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 正文

对对子(鲁人版七年级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45阅读:
字号:|
一、教学目标:
通过开展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活动“对对子”,掌握一定的对联知识,学会推敲语言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语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2、掌握推敲语言拟写对联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学习推敲语言、运用修辞拟写对联。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本课通过对对子这种传统语文教学形式,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达成共识,推出佳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课前两分钟放)
欣赏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录像,后呈现目标“对对子”(课件)
刚才许多同学看到董卿很高兴,她从嘉兴走向全国,是我们嘉兴的骄傲。我也很高兴,我为你们而高兴,今天,你们代表嘉兴所有的初中学生为来自上海、浙江各地的专家、教师展示风采。
二、对联的基本知识
1、刚才董卿用了哪两个字对对联作了高度评价?绝对。显然她对对联研究过。我们有人研究过对联吗?
2、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两副对联,你发现了什么?(对联的知识、内容、语言凝练)
3、谁来念一下(对联读、挂的知识:从右到左;如果加上横批,放在什么位置)
(古人挂对联、读对联都有一定的讲究。古人确实很伟大,你发现吗?竖读是不断点头、肯定的过程。横读是不断摇头、否定的过程。)


4、有谁写过对联吗?没有,那你看到过对联吗?在哪些地方看到过?
对联尽管是传统文化,但是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古人在游山玩水、饮酒赏月时,就喜欢以对子的形式写成两句来抒情言志、说古道今。今天我们也来模仿古人一起对对子。
我们初学,就从最基础的一字对开始。
三、小试牛刀:
1、一字对:
天——地  上——下   春——秋   夏——冬   风——雨   山——水
2、二字对:
春华——秋实 日月——山川   春风——秋雨  大海——小河
3、我们把刚才对的字对连起来,谁来念一下。(读出味道——吟。古人一上学就练习字对,以便掌握词汇量、训练学生的机智和思维)
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
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
四、难题激趣
刚才我听到个别同学私下在议论:对对子太容易了。那我就增加一些难度了。
孙行者——祖冲之(胡适之 )  
这是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què)在一次国文考试中的试题。
我们毕竟是初中生,清华大学也确实难进,我们就降低难度,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
(1)、猪八戒     (2)、沙和尚     (3)、祖冲之    (4)、牛魔王
五、情景拟对
1、同学们对对子的热情就像春天一样高涨,我们就以“春”为题,使之成为一副三字或三字以上的对联,可以借用刚才对的“春风——秋雨”(写在发给你们的纸上)
展示后,发现纸是白的,挽联是写在白纸或蓝纸上,其他写在红纸上,表示吉利、喜庆。
春风暖——秋雨冷
春风醉——秋雨愁
春雨如酒——秋风似剑             桃红柳绿——鸟语花香 
万紫千红——莺歌燕舞             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好的对联用词讲究、语言凝练、运用修辞等写作方法,往往以最少的文字描绘出优美的意境、表达丰富的情感,真是“诗中之诗”。
老师也斗胆写了一副对联,同学们想不想看?
上联:春风放胆来梳柳           下联:秋雨瞒人去残花
上联:柳眼才舒芳草地           下联:桃腮正晕碧云天
2、嘉兴的春天美在南湖、南北湖、海宁潮等名胜古迹,同学创作一副对联,展示给外地来的老师,让老师们领略嘉兴优美的人文景观。可以模仿“南海风清讲述春天故事,漓江水碧飘来三姐新歌”这副对联。
上联:几处鸳鸯     下联:一楼烟雨
上联:碧波荡漾     下联:烟雨迷蒙
上联:鸳鸯去处去   下联:烟雨来处来
上联:海宁潮大传来改革脚步          下联:南湖水清飘来红船颂歌
上联:登烟雨楼赏烟雨分烟话雨        下联:游南北湖话南北走南闯北
3、其实,嘉兴的春天最美在这里——中山影城,今天来自上海、杭州的专家以及浙江各地的教师聚集嘉兴,参加“南湖论剑”活动。我们就以“南湖论剑”为题,创作一副对联,献给所有的来宾。  
上联:                            下联:
上联:浙江教师八仙过海献才艺      下联:沪杭专家一腔热血送真经
横批:南湖论剑
五、结束语: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要想进一步写好对联,只有经常汲取生活中的“活水”,才能使我们的语文知识面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才使我们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