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三语文教案 -> 正文

醉太平(沪教版九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5:18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
1.  了解这首元散曲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2.  对元散曲小令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3.  初步掌握鉴赏散曲小令的能力。
说明:
《醉太平》是九年级新教材第四单元《散曲小唱》的最后一课。这一单元选取了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和无名氏的六首散曲小令,合称为《散曲小唱》,其编排用意是很巧妙的。首先,这是学生第一次大量的、比较系统的接触散曲这一文学样式,因此选取了几位具有代表性的散曲作家,并以散曲创作时期为序的编排方式。其次,考虑到初中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教材的篇幅限制,因此选用简短的小令作为领路人,带领学生跨进元代散曲欣赏的大门。在组织《醉太平》的教学时,既要考虑这首散曲的教学,也要关照本单元的小结,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散曲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从而进一步获得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阅读分析和对这首曲的历史背景的了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通过对元曲一般特征的把握初步掌握鉴赏散曲小令的能力。
说明:
与本单元前几首散曲相比,《醉太平》在思想内容上更具有社会现实性,它直接揭发和讽刺了元代的罪恶统治。要理解这首散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朗读和讨论来解决文本的字面意思,并结合师生所了解的元代历史知识进行背景分析。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散曲的一般特征。在本单元的学习基础上,通过本课学习,对散曲的艺术特色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设疑导入
了解背景 1.人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其中可见元代散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那么,散曲为什么会在元代兴盛起来,而不是在别的朝代呢?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和点拨,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散曲在元代成熟的原因:一方面元代统治者对戏曲的爱好与元杂剧的繁荣有密切的关系。史料记载元代统治者对独具特色的戏曲大多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这对于促进元曲的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元代科举的废止也是助长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蒙古灭金以后,科举中断了七十多年,堵塞了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的道路。中国古代社会自唐宋以来知识分子通过科举入仕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元初废科举,知识分子的才力得不到施展,感到没有出路,他们既不能从事生产又很难得到富贵功名,只好寄情于词曲之上,而当时杂剧正好作为一种新兴体裁,既便于反映现实生活,描写故事,又可以作为娱乐的实用艺术,也可以通过为艺人写剧本而解决生活问题,所以文人多将才力施展在戏曲之上。现代著名学者王季思认为:“如果蒙古民族侵入中原后即继续开科取士,关汉卿、王实甫等人都考取了状元、进士。做了官,元代前期就不可能出现戏曲繁荣的景象”。
2.由此可见,文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文学源于生活,也反映生活。今天要学习的这首小令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呢?请同学带着疑问走入课文。 1.学生议论并自由发言。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历史政治原因,但不详细清楚。
2.学生阅读思考。 设置疑问,目的在于引发学生思维。第一个问题不是局限于一首散曲,希望以此引起学生思考并了解:文学发展与社会历史政治的变迁是不可分割的。正是在元代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散曲才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简而言之,它是金元之际民族大融合所带来的乐曲的变化,表现了传统思想、观念的相对松弛,知识分子由于地位的下降更加接近民间,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第二个问题顺延了第一个问题的思维,直接引导学生去读这首散曲,读懂内容,这也是让学生理解通过阅读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可以了解这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
朗读散曲
解读文本 1.请同学们朗读这首小令,注意体会感情。教师指导朗读。
2.这首小令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呢?
教师抓住学生回答中概括的要点,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紧扣文本阅读。可以提出以下几个小问题,依次推进,视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提问顺序和方式。如:
(1)社会秩序混乱、社会腐败体现在哪里?教师要点明“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一句是具体地阐述了“奸佞专权”的恶果,吏治腐败,朝纲不正才导致了社会混乱。
(2)作者在曲中指出了当时两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并说是“祸根源”?是哪两种?怎么理解“祸根源”一说?对于“祸根源”的理解,教师可以补充介绍历史背景:元朝末年,朝政腐败,灾害频繁。国库也日渐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还发行新钞“至正宝钞”并大量印制,致使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民不聊生。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顺帝征调农民和兵士二十余万人治理黄河水患。黄河两岸农民本已饱受灾荒之苦,在治河工地上又横遭监工的鞭打,被苛扣口粮,非常愤怒。于是,“治河”和“变钞”就成为民变的导火线,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3)老百姓过着怎样的日子?受到了哪些压迫和剥削?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官法滥,刑法重”说明百姓受到严酷的政治压迫,一个“滥”字说明统治和压迫百姓的法令之多,一个“重”字简明形象地概括说明了百姓受到的统治压迫之残酷。百姓的生活贫困,甚至到了饥不择食,“人吃人”的地步,可见社会伦常已经败坏,社会阶级矛盾尖锐,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随时有崩溃的危险。
(4)官逼民反,“黎民怨”,最终“惹”来了“红巾万千”。对这一点,同学们可以借助注释,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理解。那么,作者在曲末叹道“哀哉可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曲中写出了元蒙统治下的整个社会面貌,以及人民为了生存,英勇地拿起武器进行革命斗争的原因。联系全文来理解“哀哉可怜”一语,就能体会出作者这句话不是同情的声音,而是讽刺这个充满着罪恶的社会,呼应了开头“堂堂大元”。 1.学生齐读,个别读。
2.学生交流,各自发表看法。学生可能会概括地说元代社会秩序混乱,社会腐败,百姓苦不堪言等。
(1)学生进一步思考,用文中词语回答:奸佞专权……官法滥,刑法重……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
(2)学生很容易找到“开河”和“变钞”,并能借助注解基本理解其意。
(3)对第三个问题学生容易混淆,可能答民不聊生之类,或找到“人吃人”的词句。
(4)学生对“哀哉可怜”的理解可能会有误区,认为是作者同情当时的黎民百姓生活疾苦的表达。 读课文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初三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默读,因此课堂上多朗读是必要的,所以导入中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到这一环节才交流。对问题的解答要紧扣文本,深入分析,追本溯源,不可肤浅地停留在字面上。
品读语言
把握特征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从关汉卿的坚韧叛逆到白朴的清丽淡雅,从马致远的苍凉萧瑟到张养浩的真朴醇厚,我们初步领略了散曲小令的文学魅力。在《醉太平》这首散曲小令的学习中,你感受到无名氏的语言魅力了吗?举例说明。
教师应提醒学生紧扣文本,举例说明自己的感受。如“语言简洁明快”,可以举曲中多用三字成句为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的几首散曲,从而归纳出散曲的一般特征之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灵活多变。明显具有让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并使曲意诙谐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应明确这首散曲的表达上具有其他一些特点,如铺陈叙事,直接抒情。这也是散曲的一般特征之一,即多借用“赋”的铺陈白描的表达方式,可以随意增句和增加衬字,可以有顶针、叠字、短柱对、鼎足对等多种手法,显得明快显豁自然酣畅。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可能概括出“简明”、“短促”等特点。 从文本的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这是语文课的必要流程,也是语文学习的本质之一。这一环节的导语试图让学生体会到不同作家具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文学形式有不同的特点,我们阅读文本时就应抓住这些不同之处进行鉴赏,读出作家的个性魅力,读出散曲的艺术特色。当然,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教学中不必讲得太深,如“衬字”的用法一笔带过即可。把握特征时要注意联系旧学,进行梳理和归纳,掌握散曲的一般特征。
拓展阅读
鉴赏运用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
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
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
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
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
搂带宽三寸。
问题:试着说说你在阅读中的独特感悟和发现。(可随意选取一个角度进行鉴赏)
分析:(1)“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这两句景中蕴情,寄托深沉婉转。(2)视线由远山、碧水触及婀娜杨柳,滚滚飞絮,最易惹人愁思,让人生出几许怅惘。桃花之艳丽明亮,最易让人兴时光易逝之感。香风、暮雨适足以增其愁绪。此处“滚滚”“醺醺”“阵阵”“纷纷”等叠词的使用,渲染自然界细微之变化,强调人世的无常与惊心动魄。(3)“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文句点化自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和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此处不避重复,化熟为生,化俗为雅。“怕”意为担心天黑,暗含相思之苦,“又”表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在相思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黄昏。“新啼痕”“旧啼痕”,表明整日以泪洗面,着一“压”字,更是写绝了凄苦。“断肠人忆断肠人”指明双方的相思之苦,可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与柳永“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有异曲同工之妙。反复的使用,强化了主人公的愁绪。此作巧妙地运用叠字词和复字句,更增强了曲子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断肠人忆断肠人”堪称绝唱。 学生阅读思考,不理解处可小组讨论。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200字左右。
有网络教室条件的,可请学生上传,全班互相交流,共享资源。 给学生补充阅读,既可以马上检测出学习效果,又能给学生展示风格不同的作品,也为综合性学习做铺垫。由阅读到分析,从分析到写作,学生在离开了教师一步一步的指导外自己独立鉴赏一首散曲,无论鉴赏哪一句,哪一字,只要有个人独特思考的,都应当给予肯定。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堂作业立即做出反馈,或肯定或修正,或点拨思路,或追问质疑启发思考。
课后作业
学习反馈 1.熟读这首曲。(必做)
2.自选题:
(1)了解元散曲作家、作品的情况。
为学生设计好表格,可让他们课下查找:名(姓名、字、号、谥号)、时(生卒年、时代背景)、地(籍贯、主要生活地区)、著(代表作、作品集、名句)、评(后世的评论、作家的创作风格)。
(2)摘录一首你喜欢的作家的散曲作品,并写写喜欢的理由,字数不限。 学生按照要求,自主选择完成作业。 作业的多元化设计可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选择的余地,以便学生更好地完成。第2题(1)让学生了解和积累更多作家作品,也是为综合性学习做铺垫。(2)题则是课堂学习的顺延,学生可以更自由地读,更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
思路点拨
在梳理和归纳散曲的一般特征时,还可以抓住散曲的名称,以此为突破口引起学生思维。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如果作家纯以曲体抒情,与科白情节无关的话,就是“散”。他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北曲衬字可多可少,南曲有“衬不过三”的说法。衬字,明显的具有口语化,俚语化,并使曲意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散曲之“曲”体现在他与音乐相生相伴。元曲无论是散曲或杂剧,都是配合乐谱演唱的文辞,一定要符合音乐格律的要求,受到宫调和曲牌的限制。宫调规定乐调的高低和音乐的情感。曲牌是每首曲的乐谱名称,相当于宋词的词牌。应当指出:概括和归纳散曲的一般特征必须紧密和散曲的阅读结合在一起,避免生硬的和脱离文本的知识灌输,以学生的发现为线索,适当补充和引导。
练习举隅
1.  在本单元中认识到的这几位散曲作家中,你更欣赏哪一位的作品?试举例说说理由。
2.  比较白朴的《天净沙•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说说作者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你还可以和同学一起探讨其他作品,并进行简单的比较。
3.  读了这些精美之作,你是不是也有创作的冲动呢?拿起笔,选择一个曲牌名,仿照格式,写一写自己的生活吧。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