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哈姆莱特》节选(转载)(粤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38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代表作。
2、通过鉴赏扣人心弦的剧情,分析哈姆莱特鲜明突出的人物性格,欣赏本文诗化的语言,把握悲愤忧郁的基调。
3、把握作品主题,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悲剧艺术美,领会其人文主义理想。
4、通过与《雷雨》的比较阅读,体会中西戏剧家笔下悲剧的不同特色。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剧情,欣赏本文诗化的语言,分析哈姆莱特鲜明突出的人物性格,把握本文悲愤忧郁的基调。
2、了解本文主题,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悲剧艺术美,领会其人文主义理想。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莎士比亚名剧《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二场“城堡中的厅堂”,主要写了哈姆莱特为替父报仇,亲自导演了一出“戏中戏”,以此来试探奸王克劳狄斯,结果证实了奸王的罪恶,于是哈姆莱特坚定了复仇的决心,由于是节选部分,所以教师必须对全剧内容、时代背景、作者及其代表作、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有所介绍,以便加深学生对全文主旨的理解;课前可安排学生先自读全剧,把握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来认真阅读课文,才能更好地把握哈姆莱特的形象,品味诗化的语言。
  本课的鉴赏重点放在品味语言,鉴赏人物形象方面,通过学习本文,了解剧本主题,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悲剧艺术美,体会其人文主义理想。


教学安排
  阅读课共两课时。第一课时以课前预习为辅、自读感知为主,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代表作,把握全剧内容,鉴赏本文扣人心弦的剧情;第二课时围绕重点语段,师生共同分析哈姆莱特鲜明突出的人物性格,欣赏本文诗化的语言,把握悲愤忧郁的基调,并做一些拓展练习,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的理解。
  活动课一课时。在学习本单元“点击链接”中《操千曲而后晓声》一文后,指导学生分小组活动,认真比较《雷雨》与《哈姆莱特》在矛盾冲突、情节设置、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体会中西戏剧家笔下悲剧的不同特色,写成小组总结报告,在活动课上派代表进行总结汇报,各小组进行互评,评出最佳报告和最佳发言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代表作,把握全剧内容,鉴赏本文扣人心弦的剧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1、  检查学生预习结果。课前先布置学生搜集整理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资料,课堂上由学生分组进行交流。
2、  教师小结(分发提前印好的材料)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一个富裕市民家庭,少年时代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古代语言和文学。后家道中落,前往伦敦谋生。莎士比亚青年时期在伦敦的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才当上一名雇佣演员。这些职务给了他接触各阶层人士的机会,增加了他的生活经验。后来,他参加编剧的工作,并且成为剧团的股东。他又结识了一些青年新贵族和大学生,扩大了他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这些为他杰出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基础。从1590年起至1612年止的二十多年中,莎士比亚一共完成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共一百五十四首、戏剧三十七部。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学生识记: 
1、威廉•莎士比亚(1564一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欧洲以至世界文学的高峰之一。 
2、主要作品有: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以及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3、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相关链接:
1、文艺复兴运动:是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文化运动,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人文主义所说的“人”,实质上是理想化了的资产阶级自身和资产者个人,其思想基础为人性论:肯定人的价值,赞美人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推崇知识,主张平等。
2、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这时的斗争锋芒是针对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等。
三、整体感知
1、  掌握重点字词
2、  学生讲述全剧情节,教师补充订正。
①全剧情节: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②课文节选的是第三幕第二场,讲的是哈姆莱特通过导演一出“戏中戏”来证明叔父的罪行,决心复仇的故事。
3、  学生自读课文,分组合作梳理情节结构
看戏前——哈姆莱特安排霍拉旭观察叔父
戏中戏——哈姆莱特确定了叔父的罪行
看戏后——哈姆莱特表示要采取行动
4、  师生共同完成“思考·探究·练习”二,进一步把握剧情。
明确:哈姆莱特让演员演一出情节跟自己父亲的死状相似的戏,并让好朋友霍拉旭从旁观察叔父的表情。他导演这场“戏中戏”的目的是想试探国王和王后,证实叔父杀父娶母、篡权夺位的罪行。
5、  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     哈姆莱特对奥菲莉娅说的话有何特点?为什么?
②     国王看戏时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
③     国王看戏后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
    ①哈姆莱特故意坐在奥菲莉娅身边装出一副因痴情而精神失常的样子,胡言乱语。目的是让人们尤其是国王认识到哈姆莱特是因恋爱失意而疯了,从而放松对王子复仇的警惕。
②国王先问“情节”有没有要不得的地方,说明他心照不宣,内心已明白哈姆莱特的用意,同时担心杀人阴谋被人揭穿。
③国王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腾地站起来,并大声吩咐人点起火把来。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发脾气”。这一切反常的表现都表现了罪恶被人揭穿时烦躁、害怕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预习“思考·探究·练习”一、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语言,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作品主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品味语言。
1、  完成“思考·探究·练习”四。
2、  教师诵读课文中一些精彩片段,师生共同体会文中诗一般的语言和比喻手法的运用。
示例:
①     日轮已经盘绕三十春秋,那茫茫海水和滚滚地球,月亮吐耀着借来的晶光,三百六十回向大地环航
②     志愿不过是记忆的奴隶,总是有始无终,虎头蛇尾,像未熟的果子密布树梢,一朝红烂就会离去枝条。
③     嗨,让那中箭的母鹿掉泪,没有伤的公鹿自去游玩;有的人失眠,有的人酣睡,世界就是这样循环轮转。
莎士比亚是剧作家,也是诗人。他的剧作大多是交错使用有韵诗、无韵诗和抒情歌谣等写成的,本身就很有诗味。再加上他多用比喻、排比等手法,使剧中人物的语言更有特色。克劳狄斯与波洛涅斯,王后与奥菲莉娅,哈姆莱特与霍拉旭,所用的语言都各如其人。同是一个哈姆莱特,装疯时的语言与平时的语言也不同。
三、分析人物性格
1、  完成“思考·探究·练习”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发言。
2、  师生共同分析文中其他几个主要人物(克劳狄斯、王后、奥菲莉娅)的性格。
四、完成“思考·探究·练习”三,体会本文悲愤忧郁的基调,把握作品主题。
五、练习。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