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三语文教案 -> 正文

一厘米(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4:39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 
   1、理解母亲为儿女的成长所做的努力。 
   2、努力做一个善良,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 
   3、学习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体会比喻的妙处。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副校长韦穗在政协会上递交大会发言,呼吁将对母亲的教育列入基本国策。她说:“我国面临的人口素质危机,与母亲素质不高有很大关系。” 一个素质不高的母亲会教孩子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一位普普通通的母亲是如何教育孩子的,请大家打开课本36页。(板书课题)
二、 新授。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比画字形。 
惩(chéng) 罚           皲(jūn)裂   
吝(lìn)惜               捺(nà)   
挑剔(tì)                允(yǔn)诺      


逻辑(jí)                矜(jīn)持   
吮(shǔn)                磕(kē)头  
骄横(hèng)              顷(qǐng)刻  
哄(hōng)笑              脱臼(jiù)   
兀(wù)自                狡黠(xiá)   
内疚(jiù)                 反驳(bó) 
2、简介作者: 
毕淑敏:  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1980年转业,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获各种文学奖30余次。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师大文学硕士。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代表作《昆仑殇》《补天石》,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她的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有三个。第一:正常而不烦琐;第二:优美而不浮躁;第三:深刻而不偏激。
(二)、学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 ,回答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说了几个时间段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心矛盾冲突是什么? 
明确:(1)坐车多买票(2)公园门口因买票引发矛盾,被误解逃票(3)投诉讨回公道,矛盾解决。中心矛盾冲突是该不该买票,小说的情节发展分别对应着三个时间段的故事。第一是开端;第二是发展与高潮;第三是结局。
2、本文所写的主人公是谁?(陶影)
   附:全文涉及到的人物有:陶影、小也、张师傅、售票员、红衣青年、老奶奶、小也父、作家、公园书记主任、群众甲、乙、丙
3、那么在本文中主人公陶影与那几个人发生了矛盾冲突?
陶影与“红衣青年”的矛盾、陶影和小也的矛盾、陶影和丈夫的矛盾。
教师:好,那你能说说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吗?
答:最主要的矛盾是陶影和小也的矛盾。
教师:为什么说最主要的矛盾是陶影和小也的矛盾?
  依据是:陶影和“红衣青年”的矛盾焦点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儿子心中的形象;文章结尾,陶影请求那两位爷爷对小也说一句:“妈妈没有错。”这也是为了给儿子“诚实”的印象;文章的主题是在陶影和小也的矛盾中得到凸现的。
(三)、同学们,根据预习,或许很多同学都产生这样的疑问,小说写了一个经常逃票的母亲形象,本身做事不完善的人怎么可以成为孩子做人的榜样呢?但是,老师说看问题不能太过于简单化。陶影逃票是有原因的。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带着两个问题快速默读第一部分的内容
⑴文章哪些地方多次提到她的家庭经济状况?用波浪线画出来
⑵把陶影自己不买票的想法找出来,并用直线画好
(默读、找句子、讨论、指名回答)
问题⑴明确:
①“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三天的菠菜。” (心理活动表现出陶影的经济拮据,过日子需要精打细算)
②“这样以后哪次集体活动或开食品卫生会,她骑车去,回来后可以用这张票报销,夫妇都是蓝领工人,能省就省一点。” 
③“如吃西瓜,只要小也在,她一定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把西瓜皮啃得太苦。其实在她看来,西瓜瓤与西瓜皮没什么大分别,一路吃下去,不过红色渐渐淡了,甜味渐渐稀了,解渴消暑是一样的。瓜皮败火,还是一味药呢。”
问题⑵明确:
①“为什么一定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 (这句心理描写,只不过是她为自己的行为找的可笑的借口,她也是由此减轻自己逃票的不安心理与内疚心情。这种心理似乎觉得陶影此人是一个爱贪小便宜者,让人看不起,但通过下文内容了解到其家庭经济拮据,这也是为给不需要的儿子买票作了一个很好的铺衬。)
②“当然她很有眼色,遇上认真负责的售票员,她早早就买票。只有对那些吊儿郎当的,她才小小地惩罚他们,也为自己节约一点钱。” 
③“按照往日的逻辑,冲她这份态度,陶影就不买票。”
教师:明确,有两个原因⑴陶影逃票实出无奈:家庭经济困窘。⑵有自己的逃票逻辑:
教师:同学们,陶影这样逃票固然不对,但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陶影从不当着孩子的面不打票。不是吗?这次做公共汽车陶影还是为不够1.1米高的儿子多买了一张票。
教师:大家想想陶影以往就是自己也经常不打票,而今在儿子小也面前却买下两张票,这是为什么呢?
(为了满足儿子的自尊心,为了让儿子快乐。)这充分体现了陶影作为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因为她要竭尽全力对儿子进行正面的教育,她认为自己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惟独对这个男孩,她要全力以赴成为一个怎么样的母亲形象?(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她要让儿子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在儿子面前,她尽可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温文尔雅,她希望儿子成为高贵的、有大家风度的人。为此,她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文中第一部分还有哪些情节表现了陶影为此做的艰辛努力?
○1 (为了满足儿子的自尊心,为了让儿子快乐。)为不够1.1米高的儿子多买了一张不需要的票
○2(为了不在孩子面前撒谎)在是否保留票根的细节问题上,陶影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不保留票根”; (.“其实她应该把票根保存起来。这样以后哪次集体活动或开食品卫生会,她骑车去,回来后可以用这张票报销,夫妇都是蓝领工人,能省就省一点。”23段,深思熟虑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作为母亲的强烈的责任感和良苦用心。)
○3为了要给儿子做一个好榜样,努力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她时时注意检点,在儿子面前,需严于律己,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影响着儿子,比如吃西瓜时,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把西瓜皮啃得太苦。(24段)
教师:同学们除了第一部分中陶影为此做的艰辛努力外,你还能根据自己的预习从其他部分找到有关情节吗?
○4她特意倒休陪儿子逛寺院长见识,面对红衣青年的刻薄无礼强压怒火不与其争吵。不想让让孩子看她面目狰狞的一面。
05为了能向儿子证明自己没错,求人帮忙写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不懈努力消除带儿子参观寺院时儿子的误解。
教师:陶影作为一个普通女工,一个普通母亲,她为什么要这样做?(根据以上细节描写加以概括)
答:因为陶影爱自己的儿子,她要克服重重困难把孩子培养成诚实、善良、正直、有责任感、温文尔雅的人。
(四)、阅读第二、三部分,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陶影倒假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什么事而受到儿子的误解? 
(买票)在寺院门口,小也平白无故长了一厘米。于是,张师傅赠送的仅有的一张票不够了,可是小页之前坐公共汽车是还还不够一米一。因此就有了与红衣青年的矛盾冲突。  
2.简要叙述这个矛盾冲突的过程。 
误会起因:红衣青年认为陶影应该多买一张票。 
误会发展:陶影向红衣青年解释未买票的理由。 
误会高潮:当测量结果出乎陶影意料之外,陶影为此误会了小也,以为他为了“小小男子汉的尊严”而垫脚尖,甚至还失手打了儿子,这更招致了红衣青年和围观者的指责和嘲笑。即使这样,陶影仍然极力保持着镇定和做母亲的尊严。然而小也迷茫和惊讶的眼神以及怀疑的话语却让他“感到一丝恐惧”她倾全力所追求的就要在顷刻之间被击碎。她极力想挽救,然而
误会加深:卖冰棍的老太太的狡黠又让陶影的努力适得其反,误会越来越深。
教师:在此矛盾冲突中,作者写到围观群众的反应和当时气氛,请同学们把其短语或句子找出来(43页),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答: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应和语音,烘托了使陶影陷入尴尬境地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
教师:继续提问
在这个误会过程中,陶影的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①安静、自信、镇定、有点洋洋得意。 
②诧异、惊慌、孤立无援、目瞪口呆。 
③恐惧。 
4.面对这种情况,陶影对这场纠纷采取了什么态度? (齐读44页最后一段)回答
(忍)
5. 如果没有儿子在跟前,面对寺院门口查票的红衣青年的所作所为,陶影会如何做? 
陶影可能会和红衣青年大吵一架,可能会说一些难听的话。 
6.为什么陶影对这场纠纷采取了忍的态度? 
可她不愿意孩子看见这一幕。为了小也,她忍。 
7.此段写到陶影的心理斗争,你是怎样理解“陶影的手抖得像在弹一张无形的古筝。”这个比喻句的?见课本44页
8、陶影为什么想去买票?她最终补票了吗?为什么?(在45页最上一段与顺数第三段) 
好不容易领孩子出来一天,她不能毁了情绪,要让天空重新灿烂。 
今天这张票,她是不能买!。若买了,她将永远说不清。 
9. 教师:有人觉得老奶奶为小也量身高的情节是多余的,完全可以省略。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老奶奶为小也量身高的情节必不可省。因为这样就使陶影和查票小伙子的矛盾转化为陶影和小也的矛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陶影不能不把这个问题弄个水落石出。
10. 根据分析你怎样看待红衣青年?为什么? 
优点:对工作负责任,认真履行检票职责;
缺点:处理问题的的方法简单、粗暴,说话刻薄,伤害了无辜的人。

 附:语言特色以及人物心理刻画分析: 
1.“陶影突然有些伤心。不就是一座庙吗?怎么连妈妈都不等了,旋即又释然,带儿子出来,不就是要让他快乐嘛!” 
母亲从伤心到释然是由于关注的焦点由自己转向儿子,体现了母爱的平凡而伟大。 
2. “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硬的蚕丝从茧中袖了出来。”怎样理解? 
这是一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陶影看儿子的目光充满了温柔,充满了慈爱,且这种爱蚕丝一样连绵不绝。 
3.“在孩子面前,她要保持一个母亲最后的尊严。” 
此时此刻,陶影仍然首先考虑到孩子。 
4.“陶影的手像折断的翅膀僵在半空。” 
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陶影担心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被破坏的恐惧心理。
五、阅读第三部分,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教师:同学们
1. 陶影通过了怎样地不懈的努力,终于讨回了公道,挽回了自己作母亲的尊严,保住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印象? 
①核实小也身高; (47页第四段)
②求人帮忙写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③讨回公道,挽回尊严。 
2.即使陶影什么也不做,随着时间地流逝,小也也会忘记那一幕,但陶影仍然积极努力着,为什么? 
为了保住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4. 小说最后,对于两毛钱都很看中的陶影,为什么拒绝赔偿?为什么说“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有错儿………”? 
因为她讨回了公道,讨回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这是最重要的。她要的只是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是作为母亲的尊严。她捍卫的是诚实、正直的价值观,捍卫的是儿子心灵的纯洁与美好。


附:语言特色以及人物心理刻画分析: 
1.“陶影很内疚,她对工作还是很负责的,这两天常常走神。” 
    表明陶影极为重视逃票事件。 
2.“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 
  比喻句生动地表现了陶影等待回音的急切心理。 
3. “是的,陶影在这一瞬,也在问自己。她是个生性平和的女人,别说是两位素不相识的老年人登门致歉,就是红衣青年本人来,她也不会刁难他的。” 
         (宽厚、善良。)
六,总结全文
 1、结合小说具体情节和人物描写,思考: 你觉得,陶影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以“我感觉,陶影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为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 
      陶影是一个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人; 
      陶影是一个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的人; 
      陶影是一个 有责任感、善良、大度、自尊的人; 
      陶影是一个深爱着她儿子,一心想让她儿子快乐,盼望着儿子成材的人
2、学习这篇小说,你们内心有哪些感悟或启迪? 
明确:1、我们应学会体谅热爱父母。 
   2、我们努力做一个善良正直、有责任感的人。 
   3、警示为人父母者,在子女面前要诚实守信,率先垂范,言传身教胜于一切。
3、主题思想
教师:同学们小说情节是围绕“该不该买票“而展开的,而该不该买票的关键是那”一厘米“。这一厘米”强烈地关系到一个小男孩的尊严,关系着一位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是否完美,关系到教育子女的导向。因此陶影和小也都这么重视是否达到1.1米。
教师概括:文章是一篇关于“买票”的小说,文章围绕“该不该买票”展开故事情节,小说歌颂了为人父母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表达了对不完美的理解与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
七、好,同学们本课我们分析了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也深受小说情节的感染,今后需要的是我们更多地在深受教育的同时,切实付诸行动,去回报父母,有机会的话,同学们可去欣赏另一部小说—张洁的《世界上做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杨思立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