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二语文教案 -> 正文

八年级语文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2:21阅读:
字号:|
阿长与《山海经》
一、教学目的:
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认识人物的品格风貌,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4、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真实、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3、4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提到鲁迅,大家并不陌生,谁来说说你了解的鲁迅的相关知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那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作品呢?(《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在这些文章中,你们觉得鲁迅先生对他的家乡,家乡的亲人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深深的眷恋、无尽的思念)
3、鲁迅先生的文章在过去被誉为“匕首”、“投枪”,但在这些作品中,尤其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中,我们看到的已不再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而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人和事的眷念。在他的记忆中,家乡几乎已经幻化成了一个梦境般的美好世界。


4、大家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好蛇的故事吗?(指名复述故事)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长妈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情。
5、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骇  掳  悚  惶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疏懒  霹雳  孤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
并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怀念)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
A、交待“阿长”的来历;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C、她懂得许多规矩;D、讲“长毛”的故事;E、给“我”买《山海经》。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四、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设置问题情景一: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       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从而全方位感知阿长。
学生可能会这样说: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  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  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  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  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  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  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教师小结: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设置问题情景二: 
教师:总之,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试从课文中标出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讨论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教师补充:1-17段对阿长多用抑笔,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怀念吗?
讨论交流:“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和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里,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包含同情。
设置问题情景三: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的?
参考:文章自始至终一直在刻画他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动”到吃福桔的祝福,以及“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和后来买《山海经》中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
设置问题情景四:
你认为本文的题目好不好?为什么?
对于买《山海经》,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描写,作者只是随意的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他却真的买了回来,这令作者对他产生了衷心的敬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关心、爱护。
第二课时
一、语言品味,方法借鉴。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请你细细品味,你将会感受到无穷妙趣。请同学们试着美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交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例1:“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例2:“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的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A、传神的描写:
①细节描写: 
②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
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
B、对比、映衬法:
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
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C、先抑后扬法: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二、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谈一谈你的想法和感受。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
代长妈妈说的话: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像的空间,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三、交流心得,课外延伸。
1、交流心得: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呢?
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事实。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者写得却十分亲切自然,读者从她身上看到了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直率。《山海经》是作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他将对长妈妈的感激变成永久的怀念,以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2、课外延伸:
①当有一天阿长为“我”买到绘图的《山海经》时,如果“我”想对她说句话,会是什么话?请写几句话表达一下。
②课外可推荐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或散文诗集《野草》让学生阅读。下面是选自《野草》的《好的故事》,读后思考:“好的故事”是否记叙了一个故事?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好的故事  鲁迅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靠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片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经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农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合;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水是生动,水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的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典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故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但我总记得见过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        烦琐、愚昧、迷信   善良、朴实、真诚 
情感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细节        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讲长毛 
手法        先抑后扬 


背影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用平实质朴的文字具体地记写情景、真切地表达感情的文风和通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命题立意以及详略结合、突出重点的写法。
    二、理解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情,从一个家庭的不幸了解当时社会阴冷、灰暗的世态。
教学设想:
      一、“背影”作为全文线索,在文中多次写到,尤以在记述父亲为买橘子而过铁道那个场面时的描写为最详——它的描写特点与感人力量,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车站送别场面前的文字,即课文第二、三、四节在全文中的地位与对表达父子之情所起的作用,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阅读、讨论、研究,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的推进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以及各个步骤间的有机联系。
       三、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要求学生自读课文,通过看注解和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并了解文中所写内容,理解以“背影”命题的道理及写“背影”有详有略的好处。
二、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寄寓在“背影”中的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问:我们在初一时曾学习过一篇有名的文章《春》,大家想一想,它的作者是谁?(学生:朱自清)大家再回忆一下,朱自清是怎样一个人?他的主要经历又是怎样的?毛泽东同志对他曾作过怎样的评价?
       学生回答后,教师作适当补充: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当过中学教员,后去英国留学,回国后任大学教授;他于“五四”时期即写新诗,曾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一个诗刊——《诗》的编者之一,1925年后创作转向散文,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晚年他积极支持反对蒋介石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6月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和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宣言,毛主席曾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民族的英雄气概”。(《别了,司徒雷登》)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背影》,也是朱自清写的。《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写于1925年10月,当时影响很大,“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李广田语)。它是纪实之作,文中的时间和事情都是真实的;它写得情真意深,十分感人,不少人读了都落下了眼泪;我们今天读它依然有着历史的认识作用。
      二、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包括看注解、查字典及看“思考和练习”),理解有关字词,熟悉课文内容(可要求学生理清时间线索入手),并思考“课文为什么要用‘背影’命题”这个问题。
       三、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一)通过练习,检查字词掌握情况,进行字词教学。
       将预先设计印制好的练习卷发给学生,让他们当堂试作,作毕即要求他们互相批改订正,最后由教师择普遍性的问题加以评讲。
           练习卷可设计成如下样式:   
 (二)通过提问,检查内容掌握情况,理清全文脉络。
        明确:课文以1925年10月写作该文的那个时间起头,说明当时“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不能忘记”“他的背影”,一直惦念着他,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然后再回溯到“二年余”前,以主要篇幅写出“那年冬天”,“我”南返奔丧目睹家中惨淡光景,丧事既毕与父亲一起去南京,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这是文章的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最后又追忆“近几年来”父亲“老境”的“颓唐”,补记“最近两年”他对“我”和“我的儿子”的“惦记”,并引用信文,再次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这是文章的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四、要求学生再次自读课文,思考:文章是怎样紧扣“背影”来写,使内容和题目互相照应?(结合“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
    (一)“背影”既是全文的写作线索,又是文章题旨由以集中反映的所在。
   “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在第一节,第二、三次在第六节,第四次在第七节。一写“背影”,回念旧事,直抒胸臆,落笔点题;二写“背影”亲子之爱,情真意深,笔触主题;三写“背影”离情别绪,催人泪下,加深印象;四写“背影”追忆往事,寄托思念,首尾呼应。
  (二)第二次与第三次写背影,笔墨一详一略。第二次是描写父亲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极为详细: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他过铁道的情景——对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翔实地写下,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亲见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关怀和体贴的情状;第三次写背影:“我望着他走出去……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一句带过。这里如再详写,文字难免要与前边重复。而前边是全文的重点,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当然是必须详写的;只有详写了,才能具体地形象地反映出当时的动人情景,才能深刻地细腻地表现出父子之间的依恋、眷念和温情。详所当详,略所当略,不仅有利于突出文章的重点,而且也可使行文富于变化,产生出浓淡、张弛、疏密有机统一的美感。
      (三)闪耀在泪光中的父亲的背影,是特定环境下的父亲的形象特征,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它对作为儿子的作者来说,是不可能不给自己留下最难忘的印象的。
          五、朗读第六节,加深体会:
        先由教师范读;然后要求全班学生轻声朗读;再指定一个学生有表情地朗读;教师作朗读指导后再要求学生齐读。
         六、布置课外作业:反复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组织学生讨论第二、三、四节的地位与作用,帮助他们认识这几节与第六节及第七节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父亲说的话的含义,引导他们进一步理解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
二、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让学生通过听写、造句练习复习有关词语;布置课外作文,要求学生学习本文的文风与写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讨论第二、三、四节的地位与作用:
(一)指定一个学生朗读第二、三、四节。
(二)教师提问:“既然本文是通过描写父亲在车站送别儿子的情景,特别是通过描写‘背影’来表现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写祖母死了、父亲失业了、家中光景惨淡、父子一起到南京等情况,特意在文中安排进第二、三、四节呢?”并引导学生讨论。
明确:第二、三、四节交代父子当时所处的环境,提供能够动人心弦的规定情境,为描写“背影”作好铺垫,显现父子在车站依依惜别的哀愁氛围,从而更具体地反映出旧社会贫寒知识分子的颠沛流离的生活——我们由此可以认识到当时社会世态的阴冷、灰暗,了解文章的情调所以比较低沉的背景。 二、讨论父亲说的话的含义(结合“思考和练习”四):
(一)要求学生把文中父亲说的话找出来。
(二)教师提问:“写父亲在送子上车的过程中,前后只说了四句话。我们应怎样来理解这四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呢?”并引导学生讨论。
       明确:
      1.第一句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儿子已二十岁,可是在父亲心目中仍是一个小孩,总觉得有人送他上车才好;自己因为事忙,本不能去,可是叫别人替代又不放心,踌躇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亲自去送。“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才是他的真实想法。这句话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深切地体现出了他对儿子的关怀。
2.第二句话:“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上了车,替儿子拣定了椅子,铺好了座位,既关照儿子自己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要做的几乎都做了,要说的几乎都说了,但又忽然想到儿子路上口喝怎么办;“我买几个橘子去”,正是他想到这一点时自然地迅速地作出的决定。他怕买橘子回来找不到儿子,又怕车上东西丢失,于是又象关照小孩那样,向儿子叮咛了一声:“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从这句话可看到这位慈父对于儿子的照顾是多么周到、多么细心!
         3.第三句话:“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分别在即,今后就是关山阻隔、天各一方了,你经常来信吧,好让老父减轻对你的刻骨思念!这一句话所表现的,就是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这样的真挚而深切的期待!
         4.第四句话:“进去吧,里边没人。”依依惜别,不胜留恋,多希望再看上儿子一眼呵!可是又想到“里边没人”而有东西,也担心儿子在车外久立受寒,所以还是叫儿子“进去吧”。从这句话同样可看到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拳拳之意、殷殷之情。
         这四句话都很简短,然而饱含感情,有丰富的潜台词,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充分地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
 三、朗读全文: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轻声跟着读。
四、教师小结:《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作者通过朴实真切的记叙,抒写了父子深情,表现了当时社会中小有产者虽然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而生的感伤情绪,所写在当时说来,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的文字也不多,可是却很感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
     (一)父亲的来信是《背影》写作的契机。这信曾使作者大为感动。作者在一九四七年答《文艺知识》问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来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正因为作者自己感动了,所以才能写出这样感动人的文章。
      (二)《背影》具有感人的力量,并不是凭借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表达的真情。老老实实,朴素自然,毫不矫揉造作,这正是《背影》的特色。
(三)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祖母死了,家庭破产,父亲老境凄凉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将各自东西,为生活去奔波,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沉重的。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特别是在作品写作发表的当时,它曾引起了经济上同样处于风雨飘零状况中的广大贫苦知识青年读者的强烈共鸣与由衷的感叹。
五、组织练习与布置课外作文:
       (一)让学生听写下列词语:“狼藉”,“惨淡”,“勾留”,“祸不单行”,“蹒跚”,“颓唐”,“晶莹”,“东奔西走”(指定一个学生听写在黑板上,如有误,即订正)。
       (二)要求学生用其中“狼藉”、“颓唐”、“晶莹”分别造句(指定一个学生在黑板上造句,并让大家评论,如有误,即订正);其余五个词语造句要求学生课外去作。
      (三)布置学生课外写一篇以人物形象的某一个特征(如“眼睛”、“双手”、“脚步”……)为题目和线索的作文,要求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具体地描写出有关事件与场景,真切地表达出对某个人物的感情。


8、台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复述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合作、讨论、探究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2)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4、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性阅读——“踏上台阶,走近父亲”
1、激情导入(多媒体课件:以《愚公移山》为背景音乐)
   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2、速读课文,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学生自合作解决为主)
3、学生整体把握,复述故事情节。 
 提示:(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说明:整体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迅速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对文章的故事情节有一个初步而完整的印象。不仅如此,学生通过整体性阅读,还会对文中的人物——父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突破性阅读——凝望台阶,感受父亲
1、再读课文,合作讨论父亲的形象。(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父亲的句子并讨论)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父亲有什么样的感受吗?为什么? 
 (3)“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5)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6)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以学生自己找,小组讨论为主;思考题是学生可能找的句子,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分析、理解。教师可以在讨论时投影出示)
2、师生共同学习、讨论分析父亲的形象。教师引导。
父亲:淳朴、谦卑、有理想、敢于拼搏、不怕吃苦、坚忍不拔、渴望得到尊重等等。
(说明:突破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再读文章,通过对文章的语言的揣摩,细节的品味来突破文章的重点:理解父亲的形象。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合作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很好地把握、理解父亲的形象。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到在前面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人物更深的理解。)
(三)探究性阅读——“回首台阶,探究父亲”
在台阶是三级的时候,父亲凝望别人家的台阶心情是一种渴望;但是当父亲耗尽大半生心血造起九级高台阶 的新屋时,他会想什么?
请思考:
1、父亲一辈子艰苦创业,所的结果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屋,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局?
2、父亲这样做究竟值不值?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3、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以上想通过问题,让学生讨论、体会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的重要)
(说明:探究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是运用了哪些方法写的,有什么好处。这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不仅如此,这还会让学生知道文章可以这样去写好。从而培养了学生将课内知识灵活运用到课外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巩固性阅读——比较台阶,理解父亲。
请同学比较《背影》和《台阶》在写作方面(选材和立意)的异同。
思考:1、“背影”和“台阶”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
      2、两篇文章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
(说明:此项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本堂课的重点,进而在比较中巩固本单元的两篇文章的写法。教师通过比较内容、手法、语言等让学生将一些类似的文章整合、融会贯通,使学的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
(五)延伸性阅读——回味台阶,描写父亲
1、由《背影》和《台阶》两篇写父亲的文章,引导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的爸爸,抓住爸爸某一个令你难忘、让你感动的特点,要求讲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小组内部交流,练习口头表达)
2、课外完成上述作文,注意选材和立意。
(说明:语文课一定要和课外、和生活联系起来。也只有这样,语文课才有生命力。这项延伸目的就是让学生将课文中的父亲和生活中的父亲联系起来。看生活中自己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感情。关注生活,是语文课必须的。)















《背影》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  
 1、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叙事散文,其语言质朴,饱含真情。主要围绕特定环境中“背影”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教学适合采用自主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自主式学习的方法。教师首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教学中,以“情”为切入口,采用朗读教法,要求学生在诵读中体味出文章中所蕴含的父子深情——父亲爱儿子,儿子理解怀念父亲。
2、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课件。  
3、在学生感悟文章真情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品味生活,感悟亲情,这样,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感悟亲情的生活习惯,激发学生宽容仁爱、勤奋学习的热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来欣赏一首动听的歌曲《父亲》。
师:在父母的辛勤哺育下,我们一天天地长大,但是,父母却一天天的老去,同学们,你是否注意到:皱纹正一天天地爬上了父母的额头;银发也在不经意间从父母头上冒了出来;他们的腰身已变得不再挺拔……有人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可当我们面对着苍老而可敬的父亲时,他的眼神、他的手势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他对我们的爱,我们也不由得而升腾起一种尊重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普通的父亲,认识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亲情。
二、作者介绍 :
师: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背影》的作者。
(屏幕显示作者照片、简介及江泽民为朱自清题词的图片,同学读。)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江泽民同志曾在朱自清逝世四十周年时为他题词。这是对朱自清一生的学识品格和人生追求的高度概括和真实写照。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默读课文,质疑探究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屏幕显示问题组) 
1、本文四次出现“背影”,请找出相关句子,并说说他们的作用。
2、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这与其他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不同之处,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作者在文中流了几次眼泪,能说说原因吗?
(各小组组长组织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很热烈,气氛活跃,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生:我觉得第一个“背影”揭示了文章的核心内容,并设下悬念,给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广阔的想像空间。
师:你说得很好。请问本文的开篇属于我们作文教学中讲过的哪种形式的开头?生:设置悬念式。 
师:很好。看来作文中你常用这种开头形式。 
生:第二次背影是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买橘子时作者所看到的,它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生:我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令天下儿女都感动的“背影”,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师:可以看出你很激动,他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举动已深深地感动了你。  
生:我觉得此时朱自清先生感动之情淹没一切。他第一次真正理解到了父爱的真谛,第一次顿悟到了父爱的存在,所以他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
师:谁能说说第三次出现的“背影”。 
生: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浓浓的依恋情绪由然而生,不禁又掉下泪来。朱自清在顿悟到父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理解父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即将分别格外依恋。 
师:他分析得精彩极了 ,让我们为他鼓掌。 
生:我认为此处惜别的“背影”,写得非常精妙,作者把它放在人流中来写,距离由近到远,视线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给我们留下无穷的想像空间。 
师:你这是从写作手法角度理解的。 
生:作者想到父亲谋生的艰难时,更会为父亲担忧,难免会辛酸、惆怅。这样父亲怕儿子路上有闪失担忧,儿子为父亲的前程担忧,从中我们能体会父子深情。 
师:你的分析更深刻,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生:第四次出现的“背影”,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晶莹似的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这是思念中的“背影”。
师:分析不错,因为此时朱自清已身为人父,更能理解做父亲的不易,尤其是看到父亲在信中所说的“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话后,思念之情更是不能自已。
师:我们再来讨论第二个问题,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次背影,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呢?
生:作者详写的是望父买橘的“背影”,因这一情节感人至深,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子之情,所以详写。 
师:说的好,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那我们来齐声朗读一下,好吗?
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第六自然段,来体会蕴涵在其中的父子深情。
生自由朗读五分钟。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做一下有关本段的练习。看哪个小组做得快?
1、 划出描写父亲穿戴和动作的词语。
2、 这里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描写父亲的穿戴?
3、 “蹒跚”形容了怎样的状态?
4、 本段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回参与。对学生的理解教师要予以肯定,以此鼓励他们主动思考问题。)
师: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提一下。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在下面解决了。“蹒跚”可是一个关键词,父亲走平路尚且困难,月台爬上爬下就更吃力了。那谁能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生:我认为应该围绕中心来选材,能突出中心的材料要详写。这一情节是全文的重中之重,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最能突出中心,所以应该详写。 
生:刻画人物要抓住特征,本文着重写了父亲的外貌、动作、语言值得我们学习。
师:说得都有道理。任何文章都是由材料构成的,那些与中心联系最紧密的理应不惜笔墨。我们在作文时应留心身边的事,认真观察和体验生活,写事要写最感动的事,写过程要写最动情的瞬间。那我们现在来讨论第三个问题。
生:第一次流泪是在作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这是悲伤的眼泪。   
生:第二次流泪是在看到父亲买橘子不易的时候,被父亲的爱子之深深地感动了。
师:是啊,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变卖典质还旧债,又借新债办丧事,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出外谋事,儿子离家读书,真是一次悲伤的离别。父亲在车站中对儿子的一番照料,对儿子的深情,“我”当时竟未能领悟到,以为都是平凡琐事,“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直到我看到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才深深地领会到真正的父爱。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在这父子即将远别的特定情境下,父亲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样引起作者的注目;他那劳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样感人至深,给作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泪眼模糊中的背影,这是爱子敬父感情升化的背影。 人非草木,作者怎能不为之流泪?  
生:第三次流泪是在父子分别后,作者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的时候。作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对父亲格外依恋,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难过、辛酸。
师:分析得很透彻。
生:最后一次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的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之泪。
师:这是在离开父亲两年多的“现在”。两年前车站离别时的情景还如在目前,“背影”的触动和震撼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之外,更多了对日渐苍老的父亲的挂念,这种挂念且与日俱增;当读及父亲的来信,父亲言语平淡中流露出的无奈和凄惶,让作者不由想到当年车站月台上父亲的“背影”,于是,心中感慨万千,流泪也就无法避免了。 
师(小结):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来梳理一下上面的主要内容。
(屏幕显示)       背影            朱自清 (叙事散文)   
 线索
 背    开头设疑  ——  点出背影         第一次流泪: 悲 伤
望父买橘   ——  刻画背影         第二次流泪: 感  动
       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         第三次流泪: 惜 别
 影    结尾思念  ——  再现背影         第四次流泪: 思 念
    
 家境惨淡  父亲失业                        
           祖母去世
 祸不单行  变卖典质  
           借钱办丧                      
四、领会主旨,情感升华 
师:你们写父亲或母亲是要表现父子或母子深情,那本文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 
生:表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不全面,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只是一个方面,尽管是主要方面,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还有儿子对父亲的爱。也就是说,表现父子情深。 
师:好。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  背   影            流    泪         
               
 
父 爱 子            子 爱 父
师:那谁能说说文中的父亲的形象。
生:他对儿子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他是一位慈父的形象。
生:我总觉得这一父亲形象少了一点男子汉应有的阳刚之气。 
师:真的是这样吗?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我认为这一“慈父”形象的背后,有阳刚的一面。比如父亲的话语“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是对儿子的劝解和安慰,表现了父亲坚强的一面。 
师:父亲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表面上在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坚强的父亲啊!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注意读出坚定的语气。
生(齐读)。
五、品味语言:(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师: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话不多,却含义丰富。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说的四句话,体会语言特色以及所表达的怜爱儿子的深情 。
 生:“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师:这句简短的话里包含着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深挚的爱。  
生:“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他自己步履蹒跚,还要为儿子过铁道买橘子, 这句话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 。    
生:“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担心儿子。
生:“进去吧,里头没人。”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担心茶房照顾不周到)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担心儿子长途乘车口渴,主动提出为儿子买橘子,关怀体贴十分周到.)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记着儿子是否路途平安) 
 “进去吧,里头没人。” (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体贴关心) 
师(小结):这四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六、拓展迁移 
师: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读了本文,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让你最为感动的事吧。写在习作本上,等下节课我们交流一下。
七、感受深情(屏幕显示背景动画《懂你》) 
 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是无可比拟的,请大家在感受亲情的同时,珍惜它,汇报它。让我们一起随着这首《懂你》再次品味亲情,读懂亲情吧。  



《信客》教学设计
知识、能力目标:
1、 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2、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3、 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过程、方法目标:
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文章的方法:赏析文章的角度;
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揣摩佳句,提高品位语言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培养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难点: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新课标教学理念的体现: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选择,师生共同建构能真正解决疑难、加深理解和体验的语文课堂。
教学过程:
一、     字词预习反馈,学生主动出击
请几位同学们把自认为重要的字写在黑板上并标注拼音,其余同学作评价。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总结出“重要的字”包括:不认识的字、易读错的字、易写错的字、多音字、形近字……)
二、     自主确定目标,建构学习过程
1、导语:社会有某种需要,就会产生某种职业。20世纪初,在邮政事业务尚未普及的乡村,就有这样一种特殊的职业——信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信客》。
2、教师板书课题《信客》,提问:看到课题,你都想知道什么问题?
这是提挈整节课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以前的阅读经验和本文的思想内容猜想,学生的提问可能会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物的品质面貌、作者的写作意图等等)
教师帮助学生规范提问的语言、理清问题的层次与条理、适当对学生的问题做补充完善,最后筛选归纳出最贴近本课教学目标的问题,以此展开下面的学习。主要问题应该有:
a、 信客是谁?他是干什么的?
b、文中写了信客的几件事?哪些事情是重点写的?
c、信客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d、余秋雨为什么要写《信客》?
4、          带着以上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不用面面俱到,选择一到两个问题仔细思考即可,必要时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勾画重点语句)
三、自由选择问题,谈出独特感受
1、默读思考完成后,再给学生一些时间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谈出自己的看法。教师认真聆听,适时指导,及时纠正知识错误,鼓励独特有创造性的见解,调控课堂,使课堂活而不乱。必要时对学生的发言可做补充。
a问题时用课件补充余秋雨对信客的描述和评价
b问题提示学生注意详略得当的写法
c问题提示学生注意人物刻画的方法及从人物研究入手把握课文内容
d问题提示学生关注作者的作者的写作意图
2、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出
在学生明确以上问题的答案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赏析文章的角度:把各个问题换成相应的角度。
a、信客是谁?他是干什么的?
b、文中写了信客的几件事?哪些事情是重点写的?——选材、组材
c、信客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人物
d、余秋雨为什么要写《信客》?——立意
三、     品味好词佳句,我选择我喜欢
1、师:除了从以上的角度来欣赏《信客》外,本文的语言还非常有特点。语言特点是作者文化品位、文字功底、语言习惯、个性气质的表现,又是由作品的题材、描写的对象决定的,所谓“用什么语言要看写什么人、什么事”。所以要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我们就应该先来认识余秋雨这个人。
2请学生根据事先收集好的材料来介绍余秋雨,教师可在必要处作出补充说明
3、请同学们找到最喜欢的句子读出来,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教师伺机提示学生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点:质朴而典雅;警辟而畅达。
四、     根据自己能力,选择课后作业
教师出示几位名人的墓志铭,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墓志铭,怎么写墓志铭后,布置作业(二选一)
再搜集一些,看看从中能否悟出他是怎样的人?
老王
教学目标: 
1、 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2、 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3、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教学内容: 
本文写的是作者与车夫老王交往的故事。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他的眼睛又不好,生活更是凄凉艰难。但是他心好,老实厚道,关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是极其淳朴的好人。作者在文章里含蓄地提出了要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学习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特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作者介绍 2、生字词 
二、整体感悟 
1、文中介绍了老王哪些艰难的生活境况?记叙了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通过这些叙述与描写,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1) 介绍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 
2) 记叙了老王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表示感谢。 
3) 老王是一个孤苦伶仃但又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的人。 
2、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具体表现在: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关心老王的生活。 
3、本文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老王的不幸深表同情,为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和自己无力真正改善老王的境遇而感到“愧 ”。 
4、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开头三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按逻辑顺序编排,一是职业,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生活就苦。下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安排,回忆与老王的交往。 
三、重点岩读 
指名朗读“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 ”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体现了老王怎样的性格特点? 
知恩图报、心地善良 
2、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为什么最后还收了钱?你是怎样理解的? 
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添麻烦。体现了老王的朴实善良。 
3、对课文结尾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 ” 
四、为什么作者一家能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那么关心、爱护?要有怎样的精神才能做到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主要是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作者一家几是对不幸者老王怀有一颗爱心,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精细观察。 
2.训练学生恰当使用说明方法,具体准确说明事物。 
3.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对风景名胜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多角度提问,将观察引向深入。 
2.寻找最准确的词语,具体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 
如何多角度提问,将观察引向深入。 
 教学设计 
     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苏州园林精彩视频,指导学生观察,训练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看──观──问──观——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的程度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就来观看苏州园林的精彩视频,感受中国园林艺术的成就。要注意观察信息。 
二、导学 
引导学生观察信息。 
1、看(1)建林时间及设计者 
(2)苏州园林的位置及环境 
(3)苏州园林的得名 
(4)苏州园林的布局: 
2、观 
 同学们,下面开始观看,注意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是什么。可以自己静观默感,也可以三 三两两边看边议。总之,除了调动你的眼、耳、鼻、舌、身去感知以外,特别注意要调动你的心,多动脑琢磨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问自己,问别人。 
 (学生在观看中,由于兴趣、阅历、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距,有的人观察仔细,有的人“走马观花”,“入心”程度是不一样的,怎么办?下面需要老师点拨,激活学生的大脑,深入思考问题。 
3、提问及观察讨论 
师:同学们,看得怎么样啊? 
生:(七嘴八舌)差不多了。 
师问:在这段介绍苏州园林的视频中,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是什么? 
生: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引用 
说明顺序是由表及里,从近到远 
生1:苏州园林挺好,有点“曲径通幽”的味道 
生2:  干嘛要在石头上雕龙头呀? 
生3:三个亭子不在一条线上,左右不对称。 
(通过讨论,学生明确苏州园林的特点:开放式园林。原因:因地制宜。如果搞成封闭 式,则狭窄,无法借景。缺乏阔远、典雅之感。以上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第一个特点,有了感性认识。) 
师问:既然这里是观景之林,它以什么形式展览景色?这样展出好处是什么? 
(通过讨论,明确: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学生发现了苏州园林的第二个特点) 
4、说    让你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材料的内容 
-------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5课堂小结:说明事物,首先要抓住其特点。回想一下,这两个特点是怎么出来的呢?用“比较”的方法。拿大观园的格局与苏州园林比,这样此处的格局与观景形式上独特之处就显现出来了。所谓特点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抓住了特点也就抓住的本质。为了把事物说明得具体、准确。首先要善于从读者角度提出问题。苏东坡主张“八面受敌法”指的是作者要考虑“敌”──读者可能有哪些需要知道的东西,要禁得住八面“敌人”的质疑。总之,要心中有读者,多从他们的角度提出许多“为什么”,这样才能将你的观察引向深入。其次,要寻找最平实、最准确的词语来说明事物,要有“推敲”力。 
6、布置作业:以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或一道菜为题,写一篇说明文。 
要求(1)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恰当使用说明方法,语言力求准确。 
(2)600字以上 
三、范文欣赏: 
肉片炒芹菜是一道适合大众口味的菜,它清淡可口,不油腻,而且制作简单,深得人们的喜爱。 
肉片炒芹菜所需的材料并不多:800克的芹菜,250克的瘦肉,10片姜,此外还需一些调味料。 
制作肉片炒芹菜,首先需要做的,当然是摘好芹菜。芹菜买回来的时候,芹菜的末尾长着很多羽状的复叶,人们通常把它摘去。掰下一条芹菜的叶柄,在叶柄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向中间撕叶柄上凸起的丝,这些丝很难被嚼烂,而且口感不好。 人们大多都喜欢把它们撕掉。芹菜表面的丝撕掉后,用手把芹菜 掰成一段一段5厘米长的小段,在掰的时候,又有许多丝跟随芹菜被掰断,这 样芹菜吃起来就不会觉得很难咽了。芹菜的叶柄,包在外面是翠绿色的,越往里面颜色越浅,到了中心就变成黄白色了,这样芹菜有了几种颜色,看起来就不会觉得单调了。 
芹菜摘好了以后,用清水冲洗两遍,放进沸水里滚,直至芹菜变得有点柔软。 
在滚芹菜的时候,边可以开始切猪肉。猪肉里面有很多的肉纹,刀子横着切下去,把猪肉的纹切断,吃起来便会觉得比较嫩。在切猪肉的时候,应该尽量把猪肉切得薄些。猪肉切好了以后,放上姜片和油、盐、淀粉、进、酱油等调味料,然后搅拌均匀。 
芹菜大约滚了5分钟后,开始有点软了,就可以捞起来。接着把锅洗干净,在放上些油,把猪肉到进锅里炒,当猪肉开始散发出香气的时候,把芹菜也倒进锅里炒,然后溅点水,让猪肉和芹菜煮一下,一会儿后,翻炒一下芹菜和猪肉,再放入适量的盐、糖、味精等调料,再煮一下,直至猪肉熟了,勾了芡,肉片炒芹菜就大功告成了。用碟子把它们装起来,放在饭桌上。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闻到芹菜的香味,人们就会顺着气味走去,当你看见那翠绿、黄白的芹菜伴着嫩红的瘦肉,你便会垂涎三尺,迫不及待地想尝一口。 
肉片炒芹菜的制作就是这样简单,有空不妨尝试做一


作文训练:引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 
 一、训练目标: 引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 
二、训练重点:如何在文章中表达真情实感  
三、训练难点:同上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方法:评讲法  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评讲上次作文 
    提示:要学生明确说明文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存在问题:说明文中有太多的记叙部分;说明事物没能抓住特点来写;说明顺序不清晰,说明文中描写太多 
范文示例: 
                          小蜜蜂 
我是一只小蜜蜂。我们蜜蜂是过群体生活的。在一个蜂群中有三种蜂:一只蜂王, 少数雄蜂和几千到几万只工蜂。我就是这千万工蜂之一。 
我的母亲就是蜂王,它的身体最大,几乎丧失了飞行能力。这没有关系,它有千千万万个儿 女,我们可以供养它,也算尽了孝道吧!在我的家族中,只有蜂王可以产卵,它一昼夜能为 我们生下1.5万到2万个兄弟。蜂王的寿命大约是三年到五年,在我们家族中它可以说 是寿星了。 
在蜂群中还有一种蜂叫雄蜂,它和我们大不相同,它“人高马大”身体粗壮,翅也长。它的 责任就是和蜂王交尾。交尾之后,它也就一命呜呼了。 要说家族中数量最多,职责最大的还是我们工蜂。我们是蜂群的主要成员,工作也最繁重 :采集花粉、花蜜,酿制我们的“口粮”、哺育我们的弟弟们、饲喂我们的母亲、修造我们 的房子、保护家园、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别看这样,我们的身体是非常弱小的,我们的 寿命也只有六个月,就像天空的流星一样——一闪即逝,仅有一点儿时间去闪耀自己的光辉 。 
我们蜜蜂是自然界里最勤劳的了。开花时节,我们忙得忘记早晚,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 。蜜是很难酿的,我们要酿一公斤蜜,必须在100万朵花上采集原料。如果我们的蜂巢同采 蜜的花丛距离一公里半,那么我们采一公斤蜜就得飞上45万公里,差不多等于绕地球赤道飞 行11圈。看样子,我们的功业并不次于“阿波罗号”呢!虽然我们采蜜难,但每年一窝蜂都 能割几十斤蜜。在广东的同族们一年四季都不闲着。如果动物世界也有组织的话,那么我们 蜜蜂一定能获得“最热爱劳动奖章”。 
也许您要问:在漫无边际的大自然中,你们怎么知道什么植物在哪里开花流蜜呢?告诉您吧 ,我们有很多“侦探”,派它们去侦察,回来再把结果告诉同伴,我们的“语言”就是舞蹈 。 
我们的家族就是这样。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不必担心,我们还有兄弟,还有接班人。它 们会像我们一样继续劳动。我们的家族就这样不断繁衍下去。 
〔简评〕:这是篇写动物的说明文,采用自述的形式,以一个“工蜂”的话,介绍 蜜蜂家族的生活。写法上层次比较清楚,先介绍蜜蜂的种类,然后介绍工蜂的职责,然后是 信息的获得和传递,最后是家族的繁衍。文中多处用到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比较 生动。酿蜜的介绍适当了运用了数据,很有说服力。   摘 
一、导读 
    真情是文章的生命;矫饰是文章的大敌。每逢作文,为什么一些同学常常东拼西凑,生编硬造,千篇一律,总给人“似曾相识”之感?究其原因,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写“真话”的力度不够。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作文现状呢?只有引导学生写真话,才能在真情实感中,学习技巧,写出新意。  
  叶圣陶先生在给《学作文报》的题词中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首先,命他们想说、喜欢说、有东西可说的题目。要使他们养成叙身边事,写身边物,勤观察、勤思考、勤悟人间冷暖的练笔习惯。  
  其次,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人和事,拓宽生活的视野。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可论;师长、亲朋、同学,人人可写。比如:经常与亲人交流,尽可能多地浏览报刊,多留意街头四季的变化,学会倾听来自自然的声音,听听音乐,参观艺术展览等,用心贴近,从这种观察中,获取活生生的写作材料,引起学生无限的联想。当然,若没有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朱自清的笔下就不会奔涌着春的勃勃生机;老舍的笔下也不会有济南“温晴”的冬天;若没有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宗璞的笔下就不会奔腾出生机盎然的紫藤萝瀑布。所以,应让学生贴近生活,感悟生活,用鲜活的语言表达生活,使他们在作文实践中得到心灵的熏陶,尝到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的甜头和乐趣。  
  最后,写作要创新,要有创造性,不要引导学生一味地模仿。然而,时下一些学生的作文却充满着模仿的痕迹,其原因是各种优秀作文汇编充斥市场,不少同学购买这些优秀作文乐此不疲。到写作时,脑子里浮现的都是篇篇范文佳作,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没有自己的血肉,这样的作文实在无法让人提起兴致多看它一眼,更别说创什么新意了。2001年高考,湖北一考生的《给班主任的一封信》是一篇满分作文。之所以能获得满分,不是靠巧妙的构思、精美的语言,而是靠作者那支无矫情、不造作的笔,那份真真切切的话语。因此,认认真真地阅读,老老实实地写作,本本分分地感动,在真情实感中学习技巧、创造新意,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源头活水”,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  
  诚然,作文的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诸如立意的正确、手法的独特、语言的准确等,但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说真话,抒真情,创新意。  
满分秘技八:真情自然流淌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问世间“情”为何物?“高山流水”是真诚的友情;“舐犊情深”是本真的亲情;“落叶归根”是乡土之恋……“情”是生命之“真”,是爱、仁慈、悲悯……是生命之间相互维系的丝线,是生命源头的汩汩清泉。 
  写文章也要想做到“感情真挚”,抒发真情实感,切忌矫揉造作。《庄子•渔父》中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具体地说考生要注意以 下两“真”:一是“事真”:这点主要指记叙。事情中往往流露出感情,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而真实的事情不仅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它还包括作者的所想(要依照题意大胆想像),只要符合来源于生活就可以视为“真”。二是“理真”:这里主要指议论。人们常将“情”与“理”连在一起,称为“情理”。文章阐述的道理若想说服人、打动人,非有“情”的加入不可。因此,道理“真”有助于感情“真”。只有这样,“真挚”才能始终“真挚”。 
  如云南一考生的《父亲,我爱你!》字字情,声声泪,这是一篇饱含着父女深情的优秀散文,读来令人感叹嘘唏,热泪盈眶。文章写得情真意切,没有丝毫的夸饰和矫情,朴实无华,感人肺腑。尤其是文中那些对父亲深情的呼唤,一声声,一句句,重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灵…… 
  福建一考生的《壮哉,猛士!》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为人、处世、人格魅力深深折服,钦佩不已,文章字里行间充分流溢着感人至深的情愫,自然而然,恰如其分地把真情实感流诸笔端。真实的情感深邃如海洋,广阔如天空,强烈地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二、范文赏析 
﹙一﹚人生的斗士 
  他不仅是现代科学界的泰山北斗,还是一位永远战斗不息的人生斗士,他是谁?他就是史蒂芬•霍金。 
  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破旧的花架,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繁花似锦,光艳夺人;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漆黑的夜空,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繁星闪烁,熠熠发光;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贫瘠的土地,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葱葱郁郁、油油翠绿。是的,他的成功,不仅仅是他的非凡的科学成就,其原因中更值人称道的是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对人生的无比自信,这造就了一个时代的伟人,人生的斗士。 
  先来想想他的成就。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艰辛,写出了著名的《时光简史》,推动了科学界的飞速发展,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也被称为与英国牛顿和德国爱因斯坦并列的世界三大科学家之一,他的成就足以临驾当今科学金字塔的顶峰,成为一颗最耀眼的北斗星。 
  我们在惊叹他在事业上的非凡成就的同时,也不免会感叹他命运的不幸和他意志的无比坚韧。在他身上,不仅闪耀着智者无比的光彩,更散发出斗士所特有的一种韧性,他是精神睿智的结晶,是人格力量的聚集,他,是人生的斗士。 
  记得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个女记者提出了一个令全场鸦雀无声的无比尖锐的问题:“霍金先生,难道你不为被固定在一个轮椅上而感到悲哀吗?”众所周知,霍金是个全身瘫痪的人,只有一些手指可以活动,其命运无比悲惨。然而,霍金镇定自若地用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了这样一些字:“我没有悲哀。我却很庆幸,因为上帝虽然把我固定在这轮椅上,却给了我足以想像世界万物,足以激发人生斗志的能力,其实,上帝对人都是很公平的。”他的回答得到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是的,他战胜了命运,战胜了自己。朋友们,你们是否已为霍金这种“日破云涛万里红”的自信力和“泰山崩前而不动”的坚强所折服?是的,人生的斗志,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人生的斗志,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镶嵌。 
  也许,在人生道路中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但我们要坚信,命运由自己掌握。让我们怀着刘禹锡“直手天上争春回”的豁达,拍拍我们身上的灰尘,继续我们的人生旅程,去追求我们的理想吧! 
  霍金,他就是火,点亮了我们前进的灯;霍金,他就是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亮点透视】作者没有选取大量的事例来充实文章内容,而是仅仅选取了一位现代科学界的泰山北斗——史蒂芬•霍金,但这位时代的伟人、人生斗士的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真实而典型的事例足以让读者的心灵深深为之触动,他的人格力量让读者钦佩不已,坚强的意志令人折服!文章语言字字珠玑,包含真情,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可谓文采飞扬,思绪纷飞,思辨性强。在被真情充溢的美文中,收获了一份豁达与坚强的人生之美。 
                           ﹙二﹚父亲,我爱你! 
  尊敬的父亲: 
  父亲,当我以这两个有些沉重的字称呼你时,我的心更加沉重;在这安静的考场,想到了你,以这样的形式写信给您,我想哭。 
  曾经,当妈妈还在时,你是那样的健朗。在我心中,你是我的偶像,我时时为你感到自豪。从妈妈幸福的眼眸里,我知道了你是妈妈一生的依靠。而你,确实是那一把伞,风雨里为我们挡去潮湿;烈日下为我们遮去酷暑。您,我的父亲,妈妈的依靠,我的偶像。 
  还记得吗?曾经我们的家是那样的穷,妈妈在家带孩子,你一人在外面风里来雨里去,每月拿着那一点微薄的工资糊家,可你从无厌倦。那日,你下岗了。妈妈一人坐在沙发上垂泪,她不知以后家里的日子要怎样过下去,不知以后的路怎样熬下去。父亲,我亲爱的父亲。你走到妈妈面前,握着妈妈的手,一字一句地说:“凤啊!别哭,天塌下来我顶着,我一个堂堂男子汉,难道连个家都养不活。”是的,以后的日子,你早出晚归,靠着健康的体魄和别人一些微薄的资助,你重新开始,向人心险恶的商海中摸爬滚打,不知疲惫。每次看到你熬红的双眼,苍老的面容,日益增多的白发,妈妈眼里总是蓄着泪水,而我总是一次次告诉自己,长大后要像父亲一样有出息。 
  那年,阳光和暖,你将你一年辛苦赚来的钱放到母亲手里,告诉母亲:“凤儿,你以后和孩子有好日子过了。”母亲一面点头一面泪落如珠,而你也哭了,当你把脸别到一边时,我告诉自己:父亲,即使你一无所有,但只要有你,我们依然活得快乐,父亲,我亲爱的父亲。 
  那天,天气阴冷,像今天。妈妈在艰难地支撑了半年后,终被那可恨的病魔夺去了生命。那天,你眼睛红肿,衣服单薄,我一时觉得你苍老了许多,像一棵茁壮的树突然被人一下子砍倒。那晚,你告诉我,孩子,以后的路你要自己走了,父亲,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为什么? 
  多少个夜晚,我坐在家门口等你,而你总是醉醺醺地回家,对于流泪的我,你却似乎已看不见,别人说你会打麻将了,我吃惊,当终于在一天帮你洗衣服,看到那个欠条时,我信了。又有人说,你会跟村里的几个人去抽一种很特别的烟时,我呆了,连眼泪都落不下来了。父亲,我亲爱的父亲,告诉我,这不是真的,我不愿失去母亲后,再失去一个健全的父亲,我永远不愿自己变成一个孤儿。 
  母亲,如果你在天堂里,能看到我们,那你告诉父亲:“即使是已没有了我,但也并不等于失去了一切,这一些困难与曾经艰苦的日子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父亲,知道吗,这点挫折,算不了什么,即使失去,我们也可在人间为母亲祝福,母亲希望我们过得好,能为我们顶起生活的一片蓝天,一片希望。父亲,我爱你,从头开始,母亲为我们祝福,我永远不愿失去你! 
  此致 
  敬礼 
   女儿 
  【亮点透视】 字字情,声声泪,这是一篇饱含着父女深情的优秀散文,读来令人感叹嘘唏,热泪盈眶。昔日勇于面对艰难困苦、战胜挫折的父亲,一个能为妻儿遮风挡雨,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竟在妻子病故之后,放大痛苦,精神崩溃,急遽地沉沦下去。女儿为此万箭穿心,痛心疾首,她详细地哭诉往事,希冀唤起父亲面对挫折时的坚毅与勇气,再度坚强地站起来,顶起生活的蓝天。文章写得情真意切,没有丝毫的夸饰和矫情,朴实无华,感人肺腑。尤其是文中那些对父亲深情的呼唤,一声声,一句句,重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灵…… 
                         ﹙三﹚壮哉,猛士! 
  是谁?曾经彷徨,而后怀着满腔热情拿起笔杆子,向敌人的咽喉刺去;是谁?曾经呐喊,而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追寻那一片光明;是谁?曾经伤逝,为的是无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为革命多做一件事。是您,鲁迅先生!沧海横流,您是识时务之俊杰;刀光剑影,您是永远不倒的猛士!壮哉,您是千千万万人心中的巨人。 
  您的眉宇之间透着一股刚毅,一股正义,您敏锐的目光揭示了当时社会丑恶的一面!您看到了被封建传统思想压迫致死的祥林嫂;您看到了那位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您还看到了您儿时好友闰土怎样变得麻木。于是,您把这些丑恶用纸记下,用笔代枪,击中时弊,让人们从梦中惊醒。您说过,国人的病需要用文字来医,而不仅仅是药。慢慢地,有人揉了揉睡眼,看到了污浊;他们在您的指导下站起来,革命,为自己,更是为了国家。这一切,都让您看到了希望,您笑了,您看到一批批猛士如同您一样准备上战场!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战场上淋漓的鲜血,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 
  您犹如一轮喷着红火焰的红日,在平静苍白的天空中炽热地燃烧,猛士的一生是不畏艰险的,在如地狱般的世界里炼狱,在一次次为“刘和珍君”追悼时接受考验,猛士呵,您也许是那只将要涅槃的火凤凰。 
  您疼惜青年,您的那两本书是小售票员的希望。当您知道您身边有点点革命的火种,您便会以持续不灭的热情去关怀。您始终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为刘和珍君写下了挽歌,“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您何曾畏惧!殊不知,您的举动会让更多的刘和珍君站起来,到今天,若您仍在世,您便会看到革命的胜利所留下的辉煌。人们这样称呼您:猛士,一位不朽的文学巨人,一位流芳百世的精神巨人! 
您的不屈不挠,您的坚定无畏,更像一面高举的旗帜!时间的流逝可以洗去旧谜,但您——猛士的光辉将永远铭刻在历史中,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壮哉!猛士,听,人们前进的步伐…… 
  【亮点透视】:文章把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喻为沧海横流之中的识时务之俊杰,刀光剑影之中永远不倒的猛士!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为人、处世、人格魅力深深折服,钦佩不已,文章字里行间充分流溢着感人至深的情愫,自然而然,恰如其分地把真情实感流诸笔端。真实的情感深邃如海洋,广阔如天空,强烈地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三、导练 
完成书中作文训练题《幸福的n种感觉》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