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 正文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font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03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探究 解析相结合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以下5点可由老师们灵活进行,不一定太详细。
1、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于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2、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⑥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⑥余闻之|也久
4、理解几个词语
①养父母:赡养。                        ②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③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④邑人:同县的人 
⑤从先人还家:跟从。                    ⑥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⑨且为众人:尚且。                      ⑩固众人:本来。
5、理解下列句式
①“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教师随机抽查课文中的重点实词。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作业: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品味课文内容;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与学的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点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3、点学生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②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③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
       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5、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6、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7、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①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②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语言训练。
     1、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2、请课后注意收集有关“成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伤   仲   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