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9:23阅读:
字号:|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古代优秀读物, 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赤壁怀古》不仅是苏轼的代表作,是豪放词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将笔触由闺阁延伸到了社会与人生,扩大了叙写的题材,抒发的不再是男女间缠绵悱恻之情,而注入了鲜明的士大夫情怀——修身、齐家、制国、平天下,折射出作者杰出的文学天才和非凡的个性品位。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应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作品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并联系时代生活,科学品评作者看淡人生的文化品格,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⑴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⑵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学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⑶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 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 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 醉书一曲《念奴娇》, 让世人传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让学生对赤壁风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为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埋下伏笔。)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 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要求:全神贯注,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2)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3)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 疏通词语   
(4) 在粗通词语的基础上齐读课文,感受文章。(初步领会全词的意蕴。) 
(5)说说你对这首的感受。(初步体验豪放风格。) 
(6)提出你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难题。 
2 、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 、教师小结。 
(鼓励学生质疑,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为教师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引导提供前馈信息;小组交流讨论,既可以共同分享学习资源,又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赏析上阕 
(1)有感情朗读上阕 ,讨论完成下表。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字 词  特 点  角 度  修 辞  基 调 
乱  险怪  形  夸张  豪 迈 奔 放 
穿  高峭 
惊  汹涌  声  比拟 
拍  水石相击 
卷  狂澜奔腾  色  比喻
雪 水色纯白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 
(2) 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样的情感呢? 
(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是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 
(解读上阕,品味语言,赏析作品壮美的景语。) 
(3)上阙末句有何作用?(承上启下。) 
2 、赏析下阕 
(1)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 
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项目 年龄 婚姻 外貌 职位 际遇 基调 意境
周瑜 24 岁 幸福美满 英俊儒雅 东吴都督 功成名就 感奋 向往古代英雄 
苏轼 47 岁 屡遭不幸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功业未成  感伤 感慨壮志难酬 
(2)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来看:苏轼, 北宋著名文学家, 眉山人。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 希望能抵制外辱, 立功疆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 宋神宗时, 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结果被新派官员弹劾诽谤朝廷,捕之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一度迁为翰林学士。又贬惠州,远徙琼州。终逝于常州。) 
(3)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 以酒祭月, 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 
3 、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以上教学环节,对文中极具艺术魅力的字、词、句进行推敲的过程,既是阅读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语感、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 、 阅读比较课文与元曲的异同。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问题:词在哪些语句体现了一种什么气势?与本节课进行对比分析异同。 
2 、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词风分婉约与豪放两种,“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俞文豹《吹剑录》中形容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形容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形象地说明了婉约词与豪放词风格的巨大差异。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说不尽的感伤凄婉,融情于景。 
问题:这两首词在风格与基调上有哪些不同? 
3 、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代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并且通过思想争鸣,可以使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强领悟,共同提高,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色: 
1 、注重比较,在比较中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易于行成课堂教学的兴奋点,活跃学生的思维;易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达成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为此,本教学设计安排了两次比较性阅读,一是将课文与同题材、同风格的元曲进行类比阅读,强化学生对豪放词内容与风格的印象;二是将课文与《雨霖铃》进行反比阅读,让学生整体把握豪放词和婉约词截然不同的审美风格。通过多层次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文化底蕴,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重视学生的阅读过程和阅读体验。“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本教学设计始终以诵读作为理解赏析课文的主要手段,从范读到齐读、有感情阅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有利于学生理解赏析课文内容,感受豪迈奔放的风格。 
3 、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为学生个性化地解读古代作品提供了空间。本教学设计中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绕开有争议的问题的常规做法,让学生对苏轼的人生观进行争鸣,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联系现代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