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咬文嚼字》(人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7:56阅读:
字号:|
 《咬文嚼字》课时计划  第1课时 (总第69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2、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的语言,积累一些典故。
2、评价作者的观点,借鉴吸收。
教学方法:引导阅读、讨论,讲析解疑。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成语“咬文嚼字”既来源此。对这个成语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都收录,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 
三、提名阅读 
四、知识积累
1、词语积累: 
锱铢必较   清沁肺腑   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 
套板反应   刻苦自励   推陈翻新   自鸣得意   
索然无味   不即不离   点铁成金   一时兴会   


尺牍    下乘    玩索    流弊    援例  
冷寂    岑寂    拘礼    游离    蕴藉 
2. 文学常识 
朱光潜   谢灵运   韩愈   贾岛   李商隐   贺铸 
五、弄清本文的结构,概括说明文章的思路,完成下列提纲。 
(一)引题(      段): 
(二)揭示中心,初步论证(    段): 
(三)进一步论证(     段): 
(四)总结(   ):
六、问题1、 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 
3、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本文论证方法是什么?是否能说明问题?请举例说明。 
5、你对作者的说法都赞同吗?若有不同看法,试举例说明理由。  6、作者对“咬文嚼字”这一概念重新作了界定,它在文中的内涵是什么? 
7、 什么是“套板反应”?怎样克服套板反应?整理成一段文字。 
七、布置作业:背诵文中引用的诗词名句。
 
《咬文嚼字》课时计划  第2课时 (总第70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2、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的语言,积累一些典故。
2、评价作者的观点,借鉴吸收。
教学方法:引导阅读、讨论,讲析解疑。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分析文中的例子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三、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明确: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四、研读课文
阅读课文第6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说自由直接意义和联想意义,用了两个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何相似点?作者用这两个比喻恰当吗?说说看。 
②文中说“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它的妙处就在于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根据作者的分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丰富”和“有蕴藉”是怎么理解的。作者写 这个例子又是什么目的。 
③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字的联想意,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对某字联想的境界不同,因而它具有不确定性。  
B、与科学的文字不同,文学的文字不靠直指意义而是必须用联想的意义来表现,诗尤其如此。 
C、联想的意义在文学创作中难用,因为它是游离的、个性化的;同样,读者若不了解其中某些关联和意味,也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 
D、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于作者善于根据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充分地使用文 字的联想意义以创造独特的境界。 
四、布置作业:参照《语文读本》,讨论课后第二题,并整理成一短文字。 
 
《咬文嚼字》课时计划  第3课时 (总第71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2、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的语言,积累一些典故。
2、评价作者的观点,借鉴吸收。
教学方法:引导阅读、讨论,讲析解疑。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继续研读课文
1、细读课文第7段,完成以下各题。 
①本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与第6段相比,它的论证角度有什么不同? 
②文中说,从前作诗文的人写不同的诗文往往用一些现成的不同的“套语”“滥调”,作者对这种做法是持否定态度的,那么,我们对作者所列的那些典故、文化知识等到底应持什么态度?作者没有说,你是怎么看的?
③“套板反应”的实质是什么?请用3个字概括。 
④“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这里的“作”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⑤“惟陈言之物去”,这是一句最要紧的教训,这里的教训是什么意思? 
2、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3、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4、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5、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6、研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 面”一段,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  
★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加以回答:  
★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点,这共同点是什么?  
7、既然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 不 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课后记



附录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锦       瑟(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长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