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过秦论(人教版高一必修)font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0:20阅读:
字号:|
 一、(一)、导入课文: 
   师: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史和建筑史上,有一项世界上最伟大的壮举。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生:万里长城 师:谁主持修筑的? 生:秦始皇。 师:回答得很好。是啊,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赢政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最后消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帝国,于是便修筑了这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想让自己所建立的这份基业,传诸子孙,传诸万世。可是你们知道他的帝国传了几代吗? 生:(略) 师:也许你们想象不到,秦始皇所建立的这个封建大帝国,在他的儿子秦二世手上就灭亡了。真是不可思议啊。那么大的帝国,那么雄厚的军事实力,更有那绵延万里、铜墙铁壁一般的万里长城,怎么这么快就灭亡了?以当年秦国的如此之小,却能灭掉六国而统一天下,以今天的秦王朝的如此之大,却又顷刻土崩瓦解。答案是什么呢?贾谊的《过秦论》就是我国古代无数探讨秦灭亡原因的著名篇什之一,他的结论是什么呢?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古中原的统一大业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王嬴政建都咸阳,成为中国封建王朝中第一个皇帝。秦朝初立便北击匈奴;南下百越。 疆域迅速扩展并进一步完善炎黄地图,但因为秦二世而完,所以没能对北方游牧民族进行收复统一。然其当时疆域西部已达到今甘肃、四川;西南到云南、广西;北到阴山。作为一个封建大帝国,在辐员广大的统治区域内,创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至高无上,权力无限。政务、军队、监察大权分别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但互相没有统属关系,由皇帝掌握最终决断权。地方实行郡县制,皇室任免郡县的主要官吏。秦朝创下的一套封建国家政治制度在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只有修修补补,基本框架不变。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下令把原来六国的兵器收缴销毁,然后铸成12个铜人。为了加强控制,原六国的贵族被强行迁到咸阳附近居住。秦朝还颁布了严苛的法律,对农民实行什伍编制。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对于后世影响极大。秦始皇在为维护统治而压制思想、泯灭文化、毁坏学术方面首开先河。他接受丞相李斯的主意,除少数几种书籍之外,大量诗书、典籍、诸子百家著述一律烧掉,并将460多名儒生、方士活埋,留下了一个骇人听闻的“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秦始皇还在全国修筑道路,尤其是开通了通往东方和东南的驰道。


  秦始皇自号“始皇帝”的时候,一心想让秦朝的天下千秋万代延伸不休,但他决没想到,仅仅15年之后,才传到第二个皇帝时秦朝就灭亡了。尽管他采取了种种巩固统治的措施,但他的独裁专制、横征暴敛,早已埋下了祸根。他征发了70多万人修造阿房宫,动用大量人力财力修造骊山陵,“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是对他残酷赋役的控诉。频繁的战争、庞大的官僚机构、连续的大兴土木,动摇了统治基础,人民不堪重负,痛苦到了极点。前209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爆发;前206年,秦朝被推翻。
  秦朝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帝国。秦始皇在历代秦国的国王蚕食其它诸侯国之上,完成了统一六大诸侯国的事业,实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他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所采取的(旨在巩固统一的)措施,为后世帝王所取用。
  秦朝急征暴虐,导致速亡。末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影响极为深远。由于过去的割据局面所造成的影响,反秦过程中重新出现了分裂的倾向。在接踵而来的争夺统治权的楚汉之争(前207~前202年)中,汉胜楚败,使分裂形势得到控制,统一了国家,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就这样建立了.
(二)、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三)、时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能耕作;有些人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四)、朗读课文,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生字】 
腴(y)     轸(zhěn)    镞(z)   笞(chī)   恬(tin) 
藩(fān)    瓮(wng)    牖(yǒu)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    召滑(sho)     俯首系(x)颈    践华为城(hu) 
劲弩(jng)      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        蹑足行伍(hng) 
将数百之众(jing)度长絜大(du)  比权量力(ling) 万乘之势(shng) 
朝同列(cho)    一夫作难(nn) 

(五)、文章主旨 
《过秦论》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旧分上中下三篇,其实本是一篇,最广为流传的《过秦论》是文章的前三分之一,它通过对秦国兴盛历史的回顾,指出秦国变法图强而得天下,“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而在中篇和下篇,作者则具体地论述了秦统一之后的种种过失。中篇指出秦统一天下,结束了多年的战乱,本来处在很好的形势中,但秦始皇并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反而焚书坑儒,以暴虐治天下;到了二世时,也不能改正原先的过失,终致国家倾覆。《过秦论》的下篇后部分,作者承接前文,指出在“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的时候,如果子婴能改变原来错误的政策,“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是可以守住三秦之地的,以后“安土息民”,徐图发展,甚至也可以重新恢复国家的统一,但是遗憾的是,秦朝钳口闭言的一贯政策,导致上下“雍闭”,子婴孤立无亲,终于不免灭亡的命运。 
译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大事。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著名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去掉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中等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可以断言,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不是弱小得(无力抵抗),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陈涉)也比不上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六)、依据注释理解文意,并归纳文言知识。 
1、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2、古今异义 
例句                                古义                 今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黄河                 水道的通称 
赢粮而景从 担负 胜或获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东             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                            盾牌                 使船前进的工具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爱惜、爱护、喜欢 
宽厚而爱人                          爱惜人民        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分裂山河                            划分       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 
3、词类活用现象 
A、名词的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         释义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作状语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 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 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名词动用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动用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B、动词的活用 
例 句 活 用 类 型             释  义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例 句 活 用 类 型              释  义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3。 
4、一词多义(课后练习题),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①制(例句          出处         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 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 
②亡(例句 出处     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 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例句 出处 释义)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 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 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王忠肃公翱事》 一定、必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本来、原来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既、已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 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固然、诚然 
④利(例句   出处   释义)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利益、好处 
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 利润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谋攻》 胜利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冯婉贞》 有利于 
⑤遗(例句    出处   释义)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封神演义》 丢失的东西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遗漏、忽略 
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 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给予 
⑥度(例句     出处      释义) 
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尺码、尺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程度、限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规章、制度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风度、常态 
一年一度秋风劲 《采桑子·重阳》 次、回、量词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 谱写、创制 
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指南录)后序》 考虑、思虑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量、计算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问说》 推测、猜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通“渡”,过 
5、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③陈利兵而谁何。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明确:①判断句。②被动句。③宾语前置句。④介词结构后置。 
(七)、文章结构 
本文先叙史实后作分析,据此,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全过程从秦孝公即位(前361年)算起至子婴降汉(前207年)止,长达154年,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1、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第1段)。这是秦孝公时的事。在战国初期,万乘之国共有七个,秦居其一,实力与其余六国相等,它的进一步强大自孝公开始。文章先叙秦的地理优势和孝公的政治雄心,次叙在商鞅辅佐下所制定的基本国策(立法度、耕战、连衡)和取得的成果。秦孝公在位24年(前361至前338年),其间商鞅专秦柄约为15年,可见这个时期不长。又,“连衡”一句为虚笔,“连衡”首倡者是张仪,而张仪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前328年),是此后十年的事。
2、秦王朝势力的进一步扩展(第2段)。这个时期长达90年,包括秦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后两位“享国之日浅”,一笔带过;主要说前三朝87年间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将本时期内纷纭复杂的斗争情况集中到两个方面:一是按四个方位分写秦领土日益扩大的情形,表现它的势力空前增长;二是写诸侯约从反秦以及斗争的失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说明它是不可战胜的。这是为下段蓄势,表明由秦来统一全国已成定局。 
3、秦王皇统一全国(第3段)。这个时期包括秦始皇在位的36年。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这意味着秦从此转入守势,所以下文接着说它的守策,即愚民、弱民、防民,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4、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第4段)。重点是写陈涉起义。用低衬写法:先说陈涉地位低,才智不足,意思是缺乏号召力和指挥作战能力,又说起义队伍人数不多、武器简陋,意思是不堪一击;然而结果出人意料,“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星星之火顷刻燃成燎原之势。这也是针对着“仁义不施”写的。仁义不施,民心丧尽,“其亡可立而待”,所以下面只用一句话写它的覆灭。 
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可分两层。前一层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对比。首先指出秦的优势仍然存在,而且比过去强大,因为它占有天下。接着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素质和装备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作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前者。尽管如此,二者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就包含着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情况呢?留给下文解答。第二层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3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二句。水到渠成地点出全文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结构思路板书: 
(八)、论证方法 
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作者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攻势“尚诈力”,处于守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要讲清这一点,就必须以史实为据,说明秦的兴亡过程。 
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卬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衡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其实是“诈力”策略的继续。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过秦论》中篇语),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 
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政论叙史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述 
本文的对比论述集中在第5段,上文已有说明。这里只作一点补充:必须把这种对比放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九)、语言特色
  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这篇文章不是赋,然而语言上却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它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声。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甚至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些骈语是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如此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