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新课标《选修古代诗歌第一单元》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14阅读:
字号:|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长恨歌》
【任务性预习】
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温泉水滑洗凝脂(            )       骊宫高处入青云(            )       
渔阳鼙鼓动地来(            )       花钿委地无人收(            )
翠翘金雀玉搔头(            )         云栈萦纡登剑阁(            )(            )


临邛道士鸿都客(            )       金阙西厢叩玉扃(            )
珠箔银屏迤逦开(            )(            )
含情凝睇谢君王(            )       钗擘黄金合分钿(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3、写出下列句子中直接运用或化用的成语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蛾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                    
4、.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天长地久有尽时,                   。
(2)                   ,温泉水滑洗凝脂。
(3)渔阳鼙鼓动地来,                    。
(4)夕殿萤飞思悄然,                   。
(5)行宫见月伤心色,                   。
(6)春风桃李花开夜,                   。
(7)玉容寂寞泪阑干,                   。
(8)在天愿为比翼鸟,                   。
5文学常识填空。
白居易,字乐天,号           ,出身于仕宦之家,生活在“      ”时期,曾任左拾遗,任职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后来被贬到浔阳任            。因仕途不顺,他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他每到一处,仍力求造福一方,如任杭州刺史时曾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把这个湖堤命名为“        ”。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等;后期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他是“新乐府运动”倡导者,认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强调诗歌要以情动人,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所以他的诗歌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他的《长恨歌》是一首            (体裁)。
6、阅读《长恨歌》,说明白居易分几个层次叙述李杨悲剧,并用简要语言概述各层内容。
答案: (1)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或:(1)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2)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       (2)马嵬生离死别,相思日日夜夜;
(3)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3)天上人间遥思,长恨绵绵无绝。
(4)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7、 你认为“以文害辞,以辞害意,以意逆志”中的“文”“辞”“意”“志”可以分别解释为:
                                                                          
参考答案: 文采   言辞   意旨   情志      (或“文字、言辞、思想、意旨”)
8、阅读《长恨歌》后所附鉴赏文字,说明该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什么,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并结合“赏析指导”内容说一说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观点的。
   答案:中心话题是“《长恨歌》的主旨”
            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全诗“无不是围绕对‘汉皇重色思倾国’的讽喻和批判来展开的”
         作者是通过对“作品的结构和意脉”的分析,也即“以意逆志”(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并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的途径,通过对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也即“知人论世”的方法,得出这一观点的。

【我的问题】
阅读中,你有哪些疑惑?怎样的联想和感受?请写在下面,准备与老师同学讨论。


【感悟鉴赏】
1、 唐代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中有这样两段文字:
①“开元中,泰阶平,四海无事。玄宗在位岁久,倦于旰食宵衣,政无大小,始委于右丞相,稍深居游宴,以声色自娱。先是元献皇后、武淑妃皆有宠,相次即世。宫中虽良家子千数,无可悦目者。上心忽忽不乐。时每岁十月,驾幸华清宫,内外命妇,熠耀景从。浴日余波,赐以汤沐。春风灵液,澹荡其间。上心油然,若有所遇,顾左右前后,粉色如土。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既笄矣。”
②明年大赦改元,大驾还都。尊玄宗为太上皇,就养南官,自南宫迁于西内,时移事去,乐尽悲来。每至春之日,冬之夜,池莲夏开,宫槐秋落。梨园弟子,玉琯发音,闻《霓裳羽衣》一声,则天颜不怡,左右欷歔。三载一意,其念不衰。求之梦魂,杳不能得。
  请写出 《长恨歌》中与之意思相同的诗句,并对两者的不同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与①语意相同的诗句是诗歌开篇“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与②语意相同的诗句是“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两者不同在于以下两方面。
“叙事”:《长恨歌传》直陈其事,具体细致;《长恨歌》则托辞委婉,精炼含蓄。
“写情”:《长恨歌传》虽于叙事中饱含深沉叹惋,能够融情于事,但言词简洁;
《长恨歌》则反复渲染,着意烘托,处处时时事事物物无不烙上“情”印,缠绵悱恻,绵长深挚。
      
2.诗人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持何种态度?这首诗深深打动你的是哪几句? 
  答案   第一问: “汉皇重色思倾国”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第二问:略

3、《长恨歌》以“长恨”命题,你怎样理解诗篇的结句“此恨绵绵无绝期”?
答案示例:恨,就是遗憾,遗恨。诗中的最后一节,在铺写了李、杨二人生死隔离,思而不能相见,爱而不能复聚的情况以后,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两句情深意长的诗句,结束了全篇。在诗人看来,一对彼此刻骨思念的情人,遭遇到这样的不幸,正是一个令人哀怜的悲剧,这对于这对情侣来说,以至对于后人来说,都只能为之遗恨千古,悲叹莫置。

4、诗中写“道士觅魂”和太真“仙山寄词”两个情节,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道士觅魂”看似荒唐,实则无奈,是相思之极后的无可奈何;“仙山寄词”则是对唐玄宗苦苦相思的回应,是昔日两情相悦恩爱情深的见证:这两个情节均表现李杨爱情的坚贞深挚。而如此深挚动人的情感破灭带来的遗恨自然无穷,正是“此恨绵绵无绝期”。

5、《长恨歌》在叙事中插入多处景物描写,移情入景,情景交融,试作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6、阅读李白的《清平调词》两首,试比较白居易与李白描写杨玉环之美的手法有何不同。
清平调词三首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栏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依新妆。
 答案:李诗多静态联想,以花喻人,再比之于仙女,全由虚处着墨。
白诗多写动态美,白描写意,侧面衬托,虚笔写实,善创新喻,实中含虚。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湖北高考题   8分)
华清宫  吴融                              过华清宫  李约
四郎飞雪晴去端,                           君王游乐万机轻,
惟此宫中落便干。                           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                           玉辇升天人已尽,
无人知道外边寒。                           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我的研究专题】
推荐专题:
1、关于《长恨歌》的主题,课本上的鉴赏文字从“讽喻说”这一角度来立论分析,请以“爱情说”或“双重主题说”为观点写一篇分析文章(要求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2、课外阅读咏李杨爱情故事的诗文,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郑畋等人的《马嵬》、陈鸿《长恨歌传》(唐)、马致远的《梧桐雨》(元)、洪昇的《长生殿》(清)等,写一篇文章介绍古代文人学者对这一历史事件所持的观点态度,并阐述你自己的看法。
3、阅读一组写人的相关诗句,谈谈你的感受或发现。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①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②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曹植《美女篇》
③ 一笑皆生百媚,宸游教在谁边?            ――李白《清平乐令二首》
④ 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                ――韦应物《广陵遇孟九云卿》
⑤ 回身转佩百媚生,插花照镜千娇出。        ――江总
湘夫人
【任务性预习】
1、 填空
屈原,名平,字    ,战国末期      国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开创了新诗体        ,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与《诗经》中的“         ”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你所知道的屈原诗歌名句有:
①                                                                     
    ②                                                                     
                                                                           
《湘夫人》选自《楚辞•      》。“        ”本是古乐章名,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歌的形式创作的一组清新优美的抒情诗,包括《国殇》、《湘君》等十一首诗歌。《湘君》和《湘夫人》以舜帝与二妃的传说为题材,写出了“湘君”与“湘夫人”的深深爱恋和苦苦相思。传说尧帝将帝位禅让给舜,并且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与舜为妃。后来舜帝南巡安抚少数民族,死于苍梧,葬在九疑山。二妃因牵挂、思念舜帝,便南下潇湘千里寻夫。当她们得知丈夫已死,伤心的泪水洒落在竹丛中,竹叶为之尽斑(后世称之为斑竹,又称湘妃竹)。随后二妃也投水而死,化为湘水女神。
2、 结合注释和课后练习阅读《湘夫人》。
① 将注释中的拼音标注到文中,疏通字词,并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
② 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课后练习,了解诗歌大意,用一句话概括说明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故事情节?

③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用符合该诗意境的现代语言描绘诗中所述情景。


3、 回顾《诗经•蒹葭》,简要说明这首诗与《湘夫人》所展示的意境有何相似之处?
答:《蒹葭》写怀人不得之情,凄迷哀慕之感,令人嗟叹惆怅难已。《湘夫人》中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两首诗都点缀了寥落凄清的秋容,隐寓诗人此时凄寂情怀。

4、从《长恨歌》和《湘夫人》中找出写相思之苦的诗句,比较二者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我的问题】
阅读中,你有哪些疑惑?怎样的联想和感受?请写在下面,准备与老师同学讨论。
提示:可从字词理解、内容把握、表现手法、情感主旨等方面提问,也欢迎提出其他问题。



【专家引领】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     鲍鹏山     
不管怎么说,屈原仍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第一位”,盖因他之前尚无称得上伟大的诗人,甚至连“诗人”也不易觅得。《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有几位还颇有几首诗保存在这被称之为“经”的集子中,但我总觉得,《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它们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就前一点而言,屈原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虽然对他的精神价值,根据不同的时代需要,代代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有时我们理解为“忠君”,有时我们理解为“忠民”,有时我们又理解为“爱国”,总之,他已是我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精神力量的来源之一、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人格精神的诱导之一。就后一点来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他在后半生人生绝境中的数量不多的艺术创造,已胜过楚国王族——也是他的祖先——几百年创下的世俗政权的勋业。他寄托在他诗歌创造中的志向与人格,“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是刘安和司马迁的共同评价。我们知道,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一言九鼎的。而屈原的艺术创新,“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超经越义,自铸伟辞,“衣被词人,非一代也”——这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文论家刘勰对他的评价。一个史界的司马迁,一个文论界的刘勰,两个在各自领域中顶尖的人物,对他的精神与艺术、人格与风格,做这样至高无上的推崇,屈原之影响人心、之折服人心,于斯可见。
     其实,屈原作品的数量并不多。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列出的数目为25篇。这些作品,可以分成三类:《离骚》《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为一类,是屈原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记录,是他公共生活形象的写真,是他的心灵史、受难史、流浪史,是他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见证。《九歌》11篇为第二类,这是一组深情绵绵的情爱类作品,取之于楚国巫风中的娱神歌曲,屈原把它们改造了,变成了他自己的独创,因为他把自己那一往情深的心灵寄托在了里面。第三类只有一篇:《天问》。这是一篇独特的作品:不仅在屈原作品中是独特的,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是独特的、怪异的,又是令人震惊的。全诗1500多字,370多句,诘问170多个问题。关键还不是这170多个问题,而是这种疑问的精神与勇气。这种精神与勇气实际上是人类精神的象征。人类精神总是通过人类最杰出的分子来做最集中的体现。
  在他的第一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他的痛: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
  这是《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忳”(忧愁)……骚者,哭也!为时光哭,为生命短暂哭,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失意哭。注意,他诗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他开始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著地向我们诉说他受到的具体的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他起诉的是这些人对他个人的伤害与不公。他指责他们的不道德,指责他们没有责任心,指责他们道德上与智力上的双重昏聩,但这都出自他很自我的判断。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他的诗中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志的个人在集体中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一方面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就从这血泊中挺身立起。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我们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看到了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看到了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又对人间的邪恶不停地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可他并不脆弱,并不告饶,并不退却——不,决不。他已从人群中上前一步,成为孤独而傲慢的个体,与全体对立,他决不再退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讲,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消解了个性与社会的对立,从而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由于他已被主流社会抛弃——他的被流放是一个很有象征意义的事件,而他的《远游》,则正是他精神的自我流放——他有深刻的孤独。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个性在绝望中显示了它的高度、深度与完美。
     刘勰说楚辞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鲁迅说楚辞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并且较之《诗经》,说它“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屈原是被人群抛弃的,有人会说抛弃他的只是楚怀王、顷襄王父子,但从对体制高度认同的屈原来说,被这一对父子抛弃,就足以使他有“国无人莫我知兮”(一国中没人知道我)的孤独感。假如屈原是一个脆弱的人,或者说,他的个性还不够坚定,他可能会试图改变自己,再回到人群中去,但偏偏他是一个倔强而不肯一丝迁就的人,纯洁而不受一丝污浊的人,一个九死不悔的人,于是,便出现了这样惊心动魄的对峙:一边是世俗的强大权力及权力控御下的人群及其思想,一边是孤独无依却一意孤行决不屈服的个人。屈原的伟大,即体现在这种对峙之中。他的失败,就因为他取对立的立场而不曾屈服,他的成功与辉煌,他的光荣与梦想,也是因为他取对立的立场而不肯屈服。所以,我曾在《屈原:无路可走》一文中说:“屈原之影响后世,是因为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个性对社会的失败,理想对现实的失败”。屈原的作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关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血肉之躯与社会、文化发生冲突,并遭至毁灭的记录,是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所以,如果我们说,《诗经》是北方世俗生活的记录,它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因此被冠之以“现实主义”的名目,那么《离骚》,则是一个苦难心灵的记录。《诗经》反映的是生活中的冲突,《离骚》则由生活中的冲突深入到内心的冲突。“离骚者,犹离忧也”,是的,“离骚”乃是一个强悍不屈的个性心灵的痛苦心声。它体现了个性的深度、痛苦可以达到的深度,它是自我的觉醒,自我的坚持,自我的抗争,是追求自由、幸福与个人信仰的曙光。
     所以,我说,屈原的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却几乎都是“大诗”,有大精神,大人格,大境界,大痛苦,大烦恼,大疑问,大爱大恨,大悲大喜。他直往个性的深处掘进,决不浅尝辄止,决不“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他就往这不“中庸”的狂狷的路上走,决不回头,直至决绝而去,一死了之。他对邪恶,怨而至于怒了,他对自己,哀而至于伤了。他的文学形式,较之《诗经》的节制,他的篇幅与情感,真的是“淫”(过分)了。所以,我曾说,《诗经》中任一首诗,单列出来,都略显渺小,它们靠的是群体的分量而占有文学上的一席之地。而屈原的作品,如,《离骚》《天问》《招魂》,以及《九章》中的那些杰出的篇目,是可以单独地自立于诗歌之林,单独地成为一道风景,称得起“大诗”的。即如他的《九歌》,写苦写痛,写爱写痴,写恋写愁,写盼写思,无不一往情深,直叫人有惊心动魄之感: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直让人在那心灵深处,突然升起一腔柔情蜜意,不拥入怀中不能自已。可那袅袅秋风,已不知从何处悄悄袭来,让洞庭生波,让木叶飘零,让山河变色,让我们心底生凉……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较之《诗经》中的爱情诗,《九歌》的境界更高,意味更深,情韵更永。事实上是,《诗经》中的爱情诗,都来自于具体的“爱情事件”,即它都是具体的爱情经历的记录。而《九歌》中的爱情诗,则没有这样的背景,它纯粹出自于对爱情的想象。所以,它更抽象,更哲学,是哲学化的爱情,所以也更有象征的意味。如果说,《诗经》中的爱情诗让人觉得亲切,让人恋起俗世的温暖与幸福,那么《九歌》中的爱情诗,则让人飘忽,让人惆怅,让人怀疑俗世幸福的可能性,与爱情的真实性。屈原是悲剧性的,无论是他的人生,还是他的艺术。他有直探世界悲剧本质的洞察力。即使是温暖的爱情,他在写出它的温馨与令人哀哀欲绝的柔情的同时,却也写出了围绕在它四周的寒凉,使其不可驻如梦,不可掇如月,不可揽如云,不可止如水……他的这一组写情爱的诗足可以上升为哲学,成为哲学寓言。
     屈原的作品,被称为“楚辞”。何为“楚辞”,我用一句话来说,楚辞——楚国诗人屈原等人在吸收楚国民歌艺术营养的基础上而创作出来的带有鲜明楚国地方语言色彩的新体诗。“楚国诗人”“楚国民歌”“楚国地方语言色彩”,说明了“楚辞”中的“楚”字,而“新体诗”,则说明了此“辞”并非《诗经》式的旧体诗,它不再是四言体式,而是自由奔放的杂言诗,篇幅长大宏阔,情感深沉博大,思虑曲折深刻,“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之上”(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我的研究专题】
下面是推荐专题,你也可以另选研读专题,但必须与所学课文有一定关系。
1、屈原诗歌意象探究
2、“神”在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意义探究
3、楚文化对屈原创作的影响
4、《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5、屈原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拟行路难
【任务性预习】
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分别提取2—3个关键词或短语,并说明关于作者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鲍照,南朝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濬的侍郎,在刘溶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或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或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答:△  作者——家世贫贱,备受压抑
            △  背景——门阀士族当权
2、杜甫《春日忆李白》说李白诗歌风格“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其中庾开府指庾信,鲍参军即           。他是       朝文学家,出身低微,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          》十八首。

3、找出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词语,并用现代白话文改写这首诗。
   

4、结合鲍照生平和他生活的时代,说说《拟行路难》中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我的问题】
阅读中,你有哪些疑惑?怎样的联想和感受?请写在下面,准备与老师同学讨论。

【专家引领】        鲍照:迷者之歌    鲍鹏山     
 鲍照是和谢灵运齐名的诗人,我这样说好像是鲍照沾了谢灵运的光,其实,在“元嘉三大家”里,若按诗歌创作的成就排名,应该是鲍照第一,谢灵运第二,颜延之第三。但谢灵运是多么有身份的人啊——他是康乐公康乐侯,是有爵位的。那时代,皇帝都轮流做,走马灯似的,但王、谢两大家族,却是常青的不老松,谁当皇帝谁都要依赖着这两个家族。所以,谢灵运生前虽不得意,或者说,不如他的意,但他却仍然是煊赫的,为人注目的。由于他开创了山水诗的先河,在文学史上他也是不断被人提及而脸儿特熟的。鲍照则出身庶族,“才秀人微”,“取湮当代”(钟嵘《诗品》)。当谢灵运的诗篇万众传诵,贵贱莫不传写之时,鲍照写完诗,还要谦恭万分地“贡诗言志”,冒着“轻忤大王”的风险,把诗献给临川王刘义庆,才有可能得到赏识。好在他的诗还真的得到了爱好文学的刘义庆的称奇,然而这哪里能比得上谢灵运的风光?这正是鲍照所愤愤不平的——“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瓜步山揭文》)。
     有了这样大的生活上的差异,思想上的差异也就在所难免。比如谢灵运是豪奢的,对贵族化的东西往往是生活在其中享受在其中,而又流露出不屑与否定的;鲍照却是“身地孤贱”,对贵族的豪奢生活流露出无限艳羡而又不加掩饰的,这使他与左思又划出了界限。左思出身庶族,但他的世界观、价值观则宛然是士族的,虽然骨子里十分热衷仕进,追名逐利,但嘴上却不断地说着淡泊,鼓吹着功成身退。而鲍照则真正是庶族思想与价值观的代表:不满所处的地位,迫切地要求改变,热切地追逐富贵。这是鲍照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之所在,典型意义之所在。因此,他也就显得比左思更为真诚而实在,在“诗言志”的基本原则下,鲍照的诗,也就有了更加充沛的激情——因为他是写他内心真实涌动的情感与追求,而没有矫情。事实上,如果说在那个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大行其道的时代,陶渊明以田园诗与之对抗,谢灵运以山水诗与之对抗,而鲍照,则是以自己的激情重现了文学的本质,重现了文学的魅力。相对于陶渊明、谢灵运的以题材胜,鲍照的激情,才是当时文学最为缺少的东西。
     我们来看看他写自身的潦倒:
湮没虽死悲,贫苦即生剧。长叹至天晓,愁苦穷日夕。盛颜当少歇,鬓发先老白。
亲友四面绝,朋知断三益。空庭惭树萱,药饵愧过客。贫年忘日时,黯颜就人惜。
俄顷不相酬,恧怩面已赤。或以一金恨,便成百年隙。心为千条计,事未见一获。
运圮津途塞,遂转死沟洫。从此穷百年,不如还窀穸。           (《代贫贱苦愁行》)
      鲍照存诗二百多首,乐府诗有八十多首,而这首诗名曰“代……”,初一看,还以为又是乐府旧题,其实“贫贱苦愁行”并不见《乐府诗集》,可见这是他的自创;自创而曰“代”,又可见“贫贱苦愁”是他心中耿耿不能忘怀的人生之痛。开首“湮没虽死悲,贫苦即生剧”,结尾“以此穷百年,不如还窀穸”,全是申述人生贫贱苦愁,还不如一死了之。而中间所写的贫苦尴尬之状,也“非身历者不能道”。可见虽然他也偶然以儒家思想自慰:“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拟行路难》其六)但他是不甘的,不愿的,不服的: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其四)
     心非木石,岂能无感于人生穷愁,无感于世道不公?只是因为“不敢言”,而“吞声踯躅”而已!
     我们再看看他在诗中表现出的对富贵的艳羡和贪恋——这是一般人都要加以掩饰而他却肆言宣扬的:
       一身仕关西,家族满山东。二年从车驾,斋祭甘泉宫。
三朝国庆毕,休沐还旧邦。四牡曜长路,轻盖若飞鸿。
五侯相饯送,高会集新丰。六乐陈广座,组帐扬春风。
七盘起长袖,庭下列歌钟。八珍盈雕俎,绮肴纷错重。
九族共瞻迟,宾友仰徽容。十载学无就,善宦一朝通。
                                                         (《数名诗》)
     除了最后两句有些愤怨(其实也夹杂着更多的艳羡)外,那种对车骑、宴饮、歌舞等物质享受充满叹慕的描写,对“家族满山东”、“休沐还旧邦”、“九族共瞻迟,宾友仰徽容”的成就感及虚荣心的满足等,都全不似传统士人的口吻,这是典型的市井下层人的理想与追求。在中国古代诗人那里,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的眼光与趣味——不是他们没有这样的眼光、趣味与追求,而是他们都掩饰了这种趣味。也就是说,在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上,人们是贬低这些的。所以,人们总是掩饰自己的这种追求。左思说的“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这才是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肯定与赞赏的,也是对人们的要求——一方面要立功,所谓“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另一方面又要拒绝个人富贵,免得这种个人的利益追求玷污了“公益”的追求。
     可是鲍照的趣味就是下层的,因而是活泼的、真实的。
鲍照不仅写出了自己的人生历程,而且他还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和宫体诗,他的边塞诗是中国边塞诗史上重要的一环,是唐朝之前边塞诗最值得珍视的作品。他还创作了大量的艳情诗,写女性的情与态,大胆而又露骨——他笔下的女子,也是富于激情的。他的这些艳情诗,又是梁陈宫体诗的先声。一个热衷于江山塞漠的人也醉心于宫廷闺闱,这似乎不大和谐,其实却十分合乎逻辑:因为无论边塞还是闺闱,都是最能激发生命冲动的地点;无论敌人还是美人,又都是最能让人热血沸腾的对象。鲍照是一个生命力特别强大的人,是一个激情澎湃的人,他需要杀戮与征服,需要死亡与爱恋——马背与女人的玉胸,是他的天堂,而死亡与生殖,最能搅动他的热血。
    我们选一首他的艳情诗看看,《代淮南王》其二:
              朱城九门门九开,愿逐明月入君怀。
              入君怀,结君佩,怨君恨君恃君爱。
              筑城思坚剑思利,同盛同衰莫相弃。
      你看这样的女子,是不是柔情似水更热情似火?
     在鲍照的那个时代,陶渊明转向了田园,谢灵运游荡于山水,他们对这个世界,一个是淡泊相忘,一个是厌恶相烦,他们给这个世界的,是背影。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悟者”,他们看穿了,看厌了,也就心冷了。可是,诗人都远离了去,还有谁对这个世界、对人生、对人的生活保持着那一份关注?此时的鲍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迷者”,迷恋着这个世界上光怪陆离的一切,红尘滚滚,情欲深深,而且他在才华上、艺术上又如此毫不逊色。那时代的三支笔,一支写田园,一支写山水,一支写社会;一支写两相忘,一支写两相烦,一支写两相缠。有淡泊的,有厌恶的,他们都想抽身而出,但这边还有一个羡慕的,他却投身而入,他是面向世界的。陶渊明写出了世道的凶险与肮脏,为了全身,他退出了。而鲍照则正相反:“凌燋烟之浮景,赴熙焰之明光。拔身幽草下,毕命在此堂。本轻死以邀得,虽糜烂其何伤!岂学山南之文豹,避云雾而岩藏。”(《飞蛾赋》)轻死邀得,死而不悔,以身殉利,堂皇不惭。“君子树令名,细人效命力,不见长河水,清浊俱不息。”(《行京口至竹里》)这是一种蓬勃的生命力,世道虽然黑暗,但并不是所有的生命都雌伏以避,还是有强韧者搏击其中:“  戾长风振,摇曳高帆举。惊波无留连,舟人不踌伫。”(《代棹歌行》)人生风浪固然险恶,但君子仍然自强不息。鲍照向我们展示了来自下层的活力,这是一个社会不死的保障,是生活之河不会停滞的保障。当上层社会对人生厌倦时,下层社会仍然对人生充满渴慕;当上层社会对一切丑陋麻木并从中获益,或对之绝望而“怀宝迷邦”时,下层社会的反抗就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我们看到当陶渊明描写着他的淡泊无争,谢灵运在竭力表达着他的遁世无闷时,鲍照在他的诗歌里表达着他的愤怒。因为他对这个社会还在生气,所以,不仅他的作品虎虎有生气,而且也显得这个社会尚有生气。当“悟者”抽身而去,弃世界如弃敝屣时,“迷者”如鲍照,就成了这个世界中真正的战士。他歌唱的,才是真正的战歌。他可能不够纯洁,但是,这个世界有时候不需要纯洁的婴儿,而需要血污斑斑的战士。

【我的研究专题】
1、鲍照《拟行路难》18首思想情感探微
2、古代诗歌中的“愁绪”梳理
结合“推荐作品”(阮籍的感时伤怀、陶渊明的时光易逝壮志难酬、李白的怀古伤今、李清照的离愁别恨)
3、逆境中,中国古代文人的活法:中国古代文坛有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他们往往在诗文中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悟,如王勃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白写《行路难》,歌“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苏轼感“人生如梦”,说“一蓑烟雨任平生”;请收集并阅读相关诗文,看中国古代文人面对不幸与逆境时所持的人生态度。

蜀 相
【任务性预习】 
1、填空:
  杜甫(712—770),字      ,自号        ,盛唐大诗人,号称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       、      。杜甫思想核心是儒家仁政思想,有                           的宏伟抱负,是伟大的         诗人,他的诗具有丰富社会内容、强烈时代色彩和鲜明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        。宋朝张戒言:“韵有不可及者,曹子建是也。味有不可及者,渊明是也。才力有不可及者,李太白韩退之是也。意气有不可及者,杜子美是也。”
    你所知道的杜甫诗歌名句有:
①                                                                               
②                                                                           
③                                                                         
参考答案: 
子美    少陵野老    “诗圣”    杜拾遗    杜工部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现实主义  “诗史”    沉郁顿挫     杜甫诗歌名句略
2、这首诗是杜甫游武侯祠之后写的,最能表现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这些诗句包含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用刘备三顾茅庐衬托诸葛亮杰出才能,“天下计”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诸葛亮的忠心报国,表达了诗人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然而诸葛亮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表达感伤的同时,流露了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3、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仰慕、叹惋之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参考答案:
“丞相”比 “蜀相”亲切,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寻”是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以“柏”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满院碧草映衬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鸣叫,“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 赏心悦目之无限春色与诗人无关,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感伤、叹惋。虽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以乐景写哀情,情景交融。  
4、回顾《登高》,简要说明这首诗与《蜀相》在内容、情感基调有何不同?为这两首诗写
一副对联。 
参考答案:
《登高》是咏怀诗,借登台遣郁闷。 情感基调孤愁、悲苦。
《蜀相》是咏史诗,借古伤今、借古人抒怀抱。情感基调感伤、叹惋。
对联:寻蜀相英雄无觅几多愁, 登高台孤客空叹万里悲。
5、 请将写景的颔联改写为200字左右的写景散文片断。 (此题不应在“任务性预习”中)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我的问题】
阅读中,你有哪些疑惑?怎样的联想和感受?请写在下面,准备与老师同学讨论。
提示:可从字词理解、内容把握、表现手法、情感主旨等方面提问,也欢迎提出其他问题。
  

【专家引领】
一个人如何成为诗圣——杜甫 
鲍鹏山  
李白使诗歌变成“神曲”,而杜甫使诗歌成为“人歌”。李白总是往一般化、抽象化上靠,而杜甫则总往具体化、形象化上靠。读李白的诗,我们感受到人生宇宙的莫大寂寞,而读杜甫诗,我们颇感身处人间的种种具体烦恼——不论这烦恼有多大,由于是具体的苦难与不幸,相对于那种生命本质上的苦痛,它在质上还是小的。是的,李白总是大鹏一般,精神遨游天上,而杜甫则时时注目人间,他为那些声声入耳的悲声和丝丝入目的苦形所牵挂,所苦恼,忧心忡忡而又不知所措。  
  与李白对具体的人事不感兴趣正相反,杜甫对日常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倾注了极大关注与关心,这可能正是他人格上日臻于圣人境界的途径,圣人就是“即凡而圣”的。一部《论语》,其中多少哲理,全来自日常生活的观察,孔子的学问,其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也即在此——人伦之圣孔子和诗歌之圣杜甫,其精神特质及升华之途径,确有相同处。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时,杜甫选择的不是感慨,这一点他与李白正相反,李白总是把日常生活中的事件看成是人生悲剧的一个例证而发出感叹,并使之成为诗的主体。而杜甫则是描述,他的诗甚至因此变得有些琐屑,而这正是他的特色,他诗歌艺术的特色,他思维的特征,我们因此把他的诗称为“诗史”——他对生活是客观记录的、描述的,正如他在《石壕吏》中表现的那样,不,像他在整个“三吏”“三别”,整个安史之乱之际所写的一样——全是叙述,而且细节摹写生动,人物音容笑貌刻画生动。他甚至因此被后人称为袖手旁观者,冷漠无情,殊不知这正是他诗歌的特色,他要保持客观与冷静,他要不介入,从而使事件正常发生发展,不因其干扰而改变方向,从而有真实可信的结果。这时,面对对象,他更像一个科学工作者,而不像一个易激动的诗人。  
  李白沉湎于酒的境界,真像一个酒神。但有意思的是,他酒醉之后倒不是与别人打成一片,醉成一团,撕扯不开,而是心游万仞,他彼时的眼光是向上的,看到的是“长风万里送秋雁”,想到的是“欲上青天揽明月”,而不是与人纠缠。他醉后倒似乎更有洞察力,更有穿透力。他的醉眼似乎更冷峻,更不屑于一切。杜甫则是冷静的,这是指他的客观判断力。若论及他的主观态度,更常常是冷峻,一种冰冷的、严厉的、难以靠拢的精神形式。他写过《饮中八仙歌》,这是醒者的诗——只有醒者,才能如此细致地观察——不,观赏。他就这样众人皆醉我独醒地观赏他们,描摹他们的醉态,并对他们发出由衷的赞美,他暗中很羡慕他们的境界,但他注定是另一种人。他的良心太敏感,因而时时被惊醒,或被痛醒,不大能在醉态中酣睡。杜甫也是饮酒的,但他写醉酒很少,他是在冷静时写作的,他的作品出自他的理智,以及他仁爱的内心,不像李白那样写诗出自澎湃而不可抑制的热情与激情。   
  李白总是把个人遭际纵向上升到人生,杜甫则又总是把一己不幸横向联系到社会。所以李白像一个哲学家,杜甫是一个政治评论家,他的诗像是社会评论。李白对人生感怀万端情不能已,杜甫对社会苦难愤慨不平唏嘘不已。如果要控诉人间罪恶,那么,李白可能是滔滔不绝的公诉人,而杜甫是目击证人。他发誓他在现场,他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  
  所以李白的大本领是议论,虽然他并不愿多动脑筋思考,但“斗酒诗百篇”的他要发议论,而且是不着社会边际的议论,总能思如泉涌、妙语连珠,且让我们随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杜甫的大本领是描摹与叙述,他描摹的功夫在诗人中可称第一。在杜甫的诗中,无论是场景描摹(如《羌村三首》),还是风景描摹,甚至人物心理描摹,他都能“使笔如画”,他天生一副仁慈的心肠,天生具有善于捕捉细屑的眼光,他常在细枝末节中发现大问题,他常被细小的情节感动。  
  李白是破坏的力量,杜甫是建设的力量。李白代表冲破一切束缚向往自由蓬勃发展的精神,而杜甫则代表建立规矩遵从规范的约束。李白古风、乐府写得最好——事实上,李白哪种诗体都能玩得转、玩得绝。谁能说他的五、七言律、绝不行?我们只能说他更喜欢用哪种方式来抒发他那不羁之情——因为他的情“不羁”,所以他爱用古风,因为古风在形式上最少约束,除了一般性的押韵和节奏,其他都可模糊。李白天性是“君子善假于物”,在他眼里,那么多诗体,简直是宇宙之间丰盛的大餐,他取来享用,不想烹饪。而杜甫则像一个孜孜不倦探求烹饪技术的厨师,他不停地试验新的配方与配料,讲究火候与色香味,所以他是诗体的大师,他几乎在各种诗体上都做过勤奋试验,元稹说他“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可能稍有溢美,但基本情形也差不多。 当然,杜甫取得的最大成绩,我以为还在七律上。他的《秋兴八首》极锤炼之功,是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交响乐,它们源自杜甫圣人般忧患重重的慈悲胸怀,这是一种境界,是人格修炼的结果,不仅仅是诗艺上的琢磨。 
杜甫有很“俗”的一面。比如他在长安“朝扣富儿门,暮逐肥马尘”(《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在成都毫不惭愧地靠老朋友接济,如果对方忘了,他还主动催要(《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希望他们来“救急难”;他进三大赋以求用,一边自诩“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句》)且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边毫无羞耻地自比古代文学弄臣枚皋扬雄,一再恳求玄宗“哀怜”(《进〈雕赋〉表》)。可能因为他一生经济上不能潇洒,政治上不能得志,影响到他人格上的拘谨与一丝委琐。这种庸俗的一面,与他“诗圣”的“圣”的一面(此“圣”乃指他精神上伟大的博爱与推己及人的慈悲)似乎很不和谐,但却如此真实地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事实可能正是因为杜甫自己对生活的艰辛与种种尴尬有切身的体验,他才能体谅他人的苦难与辛酸。这可能正是杜甫由凡入圣、由俗入圣的逻辑之路。
 
【我的研究专题】 
下面是推荐专题,你也可以另选研读专题,但必须与所学课文有一定关系。
1、郭沫若称杜甫“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结合杜甫诗评价
杜甫——深忧黎元肠内热,推已及人心地宽
2、现存杜甫诗有二十多首提到诸葛亮,结合相关诗解读杜甫的“诸葛亮”情结
3、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杜甫的文学成就
4、杜甫的“沉郁顿挫”诗风赏析
 
《书愤》
【任务性预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提取2—3个关键词或短语,并说明关于作者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陆游诗歌创作集中存诗共约9300余首。这些诗始终贯串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他的诗“言恢复者十之五六” ,抗敌御侮一直是最能触发他创作激情的思想主题 。陆游的“一片丹心”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不能不常常感到压抑和愤慨,在诗中也就表现为在激昂的基调中又鸣响着悲怆 。如《书愤》、《金错刀行》、《关山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特别感人的是,陆游在临终前夕,还不忘收复国土,在有名的《示儿》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以上这类诗最能体现陆游创作精神。宋朝刘克庄称之:“三百篇(《诗经》)寂寂久,九千首句句新,譬宗门中初祖,自过江后一人。” 清朝梁启超也极力赞之:“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参考答案:丹心报国遭压抑,爱国主义鸣亘古

2、陆游(1125~1210)      诗人。字      ,号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忧国、爱民、誓死抗战,是陆诗的最大特色并能传诵千古的原因。其创作以      为主。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所以有人将他和     媲美,誉之为          。 

参考答案:南宋著名爱国   务观   放翁   现实主义   杜甫  “可称诗史”  
   
3、陆游罢官六年蛰居故乡,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                         和                             的两重感情。 

参考答案:追怀往事,抒写抗敌抱负     侧重现在,重新立誓报国  

4、颈联和尾联采用了哪两个典故?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用了“塞上长城”、“出师一表”两个典故。用典使诗含蓄,曲折,不直露。“塞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临死前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自许“塞上长城”是陆游毕生抱负。 但“长城”是空自期许。昔日浩气壮举与今日年迈衰颓对比鲜明,“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诗人以此自勉,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诸葛亮的积极进取与当今权臣的苟且误国对比,表现诗人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5、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参考答案:
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北伐这两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但一直受压制。诸葛亮为三国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且付诸实施。《出师表》所说“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正是陆游毕生心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发扬的精神;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吸取的。陆游借古讽今,矢志北伐。


【我的问题】
阅读中,你有哪些疑惑?怎样的联想和感受?请写在下面,准备与老师同学讨论。
提示:可从字词理解、内容把握、表现手法、情感主旨等方面提问,也欢迎提出其他问题。

【专家引领】
沈 园 悲 歌    李元洛  
天下的名园多矣,有的是帝王的禁苑,如北京的颐和园;有的是官宦的园林,如苏州的狮子林,或堂皇富丽,或典雅幽深,它们大都是以曲水平湖楼阁亭台的自然与人造的景观取胜。而浙江绍兴东南隅禹迹寺南洋河弄内的沈园,它本来称为“沈氏园”,是南宋越中大族沈家的私人花园,它虽不乏小桥流水林木假山等必具的园林之盛,但因诗人陆游的一曲悲歌而名动古今,历时八百余年而不废。这在中国园林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异数,而为其他园林所望“园”莫及。 
    绍兴十四年,年方弱冠的陆游和表妹唐琬成婚。一方少年才俊,诗情横溢,一方饱读诗书,秀外慧中;一方绝世伟丈夫,一方绝代好女子,何况他们青梅竹马,又亲上加亲,他们本该是天地间绝配,真正“天作之合”。然而,他们生逢礼教森严的宋代,唐琬没有得到陆游母亲的欢心,被棒打鸳鸯而终告离婚。陆游离婚后不久在沈园与唐琬邂逅,唐琬“遗黄封酒果馔,通殷勤”。陆游悲怅交集,写了有名的《钗头凤》一词,“其妇见而和之,有‘世情薄,人情恶’之句,惜不得其全阕。未几,怏怏而卒”。 
    绍兴的沈园,我多年前来瞻拜过一次,写有《钗头凤》一文以记其事。不久前一个秋日的午后,接过八百年前陆游递过来的诗柬与请帖,我又一次远从湘楚而至,旧地再游,重读那至性至情缠绵悱恻的往事,重温作者那刻骨铭心读者感怀不已的诗篇。 
    世事沧桑,在陆游题壁之后,沈园多次易主,先变成了许氏园,后又成了汪氏的宅第。不过,历史已非当年的原版,后人却可以复制,今日沈园正南的围墙边,新筑了一道断垣,其上以草书与行书分别刻有陆游与唐琬的《钗头凤》词,每阕寥寥六十个字: 
    红酥手,黄糆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这真是令人黯然神伤的悲怆奏鸣曲,苦恋二重唱!据说这一截断墙,是用园中出土的宋代砖石砌成的,难怪那些砖石无一不老态龙钟,极具沧桑之感,然而,在其上再版的,在我心中呜咽轰响的,在中国诗史中永恒如星座的,却是虽写于八百年前却永远年轻的青春之歌! 
    风雨如磐的封建时代,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乱点鸳鸯谱造成的悲剧太多太多。才士不遇,红颜薄命,该是天地间最令当事人抚膺断肠而令旁观者扼腕长叹的吧?人生自是有情痴,生命中总要有一点痴,生命才有所寄托,何况陆游是一个大痴之人?他痴于诗,“三日无诗自怪衰”而“八十年间万首诗”,这是证明;他痴于国事,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说“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和“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是写照;他也痴于初恋,痴于爱情。忽然一阵无情棒,打得鸳鸯各一方,而且唐琬在写下《钗头凤》后不久郁郁辞世,恩爱鸳鸯成了啼血杜鹃,婚姻虽然美若朝霞却迅如闪电,陆游怎不人生长恨水长东地沥血而歌呢? 
    陆游怀抱恢复中原的雄图壮志,但不能见容更不能见用于机心深险蝇营狗苟的当道。他东漂西泊,屈居下僚,国事天下事占据整个身心,往日爱情与创痛深埋心底,犹如一坛陈年苦酒,他不愿轻易启封,但有时不免触景生情,不足为外人道地自斟自饮。陆游四十六岁入蜀,途经唐琬故乡江陵赋《重阳》一诗以寄近愁远恨: 
                    照江丹叶一林霜,折得黄花更断肠。
                    商略此时须痛饮,细腰宫畔过重阳。
《剑南诗稿》写菊花的诗,许多都与陆游、唐琬爱情有关。《余年二十时尝作〈菊枕诗〉,颇传于人,今秋偶复采菊缝枕囊,凄然有感》二绝写于淳熙十四年,陆游时年六十三岁: 
      采得黄花作锦囊,曲屏深幌?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晚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蠹编残简锁蛛丝。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陆游与唐琬燕尔新婚曾采菊花为枕,并作《菊枕诗》传诵一时,那是多么甘若醴甜如蜜的回忆!四十三年后物是人非。此诗咏菊实咏人,我们已无法请陆游向我们细说当年菊花枕的甜蜜故事与旖旎风光了,那本是不能强求他公之于世的个人隐私,而那首“颇传人”的题菊枕的少作,也未能流传于后世,如同一颗明珠在众人传赏中突然失踪 ,使我们今天仍然不胜惋惜。但是,他的回想之情,凄然之感,断肠之痛,刻骨之悲,至今仍定格在上述两首诗中,令我每一讽诵,均不胜低回。
六十五岁那年,陆游回到故乡山阴鉴湖边的三山定居,直至去世。此地距城内不远,他与沈园几乎是“零距离”了。我们听到更多的至死而不衰的沈园悲歌:《沈园二首》、《禹寺》、《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二首》、《城南一首》、《禹词》、《春游四首》等等。陆游的痴情老而愈烈,长而愈香,让中国诗歌史平添一段永恒佳话,一番永不褪色的异彩,让中国人的爱情有了一部绝不逊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经典。 
    陆游的爱国是终其一生的,他对唐琬的爱恋也是终其一生的,这两种内涵不同而同样专注热烈的情感,像两条涌浪飞花的河流,一同奔泻到他生命的终点。他的诗章炙痛撞伤后代无数读者多愁善感的心。 
    正如当前一首流行歌曲所说: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八百年后早已换了人间,快餐式的一夜情与逢场作戏的男欢女爱,成了世纪流行病,不为权势与金钱所左右的两心相悦坚如磐石的爱情,已经像最名贵的钻石那样难得,而陆游的生死恋情在当代也几近绝版。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故事,古往今来并非绝无仅有,但他们的生死恋之所以分外动人心弦,是因为恋情的真挚、热烈与持久,而且这种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与对象的香消玉殒,成为一种与精神的感应、慰藉与追怀相联系的上品乃至极品的爱情,近似于西哲柏拉图所说的“精神恋爱”。除此之外,还因为他们个人的小悲剧有国家的大悲剧为背景,陆游有儿女之私,更有博大的家国民族之爱;他固然儿女情长,却绝非英雄气短,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如果只是一介蝇营狗苟的俗子,如果只是一个纯粹咀嚼儿女之情的凡夫,就绝不可能引起如此广泛而持久的共鸣。同时,陆游又是一代杰出的诗人,他的诗集中爱情诗极少,而且大都是写给唐琬的。他未能挽留逝去的时光,但以美妙的诗章永远挽留了他专注的美好情感。他手中如果没有一枝生花的彩笔,就不会有那么动人的情辞绮语芬芳和烫痛后世读者的嘴唇,而他的爱情故事,顶多也只是时间的风中的遥远传说了。 
    有多少真正的爱可以重来?只要人间仍有超越世俗的真情,只要百姓仍然有超越形而下的对精神的向往,只要民族的心头仍然供奉着永远的诗神,众生就仍然会钟爱陆游的沈园之诗。这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一个秋晴的午后,我在沈园久久地独自徘徊,遐思默想。出得园来,时已昏黄,我问愈行愈远的沈园,问城中熙来攘往的行人和相拥而行的情侣,问茫茫大地无数窗口里的朵朵灯光。
【我的研究专题】
下面是推荐专题,你也可以另选研读专题,但必须与所学课文有一定关系。
1、是梦亦非梦,旦古一放翁——陆游爱国情怀的另一种表达
2、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杜甫、陆游爱国主义诗歌之比较
3、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解读陆游的“诸葛亮”情结
4、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从陆游的咏梅诗词看其人格美

推荐作品部分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李白《越中览古》)
【能力提升】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是如何紧扣一个“独”,凸现一个“忧”?                                 
参考答案: 
这首诗紧扣一个“独”字,选择如水月色、拂衣寒风、悲鸣孤鸿、盘旋宿鸟等形象,描绘出清冷而凄迷的夜景图,渲染出冷漠枯索的气氛。清冷的自然景色衬托孤独者的伤感和愤慨,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而诗人夜不能寐、起坐弹琴、徘徊忧思,直接表达了痛楚忧伤的孤独感,幽深而难以名状的愁绪。
这首诗还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起坐弹鸣琴”、月光徜徉、清风吹拂衬托如磐黑夜的死寂、深重。茫茫夜色笼罩一切,象征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的重压,凸显诗人的忧伤和痛苦之沉重。 
2、结合阮籍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谈谈你对诗人“忧”的理解?
参考答案:
阮籍所处政治现实极其残酷:司马氏与曹魏统治者夺权斗争激烈。他们大量杀戮异己分子,政治气氛极为恐怖;竭力提倡儒家礼法,道德虚伪现象严重。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尤为尖锐、深刻。阮籍本人处境亦十分艰难:曹魏、司马氏两种势力都极力拉拢他。他对司马氏高压统治十分不满,不能公开反对,只能醉酒佯狂躲避矛盾。《夜中不能寐》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里的苦闷心情、看不到希望的忧思。
3、袁行霈先生在《陶渊明集笺注》论到《白日沦西河》云:“‘挥杯劝孤影’写尽寂寞孤独之状”, 这种痛苦的孤独感,我们能从很多诗人的诗句中找到共鸣,试举三例。
参考答案:
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苏轼的“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4、《杂诗十二首(其二)》的诗眼是哪一句?你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直抒诗人悲怀,为全诗之诗眼。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诗人渐渐感到生命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不禁满怀苍凉悲慨。这体现诗人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的忧患意识。
5、《越中览古》是如何表现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主题的?
参考答案:
诗中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昔日之繁华,战士灭敌雪耻凯旋“尽锦衣”三字烘托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胜利者喜悦和骄傲的神情。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占满宫殿的如花美人、 “春殿”的“春”字写出越王的富贵荣华、荒淫逸乐。 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昔时繁盛和今日凄凉对比鲜明,使人不由慨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 
6、阅读李白《夜泊牛渚怀古》,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
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参考答案:    
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      
    这首诗既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  

【 相关链接】
1、绝望的排遣——阮籍《咏怀》其一品读 (柴国华)
2、品读与赏析《夜中不能寐》 (叶嘉莹)
3、阮籍与嵇康:生存还是死亡 (鲍鹏山)
4、《杂诗十二首(其二)》赏析  (邓小军)
5、南山种豆:陶渊明——中古风流之五 (鲍鹏山)
6、《越中览古》赏析 (沈祖棻)
7、兴高而采烈:李白 (鲍鹏山)   
8、寄李白(李元洛)

【推荐书目】
《叶嘉莹说阮籍咏怀诗》 (叶嘉莹)
《叶嘉莹说陶渊明酒及拟古诗》 (叶嘉莹)
《绝地生灵》 (鲍鹏山)
《李白传》(李长之)
《夹缝中的历史》 (朱鸿)
《怅望千秋——唐诗之旅》 (李元洛)
《风骚百代——诗文化大散文》 (李元洛)  
《唐诗百话》(施蛰存)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杜甫传》(冯至)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