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在桥边(人教版高二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03阅读:
字号:|
 《在 桥 边》教学设计
主备:董传双
学习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难点)
2、考察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理解“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重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课时作文

一、导入:
还记得海明威笔下那位“戴钢丝边眼镜,衣服上尽是尘土”的桥边老人吗?他为什么坐在桥边呢?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二战后德国一座新桥边的一幕吧!

二、读课文,谈收获或质疑:你读到了什么或有什么疑难问题吗?(也许很多同学读不懂)
引导:
1、为什么坐在桥边?他的腿怎么啦?你猜猜小说创作背景。
2、请说说小说的故事情节。(他们让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我每次都故意把一位可爱的姑娘漏数掉了)。 
3、表现哪方面的主题?(爱情)这段爱情故事的结局可能如何发展?
4、知人论世,谁了解一些有关作者伯尔的事?
补充:伯尔是一位与军国主义格格不入的作家,被誉为当代德国的歌德。读小学时候,希特勒纳粹势力迅速崛起,进入中学,他坚决地拒绝参加法西斯的青年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正在读大学的伯尔被法西斯军队绑上战车,先后开赴法国、苏联、罗马尼亚、匈牙利作战。(《流浪人,你若来斯巴……》)在战争临近结束的时候,他被盟军俘虏,在美军战俘营里待了一段时间,后被遣返回乡。六年战争生活的种种经历,使伯尔感触甚深,成为他早期创作的主要题材,着重反映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伯尔的创作题材有所变化,主要描写“小人物”在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和悲惨遭遇,表现他们的苦闷彷徨。(不顺从文学、废墟文学)



三、主题探究
1、文章描绘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活吗?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因为战争的结束而消散了吗?战后的德国怎么样?人们的生活如何?请找出有关细节仔细品读。
2、全文的点睛之笔是?
(“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白分比。”)
3、第3节写“乱数”,“我”的故意“乱数”出于什么原因?文中1—3段
(对乏味生活的不满和反抗。)哪些词语表现了“我”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和嘲讽?(精明能干、陶醉、捷报、心满意足等)
4、第6节“漏数”的背景同第4节有什么不同?
主任统计员来检查,面临着生计威胁。
5、这样“漏数”有意义吗?
“漏数”并不能改变现实什么,但它表现着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坚守,表现着一种精神追求。
6、“新桥”这一意象象征?(是德国战后重建的代表,战后人们偏重的是物质的建设而忽视了精神关怀。对新的桥所通过人员、车辆的种种统计、计算,代表了一种十分不可靠、近乎痴妄和盲目的乐观)
(小结)
主题:表面的看是爱情,表现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具有如何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深层则是对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这一问题、以及小人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精神状态的思考。同时更是一种不重视精神的时代氛围中保持个人精神追求的象征。

四、齐读课文,感受情节的“摇摆”。
“没有冲突没有戏剧”戏剧要求有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虽然小说对“戏剧性”的要求没有戏剧高,但戏剧性往往也是使小说特别出彩的因素,本文有哪些冲突?(“我”对姑娘的暗恋与记数工作之间)请画出情节发展有曲线图。 
基本现状(背景)“我”暗恋过桥姑娘——主任统计员检查工作——巧妙应付——交上鸿运,被调去数马车
本文哪些构思最吸引人?哪些构思最合理?

四、作业
以“太阳高悬,却下起了大雨。阿三正在打猎,一只兔子从他面前跑过”为开头,写一个800字的情节紧张动人的故事。
(第二课时交流)

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oll)19 17年出生在科隆一个雕刻匠的家庭,1937年中学毕业后,曾在波恩一家书店里当过学徒。1939年在科隆大学学习,不久即应召入伍,随军到过法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增长了不少见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在战俘集中营里待了几个月。,战后除继续在科隆大学研究语言与文学外,还当过木匠和人口统计员,因此对下层人民的生活较为熟悉,并在许多作品中有所反映。1947年起即开始发表作品,不久应邀参加著名的文学团体"四七社",成为该团体的核心分子。1951年成为专业作家后,作品更多,题材也更加广阔深入。1970年任西德笔会主席,1971年至1974年任国际笔会主席。他曾获得几十种国际国内颁发的文学奖,作品已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 
  早于1947年,伯尔即开始在报刊上发表短篇作品。1946年至1951年这段时间内,他的小说主要取材于二次大战。他试图通过战争的描写,揭露和批判德国法西斯的滔天罪行。中篇小说《列车正点到达》(1949)、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1951)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来斯巴……》等,即系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些作品的基调较为灰暗沉郁,反映了德国人民的厌战情绪和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其中小说《流浪人,你若来斯巴……》对战争的原因有所揭露,含义较为深刻,能帮助德国人民认识战争的罪恶。 
  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伯尔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生活较前远为丰富深刻。他着力描写的是小职员、小商贩、手工业者、民间艺人和孤儿寡妇等一些"小人物"的遭遇。虽然当时西德经济正处于复苏过程,表面上十分繁荣,但这些小人物的命运依旧十分悲惨,他们终日苦闷彷徨,有的甚至挣扎在饥饿线上,苟延残喘。从《一声不吭》(1953)、《无主之家》(1954)及《九点半钟的台球》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伯尔的思想倾向。他的爱憎十分分明,对西德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提出了责难,并且批判了复辟军国主义的思潮。有的评论家把伯尔这一时期的作品归入"不顺从文学"之列,看来是不无见地的。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正点到达》、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1971年发表的《与一位女士的合影》是其全部创作的结晶,获次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