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 正文

送东阳马生序j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0:08阅读:
字号:|
 送 东 阳 马 生 序
                                      宋   濂
一、教学目标:
1、.辨识一些文言词的读音,反复朗读,达到成诵。
    2、学习并掌握其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习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中心的写法,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
4、从古人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朗读背诵,通过整体感知,理解本文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
感受作者的勤奋善学的精神,挖掘本文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勤勉学习,不怕吃苦。
   
三、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

四、教法手段:朗读、指导;自主、讨论、探究 

五、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3、查找宋濂的有关资料。
六、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读懂原文,可以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句,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2.教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理解本文的内容。
  [说明]本文的中心是个“学”字。
第1段:写自己家贫嗜学。
第2段:写成年之后求师艰难。
  以上内容学生说出意思即可。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介绍作者。
           宋濂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
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说明]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
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
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
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
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
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结合注释,教师指导。指名学生翻译课文大意(2-3人)。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滑。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四、 疑问探究:
1、 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找出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说明]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4)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

2、第1段中,作者说自己当年借书抄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这个细节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说明] 记叙缺少细节,文章易流于抽象、单调,而适当穿插细节描写,往往可使文笔更为生动、形象,内容更为丰富、充实,课文的细节描写便有这样的效用。“天大寒,砚冰坚”是说天气大寒已到了滴水成冰的程度,砚上结有坚冰,书写极困难,“手指不可屈伸”换一个角度写执笔抄录之艰辛。但即使如此,作者当年仍不敢懈怠,依然兢兢业业地抄写所借书籍,如期归还。寥寥数笔,即为读者勾勒了一幅寒窗苦读的图画:一个家境清寒却又自幼嗜学的青年,在严寒季节正不畏艰难伏案抄书。天寒地冻,尚且不肯放松,其余时日当可推想而知。作者正是借助于这一动人的细节来表明自己一年四季抄书的艰苦,来突出自己当年学习的勤奋刻苦。删去这一细节,上下文似仍可贯通一气,但表达效果显然大不一样了。
      以上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自主学习。由教师给出思考的角度,学生可以谈出自己的感受,提倡有不同的见解。
五、 小结:
1、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2、本文的中心是个“学”字。作者写了自己家贫嗜学和求师的艰难。
六、 课堂作业:
1、 背诵课文。
2、 研讨与练习二。



第  二  课  时 
       
一、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的家贫求学的经历。

二、整体感知: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地方,体会本文的特色。
        [说明]用课堂讨论的办法,不要脱离课文,又要展开,还要有所概括。
             本文善用对比,以自己和“同舍生”进行对比。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鱼美肉可供享受。那些住在同一旅舍的富家子弟,作者着力写出他们服饰的华美,勾勒出他们的形象,“烨然若神人”,像神那样光彩艳丽。而自己则“蕴袍敝衣处其间”,一边是服装艳丽,一边是破衣烂袄。可以突出富家弟子的豪华和自己的贫寒。
在经过这样的对比后,作者揭示出自己的精神境界“略无慕艳意”,表明他一点也不羡慕,不自惭行秽。因为“中有足乐者”,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所以他就不会在吃穿上和别人比较了“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从对比中揭示中心,鲜明而有说服力。
三、疑问探究:作者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对今天的学生有什么借鉴?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下列问题。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说明] 主要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开头就点出学习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家贫”和“嗜学”,引出求学的艰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观群书。苦无名师引导,趋百里外,从师叩问。终于克服了“无书”和“无师”的困难。
作者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严冬时节,走在深山大谷里,冒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住所,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生活上也异常艰苦,粗茶淡饭一日只有两顿,穿的是破衣旧袍。但这些都不能动摇作者的求学意志。
在艰苦的求学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毫不羡慕。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说明]第二问在于挖掘文章的现实意义,提倡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在学习应勤勉,不怕吃苦。        

四、小结:
1、本文在运用对比的手法,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结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2、作者在艰苦的求学生活中,对同舍生的豪华毫不羡慕,怡然自乐。他以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
五、课堂作业:
1、掌握文中一些句子的翻译。
2、研讨与练习一、三、
六、板书设计:
             送 东 阳 马 生 序
                                      宋   濂
家贫嗜学: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求师艰难:
1、 趋百里外,从师叩问。
2、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4、 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
七、 课外扩展: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俭啬老
                              (汉)邯郸淳
    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疏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或人从之求丐者,不得而入内,取钱十,自堂而出,随步辄减,以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复瞩云:“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
    老人饿死,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矣。
1.译成现代汉语。
2.鉴赏本文描写人物的形象性。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