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过秦论》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8:34阅读:
字号:|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  王宝杰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 学习文言文中句子省略成分、词性转变、一词多义的知识;
2、 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3、 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了解文中议论和记叙的关系;
4、 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 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6、 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重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即领会作者从史实的对比中引出结论的方法及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本文中记叙与议论的关系。
2、省略、活用、一词多义等语法现象。
3、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十五),表面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己。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说什么国家“已安已治”。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用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振聋发聩(kuì愧),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过秦论》(上篇)。
二、题解:
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过秦论》是贾谊议论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总论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学习时要认真领悟。“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另:中篇,论述秦始皇和二世暴虐无道,以致速亡;下篇,论述子婴的失道,所以必亡,并总结全篇,得出“君子为国”( 正确治理国家)的道理。
三、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18岁时,因擅长写文章和精通诸子百家、诗经,为当地人所称道。20多岁时,受廷尉吴公推荐,历任博士(皇帝在学术上的咨询官)、太中大夫(掌议论之官)、太傅(辅佐侯王的官)等职。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针对西汉初期政治经济的流弊,多次上疏议政,出谋划策,他的政治主张,对巩固西汉政权、发展经济起有积极作用。然而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抑郁悲愤,写出著名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后又作梁怀王刘楫( 汉文帝的儿子)的太傅,梁怀王入朝不慎堕马而死,贾谊“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 亦死”,时年33岁。
    代表作:政论文《过秦论》(三篇)《陈政事疏》《论积贮疏》, 赋《吊屈原赋》《鹏鸟赋》。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其散文开两汉政论风气之先,扣紧时代脉搏,篇篇针砭时弊,说理透辟晓畅,深刻犀利,言词激切,理足气盛,如《论积贮疏》《治安策》等是;而《过秦论》更以铺张扬厉,排比渲染、词采绚丽见长。影响所及,非但两汉,下及唐宋奏议,骈文莫不受其遗泽。鲁迅称为“西汉鸿文,沾概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中语)
四、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除课文注释外补充注音如下:
殽(xiào)函  膏腴(yú)  合从(zòng)(以下“约从”“从散”之“从”皆读
zòng)翟景之“翟”读zhái(凡姓皆如此读)墨翟之“翟”读dí(名) 召
(shào)滑之“滑”、王寥之“寥”皆依今读。
镞(zú)  笞(chī) 因利乘(chéng)  万乘 (shèng)之势 将(jiàng)数百之众
五、粗略分析全文布局:可以一边讨论一边板书要点,最后形成下表(表中圆括号的数字表示段落顺序)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一)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二)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六、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① 秦的地理优势;②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③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
史实补充:①“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
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七、诵读第2段。
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讨论后,归纳如下:
① 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  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③  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背诵要求:①可以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直接过渡到“尝以十倍之地”;②“于是六国之士……制其兵”这一段可略读。
八、作业。
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5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用提问过渡:本文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没有,虽然也表现了秦的“诈力”政策,但在斗争中使用“诈力”是每一方都会有的,只是看谁用得更好。)既然如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所以,下段就先说秦的过错。
二、诵读第3段。
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陈利兵而谁何”)试用几个字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
①  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②  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解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
③  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这一层的要害是什么?(“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补充解释:“谁”“何”都是疑问代词用如动词,由此引申出“呵问他是谁”的意思。
以上二小层可合并为一层:写秦始皇对内、对外的政策。
④  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说明〕以上内容可以在分层诵读中依次讨论。诵读和讨论是交叉进行的。在全班学生基本成诵之后,再提出下面的问题:
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三、诵读第4段。
默读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并起亡秦。
提问:开头写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作者写陈涉起义的一段话中,要害是哪一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这说明了什么?(全国人民不满秦王朝的统治。)它为下文哪一句作铺垫?(“仁义不施”。)
再问“将数百之众”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百万之师”——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可以发人深思。)“斩木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这说明了什么?(“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在学生基本成诵后,还可以问:你怎样看待贾谊对陈涉的评价?
教师小结时主要谈两点:①贾谊是对陈涉起义作出高度评价的第一人;②阶级的偏见也是有的。 
四、诵读第5段。
补充注释:①“且夫天下非同小弱也”——意谓秦有天下,非同地方性政权,其力量是不小的。②“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雍州的地势、殽函的险固,还是原来那个样子,意谓秦地的优越地形并未发生变化。③棘——课本注,“棘”通“戟”。此与上文“斩木为兵”矛盾。按:“棘矜”应合解,即伐棘为矜,矜仗也。“鉏耰”又作:“耰鉏”,是一种农具,类似今之长柄大锄。这样解释,正好跟下文“钩戟长铩”对应成文。④同年而语——又可以写作“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之意。⑤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这句说的是秦统一全国以前的事。万乘,战国时的大国也称“万乘”。同列,秦与山东各国皆诸侯,故称“同列”“序”“朝”为互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秦很强大,所以八州诸侯都来朝拜它。按:从秦孝公到秦统一全国之前,共有140年,所以下文接着说“百有余年矣”。至“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才说到秦统一天下。⑥攻守之势——“攻”,指统一六国以前;“守”,指统一六国之后。
划分层次: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开头指出秦王朝的优势仍然存在,这是对比论述的前提。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八字,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二句照应第3段,“一夫”三句照应第4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全文中心论点。
诵读诣导: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句句都是说秦之过,一定要读得有气势,表达出作者“过秦”的深意。
①  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口气。
②  以下连用六个“也”,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
③  排比句中的重音是:“非属(于)”“非銡(于)”“非抗(于)”和“非及”。(“非及”后其实也可加“于”)。
④  “向时之士也”后作一顿,为下句转折畜势。
⑤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也”后有较长停顿。如去掉“也字”,再增“何也”一句,答案即是全文结句,可见作者有意为下文蓄势,所以述而不问。
⑥  “试使”三句,重复上文之意,换假设口气,再作一鉏。
⑦  “然秦”三句作低回之势,以下节节升高,至“为天下笑者”达于顶峰,稍作一顿,再逼出“何也”一句。
⑧  “仁义不施”是一篇纲领,用深责语气读;“攻守之势异”用解释语气读,寓“不知天下之势”之意。
以上内容都穿插在诵读过程中说明。
五、作业。
1.背诵第3、4、 5段。
2.下面两段话均摘自《过秦论(中)》,只要求看懂大意。读后就以下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①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应当怎样解释?
②  作者是怎样分析陈涉起义的?
引文(一):“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引文(二):“二世……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珠,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第三课时
本课任务:巩固文言字词、语法知识。
一、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膏腴(yú)逡(jùn)巡 藩(fān)篱 蹑(shè)足 
B.迁徙(xǐ)  崤(yáo)函  鞭笞(tāi) 锋镝 (zhé) 
C. 瓮牖(yǒu )  黔(qián)首  氓(méng)隶 劲弩(nǔ) 
D.万乘(shèng) 铦(guā)利  钩戟(jǐ) 阡(xiān)陌 
二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作名词 
(1) 崤函之固 
(2)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三、词类活用之名词作状语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四、词类活用之名词作动词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使动用法 
外连横而斗诸侯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吞二周而亡诸侯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序八州而朝同列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被动句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3)宾语前置句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六、一词多义 
(1) 制 
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2)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诸侯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3)利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5)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蒙故业,因遗策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6)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7)以为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固 
    七、难句翻译: 
1、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3、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4、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5、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6、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7、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8、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八、作业:完成《过秦论》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王宝杰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