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 正文

试论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0:04阅读:
字号:|
山东省博兴县清河学校   王兆芬
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成熟,中小学校园网络的建设、应用和研究逐渐向纵深发展,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素养又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要实施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本文将从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优势、作用及其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优势分析
信息技术环境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人—网(机)、人—互动系统。它能够实时传输视频、章频和文字等多媒体信息,并能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处理,实现网上信息传递和信息资源共享,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终身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信息呈现多媒化


信息技术具有集信息于图、文、章、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一张嘴”的信息单一的表现形式。信息多媒化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信息流通网络化
在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环境下,信息具有双向流通、星型散射、点对点、异步、同步传输功能。信息流通网络化有利于实践因材施教、协作学习、分层导学等教学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信息反馈多样化
信息有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表现形式,信息流通具有实时高效,信息传输具有异步、同步等特性,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反馈形式单一、过程曲折、速度缓慢之不足。促进了师生交流的形式多样化,信息反馈及时化,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科技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成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切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信息技术介入语文课程改革,将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更有利于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落实。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盛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丰富的语文知识,基本的思维能力、语感能力,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成熟,多媒体计算机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交流的有效工具。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文学习资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通过收集、整理,分析、选择信息资料,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网络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例如,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从学生的疑难问题起步,放手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大家讨论、解决,进行探究性阅读,以此来培养学生阅读、搜集、整理资料和协作交流、表达的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感悟和拓展,养成听、说、读、思、议、查等自觉的学习习惯,并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有利于体现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向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根据需求从学习网站上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感悟、理解。阅读材料后,并通过BBS论坛、公告栏、留言本等交流工具将自己阅读后独特理解、感受、体会和疑问与老师和同伴进行交流、探讨。这样,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感悟、表达、交流等实践活动,广泛接触语文材料,有助于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通过阅读筛选过的语文材料,互相浏览其他同学的学习体会,提高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增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学会养成取人之长补己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这些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
(三)有利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控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革,而且强调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情境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或师生与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独立思考、积极表达,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的。现代认知心理学主张:学生认知决定学习效果。学生认知是主动的住处加工过程,这种过程是学生感知、记忆、控制、反应的互动联动过程,从而要求教师在实际上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信息技术集容量大、表现力强和交互灵活的牺牲,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得到更便捷的帮助,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学习。
比如,我们在教学课文《沁园春•长沙》后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探究“毛主席诗词”这一课题。教师通过富有激情的语言介绍这位伟大的人物,介绍他突出的文学成就,从“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等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诗句入手,引导学生欣赏诗句中所体现的博大与豪迈,唤起学生探究“毛主席诗词”的欲望;引导他们上网搜集,整理有关的信息资料,并通过阅读、下载所需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互相在网上发表见解,并通堵塞在线互相讨论、交流、评议所完成的研究成果,或提出修改建议。
可见,信息技术环境带给学生内容的丰富性与多元性,交流的开放性与个性经,参与的即时性与方便化,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网上阅读的兴趣,拓展了阅读空间,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现实。
(四)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能够及时交流和共享,使学生可以不再受时空限制而进行自由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资源的获取而进行自由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资源的获取不再局限于教材、课堂和学校,可以延伸到社会和网络,不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进行自主拓展阅读与交流,实现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目标。
例如,我们在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后,针对学生对《红楼梦》这一部博大精深、独具匠心的名著的兴趣,让学生围绕自己制定的有关专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拓展和延伸。其拓展阅读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广泛阅读——选择研读——协作整理——交流反思”。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协作交流、多种表达的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见识,学做人。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利用信息技术改革语文教学,它首先需要教师具备现代教育资源的合理设计、开发、管理与使用的能力和对学生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设计、组织、指导的水平。因为教师的作用在于能够利用信息科学理论、方法及工具开发现代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组织、引导学生对有效资源进行获取、分析、处理、传递信息,形成能力。
(二)要正确看待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环境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外拓展延伸和表达交流创造了条件,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比如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识字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以及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形成,都需要借助教材内容和常规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广泛、长久地练习,相互感染熏陶,特别不能忽视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作用。
(三)不要忽略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使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成为现实,但也不能忽视教师在学生协作学习活动中的组织、指导和调控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监视、广播、分组、在线帮助等多种功能,对学生的自主、协作、探究学习衽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在思维遇到障碍、学习受阻时,在学生不能自控时,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有效的引导,从而能够进行有效的个别化学习。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钟志贤.新型教学模式新在哪里,电化教育研究,2001
[3].顾健.试论网络阅读的特征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中国电化教育,2002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