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8:13阅读:
字号:|
 德惠市第二实验中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林黛玉进贾府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掌握阅读古代小说的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过程 方法 1.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及特点。
2.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入手,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认识《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中《西江月》词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小说中人物的出场方式
知识结构与教学设计 开门见山
先声夺人
陈述铺垫
小说人物出场方式
悬念设计
金钩倒挂
娓娓道来
教学主案(教学内容) 教学辅案
(教学方法、手段、活动)
一、 导语设计
文学大师历来都非常讲究作品中人物出场的描写,曹雪
芹的《红楼梦》,有名有姓者不下四百人,较为活跃者不下百人,但各自出场决不相同,今天我们来欣赏贾宝玉和王熙凤这二人精彩而又经典的出场。
二、 精读课文,西两首词的作用。
1.指导阅读《西江月》
第一首词 刻画了贾宝玉的狂放不羁,对封建礼教的叛


逆对功名利禄的漠视以及追求个性的自我解放。词中的“愁”和“恨”是宝玉欲求摆脱封建束缚而不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
“傻”和“狂”是宝玉在痛苦中寻求新生活新理想,却又找不到出路以致陷于迷惘的种种情态的表现。“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写出了宝玉因不愿读孔孟的文章,被人看作是愚笨顽劣,说明他具有不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厌恶功名利禄的思想。第二首也斥责了当时封建社会特别是贵族家庭的世俗观念。
2.这两首词有什么作用?
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似贬实褒,
寓褒于贬,正文反作,赞颂宝玉。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
   其二,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三、赏析人物出场描写
1, 小说人物出场方式
⑴ 开门见山。又叫单刀直入法。这种方法比较常见。它不拐弯抹角,一开篇人物就走出场来。这种方法质朴,平实。
⑵ 先声夺人。也就是先描写人物的语言,再交代人物的出场。这种开头给人一种自然之感。
⑶ 陈述铺垫。铺垫也叫伏笔,是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人物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
⑷ 悬念设计。会迫使读者去寻根究底。
⑸ 金钩倒挂。又叫序幕回忆法。它往往先写人物最终命运或结局。然后追述其经过。这种方法开头,同样可以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兴趣。
⑹ 娓娓道来。要求开篇用如话家常的形式和语调,向读者介绍人物和有关的环境背景,然后自然地引出人物。
2、王熙凤出场的方式是怎样的?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他的第一句话是“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如果孤立地看,不过是一句普通的应酬话。但黛玉进贾府后已经领略到这个大家族的排场礼数如今尊亲长辈在堂,远客初到,众人无不循规拘礼,因此此时此刻从后堂传来凤姐的笑语声,显得格外的刺耳。自然使这新来的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这一笔,既昭示了王熙凤平日的无拘无束,也透露出他深受贾母宠爱的特殊地位。凤姐出场就似带来一阵风,掀起一层浪,因此给人极深的印象。
3、宝玉的出场方式有何特点? 
 ——寓褒于贬,欲扬先抑。作者写宝玉更是一波三折。很早以前,黛玉就听母亲说过,这位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无人敢管,然对姐妹们是极好的。今日舅母(王夫人)却称他为家里的“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说他“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致使黛玉心中疑惑:“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就在黛玉的疑惑之中,脚步响处,一位“神采飘逸,秀色夺人”的青年公子进来了,使黛玉大吃一惊,产生“倒像是在那里见过一般”的似曾相识之感。读者也不免一震。宝玉就是在一片传闻、议论、嫌憎、误解、惊奇所造成的悬念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的。  
4、作者安排宝玉在什么时机出场   ,有何好处?
 ——当吃完饭,贾母命令其他人离开,只剩下她和黛玉众姐妹之后,刚要说几句话时,宝玉出场了。这样,小说掀起了这次人物出场的最高潮。作者这样安排宝玉的出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一般情况,黛玉进贾府应马上见到宝玉,然而作者却偏偏打发他在这天往庙里还愿去了,一直拖到晚饭后其他人都不在场了,才让他回家。这种安排,是为了避免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以突出书中这两位主角,有力地加强两人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四、布置作业
1、 背诵《西江月》。
2、 就你熟悉的人描写一段有关人物的出场文字。
教学反思:

 

王琳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