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乌江自刎》 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7:49阅读:
字号:|
湖北省监利实验高中   吴立光
一、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 1.掌握“壁、逝、莫、骑、绐、东、卒、独、面”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熟悉“何……之”、“奈……何”、“无以”等句式。熟记有关《史记》的文学、文化常识。
2.分析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形象。
情感价值观: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
过程与方法:合作与讨论
二、 自学问题
(一)、写作背景:
汉四年(前203年)楚汉鸿沟划界后,项羽领兵东归,刘邦也欲西还。这时张良、陈平对汉王说:“汉有天下大半,诸侯皆附之。楚兵疲食尽,这正是天亡楚国之时。今若勿击,真所谓‘养虎遗患’。”刘邦听从。 汉五年,刘邦一面派使者联络各地诸侯王,约定共同灭楚,一面亲自率军追击项羽。十二月,项羽败逃至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
(二)、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宇子长,阳夏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作太史令。司马迁10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古文,曾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青年时代曾两次漫游祖国,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足迹几遍全国。他饱览名山大川,收集传说史迹,考察风土人情,接触下层人民,积累了珍贵的史料。父死后,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史记》的写作。五年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遭受腐刑。三年后被赦,担任中书令,他发愤著书,经十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著作。

  《史记》记述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有12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绩),30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70列传(为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另外还有少数列传为国史和少数民族史), 10表(是多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8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计52万多字,不论在文学还是史学方面,司马迁都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财富。宋人郑樵评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唯有此作。”鲁迅评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美的一篇。全文主要描写了三大战役,巨鹿之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注目的英雄;鸿门宴上,坐失良机,埋了悲剧的种子;垓下之围,慷慨悲歌,留下末路英雄之悲怆。课本节选了第三战役的部分文字。
(三)、自学课文,疏通文言知识。
1.通假字
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2.重点实词
项王军壁垓下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田父绐曰:“左。”
项王自度不得脱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
期山东为三处
汉军皆披靡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亡其两骑耳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3.古今异义: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4.词类活用:
项王军壁垓下
渡江而西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东渡乌江
5.虚词 
之 
1. 天之亡我
2.非战之罪
3.美人和之

1.项王瞋目而叱之
2.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乃 
1. 平明,汉军乃觉之
2.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6.句式
饮帐中
不忍杀之,以赐公。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汉骑追者数千人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此项王也!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汉军至,无以渡。
何辞为?(《鸿门宴》)
我何渡为!
羽岂其苗裔邪?
岂不谬哉!

(四)、鉴赏人物形象:
1.文章中主要通过那三个场面刻画人物形象?


 

2. 各个场面中项羽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3.司马迁把项羽刻画成了一个失败的英雄。你对项羽如何评价?并说明理由。







4.鉴赏历史上的人物对项羽的评价: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分析:杜诗针对项羽兵败的事实,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能屈能伸,致使英雄大业失败。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杜写这首诗是借题发挥,自我激励,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
《绝 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分析:李清照后期适逢金兵入侵中原,大宋采取苟且偷安的政策,李流寓南方,丈夫病死,境遇孤苦。因而在诗中赞扬项羽誓不渡江的英雄气概,以不肯过江东讽刺南逃苟安的大宋统治者。
(五)、自学未解决的问题;



(六)、自学新发现的问题:



(七)、收获与反思
 

吴立光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