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第五单元 让故事本身说话(人教版高二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52阅读:
字号:|
 第五单元 让故事本身说话
【教学目标】
1.理解思想内容,领会爱与善的情感,体验审美情趣。
2.领会“让故事本身说话”的意义,学习散文的叙事艺术。
3.体会叙事散文的语言特点,训练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单元教学设想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叙事散文。这些散文讲述作者个人或他人的特殊经历,抒发独特的生活感受,表达美好的心愿,体现高尚的情怀和优雅的情趣,从不同方面展示了散文的叙事技巧和叙事风格,又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人物事迹,学习散文的叙事技巧和语言表达方式。
一、体会课文的认识价值、情感价值和审美情趣
本单元课文都具有浓厚的情感,爱与善成为文中情感的主旋律。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带着感情来阅读,体验作者的情感经历,引发情感共鸣,唤醒心中高尚、美好的情感。课文中的人物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理想主义的色彩,有着崇高的信念,有着对人世间真善美的执著追求,他们面对人生旅途上的艰难困苦,不气馁,不屈不挠,他们崇高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可以激发中学生为实现远大理想而砥砺心志,发愤图强。
本单元课文有着审美和情趣的特质,例如《我与绘画的缘分》表现了一位政治家的富有情趣的业余生活,其中的情趣包含生活情趣和艺术审美情趣;在《夜行的驿车》中的安徒生身上,也表现了“情趣”二字的魅力,他的情趣表现在童话创作的幻想中;《难忘的经历》同样表现了一种情趣,但这表现的是作者的文学情趣,就是说不平凡的人物事迹,经作者富有才华的语言渲染,变得生动感人,光彩照人。


二、体会叙事散文的叙事技法和语言特点
散文可叙事,可抒情,可议论,虽是同一文体,但有不同类别。本单元课文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特点的散文,充分体现了散文叙事性特点,体现了散文在叙事手法方面的丰富性、灵巧性,也体现了作者感受和反映世界的独特方式。
鉴赏课文应该注意叙事的三个方面,单元导言作了具体说明:一是具体准确地描绘事件的细节,二是主次分明地展现事件的过程,三是运用想像呈现事件的丰富性。这些知识性的说明和例证,都见于课本单元导言。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知识导引是针对学生概略地说明的,作为老师,应该了解和掌握更多相关文体知识、鉴赏要领。此外还可补充说明以下内容:
1.叙事线索
散文的叙事线索,就是在散文中把事件、人物串连起来的线性的东西。人物叙事的线索有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心理线索(或情感、感觉线索)、事件线索……本单元的课文,基本上都有叙事的时间线索,尤其是《带着鲑鱼去旅行》《夜行的驿车》体现得更为明显。不过,散文作品的叙事线索往往不是单一的,经常是多条线索混合并进的,这是因为散文叙事本来就具有丰富复杂性特点。例如《难忘的经历》,有两条时间线索,一是作者拜访阿尔贝特•施韦策的时间线索,一是施韦策的一生奋斗的时间线索;此外还有心理线索,即作者拜访施韦策时心潮澎湃的轨迹,这也成为一条线索;即使是时间线索也有丰富的变化,往往是现时—过去—现时交错,体现叙事的复杂性。而《夜行的驿车》仿佛一丝不苟地按空间移位、时间流逝的线索叙事,可是文章结尾空间线索和时间线索有一个跳跃或中断,从乡间夜行一下跳到维罗纳城里埃列娜•葛维契奥里家,安徒生和葛维契奥里产生一段短暂的爱情。这就避免了叙事的平板、单一。
2.体会叙事散文的语言特点
散文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叙事散文也是如此。揣摩叙事散文的语言,要抓住文中精妙的叙事语句,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让学生在脑海里产生鲜明生动的画面,尤其要细致地品味个别的词语,例如《我与绘画的缘分》写作者开始接触绘画时的心情和动作就非常生动,有精彩的语句;《难忘的经历》和《夜行的驿车》对环境描写也非常生动,有精彩的语句。另外,还要抓住文中重要的抒情性、议论性语句,这些语句是引领学生把握文意、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线索,如读《带着鲑鱼去旅行》要抓住开篇的话,因为其中蕴含丰富的意味,在思路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单元课文虽然都是经过翻译的外国散文,但只要悉心体会,仍能感悟到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情趣理趣,例如读《带着鲑鱼去旅行》,可以感受到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以及作者理性思考的特点;读《难忘的经历》,可以感受到华美、铺陈的语言风格,以及作者庄重、敬仰的心情;读《夜行的驿车》,可以感受到纯客观叙事的风格,以及作者隐然的敬重之情。
1 我与绘画的缘分
赏析指导
作者描写了自己在处于人生低谷时学画的经历和感悟,表现了他的艺术修养、对艺术的执著精神,以及对自然、艺术、生活的热爱之情。学画,看似文章的中心,其实写作的重点不是写如何学绘画,而是描述学画的感想、心得,写自己如何把心中苦闷升华为高尚的精神追求。
本文虽是长文的节选,但是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看出清晰的思路、完整的结构,也就是说,本文有明显的开头、结尾,有充分展开的中腹,思路一步步发展,层次分明,条理井然;伴随着事件的描述,也充分地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下面将事件与心理的两个方面对应着分而述之。
事件描写顺次为:
1.开篇,作者先说自己年至四十学画,成绩不错,这是全文的总起;
2.述说自己的挫折,似乎走到了人生的低谷,如果按文章波澜起伏来说,这是文章的“伏”势;
3.进入文章的“起”势,写作者初试画笔,这是与绘画的缘分的起点;
4.写一系列细碎的事件:绘画调色,修正画面,观察自然,遇见塞尚门徒,凝视物体辨别色调,以绘画作为旅游的刺激剂,以绘画作为消遣;
5.奉劝读者也尝试绘画,作为全文的结语。
心理描写,顺次为:
1.点明自己学画“是个奇异而又大开眼界的体验”,并且希望与别人分享体验;
2.述说自己的心理挫折,从一些词语表现出来:“烦恼”“过度紧张”“最苦闷”“炽烈的信念”“热切”“被迫赋闲”;
3.写初试画笔的心理变化过程,从一些词语表现出来:先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病态的拘束”,继而“雄赳赳气昂昂”“再也不怕”;
4.充分地展开心理描写:体会到“大胆”的重要性,列举对油画的欣赏理由,重新认识自然景色,更新看画的眼光,重视视觉记忆,体验绘画伴随旅游的快乐,体验绘画作为消遣的轻松愉快;
5.总的表达自己体验到的“充实”和“崇高”,奉劝读者也来分享体验这种“神奇新世界”。
从上面的分述可以看出,事件描写和心理描写基本上是平行的,也略有错落。文章心理描写非常突出,甚至可以说文章是以描写心理活动为主的,正如课本“导读”所说:“本文就不是单纯地详述事件的过程本身,而是着重描述事件过程中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
本文显示了作者精深的艺术修养。他有很强的艺术创造潜力,一旦突破最初的心理障碍,便势如破竹地驰骋在绘画艺术的疆场上;他有很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尽管是业余爱好,但对绘画艺术理解得非常深刻,对油画的特点的把握,对自然色彩的观察,对绘画名作的鉴赏,都有独到之处;他也有很强的文学感受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文学和绘画的创作原理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他在自然景色中感受和领悟到的东西,既是绘画艺术也是文学写作的源泉,或者说,他从事文学写作本来就练就了一双敏锐的眼睛,这正好适用于绘画艺术,使他很快地进入艺术殿堂。
我与绘画的缘分从文章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性格的“两面性”,一方面他有强烈的进取精神,想在政界和军界大干一番事业;另一方面,他又知进知退,不气馁,不沮丧,转而全身心地学画,充分体验到了艺术创作的快乐和轻松。
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描写细致,叙述详尽,议论充分,显示一种精细的、铺张扬厉的风格。其中描写非常细致生动,如写初握画笔:
“那支没蘸色的画笔重如千斤,性命攸关,悬在空中无从落下。我小心翼翼地用一支很小的画笔蘸一点点蓝颜料,然后战战兢兢地在咄咄逼人的雪白画布上画了大约像一颗小豆子那么大的一笔。”
句子较为复杂,用了许多修饰语或补足语,所以形象感、动作感很强。第二句话有五十多字,其实句子主干只是“我用画笔蘸颜料,画了一笔”十多字而已。提炼之后的句子似乎简洁了,但内容单薄了,文学性弱了,远不如原句意味之深长,情态之丰富。
此外还有“然后在吓得簌簌直抖的画布上肆恣汪洋地涂了好几笔蓝颜色”,“雄赳赳气昂昂地朝我的牺牲品扑了过去”等,都是细致生动的好句。
再有,文中叙述也尽情而为,不求简洁,文气很盛,跌宕起伏。看开篇一段:
“年至四十而从未握过画笔,老把绘画视为神秘莫测之事,然后突然发现自己投身到了一个颜料、调色板和画布的新奇兴趣中去了,并且成绩还不怎么叫人丧气──这可真是个奇异而又大开眼界的体验。我很希望别人也能分享到它。”
“年至……丧气”是一个长长的句子,仿佛一气呵成;后面一个“这”字总领以上的长句,又带出下面的两个单句,变得短促。可以看出语句的长短、缓急各不相同,交错成趣。
本文的描写、叙述和议论是融为一体的,仍看上一例句,前面是叙述,紧接着“这可真是个奇异而又大开眼界的体验”,是一议论句,很自然地说出。
本文的语言虽然感性的味道很浓,但也有理性暗含其中,如在说“可是实在没有比油画更好的材料了”之后,跟着列举“首先”“其次”“最后”三点,都是按事情的性质来说的,体现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且全篇思路一步步发展,从几个方面描述作者学画的感悟,也显示理性在暗中规范着行文的作用。
以下问题可以探究:
1.如何理解课文“导读”所说“他的散文继承了英国散文恬淡、风趣的传统”?
英国散文具有悠久的传统,专就随笔类散文(Eassy)来说,作家众多,作品繁富,内容广泛,写法多样,以风格而论,多是散漫的、恬淡的、风趣的,历代作家有培根(约1214—约1292)、笛福(1660—1731)、艾迪生(1672—1719)、斯梯尔(1672—1729)、约翰生(1709—1784)、兰姆(1775—1834)、哈兹里特等。
课文同样体现散漫、恬淡、风趣的文风。它写的是作者在紧张情绪之余的安适、和乐的生活,表达对人生、对艺术的感悟。它是谈话体,或闲话体,作者娓娓道来,似与读者谈心,讲述自己的内心经历。本文不纯粹是叙事,还有许多议论,这些议论可以见出作者的机智、敏锐、深刻,这些都是对前代散文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2.从课文中可以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艺术是苦闷的升华,是精神回归的家园。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碰壁,志愿不得实现,只有转向艺术,他说“这样的嗜好在一个最苦闷的时期搭救了我”,可以说艺术是人的疲倦心灵的疗养所,精神回归的家园。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痛苦甚至厄运,如果精神沉溺于痛苦中而不得摆脱,可能造成人的心灵创伤,理想明灯熄灭,精神大厦坍塌。艺术虽不能包医精神的百病,但它能给人生存信念、精神动力和顽强的意志力。人在现实世界中不得享受到精神快乐,或许能在艺术世界中充分享受得到。所以人的一生应该有某些精神寄托,如爱好艺术,爱好体育,应该有良好的情趣。
教学建议
一、指导预习,提示学法
学习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开始,要事先让学生自读单元“导言”,明白“让故事本身说话”的道理,用鉴赏知识帮助解读文本;还可以要求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状况,便于更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
本文较长,基本上以默读为宜,但第三段(描写初试画笔的情景)可以朗读,因为第三段较充分地显示了作者特有的文风。默读时,注意整体感知,因为这是一篇外国散文,学生读欧化的句子可能有些不适应,所以要以文章的总体意思为语境来理解句意;还要注意思路,全文是从若干个方面来写的,条理很清楚,如果看清了思路,也就不难把握文章主旨了。
二、感受人文精神
课文并不局限于绘画之事,如果我们用一种新的眼光来读课文,会发现其中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内涵,如创造艺术作品的勇气和灵气,对艺术的执著和热爱,沉浸艺术世界的耐性和钻研精神。
三、品味语言
这是学习本文绕不开的一个环节。本文的语言特点在“整体把握”中已经说明了,要提醒的是,可以通过比较来鉴别本文语言特点,比如跟《带着鲑鱼去旅行》对比,可以更清楚发现本文的语言更畅快淋漓,更富有文学色彩。
参考资料
一、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童燕萍)
英国传记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1874年11月30日生于牛津附近的布莱尼姆宫,1965年1月24日逝世。
丘吉尔的祖父是1704年率兵击败法军的马博罗将军,父亲生前曾任英财政大臣。母亲聪明、漂亮,是美国一富商之女。丘吉尔小时候很怕严厉的父亲,他们之间交流很少,是母亲给了他更多的爱。他很小就被送到私立学前预备学校,后进入著名的哈罗男子学校。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佳,直到勉强毕业进入桑斯特军事学院后,才渐渐尝到学习的乐趣,才智开始萌发。他21岁时父亲逝世。不久他参加第四皇家自卫队,那里的闲散生活不能满足这位年轻军官渴望冒险的欲望,他先后到古巴、印度、埃及、南非旅行,参加英帝国对殖民地人民进行镇压的战争。其间他作为战地记者,常常写些战事报道。他在西班牙写的《马拉根德野战军的故事》,曾受到当时萨里斯伯里首相和威尔士亲王的赞扬。于是丘吉尔热情倍增,又写了小说《萨伍罗拉》(1900),此书既有自传的性质,又富于幻想和浪漫的色彩。
在南非参加布尔战争期间,丘吉尔被捕,不久逃脱,这段经历使他更加出名。1900年,他竞选获胜,当上奥尔德姆市的保守党议员,从此开始了政治生涯。他加入自由党,历任殖民大臣(1906)、贸易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1911)、军需大臣(1914)。在此期间,他写了《拉道尔夫•丘吉尔勋爵传》(1906),这本记叙他父亲政治生涯的书,成功地补救了主人公的政治声誉,并且把他失败的政治和社会原因揭示出来。
1908年,丘吉尔与克莱门泰•霍杰小姐结婚,据丘吉尔本人讲,他们婚后过得很幸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20多年动乱喧嚣年代里,丘吉尔在政治舞台上时起时伏。在政治角逐的同时,他并未放弃要当作家的努力。1923至1931年,他写了记录一次大战的历史著作四卷本《世界危机》。作者在前言中说,他的目的是要“帮助人们从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清理出关键性的问题及重要的决定,并努力忠实地说明发生的事情及其原因”。此书是作者的趣味、知识、敏锐的直觉和力求真实的原则的独特结合,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示了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称得上是一本旷世之作。在《我的早期生活》(1930)中,作者以更为明智和深沉的情感回顾了自己青年时代走过的道路,被认为是丘吉尔传记中的佳作;《马博罗传》(1933—1938)则是丘吉尔力图历史地评价祖父马博罗的功绩,带有为祖先辩护色彩的传记作品。不过作者对历史与个人的思考,无疑对他后来领导英国人民的对德战争起了有益的作用。
当二次大战的战火还未烧到英国时,张伯伦首相及英政府中的不少人主张推行绥靖政策,遂与德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丘吉尔虽然在党内、政府内不断遭到孤立、批判,但他坚持主张武装英国,给予德意法西斯以有力、有效的反击。为此,他发表了大量的演说,其突出的主题就是国家的安全与尊严、人民的命运和胜利。他的演说,语言精湛、简练,并常常恰到好处地引用警句、格言,加上他雄辩的口才,他被公认为一名出类拔萃的演说家,他的演讲后来又被重新录制,视作艺术佳品。
1940年春,德军攻占欧洲大部分的低地国家,在这紧要关头,张伯伦癌病日重,辞去首相职务,丘吉尔出任战时三党联合内阁首相,领导人民抗击德寇,他的演说大大鼓舞了人民击败侵略者的信心,经过五年的艰苦斗争,终于赢得了胜利。
1945年,丘吉尔在大选中失败,工党执政。丘吉尔作为反对党的领袖,在国内外、党内外矛盾重重的情况下,主张英美联盟对抗苏联,并号召已被战争耗尽力气的人民建设和恢复自己的家园。1951年秋,他重任英国首相。作为一个政治家,此时他达到了其漫长生涯的顶峰。作为一个作家,他用了六年多的时间(1948—1954)写下了六卷本历史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年过七旬的丘吉尔,仍然保持着撰写《世界危机》时的写作热情,以简明扼要的语言,记叙和分析了二次大战期间英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在撰写此书的后三年中,作为首相,他以独特的地位和角度,分析了二次大战中英国在政治与经济、进攻与防守等方面所采取的战略战术的得失。此书在学术上的重要性得到广泛的承认。1953年,丘吉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55年,丘吉尔辞去首相职务,着手著写30年前就梦想完成的另一部著作《英语民族史》。1956年,他82岁之际,发表了前两卷,1957、1958年又分别发表了后两卷。此书发表时,正值一批新的历史学家崛起,他们对丘吉尔传统的写作方法不以为然,因而此书在当时只不过是由于作者的身份而获得了应有的敬意。1964年,丘吉尔退出政界,在家安度晚年。
(选自《外国名作家大词典》,漓江出版社1989年版)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