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失街亭(人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07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 :
1. 鉴赏马谡、诸葛亮的的语言。
2. 分析并把握马谡、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马谡“三笑”、 诸葛亮“三嘱”、司马懿“三探”、诸葛亮“三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让学生进入氛围,感受雄浑、苍凉的气势。
一、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的英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位被称为是忠诚的典型、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治国的贤臣,他就是诸葛亮。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对诸葛亮非常仰慕,唐代杜甫早在《蜀相》中赞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鲁迅先生也曾说:《三国演义》中“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然而有一场战役,却使“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失街亭。
二、 解题:
街亭到底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呢?在文章的第一段有一个词表明了街亭的重要性,请同学们把它找出来——咽喉。让我们来看一下那场战役的地形图:当时魏蜀以秦岭为界,互相对峙。蜀要伐魏,必过秦岭而取长安;魏要伐蜀,也必过秦岭而取汉中。通过秦岭有三条要道:一是东路的子午谷,十分险要,双方都有兵把守,不易通过,所以孔明未走东路。二是中路的斜谷,蜀军可由此攻郿城,下长安,路程较近。孔明这次北伐,主力正是由此进军。司马懿根据孔明“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不肯弄险”的特点,料到孔明不会“从子午谷径取长安”,而“必出兵斜谷,来取郿城”,于是派兵据守中路。三是西路由阳平关绕到街亭的一条大道,离长安较远,主力不宜由此进兵。但孔明由中路取郿城,司马懿就可能由西路南攻,断绝蜀军粮道,使蜀军不战自溃,并使蜀方已得的三郡不能安守。司马懿正是这样做的。可见街亭的地位确实重要。 


三、 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跳读全文,理清思路。边读边整理一下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然后我请同学复述。    
四、 人物分析:
街亭无可挽回的失守了,那么谁要对失街亭负主要责任呢?(诸葛亮和马谡)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街亭的失败是不是和他们的性格相关呢?今天这节课我带领大家拿着“三”这把钥匙去品析人物性格。
分析马谡:
1.先看马谡,马谡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第三四段马谡在街亭时有一个表情:(笑)有几笑?(三笑)哪三笑?
明确:  第一次笑是“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这里笑丞相多心,孔明多的什么心啊?〔提问〕孔明得知孟达被杀司马懿兼程而来后认为魏军必取街亭;马谡则认为街亭为山僻之所,一定不来。     这表现了他的麻痹轻敌,他早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边风,而且语气里还有点笑话军师谨慎多余的意味。(教师板书:麻痹轻敌。) 
            第二次笑是“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当王平向他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自己熟读兵书当作炫耀的资本,完全听不进王平的一词半语。这个片断写出了马谡的闭目塞听,刚愎自用,只会纸上谈兵。 
      (教师板书:闭目塞听,刚愎自用,纸上谈兵。) 
             第三次笑是“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言下之意是,有我马谡重兵把守,居高临下,司马懿根本不在话下。表现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教师板书: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直接描写) 
(全班朗诵第三段) 
2.除直接描写之外,作者还用司马懿“三探”间接描写来反衬马谡的性格特点,请大家齐读第四段,找出司马懿的“三探”。
分析诸葛亮:
3.马谡的大意和轻敌导致街亭的失守,事实上在战前有没有人对其提醒?(有)谁?(孔明!)孔明是如何提醒的?       孔明有“三嘱”。
明确:一嘱干系重大:“街亭虽小,干系甚重。……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说利害告诫此地“干系重大”是“吾咽喉之路”,且此地难守之极也。 
       二嘱不可轻敌:“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这二嘱针对马谡的敌,说对手告诫其不可轻敌。 
       三嘱:“军中无戏言”。
4.同时孔明还有“三唤”,调集了其他人马帮助马谡。
明确:一唤王平:“吾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要当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凡事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如所守无危,则是取长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说兵法此表现出诸葛亮何等的审时度势,何的知己知彼,用兵何等的谨慎。 
       二唤高翔:屯兵列柳城“但街亭有危,可引兵救之。” 
       三唤魏延:屯兵街亭之右 
小结:“三嘱”“三唤”不仅说明了街亭的重要地位,还充分表现了“古今第一贤相”的神机妙算、小心谨慎的性格。
5.马谡大意失街亭,孔明挥泪斩马谡。诸葛亮斩马谡时也有一个面部动作--哭。他哭了几次,三次。(“三哭”)  (教师先读这一部分,学生思考)
明确:第一次是“孔明挥泪曰:‘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马谡临终嘱托与伤心痛哭之后,诸葛亮想起二人往日情同手足的交情,鼻子一酸流出了眼泪。看出诸葛亮有情有义。
第二次是“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蒋琬劝阻,天下未定,不可诛杀智谋之臣,这深深的打动了诸葛亮的心,但是马谡早已立下“军令状”,所以“流涕而答”,“合当斩之”。 
      那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军中无戏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那么“流涕”的程度深还是“挥泪”的程度深?  “流涕”更深,表现出更悲痛伤心。 
      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显示出他内心巨大的矛盾。 
     那第三次呢?       第三次是“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 
      “大哭”相比“流涕”程度变化怎么样?         更深。 
      你又怎么理解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   未听先帝遗嘱,有负先帝重托,痛惜、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在“斩马谡”这一情节当中看出诸葛亮的什么性格特点?     重情重义、赏罚分明、公正严明,不徇私情。 
五、进一步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失街亭主要是马谡之过。诸葛亮也有用人不当的责任。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教师补充:
是情之错:其一,怜惜之情。诸马之间,两代情,马谡是孤儿,是孔明的晚辈。其二,部属之情。孔明是主帅,马谡是参军,多年共事,感情深厚。其三,爱才之情。诸马共事间,马曾多次出谋划策,被诸葛亮采纳,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使诸葛亮改变了对马的看法。马谡曾为诸葛亮出谋献计两次,都大获成功:一次是七擒孟获,他建议以攻心为上;另一次是利用反间计,挑泼曹睿和司马懿的关系,结果司马懿被贬回乡。在当时蜀国缺才士情况下,诸葛亮认为马有才,爱才之情油然而生。其四,面子之情。诸葛提议马谡时,谋士们有不同看法,但主帅既提,就将就吧。情,人世间永恒的主题。但情用得不好,小则害人,大则为祸天下。愿为政者慎之。街亭失守,是主帅诸葛之错,这是肯定的,只是错在感情用事。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是过错有大小,小则害人害己,大则为祸天下。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是世人对诸葛最高的评价。但诸葛错用马谡,痛失街亭,既影响了蜀国统一天下的伟业,也影响了诸葛一世英明,不能不为之叹息。此错则莫大焉。想当今,不少为政者,其德不能不为人所敬仰,其才也不得不为人所折服,但其用的人良莠不齐,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违纪和犯罪的道路上。何也?绝大多数因感情用事,当然也不排除少数人善于伪装自己。
六、结束语: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探讨“失街亭,谁之过”的问题分析了两位英雄形象。街亭一失,使得蜀方的优势顷刻化为乌有。不仅已得陇西三郡又拱手让给魏方,而且蜀军也不得不退回汉中,从长计议。马谡作为一线将领,不冷静处事,不听从诸葛亮的精密部署,却骄傲自负,狂妄之极,最终丢失街亭。故应承担主要责任。而诸葛亮没有充分认识马谡的性格,忽视马谡骄傲本性,最终导致街亭失守。故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也应负一定责任。随后,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愿自降三等,以此谢罪。
在众人眼中,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聪明绝顶之人,然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形象。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关键是能否认识错误,承认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诸葛亮做到了,所以尽管诸葛亮在此次战役中失败了,但我们也要说他是个失败的英雄。最后让我们随着毛阿敏在《三国演义》片尾曲中再一次感悟英雄情怀并以此来结束今天这节课。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