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 正文

沁园春雪(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52阅读:
字号:|
 一、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本词。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感悟毛泽东宏大气魄的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感悟毛泽东宏大气魄的精神境界。
三、教学方法
采用“朗读——合作探究——延伸拓展“的方法
四、教学课时: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 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生华的妙笔,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二、题解、介绍词的知识:
词,词又叫诗的别体,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三、整体感知:
学生看书、听读,正音。(放录音,学生将音记在书上) 
1、放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 
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感情。  
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2、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如:分(  )外妖娆(    )  逊(    )成吉思汗 (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    
解释下列词语:惟余莽莽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风流人物
3、齐读一遍。学生自读,两人互指缺点。 
4、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    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
5、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四、学习上阕:
1、提问: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描写雪景的?
2、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3、讨论: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4、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6、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7、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8、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9、提问: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除了以上表现手法之外,还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请你找一找。 
                         
五、小结(生谈感受)。
六、板书:
总写北国风光
上阕    具体写冰封雪飘     写景,寓情于景
设想雪后美景
第二课时

一、学习下阕: 
1、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2、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3、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4、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5、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6、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7、“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
8、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9、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10、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11、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为什么这么说?
二、梳理、总结、扩展 
1、理解《沁园春 雪》的艺术特色(小组讨论)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2、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3、这首词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4、学习小结。
三、延伸拓展 
1、仿写。写后,请几个同学读给大家听,大家评议。 
①友情提示:同学们学习了世界地理,领略了各地的自然风光,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请以“望”或“游”等字领起写两句话,描绘世界景物和风土人情。 
②友情提示: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熟识了不少人物。请以“惜”或“怜”等字领起写两句话,评论一部书中的几个人物。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