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55阅读:
字号:|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诗经>三首》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教读课文,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据《大纲》要求,学生要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能诵读一定数量的名篇。《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所以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为后面的唐宋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结合高考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吟唱诵读,理清线索,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唱出诗歌的情感,并以此促进他们读出情节发展的节奏,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二、说教法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理论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寓教于乐”和“文道统一”的原则及中学生对《诗经》敬而远之的心理及喜欢吟唱歌曲的年龄特点,我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吟唱、诵读法
对《无衣》《静女》“寓教于唱”,雅俗互通,使之通俗而不低俗,以唱促读,在轻松愉快的歌唱中,帮助学生实现快乐背诵;并准确把握基调,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另外课外印发张晓风散文《诗课》《地泉》《尔雅》)。
2、讨论法
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让学生明确诗中主人翁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3、引导、比较法
将课外知识和课堂内容比较,如引进宋祖英演唱的民歌《十八弯水路到我家》第一段的细节描写同《静女》细节描写等的比较,既延展了课堂容量,发展了学生思维,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品位。 
4、讲练结合
指导学生在理解《诗经》手法的基础上,将之活学活用于05《汉宫秋》、07年北京卷《莩苡》高考题的解题。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善教人者,应教方法。最近也正提倡“启动—互动—自动”的教育理念,教学中应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做到让学生自己读书,自行找合适的曲谱改唱或自谱曲调,分小组研讨。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认真阅读并朗读诗歌,基本解决生字词的音义,基本弄懂诗歌大意。(如:渐、愆、袍泽之谊、同仇敌忾等)
2、结合注释,利用旧有的知识储备,回忆初中对《诗经》的有关了解,重温有关内容,重点是对“诗经六义”中赋、比、兴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的理解。(初中学过《木兰诗》,赋的表现手法,已有所了解。还学过《关雎》《蒹葭》,兴的手法也已经知晓,但还把握不够)
3、(《诗经》本身就是先民的歌唱,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的现实主义作品,除有感情诵读外,最接近其本真状态的莫过于歌唱本身)要求学生在用心理解的基础上,试找一首现代歌曲曲谱依调演唱或自谱曲,课堂上大家评议谁的曲调最能传情达意,最有表现力。
四、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或多媒体
五、教学时数:三课时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讲读《卫风•氓》略)
要点:
1、由中国是“诗的国度”引出其源头——《诗经》,再在回忆初中所学的基础上,简介《诗经》的主要内容、“诗经六义”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通过诵读和讨论来突破教学重点,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及赋的手法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3、引导学生将本文同《关雎》在比兴手法结合起来,并引进“羊群走路靠头羊,陕北来了共产党”“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等民歌来突破比兴手法尤其是兴手法的教学难点。
第二课时(讲读《无衣》《静女》)
一、导入
以《义勇军进行曲》导入《无衣》,同为军歌,具有相似的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揣摩感情基调齐读一遍。
2、推荐班上一两个读得较好的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好不好,是否读出四言诗节奏,穿情达意如何。(多半有不到位、欠到位的,当然也可能有较到位的)
3、学生评价后,教师点拨并范读(或:利用录音机或多媒体导读)。
三、走进《诗经》,“寓教于乐”
1、提问:同学们预习也诵读了这后两首诗,感觉怎么样,喜欢吗?
(分析:一般的多半是回答不喜欢,当然也许也有少数回答喜欢的。对不喜欢的表示理解:的确,由于《诗经》创作年代久远,古今语言的距离,使之就如众多雅乐、经典名著一样,让人难以亲近。对喜欢的,就着力表扬其感悟能力不错)
2、教师分别评价后,顺势引导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次新的尝试,以另一种方式——唱的方式来走近这部经典,消除与古典文化的隔膜,以便更亲近、更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诗歌,就如同赤足亲近生我养我的脚下的土地一样!
3、学生自思合适的曲调翻唱或自谱曲唱,自荐或各小组推荐演唱,大家评议,重点是基调的把握。
4、教师在评价肯定学生的尝试之后,如真有恰当无比的,就以之为蓝本;若无,就以自谱曲调教唱(或让文娱委员教唱最好是做成多媒体课件教唱)。因班级具体情况有男女生,所以分为两个声部,前两句男女二重唱,女声主要为和声,后两句合唱以壮声威,演唱中注意慷慨豪状的基调和跳跃有力的韵律感。
然后分组赛唱,在唱的基础上,创设氛围,让学生受到感染,与作品产生感情共鸣。为后面的研讨分析蓄势铺垫。
三、研讨分析,把握形象,触摸情感
《诗经》本身就是先民的歌唱,可以说,唱是接近先民的最本真最恰当的方式。唱着唱着,恍惚间,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群鲜活的人:他们的眉眼或许模糊,他们的衣衫或许褴褛、衣甲或许不全,但我们分明能触摸到他们的心跳和脉搏!感受到那个场面的热力与声响!
1、问:你们感觉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把握诗歌形象 )
2、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你有何启示?(把握思想情感,传承优良传统)
学生讨论,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回答后,教师归结:
这是一群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锐身自任的英雄群像。他们有着郁勃的豪情、奔涌的热忱和藐视一切困难的劲头!他们患难与共、救国图存、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让人仿佛听到誓师出征的呐喊,看到舞戈挥戟,威武雄壮的队列方阵!
唱着唱着,我们的热血也开始在胸中呼啸,豪情在心中奔涌,华夏儿女千百年来为救亡图存而振臂呐喊,为民族解放而浴血沙场的爱国情怀和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荡涤着我们的灵魂!这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传承于《无衣》的豪迈悲壮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志愿军军歌》!
我们来晚了,不曾赶上那血与火的年月,不曾赶上那一代英雄之气在神州大地上如大风呼啸盘旋荡气回肠的豪情岁月!但我们又来得正当其时,对我们生存环境并不优越的新场中学人或者对正在赶超英美发达国家的中华民族尤其是祖国的未来——青年们来说,这种精神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让我们以满怀的激情来一齐演唱《我们是**中学人》(校歌)和《共青团团歌》,时刻激励自己承继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为学校的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四、学生再次唱《无衣》,教师引导小结
1、把握赋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2、小结并板书
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同赴战场
雄浑高亢的基调
重章复沓反复咏叹的手法
五、培养迁移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学生自渎《静女》整体把握,画出结构图。
结构图: 
  俟于城隅不见人-- 贻我彤管思情人-- 爱物及乌重归荑
2、学生试歌唱《静女》,教师引导把握基调,最后建议以臧天朔的《朋友》曲调改编翻唱。要唱得洒脱不拘。
3、运用比较法,把握《静女》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将课外知识和课堂内容比较,引进宋祖英演唱的民歌《十八弯水路到我家》(第一段),利用多媒体播放同《静女》比较异同。
讨论明确:
异:抒情主人翁的身份一为男、一为女。同:均为民歌,题材内容相似,是沐浴在爱河中的青年男女的心声,洋溢着不可遏制的青春激情和浓郁的生活情趣、生活气息;均运用了赋的手法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 
 六、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诗经》作品歌曲或翻唱《诗经》《论语》等。
2、课外阅读印发的散文《诗课》《地泉》《尔雅》,进一步亲近古典文化。
3、完成05、07两道与此相关的高考题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