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声声慢(人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04阅读:
字号:|
 
《声 声 慢》教 学 设 计 
成都11中  严艳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及其作品风格。
2.感受作品的意境,品味平淡自然的语言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3.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诗歌的经验。
4、丰富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2.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幻灯片;李清照的画像及《声声慢》标题。]
师: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坛宛如云涛之中的一条璀璨星河,在史册上洒下千古不黯的光芒。在这星河中,有一颗分外亮丽的明星——李清照。身为大家闺秀的她,在琴棋书画的熏陶中铸就了一颗敏感细腻的心灵。花开花落,使她多愁善感;,引出自怜的伤感。婚后,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情趣相投,两人吟诗作对、赏玩书画。但丈夫常仕宦在外,留她独守空闺。于是她用永恒的忧伤拨动爱情的旋律。“寂寞深闺,柔肠一段愁千缕”是思念;“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是离愁。这既是一种忧伤,也是一种甜蜜。但是金兵来犯,国土沦丧。李清照与丈夫一路颠簸南下,两年后,丈夫病逝,家道中落。南下颠沛流离的生活成为她一生最痛苦的经历,折花,却又“没个人堪寄”;遥望故乡,却只能低吟“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双溪舴艋舟”不能承载的已不是少女的清愁、少妇时的相思,而是晚年的苍凉与悲苦。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声声慢》。


二、吟咏诗韵,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
1、听朗读。 [ 播放配乐配画面的朗读视频]
2、教师指导朗读。
3、请一位学生个别朗读。
4、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
师:请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学生活动]:几位学生发言。
 [出示幻灯片]:“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正伤心”
• 给全词定下了忧愁、哀伤、凄凉的感情基调。

四、分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出示幻灯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描述词人当时的情状。
2、[学生活动]:几位学生描述。
3、教师点拨:细细地体味,开篇的“寻寻觅觅”是寻找的动作,词人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东张西望,要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这反映词人内心空荡,无可排遣寄托。然而寻找的结果是周遭却“冷冷清清”,寂寞冷清。寂寥的处境不禁使她悲从中来,更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
  [出示幻灯片]: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此三句,依次写及动作、环境、感受由外而内,由浅入深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奠定了全词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
4、师:运用叠词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几位学生回答。
 [出示幻灯片]:叠词的作用在于增加诗歌的音乐美、增强感情。
教师点拨总结:这14个叠字极富音乐美。这14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无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5、师: 除了叠词的运用,从上阕中哪些句子也可以看出词人的愁情。
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
(一)略析“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1、[学生活动]:几位学生分析此句。
2、教师点拨:此句写气温骤变的感受。本来心情就很坏,天气却又忽暖忽冷,身体也难以适应。愁苦难熬之状已了然在目。
(二)略析“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1、[学生活动]:几位学生分析此句。
2、教师点拨:天气寒冷,愁苦难熬,就想喝点酒暖暖身子,借酒浇愁。但因词人的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 ,也敌不过风冷。所以感觉酒寡淡无味。 
(三)详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学生活动]:几位学生分析此句。
2、[ 出示幻灯片]: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王 湾)
2. 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李煜》) 
3.乡心正无限,一雁渡南楼。(赵嘏)
4、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李清照)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雁足传书 (亡夫之痛)
秋雁南来 (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3、教师点拨:雁为候鸟,春日北飞,秋日南归。其定时回归,文学家便把雁与依恋故乡联系起来,或寄寓对故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音信的盼望。因此,大雁往往会引发离愁。词人当时正避难南方,这过雁不正是从家乡飞来吗?泪光迷蒙之中,蓦然有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过雁还是那只过雁,而自己与丈夫却已死生相隔,纵有音书,已是“人间天上,没个人寄”。看到大雁南来不禁悲从中来。所以,雁足传书蕴涵亡夫之痛;秋雁南来 传达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4、师:同学们,我们现在请女同学再次朗读上阕,希望能读出词人的愁苦凄楚。(女同学朗读)下面,我们请男同学朗读下阕,同学们思考下阕的哪些句子传达出愁绪。(男同学朗读)
(四)详析“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学生活动]:几位学生分析此句。
2、教师点拨:黄花,菊花。 “满地堆积”“无人摘”写的是花的凋谢,而“憔悴”的不只是花还有人。中国古典诗词中也经常提到“落花”这个意象,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以花即写人,此处明写菊花,也是暗写自己,。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出示幻灯片]:“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黄花比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3、师:表达词人之愁的句子还有哪些呢?
(五)略析“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1、[学生活动]:几位学生分析此句。
2、教师点拨:我们可以联想到词人,倚靠在窗前,等待着一个永远回不来的人。每天觉得时间过的非常的慢――“独自怎生得黑”,都不知道怎样捱过一整天。人在幸福中常觉时间飞逝,只有在痛苦中才会有度日如年之感。《醉花阴》中也有类似的句子――“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悲述自己只身飘零,形单影只、度日如年的愁苦。
3、师:我以为还有一个精彩的句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哪位同学能谈谈自己的呢?
(六) 详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学生活动]:几位学生分析此句。
2、师: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梧桐细雨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意象
[出示幻灯片9]1、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
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 )
3、碧纱秋月,梧桐细雨,几回无寐。(晏殊)
            4、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
3、师:结合这几首诗,我想请同学谈一谈,梧桐秋雨给你怎样的感受?
4、[学生活动]:几位学生回答。
5、教师点拨: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再加上雨滴梧桐的单调沉闷、无休无止,那种声音,只有夜深人静,难以入眠的时候,只有心中极端苦痛的时候才会听得如此真切,这雨声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愈滴愈深、愈滴愈愁。以至不堪忍受,终于在她那根哀愁欲绝的心弦上迸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悲叹。
(七)详析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师:请同学们回忆过去所学的写愁的诗句。
2、[学生活动]:几位学生回答。
3、[出示幻灯片]:(1)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2)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  
 (3)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4)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
4、师:以上写愁的名句的特点是什么?
5、[学生活动]:几位学生回答。
6、教师点拨:这些优美诗句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李煜将愁变成流不尽的水,秦观将愁变成随汪洋恣肆的海,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到了王实甫,又把愁装在车子上。
7、师:有人认为这首词的结尾一句过于直白,你认为呢?
8、[学生活动]:几位学生回答。
9、教师点拨: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因为李后主等人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千种忧愁、万般苦楚则非一个愁字所能形容。
六、师生共同归结鉴赏方法。
[出示幻灯片10] 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1、直接抒情(找词眼,明词情)。
2、间接抒情(找意象,悟词意)。
3、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七:教师总结:此词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乍暖还寒”的天气,晚来的急风,南去的大雁,满地的菊花,梧桐细雨,句句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此词还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抒发词人晚年那家国之恨、亡夫之痛、流离之苦。
八、比较阅读:
1、[出示幻灯片]:            一   剪   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师:请同学们把这首词与《声声慢》在意象和情感上进行比较。
3、[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教师请几位学生发言。
[出示幻灯片]:《一剪梅》 “愁”的内涵: 相思之愁 暂时之愁
《声声慢》 “愁”的内涵:死别之愁 长久之愁
 九、教师小结:[出示幻灯片]:李清照一生都被“愁”所困扰,“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 “闲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的 一种“深沉的愁”。但是李清照在这国家与个人灾难性的打击下依然不屈地展现出自己全部的美。她和她的词永远高悬在了历史的星空。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师:大文学家郭沫若曾手书一幅对联:
[出示幻灯片]: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金石录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遗风。同时[ 播放《声声慢》的歌曲]
结束语:同学们,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地齐声朗读全词,再一次回望这位寻寻觅觅的美神,体会那份美丽的忧伤和忧伤的美丽。































《声声慢》教学设计说明:
新的课程标准在继承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提出“学生要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人本主义语文教育理念。《声声慢》一课的教学构想就是基于此而设计的。其重点有四: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动脑鉴赏本词。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指导点拨,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教师始终以平等的姿态,在民主的氛围中进行对话,既显语文科学的逻辑,又有融融其乐的自由课堂。 
    二、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教学的突出位置。在教学设计中,我以一首词作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归纳出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并通过比较阅读李清照的前期作品《一剪梅》,让学生运用鉴赏的方法,举一反三,实现鉴赏能力的提高。
    三、注意联系文体特征进行教学构思。在对本词的设计中,我重视阅读朗诵在诗词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朗诵为起点引导学生体悟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通过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经历以及她的思想感情,做到知人论世。充分调动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意境美。“一切景语皆情语”,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的“情”“景”进行全面的理解,进而达到对作者情感的深刻理解,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学设计中,广泛引入相关诗词,以诗证诗,让学生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积累诗歌鉴赏的知识。
四、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技术优势。以往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比较单一,常采用语言勾勒或者图片展示的形式很难让学生得到细腻的情感体验,而本设计中多媒体的使用使教学情景的创设由语言讲述的苍白与单薄,情境设置的抽象、静止、平面化,优化为具体、形象、多维化,渲染出浓重的情感氛围,真正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自然而然地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