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55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祭文的基本格式和文体特征;
2、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感知本文书法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
3、体会本文波浪式的抒情模式,掌握融情于事的表现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祭文的基本格式和文体特征;  
2、重点体会作者抒发的悲痛情感和真挚感人,催人泪下的感情特征。
教学难点:作者融情于事的波浪式的感情抒发。
教学实施: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和文体;
2、熟悉课文,积累字词句;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一、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的《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古典散文。宋代文豪苏东坡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公,祭文中千年绝唱。(清。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那么,《祭十二郎文》何以得次评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共同去体味这千年绝唱传输出的万古悲痛。


二、解题
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岀嗣给长兄韩会为子。因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
祭文:是古代用于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中雅颂的四字韵语,也有骈文的。祭文一般用于赞颂死者的功业或德行,而本文尽脱窠臼,没有一句赞颂的话,专从骨肉之情方面下笔。前面说过,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了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悲痛。这种对祭文的创变适应了作者表达情感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三、写作背景(略)
四、朗读课文,正音解字
1、通假字
远具时羞之奠      
零丁孤苦           
皆不幸早世          
敛不能凭其棺         
2、词类活用
恐旦暮死            
吾兄之盛徳而夭其嗣    
长吾女与汝女        
3、古今异义
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女,与老年相对
成立:古代指成家立业
几何:古代指什么时候,现在是数学中专业名词
4、句式
惟兄嫂是依 : 惟……是……,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式
5、字词
怙:《诗经•小雅•蓼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后世因此用“怙”代父,“恃”代母。失父曰失怙,失母曰失恃。
省∕视:古时探亲;上对下曰视,下对上曰省。
孥:妻和子的统称。               比(bì):近来
吊:慰问  (《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窆:下棺入土
尚飨:古代祭文结语用辞,意为希望死者享用祭品。
五、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鉴赏古代散文,要强调朗读,要以阅读为基础。读懂是前提,然后才能走进作者创造的意境,联想想象,体会作品的内涵,与作者同悲同喜。) 
大家试着把这篇文章的结构理一理,我请同学把她的意见说一说,
明确:《祭十二郎文》共十二个自然段,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来头的固定格式
正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2-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二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
第三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恶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从此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
第四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应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五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六自然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
第七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第八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
第九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切知道只而死期的悲哀。
第三部分(10-12):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之事。
第十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第十一自然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俱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十二自然段全文结束,“眼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悲痛不已。”
全文十二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时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续写自己的惶恐、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难怪东坡先生会有“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的说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2、在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溶于字里行间的真切亲情
教学实施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祭十二郎文》有了整体上的把握,知道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来展开,边泣边诉,吞吐呜咽,感人至深,下面先请一位同学将课文朗读一便,希望能够带着感情去还原祭奠之景,其他同学也可以边听边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二 、共同体会文章情感
1、提问:
《祭十二郎文》读来令人悲痛不已,作者的那种哀痛让人也感同身受,那么,韩愈在其文中写了哪样一些哀事呢?
明确:
身承世代单传,可哀一也;年少且强而早逝,可哀二也;子女具幼,无以自立之计,可哀三也;就死者论之,已不堪到如此,而韩公以不料其死而遽死,可哀四也;相依日久,以求禄远离不能送终,可哀五也;报者年月不符,不知是何病,何日殁,可哀六也。
2、我们讲过祭文一般都是赞颂死者的功业或德行的,以抒发对死者的敬仰之情为主,但本篇祭文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另辟蹊径却也把千古哀痛表现的溢满而出。请大家想想本篇文章是怎样抒情并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谈谈。
明确:
本文抒情是把难以抑制的悲痛融于家常琐事之中的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推进的,正如清代林云铭在《韩文起》卷八中说:“在祭者处此,更难为情矣。故自首至尾句句俱以自己插入伴将:始相依即相离,锁索叙出;复以己衰当死,少儿强者不当死,作一疑一信波澜;然后以不知何病,不知何日,慨叹一番;末归罪于己,不当求禄远离,而以教嫁子女作结。安死者之心,亦把自家子女,平平叙入。总见自生致死,无不一体关情,所以为绝世奇文。”
这段话说得相当确切,我们来看看课文。
开篇作者在哭诉中回忆自己同侄儿的三会三别,然后回到眼前,如今叔侄二人已经天人永隔,所以悲痛涌起,抒发至悲至痛之情。接着文章又转入低沉的叙述,推测侄儿的死亡日期等。接着又想到侄儿的生老病死葬的料理不到,就又陷入沉痛的自责之中,悲情再一次喷涌而出,最后向四这表明心意,抚孤立幼。
总结:
作者写此文,我们看不到他赞颂死者的痕迹,而是在倾吐自己的悲痛心情,来抒发自己与十二郎的骨肉亲情。作者紧紧围绕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优感的生活琐事来写,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感到真实可信。但是,作者又不是在纯粹的叙事,而是叙事中侧重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使得叙事抒情相交融。
3、本文写的极度悲痛,请思考作者在悲侄之死的同时,还抒发那些情感。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明确: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
2)、悲叹自己的仕途失意。
4、本文用许多的文言虚词,而宋人费衮在《梁溪漫志》卷六《文字用语助》中说道:“退之《祭十二郎文》一篇,大率皆用助语,其最妙处,自‘其信然耶’以下至‘几何不从汝而死’一段,仅三十句,凡句尾连用‘耶’字三,连用‘乎’字三,连用‘也’字者四,连用‘矣’字者七,几于句句用助词矣!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非妙于文章者,安得及此!”下面我们翻到这一段文字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它的妙处。
明确:
这些语气助词有表反问,有表惊叹,有表强调,有表陈述,这样一些语气时而相间,时而等连,使感情的抒发如怒涛惊湍,喷涌而出,给读者带来强大的感情渲染和心灵震撼。(1、加重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2、可以押韵和增加文章节奏从而增强作品的感人力量)
5、前人在读《祭十二郎文》后有过很多精彩的评述,这里给同学们念两段,大家听过后稍加思考,再结合课文来谈谈本文的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清代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一中写道:“情辞痛恻,何必又说?须要看其通篇凡作无数文法,忽然烟波窅渺,忽然山径盘纡。论情事,只是一直说话,却偏有如许多文法者,由其平日戛戛乎难,汩汩乎来,实自有其素也。”清代储欣在《唐宋八大家类选》中道“以痛哭为文章。有泣,有呼,有诵,有絮语,有放声长号。此文而外,惟柳河东《太夫人墓表》同其惨烈。”
明确:
1、破骈为散,是语言更加灵动自由,不受拘束,产生自由多变的形式;
2、融情于事,边诉边泣,在强烈的抒情性得到彰显的同时也具有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下面再让我们一起朗读这篇课文,再次去感受它的至悲至痛之情和催人泪下的艺术震撼力。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