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蛇》教学资料 (人教版高二选修 备课资料)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58阅读:
字号:|
徐玉诺的《跟随者》赏析:
徐玉诺是文学研究会的重要诗人之一,它的诗都体现了“为人生”的创作理想。在《跟随者》这首诗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将烦恼比作“蛇”。“蛇”往往被视为阴毒邪恶的象征,而烦恼是人所共有的负面情绪,这两者之间表面上没有直接联系,但它们却有内在的相似性——都是人们避之不及的“跟随者”,诗人抓住这一特点,以“蛇”作为烦恼的“符号”,准确地描绘了“烦恼”这种抽象的感觉。
在第一节中,“烦恼是一条长蛇”,诗人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三个场景——“走路时”、“割草时”、“睡觉时”,概括一天的生活,一天当中的每一时刻都只看到“长蛇”的一部分,夸张地表现了烦恼之长。第二节“烦恼又是红线一般无数小蛇”,烦恼之蛇“红色黑斑的腰部”已在诗歌第一节中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这里“麻一般”的“红线”,再次突出这种令人生厌的“红色”跟随者“普遍在田野庄村间”,给人以视觉的压力,也形象地表现了烦恼的多与密。无论是时间的变换还是空间的转移,诗人似乎都无法摆脱“烦恼”的追随,“开眼是他,闭眼也是他了。”简单的两个动作,流露出人生活于烦恼之中的绝望。第三节,诗人在语义和情感上运用了一个转折,否定了前两节烦恼的象征符号“蛇”,进而感叹“呵!他什么东西都不是!”,诗人跳出比喻的圈子看烦恼,将烦恼从有形化为无形,更显出烦恼之苦的不确定性,诗人认清“他只是恩惠我的”无影无形的“跟随者”,表明了诗人对烦恼开始持接纳的态度,然而褒义的“恩惠”正是以反笔写出接纳烦恼的无奈,诗人再用“尽职”描写烦恼,加深了被烦恼跟随的痛苦。


以往写烦恼的诗篇着眼于对内心愁绪的抒发,徐玉诺的《跟随者》更多地描绘了烦恼本身,诗人没有将笔墨放在自己的感受上,但是读者却能身临其境地体会诗人孜孜求索而终陷于烦恼之境的苦闷心情,同时也联想到自己的种种烦恼。这正是《跟随者》的高超之处。

一、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这首爱情诗围绕“蛇”这一冰冷的、使人悚惧的中心意象展开。诗中借“蛇”这一象征意象的游走、乡思、归来,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我”对“姑娘”怀有热烈的单恋情思。
由于诗人在自然界中找到了可以充分暗示自己心灵世界的恰切的喻物,这里的“蛇”是诗人采用“远取譬”的手法为单恋的寂寞寻找到的“客观对应物”,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这“蛇”并非“蛇”,而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剪不断、理还乱”,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可以想见,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因此,“蛇”这一形象喻体不仅被诗人赋予美好的感情,而且它始终成为诗人进行艺术构思和想象的触发物。诗人的感觉和想象是美好的,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这首诗具有一种内向的、沉思型的美。

二、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有什么特点? 
“蛇蝎之心”这句成语典型地反映了人们对蛇痛恨、鄙夷的态度。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笔触描绘出一条通灵的寂寞之蛇。它带给读者的是柔情、爱、美。 
《蛇》在艺术上的特点,既有中国古典诗歌那种优美的意境,又在表现手法上融入了象征派诗歌的一些东西,使这首爱情诗饱含着象征性。在格律形式方面,这首诗注重语言的整饬和内在的音节美,在一定形式的约束下而又舒卷自如,流动着一种柔缓的旋律。每节四行,二、四行押脚韵,各行字数大体相近。 
另一个特点是感受的深挚和比喻的新颖贴切。象征主义诗人主张摈弃自然主义注重外在描写的方法,要求通过具体物象来感知或喻示抽象观念,并把表达内心作为“最高真实”来追求。这首诗曲折地表现诗人对姑娘思念时异乎寻常的特殊心理情感。诗人的思念之情被久久地缠绕着,但他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静静地没有言语”“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的“蛇”来揭示自己的某种经验。其寂寞而又热烈向往的情感体验正是在冷与热、静与动、梦境与现实的交汇之中细细地表现出来。诗的最后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作比,是诗人审美感觉的快意和喜悦的些许透视。

三、语言品味 
这首诗在词语使用上,注意细微的差别。
蛇代表丑陋、凶残、冷漠的形象,可作者用蛇来比喻相思时的寂寞、郁闷、沉默,用“静静地没有言语”,把一种自我咬噬、自我折磨的心态,准确地表达出来,使这种情感显得更加触目,更具有张力。采用“悚惧”写出人们突然看到蛇时的惊惶、恐惧并且引起厌烦、回避的心理反应。使用“乡思”而不是“相思”,诗人使用了谐音这一修辞手法,“乡思”可谐音为“相思”,而作者之所以使用“乡思”,又是与上下文的意思相联系的,因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似乎是是作者寂寞的心情的替代物“蛇”,“蛇”的“乡思”自然是在“那茂密的草原”。 
紧接着,诗人又使用了一个隐喻,将“茂密的草原”比喻为“浓郁的乌丝”。对于自己爱恋的姑娘的容貌,诗中没做具体的描绘,只提到她有着“浓郁的乌丝”,像“茂密的草原”,是“蛇”的故乡,是“蛇”渴望归属的乐土,让“蛇”害着“乡思”,这也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心有所属的强烈渴望。 
下一节中还将“你的梦境”比喻为“绯红的花朵”。这些丰富的修辞手法的使用,都很好地向我们暗示出作者想在诗中表达的“寂寞”这一人生体验。作者希望“蛇”能衔来姑娘的“梦境”,意指自己的感情能与姑娘获得心灵上的感应,至于把姑娘的梦境比喻成“绯红的花朵”,则意味着姑娘的应许,会一改自己郁闷的状态,换来醉心的欢喜。在词语的选用上注重情感上的抑与扬、冷与热,色彩上淡与浓的对比,欲扬先抑,欲热先冷,欲浓先淡,从而反衬出情感的痴迷和浓烈。 

四、紧承导读第一段
于是诗人将少年对爱情“寂寞”而纯真的向往融入这条“静静地没有言语”的蛇之中,借蛇“热烈的乡思”暗喻痴情的相思,又用“茂盛的草原”比附恋人“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只这一层比喻已经使诗歌奇崛不凡,但诗人意尤未尽,更进一步使蛇活动起来。它从恋人的梦中出来,“从你那儿轻轻走过”,仿佛爱的使者,“把你的梦境衔了来”,“绯红的花朵”也成了爱的羞涩与热烈。我们知道,爱的抒情诗极易变得夸张,直抒胸臆常会显得激昂有余而深情不足,那么这首构思精巧,结构完美而意象新颖的诗当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我国传统的欣赏习惯,一般对蛇总是怀着厌恶、恐怖的心理。而冯至笔下这“蛇”的形象,却使人感到亲切、可爱。这是由于诗人只取蛇的某些特点加以描写的缘故。

“蛇”的冰凉、阴沉、无声的潜行,给予人的只能是恐惧而神秘的感觉联想。冯至在这首诗中,却竟然说“蛇”是“我”忠诚的伙伴!还“潜潜地”向“你”走去,把沉睡中“你”的“梦境衔了来”,这些表现潜在地反映着《蛇》里没有正常人怀春的艳美,而是心灵严重受损者阴郁的病态抒情。但问题还不是这么简单的。想把人郁积的心力发泄于适当的行动就是欲望;人心成为欲望同社会影响的激斗场,而当后者取得了胜利,就会造成欲望的压抑。为了摆脱这种压抑,欲望只得逃入隐意识里躲起来,但它又随时要想乔装一番,通过检查作用而闯到意识中去,以求得满足。可是又毕竟出不去,这时它只有通过求梦或白日梦——幻想来获得满足。于是,这些以具体的意象为标志的梦或白日梦,作为一种欲望的满足,以显象代表隐义,就出现了象征。现在对《蛇》要进一步考察的,就是白日梦中一个蛇的显性意象究竟象征什么意义或者情绪。不妨注意一下诗人写“蛇”对“你”的示爱:“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如果承认梦中的图像都是睡眠中器官状态的象征,梦中的“戏剧化”都是以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欲望的,那么《蛇》中这些图像和“戏剧化”表现就可以解释成某种白日梦中性行为的象征,而隐义则是追求超文化的动物本能这一主体怪异情结的泄露。

一个冲动——寂寞,也就是单相思,附丽于一个意象——蛇,在两种情境——幻想与现实之间抒发一回,全诗就告结束。 

“一己暗恋之情思”——“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年轻的生命萌动出正常的生命渴求,因此对心中美好的异性怀着亲近的愿望,然而“种族记忆”里的民族性格决定了诗人不可能将热烈的相思化作热烈的表白,这里面更有诗人怯懦的性格、节制的古典追求。于是,他只能“静静地没有言语”。 

“我”如此想知道“你的心里怎么想”,于是代“你”造一个“梦境”。诗人在这里显然是寄有厚望的:在“我”的眼里,“你的梦境”是“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的。

“你”是抒情的对象,没有具体的形象,但两个重要的意象,却令人浮想联翩:浓郁的乌丝、绯红的花朵,这真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月影”这个用作比喻的意象,主要突出了轻悄、柔美的特点。 

 

周斌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