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font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9:59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
一、感受本词的意象意境,体会、理解词中抒发的革命豪情,理解鉴赏本词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通过诵读、领会、分析和鉴赏,理解诗词中景中寓情、情中言志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一、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二、熟读背诵,积淀素养。
【教学过程】
导入:
自然界季节交替,万象更新, 总能带给人们熟悉而又新鲜的感受,调动人们的情思,引发人们对人生、社会意蕴的思考。面对秋天这个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产生过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秋天给了一代伟人怎样的感受和思考。 
一、研究性学习成果反馈:
师:老师先前布置了一项预习课文的任务。每小组分别选择1、字词 2、回忆我们学过的描写秋景的诗句或词句。3、介绍毛泽东写的几首词。4、毛泽东写《沁园春 长沙》的背景。
沁(qin )湘(xiang )橘(ju )碧(bi )舸(ge )击(ji )翔(xiang )伥(chang )霜(shuang )廓(kuo )浮(fu )峥嵘(zhengrong )遒(qiu )遏(e)


这首词的题目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早年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11年——1924年)。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头,面对绚烂的秋景,回忆往昔岁月,写下了这首词。下片提到的“百侣”,是指曾和他一起战斗过的何叔衡、蔡和森。
二、课文解读:
师:我们欣赏了同学们制作的演示文稿,非常好。大家一起鼓鼓掌,感谢其他小组给我们带来如此详细的文字资料和精美图片介绍。这么多史实,可以帮助我们更顺利地了解课文。我们先来听一遍课文朗诵。


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位同学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生: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在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师:好。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毛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读)
师: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生: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注意“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的抑扬顿挫,最后一句是哲理概括,要读出感叹之情。 
(生读)
师:这里作者看到了哪些秋景?作者的观察视角和写景顺序是如何变化的?
生: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师: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诗人站在橘子洲头,远眺近看,仰视俯瞰,山、林、船、鹰、鱼以及“万类”,尽在诗人的视野之中。写出了一切生物都在秋日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万类霜天”四字,可见诗人视野的开阔;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几句虽都是写景,但又都是写情,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
师:在这几句中,那几个动词用得好?
生:染、击、翔。
师:为什么好?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
生: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
师: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击”改作“飞”有不同吗?
生:“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的强劲有力。
师:“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怎能像鸟一样飞翔呢?
生:“翔”写出了与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师:说得好。“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像在天空中游动,好像飞翔一样。
师:好。同学们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生: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师: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的肃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做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生: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师: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反响,充满豪情壮志。(充满感情朗读) 
“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有什么深层含义?
生: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其实就是对人民的一种号召和呼唤。
师:最后作者笔锋一转,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作者面对广阔的宇宙思绪万端,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问什么?
生:谁来主宰你的沉浮荣衰。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师:这时,作者陷入了沉思之中。(朗读上阙,感慨——豪情——沉思)
师:上阙通过写景从而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阙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师:毛于1913年——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肄业,常常跟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或游泳。旧地重游,回忆往昔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谁能依据上阙推断下阙的领字是那个字?
生:恰。
师:对。“恰”是“正值”的意思。一直领到哪里?
生: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的如粪土一般。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师:这几句是回忆往事用以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是谁?
生: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有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的人。
师: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与斯人,更与何人?(读)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大意是?
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激起的波浪,把疾驶如飞的船只都挡住了。”(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师: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鸿鹄大志,多么大的革命气概,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
师:齐读下阙。(忆昔——豪迈——坚定)
师: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这首词“景中寓情、情中言志”的特点。
生: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师:最后,我们把这首词齐声朗读一遍。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