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的教案(粤教版高一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8:33阅读:
字号:|
 第四单元   亚非拉短篇小说
第11课  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
日新晨读
【字词识记】
1.正音
窘迫(    )     斑鸠(    )     鹧鸪(    )     忏悔(    )
腆然(    )     飓风(    )     谒见(    )     尸骸(    )
携带(    )     饥肠辘辘(    )     鳏寡孤独(    )
2.辨音
挑:挑战(    ) 挑担(    )      折:折断(    ) 折腾(    )
埋:埋葬(    ) 埋怨(    )      散:散布(    ) 散漫(    )


3.辨形
    急(tuān)      测(chuǎi)           身(qī)        笑(shěn)
    救(yuán)      慢(huǎn)        围    (lǒng)      罩(lǒng)
4.词义
谒见: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跋涉:爬山蹚水,形容旅途艰苦。
践约:履行约定的事情。
挥霍:任意花钱。
鲁莽:说话做事不经过考虑;轻率。
窘迫:非常贫困;十分为难。
5.近义辨析
悲恸:非常悲哀。
悲壮:(声音、诗文等)悲哀而雄壮;(情节)悲哀而壮烈。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后悔:事后懊悔。
器重:(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看重;重视。
重视:认为人的德才优良或事物的作用重要而认真对待。

课文解读
【资料链接】
1.走近作品
《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是《一千零一夜》中的名篇。《一千零一夜》故事开始,讲古代一位暴君因王后与人私通,胸中愤恨,便每夜娶一女子,翌晨即杀死,以此报复。宰相女儿为拯救无辜姐妹,毅然前往王宫,每夜讲故事吸引国王,共讲了一千零一夜,终于使国王感悟。“一千零一夜”是极言其多,全书故事约200多个。故事集是按夜分的,在故事的精彩处打住。每夜可以包含数个小故事,每个大故事可以包含若干夜。中国古代将阿拉伯国家称作“大食国”,后又称“天房之国”、“天方之国”,意指阿拉伯半岛之“克尔白”圣殿。西方国家有时将《一千零一夜》译作《阿拉伯之夜》。因此,本世纪初,我国在介绍《一千零一夜》时,有人亦译作《天方夜谭》。
纳训(1911-1987),字鉴恒,通海县纳家营人,是我国著名的回族翻译家。他在昆明明德中学读书时勤奋好学,成绩优良,1934年由学校选到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学习。在毕业前,他就开始把世界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文学巨著《一千零一夜》译成中文白话文,取名《天方夜谭》交商务印书馆出版。此外他还翻译了《古兰经的故事》、《阿拉伯名哲学家传》。同时他将一些中文作品译为阿拉伯文:如鲁迅的《风筝》、朱自清的《背影》、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曹禺的《雷雨》、田公的《孙中山先生的生平》等,把它们介绍给阿拉伯人民。
1947年纳训归国后,在昆明任明德中学校长。解放后调云南民族学院和省文联工作,1960年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专职从事《一千零一夜》的翻译,到1984年出齐了全书的六卷本,计300多万字。
2.相关资料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种类繁多,色彩斑斓。有爱情故事、冒险故事、神魔故事、幻想故事、谐趣故事、机智故事、寓言故事、教诲故事、历史故事……出场人物除各种神魔、精灵外,几乎涉及到社会上的各个阶层和各种职业,如帝王将相、太子嫔妃、商贾、渔夫、木匠、脚夫、裁缝、理发匠、托钵僧、手艺人、奴隶、婢女等。多数故事具有神幻色彩。精魔飞翔干万里九天之上,飞毯驰骋在山壑林莽之间,神灯、神戒指中迸出无所不能的巨怪,陆地居民漫游在神奇的海底世界。神话,在这里成了表现社会生活的某种特殊艺术形式和手段。透过故事的神秘外衣,可以窥见古代阿拉伯社会生活的种种场景,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其中寄托的美好思想感情、愿望和追求。
形形色色的冒险故事是《一干零一夜》中最动人心魄的篇章。大体说,这里有几种不同类型的冒险:航海旅行的冒险、为获取某种宝藏的冒险、为爱情所经历的冒险。其中,航海旅行尤为引人人胜。《辛伯达航海旅行记》是一篇最有代表性的故事。辛伯达前后7次出海,每次都九死一生,经历了种种难以想象的灾难。时而船只被飓风打翻、漂落荒岛,时而被巨人抓获、险些丧命,时而被裹在羊皮里被巨鹰攫在高空抛入深谷,时而又遇到裸身的野蛮人差点被吃掉。此类故事反映了当时商人在国际经商贸易,特别是在海上贸易中遇到的种种险情,同时将道听途说的各种传说和奇闻艺术地融人其中。它以其奇幻的想象和情节扣动读者心弦。辛伯达所乘的船靠在一座岛上。岛突然沉入海底,原来那是一条大鱼;他们看见一幢巍峨的白色建筑,想要攀登上去,才发现那是一枚大鸟蛋;为了活命,辛伯达等人抬起烧红的铁叉刺向巨人的眼睛……诸如此类的描写,奇上加奇,令人叫绝。故事表现了商人们在早期聚敛财富过程中蓬勃向上、奋进勇为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唯利是图的本性。辛伯达为了活命,毫不犹豫地杀死了洞中的陪葬人。《一千零一夜》中的冒险故事,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探求,在好奇和探求中得到精神的满是和享受。
《一千零一夜》是在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沃土上孕育而成的多民族文化交融汇合的产物,这部文学名著汇集了古代近东、中亚和其他地区诸民族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情节诡谲怪异,神幻莫测,优美动人,扣动着世界各国读者的心,焕发出经久不衰的魅力。全书出场的人物形形色色,构成了一幅广阔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国家以及周边国家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
【含英咀华】
《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解读
《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节选辛伯达两次航海的经历,反映了当时阿拉伯商人追求财富敢于冒险的心理,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同时表现了人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丰富想象力和战胜邪恶的斗争精神,也展示了古代阿拉伯人民的智慧。小说在结构安排上,采用框架式结构,即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方法,把许多小故事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庞大的故事系统。航海家辛伯达给脚夫辛伯达讲述自己的经历,七个小故事综合在一起,环环相扣,读起来层次分明,有条不紊,故事与故事之间承接得十分巧妙,形成整体。
文中第一个小故事讲述辛伯达海上遇险,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他的同伴们因为贪食而变成岛上国王的盘中物。他因为胃口不好而没有吃,正因为这一巧合,他幸运地逃脱虎口,并想办法偷偷溜走。他忍耐饥饿和疲劳,吃尽苦头而长途跋涉,以坚强的意志和信念走了七昼夜,终于来到一个新国度。他凭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发明了新马鞍,得到国王的重用和赏赐,生活安逸了一段时间。后来因为受当地风俗限制,陪葬于死去的妻子。他在墓里不甘等死,就不断地杀死其余陪葬人,夺其饮食来维生。这里体现了冒险家不择手段、弱肉强食的特性。经过细心观察,他发现了求生的路,就带着墓里的珠宝逃亡,获救以后,他为保全自己的利益对过往经历守口如瓶,最后携带财物安全返家。
第二个小故事里,辛伯达航行的船驶错航线,他们漂流到荒岛上,同伴们一一死去。而辛伯达不甘心等死,便行动起来想法解脱、逃亡。“纵然死在河里,也比坐在这儿等死强多啦”。他收集沉香木来做船,收集珠宝、玉石和龙涎香等,带上粮食,顺水而流,终于来到有人烟处,受到当地人民的款待。后来顺利回国。这则故事体现了辛伯达独立自主的行动家的性格。
小说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表现在丰富的想象和近乎荒诞的夸张方面。书中把这一手法与现实主义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处处显得神奇瑰丽。例如第一则故事中辛伯达的同伴们因为吃了荒岛上的食物而变得跟疯人一样痴呆,他们喝了椰子油后丧失理智,不能思索,变得像骆驼一样,被围王生吃。这里用了夸张的想象手法,有神话色彩。再如,第二则故事里,辛伯达漂流到荒岛上,对岛上的珠宝玉石、名贵矿石和沉香、龙涎香等香料进行描绘,非常神奇瑰丽。小说中用对比手法使人物的善恶美丑凸现,形成鲜明的性格对照。在写景抒情中还夹杂诗歌,起到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理的作用,富有艺术魅力。
这个故事的引人之处,在于它刻画了辛伯达这个阿拉伯航海商人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辛伯达每次出海,都要碰到惊心动魄、难以想象的危险,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历尽艰险,九死一生”。可是,每次航海发财回来,过上一段安逸生活,他又会不安于现状,又要进行一次新的冒险。什么力量驱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出海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游览各地风土人情,和各式各样的人士结交,经营生意,赚一笔比原来更大的钱,回来过好曰子。这段话里包括了两个方面的思想,体现了辛伯达两个方面的性格。一方面,他经商航海是为了赚钱,所以无论处在什么情况之下都不忘记“钱”字,甚至处在虎口余生之际也不忘记捞一把钱,有时还会干些损人利己的勾当。另一方面,他经商航海是为了求知探险。他从不满足于已经达到的现状,总是如饥似渴地探求新的生活和新的知识,而且还具有聪明的头脑和丰富的经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总是振作精神,决不坐以待毙。正是这种永不灰心、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持他度过千难万险一次又一次地平安返航。
    这个故事的引人之处,在于它描绘了阿拉伯航海商人五花八门、瑰丽多彩的海外见闻,表现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所有这些都是阿拉伯航海商人依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加以夸大和想象创造出来的。
《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的重点在于理解情节的转折以及辛伯达探险能成功归来的原因,并了解文中的艺术方式。辛伯达航海冒险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辛伯达凭着智慧和勇气,努力与奋斗,安全返回家乡。小说充满浓厚的民间气息,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语言生动活泼,在叙事写景中夹杂诗歌,极富艺术魅力。
(一)结构图示
第四次航海旅行:海上遇险 逃脱虎口 生活安逸 不甘等死 携财返家
第六次航海旅行:驶错航线 不甘等死 苦心造船 顺水而流 顺利回国
(二)合作探究
1.辛伯达两次航海的经历有何异同?
探究:


2.为什么每次航海遇险只有辛伯达能脱险平安归来,他和他同伴们的所作所为有何不同?
探究:


3.辛伯达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我们应当如何评价他?
探究:


4.作者为什么要给作品中的两个人物——故事的讲述者和故事的聆听者起同样的名字——辛伯达?两个辛伯达有何不同?
探究:



课后训练
【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窘迫(jiǒng)  尸骸(gái)   鹧鸪(zhè gū)
B.忏悔(chàn)   谒见(yè)    挑担(tiāo)
C.腆然(tiǎn)   斑鸠(jiū)   散布(sàn)
D.携带(xié)    飓风(jù)    折腾(zhē)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湍急  揣测  尸骸  散漫
B.援救  媛慢  鳏寡  招募
C.围拢  笼罩  朦胧  宠幸
D.栖身  哂笑  洒水  牺牲
3.下面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事你现在做不了,就不要勉为其难,以后有条件再做不迟。
   B.他谦虚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C.随着再就业工程的实施,许多下岗职工坚信山不转水转,自立自强,重新找到了人生的位置。
D.国企改革中,某些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着企业改制的幌子,侵吞国有资产。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发射实验通信卫星取得圆满成功,表明我国已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成地球同步定点卫星工程体系的能力。
B.这种佳洁士波浪型牙刷比普通平面牙刷更能深人牙缝多达三分之一。
C.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被捕,标志着萨达姆统治的结束,也使笼罩在伊拉克许多平民心头的阴云彻底消散。
D.2004年3月底,北京奥运会主会场13个设计方案亮相,由专家选出的一个外型极其酷似鸟巢的设计方案,令人耳目一新。
5.下面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第五次航海旅行归来,感到无上欢欣、快乐,终日欢宴、嬉戏、寻乐,忘了旅途中各种艰难困苦的遭遇。
B.大家惊惶失措,围着问他:“船长,这是怎么一回事?”
C.可是飓风越刮越凶,吹破了船帆,折断了桅杆,最后全舟覆没,人、货和钱财全部沉在海中。
D.“告诉你们吧,我是个可怜人” ……我随即把自己的身世和各种残酷的遭遇全都告诉了他们。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这是在山麓下面的一个大坑洞,里面堆积着无数的尸骸,弥漫着恶臭的气味。当时我只会埋怨自己,自言自语地说道:“凭着安拉起誓,这一切的灾难都是我应该遭受的,为什么我要在这儿结婚安家哪?毫无办法,只盼伟大的安拉拯救啦。可不是吗?我刚摆脱一种灾难,接着又落在更厉害的灾难中,永久没有安全的时候。凭着安拉起誓,这是最冤枉的死法,还不如淹死在海里,或者前几次死在山中,倒比给人拿来活埋好得多。”我不息地自怨自叹,睡在死人骨头上,向安拉求救、呼吁,同时我渴望着死亡,可是一下子又死不了。
  过了一些时候,我饥渴极了,挣扎着坐起来摸索着拿起面饼啃了几口,喝了几口凉水,试探着起身走动。我发现这是一个非常空旷的大山洞,里面堆积着无数尸体和腐朽的枯骨。我在远离那些臭尸的地方,安排了一处栖息的处所。那个期间,我每天或几天才吃喝一点饮食,唯恐死前就绝粮。可是无论怎样节省,饮食终是有限的。
  我在绝望的、伸手不见五指的坟墓里过了几天,正当我忧愁苦闷,想着有限的一点点饮食吃完之后该怎么办的时候,头上的洞口突然发出剧烈的震动、轰响,接着一线曙光透进洞里。我一怔,说道:“瞧!发生了什么事情啦?”我定睛一看,见人们都站在洞口,接着他们放下一具男尸和一个哭哭啼啼的女人,同时也放下了饮食。当时那个女人看不见我,我却把她看得清清楚楚。
  送葬的人盖上洞口,各自归去后,我捡起一根死人的腿骨,悄悄地走导那个女人面前,按着她的头一骨头打倒她,接连又打了两下,结果了她的性命。她满身细软,戴着名贵的珠宝首饰。我夺了她的饮食,藏在我栖身的地方,俭省节用地用每天吃喝只够维持残生的一点点,免得消耗完了,自己饥渴而死。
  我在坑洞中住了很久,每当外面有人死亡,举行丧葬,便杀死陪葬的,夺取他的饮食,维持自己的残生。直至有一天,我从梦中醒来,发现附近有响动之声,觉得恐怖、惊奇,想道:“这到底是什么声音?”于是我站起来,拿着一根死人腿骨,走到那个地方去查看。原来是一头野兽,听到我的脚步声,便溜走了。我跟踪追赶一阵,忽然眼前出现一点似星的光线,忽隐忽现。我迎着那道微小的光线走去,走得越近,那光线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事实证明这是通往外面的一个裂口。我想道:“这个坑洞里难免还有其他的出口,这也许是另外一个裂口。”我仔细考虑一会,鼓起勇气走到光线前,看清楚原来是野兽刨开、钻进坑洞来吃死人的一个山洞。
我发现了那个山洞,我的灵魂、情绪顿时安宁下来,相信自己已经死里逃生了,恍然如在梦寐中。我奋斗、挣扎着爬出洞口,出现在海滨的一座高山上,被汪洋隔在城市与海岛之间,是一个人迹不可逾越的地方。我无限的快慰,勇气十足,衷心感谢,赞美安拉。末了我钻进洞去,回到坑洞里,收拾剩余的饮食,换一身死人衣服穿在身上,并收集许多陪葬者穿戴的珍珠、宝石、金银等名贵首饰,包裹在死人的寿衣里,拿出来摆在山上。我每天都由洞口钻进洞去,收集那些陪葬的宝贵物品,来来往往,经过了一段很长时期。末了我坐在海滨,等待过往船只,以便呼吁、求救。然后出洞坐在海滨,等待过往的船只。
6.当辛伯达被扔进陪葬的坑洞时,他为了自己的生存,杀死其他陪葬者,并收集了大量金银财宝,大发死人财,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                                                                           
                                                                               
7.本文所节选文段的情节曲折生动,请简要概述。
答:                                                                           
                                                                               
8.有人认为,辛伯达的最终脱离苦海靠的不过是命运的眷顾,你对此有何看法?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                                                                           
                                                                               
【提升训练】
美好的声誉
比尔•盖瑟
    一天下午,本吉和我一起在院子里工作,这正是大学的暑假期间,是我儿子前途未卜的时候。我真想向他说些什么。
休息时,本吉环视着我那15英亩的土地,有溪流,有树林,还有如碧波起伏的青草地。
“这地方真美。”他说,显出沉思和迷恋。
    于是,我就将这片土地的来历告诉了本吉。
    我们的第一个孩子苏珊娜出生不久,格洛丽亚和我在我长大的那个镇上教书。我们很需要一块土地来建造房子。我注意到在镇南面农民放牧牛群的那片土地,那是92岁的退休银行家尤尔先生的土地。他有许多土地,但一块也不卖。他总是说:“我已对农夫们许诺,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放牧牛群。”
    尽管如此,格洛丽亚和我还是到银行拜访了他。他依旧在银行里消磨退休的岁月。我们走过——扇森严可畏的桃花芯木制的门,进入一间光线暗淡的办公室。尤尔先生坐在一张办公桌后面,看着《华尔街日报》。他几乎没有挪动一下,只从他那副眼镜上方看着我们。“不卖,”当我告诉他我们对这块土地感兴趣时他自豪地说,“我已经将这块土地许诺给一个农民放牧了。”
    “我知道,”我有点紧张不安地回答,“但是我们在这里教书,也许你会卖给打算在这里定居的人。”他噘起嘴,瞪着眼看着我们,“你说你叫什么名字?”
    “盖瑟。比尔•盖瑟。”
    “嗯!和格罗费•盖瑟有什么亲戚关系吗?”
    “是的,先生,他是我的爷爷。”
尤尔先生放下报纸,摘下眼镜,然后他指着两把椅子。于是我们就坐下来。“格罗费•盖瑟是我农场里曾经有过的最好的工人。”他说,“他到得早,走得晚,他把所有要干的事都干了,用不着吩咐。”老人探身向前。“如果有拖拉机要修理,让它搁着,他觉得不好受。”尤尔先生眯缝着眼,眼神中流露出遥远隐约的记忆,“你说你要什么,盖瑟?”
我又将买地的意思对他说了一遍。
    “我想一想,你们过两天再来。”
    一周后我又到他的办公室。尤尔先生说,他已经考虑过了。我屏住气息。“3800美元怎么样”他问。以每亩3800美元计,那我要付出约6万美元,这不明摆着是拒绝吗? “3800美元?”我喉咙里仿佛梗塞着什么。“不错,15英亩卖3800美元。”我无限感激地接受了。
    将近30年后,我和本吉漫步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本吉,”我说,“这全都因为一个你从未见到过的人的美好的声誉。”
    在爷爷的丧礼中,许多人对我说,爷爷宽容、慈祥、诚实和正直。这使我记起了一首诗:“我们要选择的,是美好的声誉,而不是财富,是爱的恩泽,而不是金银财宝”。美好的声誉就是爷爷盖瑟留给我们的遗产,我希望本吉将来在这片温柔的地上散步时,也将这个故事告诉他的儿子。”
9. 文中第一段写道:“我真想向他说些什么。”读完全文后,用精炼的语言回答。
①“我”对儿子说了些什么?
答:                                                                           
                                                                               
②“我”为什么样说这些内容?
答:                                                                           
                                                                               
10.爷爷具有怎样的品德才得到“美好的声誉”?这些声誉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                                                                           
                                                                               
                                                                               
11.文章开头为什么极力渲染退休银行家不肯卖土地?
答:                                                                           
                                                                               
                                                                               
12.对本文的鉴赏,不正确的二项是(   )(   )
A.本文的主人公是爷爷,但并没有直接描写音容笑貌,而是通过其他人的语言来介绍他的人品和声誉。
B.文中对本吉•格洛丽亚,比尔•盖瑟和尤尔先生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来刻画的。
C.尢尔先生对卖土地的事经历了一个“不卖→犹豫→降价出卖”的心理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爷爷的美好声誉。
D.文中多次提到“这片美好的土地”,“温柔的土地”,只是为了表述“我”对这片土地的喜爱之情。
E.结尾处引用小诗是为了升华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诗歌鉴赏】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 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本诗的首联选取了    、    等景物,描绘出了环境之幽静、景色之幽美。
(2)本诗的颔联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                                                                          
                                                                               

月夜品文
【文苑小憩】
喜  事
契诃夫
    午夜12点。米佳•库尔达罗夫散乱着头发,冲动地跑进父母的家。他把家里的每个房间都转了一遍。父亲和母亲都已经上床睡觉,妹妹躺在床上正在看一本小说的最后一页。几个中学生弟弟已进入梦乡。“你从哪儿来?”父母吃惊地问,“你这是怎么啦?”
    “唉!怎么跟你们说呢!我真没有料到!我简直没料到!这……难以置信!”
    米佳大笑起来,似乎由于过度的欢喜两条腿已经支持不住了,于是坐到沙发上。
    “这真不可思议!你们简直想象不到!你们瞧呀!”
    妹妹翻身下床,把毯子往身上拉了拉,走到哥哥的身边,中学生的弟弟都醒了。
    “你这是怎么了,你脸色不好啊!”“妈妈,这是高兴!现在我已经闻名全俄罗斯,全俄罗斯!以前,只有你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叫德米特里•库尔达罗夫的小职员,而如今,整个俄罗斯谁不知道我!妈妈呀!噢,上帝!”
    米佳从沙发上一跃而起,一阵风似的跑遍了几个房间,又坐下来。
    “你到底是怎么了?你说清楚点!”
    “你们这日子像野蛮人过的,不看报,根本不重视宣传媒体,报纸上精彩纷呈。现在不管发生什么事,顷刻之间,家喻户晓。什么事也包不住!我太高兴啦!噢,我的上帝!报纸是登载出类拔萃的人物的,可他们把我给登啦!”
    “你说什么!在哪登的?”
    爸爸脸色变得苍白。妈妈对着圣像画十字。中学生跳起来,当然只穿一件短衫,来到自己哥哥的跟前。
  “是这样的啊!他们把我给上报纸了!现在全俄罗斯都知道我的大名。妈妈,你把这张报纸收藏起来作纪念。以后有时间就拿出来看看。你们看呀!”
    米佳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张报纸,递给了父亲,并用手指着用蓝色铅笔勾出来的地方。
    “你们看呀!”
    父亲戴上老花镜。
    “你们看呀!”
    妈妈对着圣像画十字。爸爸咳嗽一下,开始看报。
    “12月29日晚11时,职员德米特里•库尔达罗夫……”
    “你们看见了。”
    “……职员德米特里•库尔达罗夫从小伯龙大街科济欣大厦内的啤酒馆走出,饮酒过量,神志不清……”
    “这是我跟谢苗•比得洛维奇,写得可够详细的!继续读!你们听啊!”
    “……饮酒过量,神志不清,滑倒在地,正好倒在忧赫诺夫县杜雷京村农民伊万•德罗托夫所赶的雪橇的马脚下,当时雪橇正停在街上。马受惊后跃过库尔达罗夫,将雪橇连雪橇内坐着的莫斯科二等商人斯捷潘•卢科夫一起从库尔达罗夫的身上压过,在大街上狂奔不止。幸好被一守门人拉住。库尔达罗夫昏迷不醒,被送到警察分局,并经医生验伤,伤在后脑,击伤……”
    “这是我碰到车辕子上了,往下读!您往下念呀!”
    “后脑部位系轻伤。事故已记录在案,受伤人已进行紧急抢救……”
    “吩咐用冷水敷一下碰伤的后脑勺。现在都念完了吗?怎么样!消息马上传遍俄罗斯!把报纸给我!”
    米佳一把将报纸拿过去,整齐折好,放入衣袋。
    “我马上就要跑到马卡罗夫那里去……还要给伊万尼茨基看看,还有娜塔利娅•伊万诺夫娜、阿尼西姆•瓦西里伊奇……”
    “我得马上走!再见!”
    米佳带上有帽徽的制帽,欢天喜地地跑出去了。
简评:契诃夫的早期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讽刺、幽默,揭露小市民庸俗习气和卑劣愚昧的奴性心理,启迪人们为人的尊严和社会正义而斗争。《喜事》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契诃夫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机智的气势,讽刺的笔触,妙笔生花向所有的社会阶层开战。作者主要通过情节设置来达到讽刺的目的,比如,虽上了报纸却是因为车祸受伤;因车祸受伤而上报纸就认为自己可以名扬全俄罗斯;深夜时分却到处炫耀、兴奋不已等。小说中的库尔达罗夫是一个热衷名利的小人物,是作者的主要批判对象。小说结尾暗示读者这样的闹剧将继续上演,让人感到可笑、可悲、可叹。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