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离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8:24阅读:
字号:|
                   第6课    离 骚(节选)
                                           (课 型:新授课)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作者生平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引导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 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1) 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 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难点: 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三、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和手段:
   对重点可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讨论、作业等方法;难点只有加大练习,多提问、沟通。
四、教学思路
介绍背景、地位等引起兴趣,朗读帮助理解,讨论明确问题,再练习以深化。
五、教法与学法
A.教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读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词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的感情。
3.通过比较阅读法、探究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B.学法
1.阅读勾画法;2.朗读法;3.讨论法;4.写作强化法。
六、教学手段与媒体:多媒体
七、教        时:两课时
八、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1、激发兴趣,知人论世;
            2、通读文本,整体感知。
●具体步骤:
(一)导语设计:
    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电视剧《屈原》的几组镜头:被楚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屏幕上的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忧民的诗人是谁吗?他有哪些不朽的作品?
明确:屈原,他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
教师:诗人把自己的一片赤子之情寓于文章之中,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作品:《离骚》。板书:《离骚》
(二)作家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 ,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
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一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5、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 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思考):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投 影)
A. 古今异义:
①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荒唐,没有准则:今义:形容广阔或壮大)
②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取巧;今义:细致、精巧)
③偭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④竞周容以为度(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⑤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今义:主要指贫穷,经济困难)
⑥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随水流而消失;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⑦长余佩之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B. 通假字:   ①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②忳郁邑余佗傺兮(邑通悒,苦闷)
③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④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⑤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明显)
 C.同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用作动:
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束缚、约束)      ②  鸷鸟之不群兮(合群)       (2)名作状:謇朝谇而夕替(在早晨)(在晚上)
2.动词的活用:
(1)使动用法:①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②步余马於兰皋兮(使……步行)
③回朕车以复路兮(使……返回、掉转)
(2)动词的为动用法:伏清白以死直兮(为……而死)
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何方圜之能周兮(方枘、圆凿)②谣诼谓余以善淫(淫荡的事)
(2)形容词作动词:固前圣之所厚(推重、看重)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①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加高)
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为……悲伤)
 D.特殊句式 :
(1)定语后置:
①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②不吾知其亦已兮。
(2)状语后置:①谣诼谓余以善淫;②步余马於兰皋兮。
(3)被动句式:①謇朝谇而夕替;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思路结构: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通过比喻、象征和比较、对照的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运用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独善的闪念,表明自己决不变心的爱国热情。结构图:
         前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七  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节  心   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后  退隐的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六            
         节  爱 国 决 心:好修为常、体解未变
(五)课堂小结:本节我们主要了解了背景,通读并感知了全诗,弄清了内容的安排。
(六)作    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离骚(节选)屈原
     前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七  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节  心   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后  退隐的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六            
         节  爱 国 决 心:好修为常、体解未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目标任务:1.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讨论屈原形象,理解诗中的重点句子,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欣赏本诗的语言之美,理解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
●具体步骤:(一)复习引入:
                1.检查朗读、背诵情况,复习上节内容 ;
                2.提问诗歌的内容安排,复习结构思路,引入本节讨论屈原形象。
(二)讨论回答:1、  屈原与哪些人有矛盾?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屈原与楚怀王的矛盾“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指神仙,这里指是君主楚怀王贤愚不分,没有主见,听信周围群小的挑拨,疏远了屈原。
屈原与周围群臣间的矛盾:他们肆意对屈原造谣中伤,他们没有准则,没有尺度可言。如“替余以惠。。。揽。”“众女。。。。竟周容以为度。”
2、  屈原与群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
明确:屈原的“美政”理想是“选贤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选贤授能-- ------世卿世禄
循绳墨而不颇----背绳墨以追曲兮
为国家前途考虑-----为个人利益考虑
 屈原的美政理想必然触犯了群臣的各种特权及利益,他与群小的矛盾是异常尖锐的,他在现实中碰壁也是必然的。
3、屈原面对群小的造谣中伤,排挤,楚怀王的书院,他妥协了吗?他为自己的人生作出了什么样的选择?
明确,虽然他受到方方面面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无变通、退缩的念头。誓死捍卫理想。从文章直接抒发作者感情,表明心志的诗句可看出,例子略。
当屈原对朝廷以及群小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后,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作者打算全身而退,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作者描述种种衣饰,意在说明,他可以放弃仕途,但不能放弃操守,不能放弃他所崇尚的美德。
4、《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可先分组讨论,再选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
教师明确:《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三)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的重点句子,并指出为何重要?(提示:可找最能表现屈原内心感情、高洁品性的句子)<目的:帮助、引导理解重点句子,深入体会诗人的强烈感情、领略其高洁品性。>
参考句子:
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评析: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运用:(翻译)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淫乱。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评析: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运用:(翻译)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
3、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评析: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运用:(翻译)我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肢体分解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败的吗?
(四)讨论明确:1、《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教师明确:《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
           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2、请举例说明:《离骚》的语言特色对后世诗作的影响,尤其是比喻象征的手法的使用。(可先让同学讲,教师补充)
明 确: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春蚕”“蜡炬”象征对爱情、事业的执着追求。
(2)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那人”,是词中的幽独佳人,象征词人追求的不同流合污的政治理想,也象征一种人生、治学的最高境界。
(3)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咏雁》)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
词中的“孤鸿”“幽人”互喻,象征义有多中说法,有爱情失落说、自我失意说、政治挫折说和放弃仕进说,可谓“寓意高远”。特别是后者,“孤鸿”“幽人”的意象分别来自《易经》中的《渐》卦和《履卦》,运用这两个文化意象,透射出苏轼在遭遇政治极大打击后渴望归隐、得以避祸的心态。
(五)课堂小结:1、进一步理解了诗歌内容,看清了屈原的处境;
                2、讨论了屈原形象,理解了诗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3、欣赏了本诗的语言之美,理解了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
(六)研究性学习 
    查找屈原所处时代的相关资料,分析屈原之死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 
请大家写一篇700字以上的论文,阐明自己的观点。

●板书设计:              屈  原        
                     屈原---------- 群臣
选贤授能-- ------世卿世禄
循绳墨而不颇----背绳墨以追曲兮
为国家前途考虑-----为个人利益考虑

●课后反思: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