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二语文教案 -> 正文

《曹刿论战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1:54阅读:
字号:|
 初三语文学案   课题      21  课    《曹刿论战》
课型:            授课人:          课时:           时间:
 
教学目标:1、结合书下的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并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手法,弄清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体会根据中心确定文章的详略的写法。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及鲁国获胜的原因2.分析本文中心突出详略得当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读课文--六读法(1、.正读2.点读3.译读4.品读5.理读6.背读)


三、自学目标(一) 第1段 
1.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
2.刿请见的原因? 
3.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
4.刿分析战前准备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

 自学目标(二)第2段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
三:合作探究
 1.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庄公的形象和曹刿的形象.

2.分析曹刿的战略思想或鲁国获胜的原因
四:质疑拓展
1.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

2. 归纳全文
3:收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当堂练习
一.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 
(1)齐师伐我(    )(2)肉食者鄙(    )(3)小信未孚(    ) (4)又何间焉(    )(5)神弗福也(    )  (6)衣食所安(    ) 
(7)小惠未徧(    )(8)牺牲玉帛(    )(9)弗敢加也(    ) 
二. 解释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 
故 既克,公问其故(   )故克之(   ) 从  民弗从也(  ) 战则请从(   ) 
四. 翻译下列句子: 
 1. 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忠之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阅读:  1. 用原文回答。 
    ①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__________。 
    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和(    )
  3. 对下列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师败绩(齐军大败)  B. 公将驰之(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 C.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D. 夫大国,难测也(大国兵多将广,难以测量) 
4.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5. 下面各组词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齐师伐我 《出师表》 B. 战则请从 力不从心  C. 既克 攻无不克 D. 彼竭我盈 尽心竭力  
  6. 对第三段文字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段文字论述了鲁国取胜的原因. B. 曹刿论述取胜原因时采用了先说结果后说原因的方法。 C. 曹刿认为反攻的最佳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 D.“辙乱旗靡”是有利于追击的时机。 
  7.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8. 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在战前、战中、战后各找出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 

 

张光亮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