在路旁,被践踏、被蹂躏,所以才变成了像趴在地上似的姿势的么?
     从那以后,我家院子里蒲公英的一族就年复一年地繁殖起来。
     “府上真新鲜,把蒲公英种在院子里啦。”
     街坊的一位太太来看蒲公英时这样笑我们。其实,我并不是有心栽蒲公英的,只不过任它繁殖罢了。我那个像孩子似的儿子来我家,也和蒲公英一样的偶然。这个刚满周岁的男孩子,比蒲公英迟一年来到我家的。
      男孩子和紧紧趴住扎根的土里,不肯让人拔的蒲公英一样,他初来时万分沮丧,没有一点精神。这个“蒲公英儿子”被夺去了抚养他的大地。战争从这个刚一周岁的孩子身上夺去了父母。我要对这战争留给我家的两个礼物,喊出无声的呼唤:
     “须知你们是从被践踏、被蹂躏里,勇敢地生活下来的。今后再遭践踏、再遭蹂躏,还得勇敢地生活下去,却不要再尝那已经尝过的苦难吧!”
     我怀着这种情感,和我那孩子一般的小儿子吹着蒲公英的茸毛:
    “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


鹰之歌 

    鹰,始终要飞向蓝天,蓝天便是鹰的翅膀。 
    鹰,不可能永远眷恋同一棵树,最终还是离开枝头,飞向属于它的蓝天,去搏击长空。 
    鹰,它的定义就是翱翔。即使到死的那一刻,也宁愿从高高的天空摔下而安然地死去。把它的羽毛洒在天空里,让羽毛再续它的飞翔梦。 
    呆在窝里,望着湛蓝的天空,绝望地死去,鹰是绝对不干的。因为它知道如此地死去,是无意义的。 
鹰,就是鹰!它懂得如何将自己的灵魂与天空融为一体,它把雄健的身影留在了天空。天空永远属于它的,        天空不时闪过鹰的影子,并伴随着一声长鸣,召唤着其它的鹰。 




流水之歌 


     流水,怀着不灭的信念,朝着大海的方向,不知疲倦地日夜奔流,普写它壮美的生命之歌。 
     在流水心中,只有两个字——向前。因为它知道停止不前就意味着毁灭。无意义的毁灭,流水是不甘愿的。流水知道到达大海的旅途是漫长的,而且充满了曲折。但是流水所在乎的正是奔流的过程。因为汹涌澎湃的奔流,使流水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感觉得到汹涌的血液,和跳动的脉搏。 
     流水在乎的是生命的过程。因为奔流的过程中,他可以领略群山的雄姿,群山的巍峨耸立,感受群山的伟大。流水陶醉于群山的壮美,但是,他不会固步不前,因为他记得祖先的告诫:远处风景更美!这便是流水不灭的信念。 
     当流水在入海口,回眸凝望远去的群山时,他会心的笑了。因为他感到生命的充实。



  
感悟天空 
高二(2)班 余松 
我喜欢天,不是冥冥之中必有天注定的天,而是头顶上这片天空。 
天空笼罩着世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角落。天空如此广袤,如此苍茫,如此威武沉雄,如此神秘莫测。抬直头,只见睛前一片空茫,人类的私欲无限,却因目光短浅而无法到达天空之极。平日里,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表现和战无不胜,自高自大,这时,在天空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微不足道。天空将人类的矜持和狂妄冲击得荡然无存,人们只有在天空面前显得温训驯,心灵才能得到净化。 
看,它掌中亘古的日月,理解它不以明日为荣,不以圆月为耀的胸怀。 
看,它怀中的白云,白云的飘浮不定,衬托了天空的坚贞;白云的虚幻缥缈,衬托了天空的永恒;白云的雪白无暇,衬托出天空胸怀的坦荡。 
当大地开始干涸,它的眼眶莹莹,似乎感到了生命的疾苦,易感动的眼泪,终于禁不住滴落下来。 
有时,天空也会发脾气。枝折花倾,窗破瓦掀,水溢河堤。天空以它的威猛,肆虐,严惩众生的贪得无厌,并以它的冷峻残苛晓谕世人的越轨行径。 
常吧世态的人情冷淡,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恨世间虚虚伪外表和客套的交往。当今社会已被金钱与私欲笼罩,人类的心灵已被丑陋的风气所腐蚀,然而天空的博大与脱俗不会因世界罪恶所沾染,反而变得更加空明,坦荡。它让邪恶的人感到惶惶不安,让善良的人感到有所寄托。 
常去看天,看天空的伟岸身躯,看天空的宽广。也看它怀中的乌云,看它面前的黑烟,懂得它不以乌云为袍,不以黑烟为巾,总会等到烟消云散后,心中才豁然开朗,面前的不快就如那云烟般消逝。 
正为为天空有如此的胸怀,生命才变得如此多彩。与它擦肩而过的流星相交,与它年年如是的小鸟相知,才会感到并不寂寞。生活也亦如此,做人也亦如此,不虚夸,不张扬,辉煌与平淡相调,才是真。 
我喜欢天,喜欢天的执著,天的坦荡,天的永恒,只求一生做天空一样的人物,天空一样事业。 
  
本文句句写天,实质上是句句写人,写天胸怀的博大,写天的易感动,会发脾气的性格,写天的烟消云散后的豁然开朗,但最终归纳到写天的执著,天的坦荡,天的永恒,而这些特征又哪一点不是人的品格的再现。小作者将这些品格融入到对天空的特征描绘上,极其自然地表现出来,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称得上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较为优秀的散文。 
 


托物言志 各臻奇妙
——读唐人咏蝉三绝

 作者:肖旭 日
唐代虞世南有《蝉》、骆宾王有《在狱咏蝉》、李商隐也有《蝉》诗。
 ht这三首咏物诗,吟咏的对象都是蝉。但由于作者的身世、处境不同,三首诗所表现的感情、蕴含意境就迥然不同,思想艺术、个性特征也各有千秋,各臻奇妙,全无雷同之嫌,因 而被人称之为唐人咏蝉三绝。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s htt诗人以蝉自喻,亦是自勉自励。蝉声之所以远扬,一般人都认为是藉秋风传送之故。虞氏强调的则是蝉的生性高洁,是“居高声自远”的结果。正如修养完美的人,并不需要过多借助外因,他的名声就会远播千里,受到人们的爱戴一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诗人赞颂的正是植根于人心灵深处的那种内在的品格和人格力量。读完该诗,我们不难想象诗人自身清廉纯正的人品、雍容不疲的风度和高雅脱俗的气韵。
~ ht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霜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
这是骆宾王因上书议政,触犯武则天而被诬陷入狱,在狱中闻蝉声有感而作。诗人将遭受不白之冤的悲愤与凄楚孤寂的思乡之情融在一起,更增添了感情悲愤的分量。“谁为表予心”,有谁来为我表明一个清白之心呢?卒章显其志,希望有知己的朋友出来讲几句公道的话,为自己洗清冤狱。这绝望中的呐喊,愤懑中的期待,深沉而激烈,苍凉而悲壮,有极强的感染力。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
读完全诗我们自然会发现,诗人在这里有一层言外之意。蝉的怨恨还能得到我的同情和理解,我的处境又有谁来同情和理解呢?自己的悲哀要远胜于秋蝉。纵观三首咏蝉诗,他们都在咏蝉,但都不单纯是咏蝉,而是借咏蝉来寄寓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咏物仅仅是借端,抒情言志才是本意。我们说,单纯的咏物,仅停留于物体外部的表面上,尽管这种描绘有时能达到逼真的程度,但因缺乏内心深处的感情内涵,所咏之物,往往有形无神,有我无情,是见物不见人。苏轼曾经说过,如果写咏物诗没有寄托,那便和儿童的猜谜诗差不多。这三首诗的共同点,都是借咏蝉来剖白作者自己的心境。题为咏蝉,实为自咏。由于他们三人的身世、遭遇、感情、气质的不同,虽吟咏的是同一个对象,却出现迥然各异的面貌,极富个性特征和审美情趣。虞世南笔下之蝉,是清雅高贵之蝉,骆宾王笔下是绝望呐喊之蝉,李商高洁孤苦之蝉。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