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 正文

第七课幼时记趣(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59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词,弄清有关字词解释
2、背诵并翻译全文
3、体会作者情感
4、认识观察和想象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背诵默写并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

二.课堂展示:

1.读准字音:
  稚(  )   藐(  )     项为之强(  )
  怡(  )然   唳(  )      凹凸(    )
  壑(  )    庞(   )    蛤蟆(    )

2.解释字词

3.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
 
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4.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因为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 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3.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

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故时有物外之趣 
 鞭之数十

以虫蚁兽 
 使其冲烟飞鸣  

二虫尽为所吞

昂首观之

常蹲其身

必细察其纹理  

私拟作群鹤舞空          

又留蚊于素帐中 
4.翻译全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

 

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

 

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

 

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

 

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

 

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

 

而来,盖一癞蛤蟆也。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

 

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第二课时

1.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群鹤舞(于)空”

 

“使之(于)台齐”

 

“驱之(于)别院” 


 

 

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

(讨论回答)
①、私 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
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

(讨论明确仔细观察与想象力的关系;这些乐趣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课堂小结:
一、主要内容
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二、思路结构(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第1节总叙“物外之趣”
这一节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第二部分、第2—4节,分别写观赏白鹤之图、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板书设计:

沈复

一、观蚊如鹤

总:物外之趣        二、神游山林          分(童真童趣)

三、鞭打蛤蟆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