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30阅读:
字号:|
 课程说明: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阶段学生要阅读5本以上名著,字数达到150万以上。“名著导读”是新教材增设的一个板块,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教学“导读”应结合文本的视觉和影视的视觉,使学生产生欣赏的欲望,然后以学生的潜心阅读为主。本导读拟设2课时,第1课时以教材中的导读内容为依托,较全面地介绍名著;第2课时让学生通过活动(名著故事会、精彩片段选读),感受名著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作者、思想内容、价值等;
2) 识记一些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熟语、歇后语;
3) 复习《赤壁怀古》《蜀相》;
4) 掌握名著欣赏的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1) 语言积累以抢答的形式完成;
2) 理解教材中导读内容,把握要点;
3) 文学作品与历史记载的比较鉴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树立“谋事在人”的积极人生观;
2) 确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社会历史观;
3) 通过鉴赏典型形象获得精神愉悦。
教学重点:
1、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语言知识积累;
3、了解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文学语言与史传语言的比较鉴赏。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序幕。
2、 展示篇首词,略作欣赏。
3、 联系复习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 展示课题: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一提起《三国演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英雄我们脱口而出: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的确,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智谋、权术、机变、口才、勇气……在三国鼎立的舞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 导读名著
1、 名著的形成
1) 《三国演义》的编撰者是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
2) 《三国演义》的形成,课件展示:晋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   宋代讲史平话“说三分”    元代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  
明初罗本贯中编撰《三国志通俗演义》    清初毛纶毛宗岗整理和评点《三国志通俗演义》
2、 名著的影响
1) 老师讲意思和运用,学生抢答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熟语
课件显示:唱空城计,过五关斩六将,说曹操曹操就到,乐不思蜀,赔了夫人又折兵,人在曹营心在汉,扶不起的阿斗。
2)课件显示歇后语前半句,学生抢答后半句。
3)名著其他影响如:京剧“失”“空”“斩”是传统剧目;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易中天《品三国》让经典走向普通民众;教材选编《出师表》《赤壁之战》《孔明挥泪斩马谡》。
3、 名著的价值
1) 课件出示《三国演义》的内容和思想;教师介绍《三国演义》的情节时间跨度、线索、作品倾向。
2) 提问,要求从教材“导读”中找答案:
《三国演义》给予我们人生最宝贵的启示是什么?
《三国演义》表现了一种怎样的社会观、历史观?
课件展示。
4、 名著的欣赏
1) 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要求学生说出几个《三国演义》故事回目。
2) 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
提问:毛氏父子评点《三国演义》所谓“三绝”是?
课件展示:奸绝——曹操
     义绝——关羽
     智绝——诸葛亮
课件展示“曹操小档案”,建议阅读长篇小说时,由于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可以通过制作人物档案的方式理顺内容。
谈谈诸葛亮的形象:
  诸葛亮是群众智慧的化身,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课件出示武侯祠楹联;复习背诵杜甫律诗《蜀相》
3) 欣赏《三国演义》中《孔明挥泪斩马谡》与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斩马谡的记载。
a) 分角色朗读《孔明挥泪斩马谡》中孔明“三哭”片段 
分5个角色:孔明、马谡、蒋琬、先主刘备及叙述者。
b) 讨论“三哭”各含怎样的感情?
一哭:  挥泪     哀伤之哭
二哭:  流涕     惋惜之哭声
三哭   大哭不已   惭愧之哭
c) 阅读《诸葛亮传》中记载,理解“戮谡以谢众”,意即:杀了马谡来向众人谢罪。
d) 文学作品语言的形象性与正统史书叙事的客观性。
四、 小结:
名著欣赏的方法:
1了解名著的形成和影响;
2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和思想;
3通读名著,欣赏精彩篇章,抓住小说三要素;
4积累语文知识。
五、 作业:
1) 课后准备“三国”故事会;
2) 阅读《同步作业》中两篇文章《孔明挥泪斩马谡》和《群英会蒋干中计》
六、 在《三国演义》片尾曲声中结束。
        
        附板书提要:
           名著《三国演义》导读
怎样阅读名著?
1、 了解名著的形成和影响;
2、 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和思想;
3、 通读名著,欣赏精彩篇章;
4、 积累语文知识。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