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三语文教案 -> 正文

创新作文教案(九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4:51阅读:
字号:|


导语:讲一个故事,听后想一想,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1900年,著名的教授普朗克和儿子在自己的花园里散步,他神情沮丧,很遗憾地对儿子说:“孩子,十分遗憾,今天有个发现,它和牛顿的发现同样重要。”他提出了量子力学假设及普朗克公式。他沮丧这一发现破坏了他一直崇拜并虔诚地信奉为权威的牛顿的完美理论。他终于宣布取消了自己的这一假设。物理学理论也由此而停滞了几十年。
25岁的爱因斯坦敢于冲破权威的圣圈,大胆突进,他赞赏普朗克的假设并向纵深引伸,提出了光量子理论,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随后又锐意破坏了牛顿绝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论,创立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一举成名,成了一个更伟大的新权威。
待学生发言后,略作归纳:
1、 真理也是发展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2、 尊敬权威是对的,但不能被权威所压死。
3、 权威的理论也不一定是牢不可破的真理,也会有不完善的地方,不能被权威的光环笼罩而以为一切都是完美的。
4、 有否定才有进步。爱因斯坦就是在对权威的否定中成就事业的。
5、 相信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人要有勇于怀疑的精神。
并引入本节课的正题
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一切理论的正确性都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有了权威就止步不前,不能因为有了定论便以为绝对可靠而坚信不移。要有怀疑的精神,这是创新的必备素质。如果一切都抱定“先王成法”,那么,这个社会也就没有进步了。所以,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遇事多问“为什么”,“是这样吗”?这样,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进步。今天我们就来试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


阅读材料一: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无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读后可以与学生一起回忆有关内容,必须为将学生引入正题服务。可以用投影先出示左边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右边的内容。 
决策:                   搬山
动因:                   出入之迂(绕路)
目标:                   打通道路           
工具:                   箕畚等
方式:                   人工荷担
土石去向: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工程难度:               人少(三夫)量大(方七百里高万仞)路远(一年一返)
现实条件:               物质条件:有三夫和箕畚等工具。精神条件:有人支持,有搬山的热情和决心(干事业离不开革命热情和决心)
决策依据:               子孙无匮,山不加增(执着一念的精神和发展的眼光)
体现出来的精神:         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蚓无爪牙之利)
说明的道理:             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写作的第一阶段: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根据“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句,设想一下,取某一季节,写他们三人在路上的负重跋涉的情景。根据“聚室而谋曰”一句设想一下召开家庭会的情况,要写出人物的言语行动情态以及当时的场面。根据“愚公与智叟的一番对话,设想一下当时的情境,写出以二人为主画面的场景。
阅读材料二:
太原钢铁公司有一个退休工人叫李双良,他干了一件“愚公移山”式的大事,并因此被国家表彰为“当代新愚公”,得到了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签发的嘉奖令。
太原钢铁公司有一座煤渣山,日积月累,越积越高。这座“大山”既占大量的地皮空间,又影响周围的环境,每一个人看到都讨厌。历届领导都想铲平它,但哪一届领导也没有下定决心。因为要搬掉这座山,仅运费就要花一个亿。公司没有这个实力。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退休后的李双良站出来了。他表示要承包搬山的任务。不但不要国家一分钱,还要上交国家利润。于是他与公司签订了搬“山”合同。合同规定,利润中的百分之十五作为搬山的奖金,其余上交国家。原来,李双良发现,渣山中有许多废铁,煤渣又是修路的好材料,只要经营得好,就可以将废山变为宝山。李双良便又找了几个和他一样的退休老工人开始了伟大的搬山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废铁和煤渣的销路越来越好,利润也越来越高。经过十年的苦干,李双良们终于搬掉了这座大山。为了表彰和纪念,公司在大山的原址上修起一个花园并建起了一座石碑。这时李双良也已成为七十老人了。按照合同,李双良应得奖金1600万元人民币。但李双良说,我有退休工资,生活足够了。于是他将全部奖金一分不留交给了国家。他自己依然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
读两个愚公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包括瞬间的感觉?(概括地说一下,如果没有什么可说则作如下的引导。)
设问一:老愚公在聚室而谋时,假如大家都在场,还能不能提出其它的方案?
——一是搬家;二是继续绕道;三是修道;四是发展旅游业;五是一边开山一边经营,以经营养开山。(搬家也是很好的方法,当时的山区不一定有什么商业之类,那么,对于种田者来说,在山南种田和在山北种田,没有多大的区别。不别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搬山。)
设问二:如果让你来决策,你会采取哪一套方案呢?为什么?
设问三:老愚公与新愚公相比,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同:年老;目标一致要搬山;都有革命热情和革命意志;都很有魄力;都有同道者支持者。
——不同:认识不同,一个将山作为废山,抛到渤海了事,一个则将山当作宝山,一个挖山填海,一个卖山利用。结果不同,一个没有成功,是被神背走的,一个是成功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下面的不同也许答不出来。实现目标的意义不同,一个花了大量精力,不过是免除了出入之迂之苦;一个是为公司改变环境,为国家创造财富。投入与回报不同,一个花了子子孙孙的青春和未来,所得微不足道;一个花费了几个老人的一部分精力,却赢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为国家省下了上亿元的运费。}

设问四:新老愚公都是移山,为什么会有不同结果呢?一个公司都没有决心没有实力搬掉渣山,一个退休的老工人却能承担起搬山的重任,你想,他凭借的是什么呢?社会责任感?发挥余力的愿望?革命热情?冲天干劲?经济实力?强壮体力?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一个是只有革命热情,而另一个则不仅有热情,更有科学态度和经济头脑,因而,一个的决策是草率的,以冲动代替了论证,而另一个的决策是慎重的,科学的;一个是不切实际的,另一个是实事求是的。
结论: 
决策的关键是将革命热情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有现实性,也要有前瞻性:现实的条件怎样?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少?投入能否得到回报?近期、中期、远期的回报率是多少?如果这些问题都不考虑,一味强调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就可能走向极端,奋斗变成蛮干,魄力变成草率,甚至将冲动莽撞当成是伟大气魄和革命精神而加以提倡。其结果肯定是不堪设想的。
联系生活:学生自己说。如办厂是好事,但如果只有热情,而不经科学论证,结果劳民伤财,好事就变成了坏事。

根据下列材料,运用求异思维,就其中的一则提出你的看法,并写成文章。
材料一:一次考试之前,一个学生的亲戚找到了学校告诉她,她的父亲在半小时前,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了。这个学生听后失声痛哭。这时候班主任老师来了,问清了情况后,埋怨这学生的亲戚不该把消息如此唐突地说出来,因为马上就要考试了,情绪有了波动,考试肯定会受到影响。接下来,老师便安慰这个学生,告诉她已经发生的事情不会因为悲伤而改变的道理,鼓励她“放下思想包袱”,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参加考试。后来这个学生便没有即刻去医院向父亲告别,忍痛参加了考试,结果取得了85分。老师说,如果不告诉她父亲去世的消息,她肯定能考100分。虽然如此,这个同学还是受到了班级和学校的表扬,大家认为她心理素质好,意志坚强。
材料二:古时候有一个齐宣王,他喜欢听集体演奏竽,在他的手下聚集了一大批吹竽者,每人都可以享受国家发给的丰厚的奉禄。谁想进这支吹竽队,只要跟齐宣王说一声就行了。这时有一个根本不会吹竽的人也想混进吹竽队白拿奉禄。他就是南郭处士。一天,他真的去齐宣王那里申请了。齐宣王一口答应了下来。从此,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