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 正文

化石吟(人教版七年级必修)font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40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大意,理清结构,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本诗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 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大海变桑田,桑田变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果真如此吗?如果真是这样,又何以为证呢?(----化石)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是昨天生命信息的演绎,讲述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2、题解:化石就是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二、朗读感知 
1、正字正音释义
骸骨(hai)   裹藏(guo)   葱茏(cong long)   猛犸(meng ma)   引颈长吼(jing)乌有   幽雅   海枯石烂   日转星移 
2、指导朗读     
(1)师范读,生标示节奏
(2)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评价  
(3)齐读课文,读出韵律美。 
3、感知内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以“这是一首________的诗。”句式作答。(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大意如何概括?  
诗歌分为三层:  .           
   (1-2)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总  
   (3-6)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    分  
   (7)  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总  
           科学的神奇     人类的伟大  
或者: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4、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第一、二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使用了排比的修辞,通过连续的六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出作者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连续不断地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也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诗的最后一节和第二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首尾圆和。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感觉亲切。 
3、研读3—6节,合作探究,沉睡了亿年的石头说的话。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2)化石从亿万年前的岩石中被人类发掘出来,化石打开了人类认知地球生物进化史的大门。这扇被打开的大门,向我们人类展示了一个个奇幻的神话。奇幻体现在哪儿?
a.否定造物主     愚昧→科学 
造物主即是上帝,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就是否定上帝的存在,也就是说否定世间万物是由上帝所造的观点。平凡的真理指的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所说的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低等向高等进化而来的观点。
如:西方,上帝造人;东方(中国),女娲造人。 
平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b.裹藏生命信息
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如:通过对化石里包含的DNA的分析,得知当年古生物的情况,将其外形复原。获得生命信息 。
c.反映生命的进化(不息)
如:近年,在东北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明显的地质分层,发掘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鸟类化石标本,反映了鸟类的进化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前往采撷标本,由此可见,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我们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d.雕刻家、魔法师 
如:森林、地震→石油、煤炭
    气候、彗星撞地球→恐龙的灭绝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4、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遍朗读要读出赞美的语气和充沛的感情。 
四、质疑释疑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五、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此之外,还能想象些什么?  
2、同学们知道恐龙、猛犸的故事吗?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参看课本上的图片。) 
     恐龙是远古爬行动物的一种,原来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为初期发现和记述的这些爬行动物个体比较大,看上去有点“恐怖”。其实,现在知道,恐龙有大有小,有的长达数十米,有的不到一米。有肉食的,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陆地上或沼泽附近,也有在空中飞的翼龙。两千多年前,它们曾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它们生存了上亿年之久,足迹遍及世界各角落,又突然间全部消亡,留下无数令人伤感的化石和让人猜测的迷团。  
    猛犸又称古象,作为大象的祖先,它们体形比象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当代象要长得多,看上去,给人青面獠牙的感觉,而不像现在的大象那样温驯。1901年,人们发掘出一具完整的猛犸化石。猛犸头骨有损伤,肌肉中有明显的充血,嘴里还有没来得及咽下去的青草。科学家推测:在远古的某个秋日,一头猛犸漫步在河岸边,不时用长鼻子将青草卷进嘴里。突然,河岸边的土层发生坍塌,这头猛犸毫无防备地陷了进去,但它奋力挣扎总算站起来的时候,又有大批的岩块砸在它的背上……它就这样遭遇灭顶之灾,陷入深渊中,最终窒息而亡。  
3、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4、根据你所知道的或能设计出的科学技术,谈谈让灭绝的物种重生的方法。 
六、总结课文
1、化石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 
2、写作特色:  
(1)用诗的语言诗的情感表现科学内容,节奏明快。  
(2)用第二人称、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可说话的人来写,显得自然亲切。  
(3)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示有关化石的知识。  
(4)最后一节回应开头,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3、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象悟中心。  
七、延伸作业
    1、拓展阅读:《煤的对话》艾青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
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
请给我以火! 
(1)诗歌的二、四节表明了什么?最后一节有什么深刻含义?(表明煤形成的历史悠久最后一节写煤对死的认识和希望。煤认为只要有火,它就能燃烧,燃烧就是它的生命,这表现了煤不甘埋没、自强不息的精神。)
(2)这首诗与《化石吟》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点?两首诗都赋予了无生命的东西以生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方法?使用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都使用了第二人称拟人化能使文章自然亲切,生动感人,易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3)这首诗写于1937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存亡的关头,联系时代背景说说作者对煤的赞美主要目的是什么?(借赞美煤来歌颂中华民族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精神。)
2、请大家在课后去发现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自然和人文遗产,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和研究它们?
    3、小作文:假如我是化石……    假如我是恐龙……
【板书设计】
16.化石吟
1.提问 
                              揭示生命起源      科学的神奇
化石吟        2.遐思      提供研究资料     
                              描画生命档案      人类的伟大
                  3.回答 
                          
【教学反思】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