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53阅读:
字号:|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管仲列传的文言知识,课后,大家就文本的阅读,提出了一些疑惑,(诵读学生的几个问题)我把大家的问题概括一下,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三个问题。
二、质疑问难【投影】
1、本文题为《管仲列传》,为何用大量笔墨叙述管鲍之间的交往,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2、管仲的才干在文章中是怎样体现的?
3、 管仲不是公认的为节而死的人,如何看待他的选择?
师:现在我们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探讨。
小组讨论热烈,时间大约三分钟
三、探究解惑
1、【投影】本文题为《管仲列传》,为何用大量笔墨叙述管鲍之间的交往,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生1: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几个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己”。人生难得一知己,知己之交,友谊深厚;
生2:鲍叔牙的推荐改变了管仲的人生之路,写传记当然要写这些在你生命中有重要影响的人;
生3:通过鲍叔牙的“知”侧面烘托管仲的贤、智、才、孝、志等才干。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学生互相补充) 
【投影】
鲍叔牙               遂进管仲


知其贤: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知其贫: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知其智: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知其才: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知其孝: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知其孝: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师:知遇之情难能可贵,所以管仲由衷的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投影 配乐《高山流水》】哪位同学愿意以声传情,现在你就是管仲,让大家能感受到那一份真情。
一学生诵读。
一学生点评:总体语调太平,“吾始困时”,“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吾幽囚受辱”等处,管仲自叙过去艰难困苦的时日,心中不免痛苦感伤,所以读到这些地方,语气要微微低沉,“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要读出管仲的志在千里的慷慨。最后一句,“知我者鲍子也”,语调要上扬,“鲍子”要重读,来表现自己对鲍叔牙的推崇与赞美之情。
(学生鼓掌)
师:掌声说明一切,就请你再诵读一次。
师:这是一曲友谊的赞歌,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鲍叔牙如此看重管仲,那么管仲的才能到底怎样呢?让我们继续探讨第二个问题。
2、【投影】管仲的才干在文章中是怎样体现的? 
生1:“通货积财,富国强兵”说明他发展经济,重视军事。
生2:“与俗同好恶”“令顺民心”强调他顺应民心。还展示了管仲“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才华。
师:要注意审题。题目不是问管仲有哪些才干,而是怎样体现他的才干,这是两个问题。
(学生轻笑)
生3:用事实说话。第三段中,国富兵强的实绩,与第四段中,管仲三次纠正齐桓公的失误的事实足以证明管仲的才干。 
生4: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凭借的就是管仲的谋略,这也是事实证明。
生5:还有侧面烘托。鲍叔牙的相知侧面展示了管仲的才干。孔子褒多于贬的肯定以及司马迁的高度赞扬也都侧面证明了管仲是有才干的。
师:大家分析的很正确,其施政之核心就是得民心。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也正是有了管仲的才干,才成就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业。
【投影】
国富兵强       内政              九合诸侯
与俗同好恶             上下相亲   
因祸为福       外交              一匡天下
转败为功
纠正失误
与之为取
师:最后的一个问题也是大家最关注的。
3、【投影】管仲不是殉节而死的人,该如何看待他的选择? 
生1:我们小组赞成管仲的选择。大丈夫行为做事应该不拘小节,不畏惧死亡,有着坚定的信念,管仲选择幽囚受辱,不是苟且偷生,而是因为耻于功名不显于天下,所以隐忍苟活。后来,他施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历史证明管仲的选择是正确的,他是历史长河中不倒的英雄。 
生2:我们组也赞同管仲的选择。人应该珍惜生命,要死得其所,更要活得有价值。管仲选择生,是为民、为君、为笑、为己。为民,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为君,辅佐齐桓公称霸;为孝,还有一个老母亲需要他赡养;为己,要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选择生,就多给自己一次机会,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才有后人对他的“春秋第一相”的评价。所以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生3:我个人认为,管仲该选择殉节而死。管仲不死,是一种叛逆。在追求以殉节为道德标准的时代,他不死,是为了显扬自已,是为了使自己的身名显于天下,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管仲为了自己的名声,苟活于世,是一种失节的表现,是一种违背天下正统的叛逆。我认为,他应该与屈原同行,以死彰显文人的气节。
(学生哗然一片)
生4: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士可辱,不可死。生是勇敢者的宣誓书,死是怯懦者的墓志铭。死就死了,只要面对那九泉之下的故人,兴许在世上还可获得一些气节的名声,而生,不仅仅要面对世人的鄙弃,家国的重任,还要面对自己心灵的拷问。屈原的死,是不敢承担起楚国兴复重任的怯懦;勾践的生,是敢于承担起恢复国家的勇敢。召忽的死,是不敢面对世人质疑的懦弱;管仲的生,是敢于挑战世俗的勇敢。项羽的死,是不敢面对曾经辉煌如今失败的现实的怯懦,司马迁的生,是敢于实现自己的梦想,敢于承担起先父遗志的勇敢。
(学生热烈鼓掌)
师:显然,择生,是一种不屈服。但对于那些择死的行为,我也想说两句。项羽在可以逃脱的机会中,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向颈;李广并无必死之罪,只因不愿以久经征战的余生受辱于刀笔吏,横刀自刎;屈原为了崇高的理想抱石沉江……我以为,在这种反复出现的悲剧场面中,司马迁也是表现了崇高的人对命运的强烈的抗争,或许他要告诉我们的是:即使命运是不可战胜的,人的意志也同样是不可屈服的。
生5:对于管仲而言,我认为他没有选择的权利。理由有两点:其一,他的荣华富贵都是鲍叔牙给他的,在他贫困时、落难时,鲍叔牙一直不离不弃,给予他理解与帮助,最后也正是得到鲍叔牙的举荐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是鲍叔牙成就了管仲。其二,公子纠失败而死,与他共同侍奉公子纠的召忽殉节而死,临死之前召忽对管仲说:“我死了,公子纠可说是有以死事之的忠臣了;你活着建功立业,使齐国称霸诸侯,公子纠可说是有生臣了。死者完成德行,生者完成功名。死生在我二人是各尽其份了,你好自为之吧。” 由此可见,管仲的生是由召忽所让,所以,管仲没有选择的机会。
(学生窃窃私语)
生6:我们组还是赞同管仲的选择。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况且管仲在此之前,并没有什么成功,死了,也只是个人的“小死”,倒不如赌一次,即使还是死,却还是一个铁骨铮铮的“大死”。其次,项羽人称失败的英雄,其实说他是英雄,根本与失败无关,而是在这过程中,他屡建战功,同样,后人称赞管仲为“千古第一相”,司马迁高度评价他,并不仅仅是他使齐国称霸诸侯,而是因为在这过程中,他所付出的痛苦与汗水,包括他的幽囚受辱这种选择。我们不能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就否定管仲思想的进步性,我们认为现在的人们应该向管仲学习,坚定信念,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
(学生沉思)
生7:人们都说盖棺定论。无论当时多少流言蜚语,无论管仲是真高洁还是假风骨,历史让他以另一种身份出现,一个开辟疆域,号令诸侯的春秋第一名相。都说人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会将管仲的是非曲折看个明白,对于辅佐齐桓公称霸,众人赞美,夸耀,对于背叛公子纠,后人一句人无完人,也就过了。历史的评判总是公正的。
师:大家的发言可谓见仁见智,异彩纷呈,哪位同学做最后的总结陈词。
生8:“士可杀不可辱”,这一传统的观点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观去分析,一方面要看到其精神的精华,大义凛然的气概,不可折辱的人格,它使我们的民族永远挺立着铮铮铁骨。另一方面,人要珍惜生命,追求人生最大的价值,这是对生命意义的升华。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写道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计,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师:“忍辱负重一生,其死重于泰山也”,管仲的这种人格、品质也正是司马迁所追求的,《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也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后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
【投影】
生死之择
召忽:        选择死
殉节  忠贞死节之志   普通人的气节
管仲:        选择生
相齐  功利天下之志    非常人的气节
四、布置作业
师:司马迁在《孔子世家》《屈原列传》中都写道,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我们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了解了观众的经历与人格后,你会有怎样的感悟和收获呢,请大家课后以“管仲,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 

【板   书】
管仲    施政之才    理想人格
        生死之择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主体的独特体验,充分利用他们的不同感悟,并能将其有效的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多主体形成多角度解读。这节课中,学生们对问题的探究很热烈,他们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经验与文本交流,不仅动起来,甚至“吵”起来了,争锋相对,反驳对方的观点,这种观点的争锋相对以及思维的碰撞,就很有可能催生学生新的智慧。事实证明,多元化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心灵的自由释放,是最富有个性的。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