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51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
1、 认识王安石;
2、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 背诵全文;
4、 艺术借鉴:
○1、前后照应的写法;
○2、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3、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4、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5、人文精神: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2、 背诵全文;
3、 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4、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认识王安石;
2、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 背诵全文。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 


二、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
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多媒体)
2、正音(文注外)
音谬(miù )     窈然(yǎo )     胜道(旧读shēng)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所以如果是“华山”(按,这里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的“华”,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
3、练读
四、翻译
第一段:
重点词语:
舍:筑舍定居。卒:死。乃:表判断,有“为”、“是”的意思。盖音谬也:盖,承接上文,表原因,有“大概”的意思。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译文: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现在把“华”念作“华实”的“华”,原来(大概)是读音错了。
第二段:
重点词语:
火且尽:且,将要。盖余所至:盖,发语词,有“大概”的意思。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盖,大概;加,更,更加。火尚足以明也:明,动词,照明。既其出:其,助词,无实在意义。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或,有人;咎,责备;其,代自己;夫,那。
译文:
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松气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大约(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正当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也还足够继续照明。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第三段:
重点词语:
于是余有叹焉:于是,对这件事情或在这个时候(一说,副词,表承接,就是“于是”的意思);焉:语气词,了(一说,兼词,“于是”, 对这件事情或在这个时候)。两说择其一,通则可。于天地:于,对。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因为;其,古人;求思:探求、思考;深而无不在也:深而广;之,助词,补语的标志,“得”。夫夷以近:夫,发语词;以,相当于“而”,连词。常在于险远:险远,形活名,险远的地方。无物以相之:相,帮助。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也,语气词,句中,表停顿;可以,可以凭借。其孰能讥之乎:其,难道,表反问语气(一说通“岂”)。
译文:
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
第四段:
重点词语:
余于仆碑:于,对,对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以,后省略“之”字,应为“以之”,因此,由此;夫,那;之,助词,插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之作全句的宾语。后一个“之”,与后面的“者”,构成后置的定语,即……的人;谬,弄错,使……错;莫,不定代词,没有人;名,动词,识其本名,(说明白)。胜道:胜,尽。此所以学者……:所以,……的缘故。
译文:
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第五段:
重点词语:
父:通“甫”。
译文:
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五、积累
(一)、一词多义
1、课后“练习”二

1、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竟,竟然,居然。
3、良乃入,具告沛公。                         于是。
4、长安君……质于齐,兵乃出。                 才。

1、 有碑仆道。                      路,道路。
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
3、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主张。
4、 何可胜道也哉?                  说,讲。
5、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1、 日初出大如车盖。              车盖。
2、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承接上文,表原因,译为“因为”“是因为”。
3、 英才盖世,众人仰慕。          超过,胜过。
4、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有“大概”的意思。

1、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文字。
2、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纹。
3、 嘱予作文以记之。                文章。
4、 文过饰非。                      掩饰。

1、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如此,这样。
2、 吴广以为然。                对,正确。
3、 有穴窈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但,但是。
2、补充

1、 代词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洞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那,那些。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我。
2、语气词
其孰能讥之乎?        表示反问的语气,译为“难道”
其皆出于此乎?        表示测度、委婉的语气,译为“大概”
吾其还也!            表示希望、劝勉的语气,“还是”
3、连词,表假设
兰槐之根为芷,其渐(jiān,浸泡)之滫(xiǔ,臭水),君子不近。    如果

1、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
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相当于“而”,表承接。

 3、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来”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相当于“而”,而且,表并列。
(二)、古今异义  略
(三)、古字通假  略
(四)、词类活用
A、课后“练习”三:
1、火尚足以明也。                        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把……当作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认为……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认为……有好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B、 补充:
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活名,深度。
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形活名,到达的人。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活名,险远的地方。
4、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弄错,使……错,形的使。
(五)、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判断,“者”是语气助词,表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也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
六、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 艺术借鉴:
○1、前后照应的写法;
○2、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3、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4、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2、人文精神: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程序
一、前后照应的写法
完成课后“练习”一,填表。
作用: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
二、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1、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2、为什么要写仆道的碑文,它和第四段有什么样的关系?第四段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3、第二段写了哪些内容?
4、二、三段之间是怎样过渡的?由此可见,二、三段是什么关系?
5、第三段是重点:
○1、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2、说古人的作用是什么?
○3、作者认为的最高理想境界有什么特点?要达到最高理想境界的必备条件依次是什么?
○4、这里,作者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5、尾句的作用是什么?
6、第五段可以删除吗?
7、据上,归纳全文结构。
8、据上,总结全文主旨。
9、据上,说说你对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理解。
——明确:
1、介绍褒禅山概况:褒禅山名称由来——点出禅院——华山洞——记仆碑文字,内容上环环相扣。
2、写仆道碑文的漫灭,是为了写出“音谬”的事实,这是记叙,不是重点,目的是为了第四段的议论。第四段正是在第一段记叙的基础上阐发的议论,最后得出结论:学者要深思而慎取。
3、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前洞——后洞——游后洞的经过。
4、二段末尾说“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三段开头说“于是余有叹焉”,过渡自然巧妙。可见,二、三的关系,和一、四段的关系一样,是记叙与议论的关系。
5、第三段是重点:
○1、承上启下的句子是:于是余有叹焉。
○2、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说的观察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3、最高理想境界的特点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而要达到这个最高想想境界,依次必备的条件有三:“志”、“力”、“物”,而最重要的是“志”。
○4、结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5、尾句总结上文。
6、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不能删除,这是说明,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7全文结构:








部分 起止 表达 层        意
一 1-2 记叙 1、介绍褒禅山概况
2、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3-4
议论 3、针对第二段内容展开议论,
得出结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4、针对第一段内容展开议论,
得出结论:学者要深思而慎取。
三 5 说明 5、补写同游者和作者。











8、主旨:这篇游记,叙述王安石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9、“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理解:
文章前面(1-2)记游山,后面(3-4)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记叙是基础,议论是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三、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记叙部分:游山略,而游洞详。游山中其它略,而碑文详。游洞中前洞略,而后洞详。后洞中经过略,而心情详。
议论部分:仆碑的感慨略,而游洞心得详。游洞心得中,客观因素“力”、“物”略,而主观因素“志”详。
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主旨的需要。
四、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五、德育渗透
说说你学习此文后在思想上的收获:
畅所欲言……但要扣住两点: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
1、 要有志;
2、 深思而慎取。
六、拓展训练
 

鲁发福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