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0:26阅读:
字号:|
 1.《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一、导语引入
   《红楼梦》是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之一(其他三部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古代小说发展到《红楼梦》,标志着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红楼梦》的这一光辉成就吸引了一大批学者去研究它,后来形成了一门学问,叫“红学”。有人戏言“一部《红楼梦》养活了一大批人”。其实“红学”并不神秘,如果立志研究它,我们也可能成为“红学家”。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表明我们班的“红学研究”正式起步了。
   学习这一课,单元学习的重点是“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我认为这里的语言,既包括人物对话语言,也包括描写语言。要把握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不要忘了宁国府上房的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世事”“人情”上找到解读的途径。
   二、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这个片断中主要写了哪些人?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回答:
   ①详写的人物──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


   ②略写的人物──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等;
   ③实写人物──贾母、王熙凤等;
   ④虚写人物──贾政、贾赦等;
   ⑤单独写的人物──贾宝玉、王熙凤等;
   ⑥群体写的人物──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等;
   引导学生总结这样写的好处:突出重点,变化多姿。
   2.了解这些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出示贾府人物关系表)
   (二)这么多人物,如果一一介绍出来,一定会很散乱,也很罗嗦。曹雪芹用的是一个什么办法呢?
   提示:把全部人物介绍放在林黛玉的视角中去写,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和内心感受呈现出来。
   (三)读了这个片断后,印象最深或者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些内容?
   王熙凤出场 贾宝玉出场
   三、合作探究
   1.老师作鉴赏示范
   ①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
   连续用几个“半旧”看似平常,实际大有深意,为何不是“全新”?为何不是“全旧”?
   赏析:“全新”给人的感觉贾府是一个暴发户,“全旧”给人的感觉贾府是一个破落户,半新不旧正是贾府的现状。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佐证。
   ②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林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宝玉问黛玉:“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赏析:回答贾母以后,林黛玉感觉有点失口,所以回答宝玉时迅速改了口,紧扣开头“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寄人篱下,为人谨慎。
   体会:在文学作品中有矛盾、反复出现、突然变化、没有说完等等语言细节处往往是欣赏研究的突破口,我们应该抓住不放。
   方法:①抓住特征定好点,②去掉原文看一看,③前后换位作比较,④瞻前顾后寻根源。⑤.利用积累找佐证,⑥借鉴他人学经验。
   2.集中鉴赏王熙凤出场片断。重点仍然是人物形象和语言。
   要求:
   ①朗读“一话未了……王夫人一笑”。
   ②自己选择一个专题(或者叫一个鉴赏点)。
   ③交流时先介绍鉴赏点。
   四、交流成果
   要求:
   根据鉴赏点在课文中的位置先后排列出交流的顺序,选点在前的先发言,请同学们倾听他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在鉴赏中引导学生注重体验。
   提示:
   ①王熙凤出场(人未到,笑先闻):在贾府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②王熙凤的肖像(珠光宝气,极力铺陈):穿着俗气,内心空虚;外表美丽,实际刁钻狡黠。
   ③贾母对王熙凤的态度(破落户,凤辣子):宠爱有加。
   ④王熙凤对林黛玉的评价(标致人物,嫡亲孙女,拭泪而笑):阿谀贾母,讨好三春,吹捧黛玉,狡猾虚伪。
   ⑤王熙凤吩咐佣人(只管告诉我):暗示黛玉,地位特殊。
   ⑥王熙凤找缎子(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表面关心黛玉,暗地讨好姑母。.
   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行为和每一点看法;教师不下结论,重在引导,及时点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感。消除学生学习任务中的负担感,让他们获得的只是成功的喜悦。
   五、总结对话
   1.从下面选择一个开头, 给王熙凤作一句话评价。
   ①贾母眼中的王熙风是一个…
   ②王夫人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
   ③林黛王眼中的王熙风是—个……
   ④我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
   2.给《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说一句话。
   3.和同学们交流文学欣赏经验。依据这个经验在下一节课欣赏“贾宝玉出场”片段

2.《祝福》教学设计
一.
二、导入
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三、1、提问: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几个部分?(有些同学可能会和小说的三要素等概念混淆,应加以分清。)
明确: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要求快速浏览小说,划分出情节结构。(很多同学会将本道程序和一般的划分层次等同起来,应引导其分清不同。)
明确:⑴序幕:     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⑵结局:     寂然死去
⑶开端:     初到鲁镇
⑷发展:     被卖改嫁
⑸高潮:     再到鲁镇
⑹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四、提问:本文在叙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倒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悲剧气氛,可是,这样的一个悲惨结局非但没有人同情,竟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甚至被骂为“谬种”,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悬念: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境遇?她为什么会得罪鲁四老爷?……
提问:运用倒叙的方法一定要注意衔接,文中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五、思考: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一)、三处肖像描写:
第一处: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顺着眼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处: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处:死前与作者相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二)、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初到鲁镇时,虽可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可看到在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而第三处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再,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
(三)、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六、布置作业:
通读《祝福》的基础上,稍微指导一下“分析报告”的一般写作要求,让学生写作《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祥林嫂死了,死因是什么?自然死亡?自杀?他杀?)
3.《老人与海》教案
教学重难点:
1、欣赏与鲨鱼搏斗的场面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
2、品味语言,深入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内在精神世界, 努力探索作品中永恒的精神力量,以及海明威的小说创作原则。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快速浏览课文,把握小说主要情节
一、导入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美国作家海明威。介绍海明威。
海明威(1899—1961),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195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辉煌的一生。对海明威的评价,正如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海明威的成名作是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样升起》。这部表现战后青年人幻灭感的作品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其他代表作有《乞力马扎罗的雪》《丧钟为谁而鸣》(一译《战地钟声》)和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能站起来”。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二、关于《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捕着一条鱼。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课文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约占全书的六分之一。
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课文节选部分,主要写了老人与鲨鱼的几次搏斗?然后填写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攻击者 鲭鲨 星鲨 犁头鲨 星鲨 鲨鱼
数量 一条 两条 一条 两条 成群结队
老人作战
工具 鱼叉 绑着刀子的桨 绑着刀子的桨 短棍 短棍、舵把
结局 杀死鲭鲨,大鱼被吃掉四十磅 杀死两条星鲨,大鱼被吃掉四分之一 杀死犁头鲨,刀子被折断 两条星鲨受重伤,大鱼的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 老人被打败了,大鱼只剩下残骸
2、文章的结尾写老人拖着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回到了家,那么,你认为老人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学生讨论,明确:
在世俗的眼光看来,老人也许是一个失败者,但在海明威笔下,他却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硬汉子”,是一个无论在怎样艰苦卓绝的环境里,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的勇士,是一个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的人。他是一个失败者,却是一个失败的英雄,老人的价值在追捕马林鱼、与大海、鲨鱼的抗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合作探究,陶冶情操
《老人与海》描述了一个发生在茫茫大海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人们认为它确实是一部好书,一本让人受益终身的好书,因为它给予人们太多太多的人生启示。那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呢?
【示例一】老人筋疲力尽地回到岸上,什么都没有得到,相反,连渔网、鱼叉都没有了。是的,他的确输了,可是同时他也赢了,因为精神是世上唯一无法战胜的!即便一无所获,仍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目标奋斗,这不正是《老人与海》想要给人们的启示吗?一个人一旦有了这样的精神,他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勇敢的人,不可战胜的人!
【示例二】人生谁能没有失败?就像人学走路,也得有过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人才能学会走路。失败可以毁灭一个人,也可以造就一个,有人因为害怕失败不敢追求成功,这就是弱者。那么作为一位强者,就不应该面对失败而消沉悲观,就不应该因为沮丧而停止追求!
【示例三】“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结合《老人与海》的故事说说你对“失败 ”的认识。这是老人的内心独白,也是一个强者直面人生的宣言。老人战胜了大海,捕获了大鱼,杀死了鲨鱼,虽然最后只剩下了一副鱼骨架,从一个渔夫的角度,从人的与自然的角度看,他似乎是一个失败者,白干了一场;但是,从精神上看,他是一位胜利者,因为他的意志仍旧是那样顽强,根本就没有被打垮。
三、创作交流,拓展延伸
《老人与海》可以说是一部寓言色彩很浓的小说,书中人物少,情节简单,但寓义丰富而深刻。阅读它可以领悟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尤其是懂得如何面对困难,做生活的强者。请写一篇读后感,记下自己读书的收获。
 

周云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