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三语文教案 -> 正文

愚公移山 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4:59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
一、读,读出故事内容
二、理解重点词语、句子
三、读出故事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精卫填海”导入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件展示,有疑义的地方师生讨论)
(一)利用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万仞(   rèn  )  惩山北之塞( cheng     )(   se  )   荷担者(  he   )   箕畚(  ji  )(  ben  )河曲智叟亡以应(  sou   )(   wu  )  一厝朔东( cuo    )(   shuo   )   始龀( chen   )
无穷匮也( kui   )  雍南(  yong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zeng     )
(二)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5、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直接)
(三)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意义
1、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什么,担心什么   今义:不值得)    2、曾不能(古义:竟,却今义:曾经)   3、损魁父之丘(古义:削平      今义:损坏)    4、年且九十(古义:将近     今义:并且)   5、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    今义:惩罚)    6、聚室而谋曰(古义:家人    今义:房屋)  7、如太行、王屋何去何?(古义:把。。。。怎么样    今义:怎样)    8、汝心之固(古义:思想     今义:心理)
(四)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及意义
1、冀州之南(助词,的)      2、山北之塞(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         3、出入之迂(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4、跳往助之(代词,指愚公家)              5、何曲智叟笑而止之(代词,指愚公)
6、操蛇之神闻之(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五)指出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面山而居(连词,表承接)             2、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3、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           4、何苦而不平(连词,表承接)
(六)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活用类型
1、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2、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对着)
3、箕畚运于渤的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七)指出下列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
焉: 始一反焉(句末语气助词)   杂然: 杂然相许(纷纷)
   且焉置土石(哪里)          杂然前陈(零乱的样子)
固: 汝心之固(顽固)       且:  年且九十(将近)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且焉置土石(况且)
(八)将下列省略句补充完整
1、一厝朔东(一厝于朔东)     2、帝感其诚(帝感于其诚)
(九)将下列倒装句改为一般语序
1、且焉置土石?(且置土石焉)      2、告之于帝(于帝告之)
3、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三、读
1、自读课文,划分句读,有疑的地方画出,师生讨论
预设: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听范读录音
3、个别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评
4、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语调、情感
5、全班齐读
6、全班背诵
四、思考、讨论,完成课堂练习
1、开头一句用(夸张)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     
其作用: 
   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就越突出,其精神就越伟大。 
2、“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本在”的作用:
    “本在”一词为后文山被移走埋下伏笔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4、表现众人热烈响应愚公的倡议,;突出众人情绪高昂,场面热烈的词语是:“杂然”
5、对于愚公移山,其妻“献疑”与智叟“笑”“止”所表现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试分析
预设:
   不一样,其妻“献疑”,是关心、担心,她并不反对愚公移山,她提出的是客观存在的困难,提出困难,是为了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使移山的理想变成现实。
     愚公的“笑”“止”,是轻视、嘲笑,对愚公移山持不屑一顾的轻蔑态度。
6、你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有何独特理解?
预设: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龄又很小,他都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去帮助愚公移山,说明愚公移山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支持与拥护。同时与下文的智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7、愚公与智叟各是用怎样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的,试分析一下。
预设:
     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对移山充满信心。
     智叟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利益,认为自然是不可改变的,在自然面前表现的是无能为力。
9、本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预设:
    愚公苦于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阻隔,决心平险,得到众人的支持,而智叟却竭力阻止。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夸娥氏二子背走了这两座大山。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有了既定的目标,就必须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去奋斗,才能取得胜利。


五、拓展练习
(一)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预设:
    1、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局不仅没有损害愚公的形象,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大山背走,这个神话结尾烘托了愚公的形象,说明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
    2、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
    3、这种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和自然的矛盾很难克服,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二)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预设:
    1、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出入方便,而是要移走两座山,开出一条路,让山里的人走出去,山外的人走进来,搬家只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行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看出了相对有限的困难和无限的人民力量的关系,他目光远大,认为移山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搬家只是静止地看问题,目光短浅。
(三)对于“愚公”“智叟”这两个人的名字你是怎样理解的?
预设:
     具有长远眼光而命名为“愚”,只有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色调,而且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六、附板书
其妻—献疑  (关心、担心)
                         愚公    (轻视、嘲笑)智叟—笑而止之
子孙—杂然相许
            (支持、参与)
遗男—跳往助之

课后反思或意见:
                                                                             
                                                                             
                                                                             
                                                                               
                                                                             
                                                                            
                                                                              
                                                                               
                                                                                 
                                                                               
 

邹爱洪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