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首页 -> 外国名著 -> 精子战争 -> 在线阅读

第七十一章

小说:精子战争   作者:罗宾·贝克   更新时间:2012-10-23 22:01:35   阅读次数:

  一般来说,虽然女性通常都和这个场景里的女性一样,不会对强奸者表示抵抗,但强奸者首先会遇到的危险是来自受害者的伤害,他们甚至也可能被受害者杀死。其次,比上述危险更重要的是,强奸者还可能遭到来自受害者的配偶以及整个社会的报复行为。对一般男性来说,只要他们有能力,他们就不会呆站在一边旁观自己的配偶或他人的配偶遭到强奸。当然啦,如果他们也是强奸者的同犯,结果就得另当别论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对抗强奸的团体。特别是在大城市里面,类似的团体更为常见。而另一方面,并非只有人类才会对强奸行为表现对抗。举例来说,同一族群的雄狮会团结起来,一起对抗单身雄狮的掠夺团体所发出的攻击。这些来自其他族群的单身雄狮,通常是到不同族群来寻求和雌狮交配的机会。这种两个狮群对阵的状况有时会造成伤亡惨重的结果。

  而在大多数的现代人类社会里,对抗强奸的活动早已被制度化了。强奸者一旦被人抓到,就立即被送进监狱。因此,现代社会的强奸者已不再像从前那样会遭到暴力报复、伤害、甚至被杀的厄运。

  强奸显然是一种危险的繁衍策略。这种策略有可能获得全胜,也可能全盘皆输。因此从结果来看,我们祖先当中那些以强奸为繁衍策略并获得成果的男性,也就是那些最能正确判断状况的男性。他们生下的子女人数最多,而且,我们这些后代子孙的体内拥有他们的基因的可能性也最大。换句话说,他们也(在潜意识当中)最能正确判断强奸带来的潜在繁衍利益是否超过所要付出的代价。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把强奸视为男性的繁衍策略之一。而当我们要讨论女性以及女性对强奸的反应时,不免就会碰到下面这个令人不悦的难题。从理论上来看,如果强奸会对女性的繁衍成果造成不利的影响,那么,强奸应该比例行性交更不容易使女性怀孕才对。相反地,如果强奸能给女性带来繁衍利益,那么,强奸就该比例行性交更易使女性怀孕才对。然而,事实究竟如何呢?

  所有关于这方面的可用资料都归纳一个相同的结论。这些资料指出,事实就像这个场景里的女人所遭遇的一样:强奸比例行性交更易使女性怀孕。不过,上述这个结论也可能发生错误。因为这些资料的来源背景是:“女性在可能怀孕的状况下,才会提出遭到强奸的报告”,然而,我们能够判断这个结论不太可能发生错误。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这些女性都是在发现自己怀孕之前很久,就已经提出了遭受强奸的报告。第二个理由是,根据资料显示,强奸和例行性交两者的受孕率之间差距最大的时期,正是女性的最不容易受孕的时期。换句话说,也就是女性的月经期间,和月经过后的第三星期(或更多星期)之后的期间。简单地说,这段时期也正是女性的身体最不希望怀孕的时期。

  因此,尽管事实很难令人表示赞同,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强奸确实比例行性交更容易使女性怀孕。对这个结果,我们提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强奸引起的心理创伤可能会刺激女性排卵。特别是在女性的身体正处于“保留”状态时,便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同时,我们在前面也已经说过,比较强烈粗暴的性戏确实能够刺激雌貂排卵。

  但无论如何,心理创伤也可能并不是影响排卵的仅有因素。虽然强奸可能比例行性交更容易使女性怀孕,但除此之外,在其他某些并不会引起心理创伤的特定状况下,女性也同样比较容易怀孕。这里所指的特定状况之一是,女性和配偶分别很久,而她只能和他共处非常短暂的期间。例如说,一名士兵放短假回家与配偶相聚。另一种可能的状况是,女性和外遇对象在极短的时间之内进行性交。这里列举的两个状况和强奸的共同点是:女性都得把握有限的机会,以取得特定男性的基因。而不同的是,这两个状况不会对女性造成心理创伤。而另一方面,怀孕的生理结构在上述三种状况下却可能是相同的。因为女性的身体可能对这三种状况下的性交产生反应而开始排卵。

  女性的身体为何要抓住有限的机会,去获取配偶或情人的基因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那么,女性的身体为什么要抓住仅有的一次机会,去获取强奸者的基因呢?

  其实,我们正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所以才在前面提出“强奸者的繁衍成果究竟是高于或低于平均水准?”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此外,我们在这本书的许多场景里也提到过,有些男性拥有的繁衍成果比平均水准高,而对女性的身体来说,这些男性的基因正是她们渴望的目标。因为女性获得这些男性的基因之后,她所生下的男性子孙也能拥有相同的繁衍潜力,并因此提高女性本身的繁衍成果。由于我们在前面曾经假设强奸者可能拥有高于常人的繁衍成果,所以也难怪女性的身体遇到这种一次性的机会时,就不肯轻易放过取得强奸者基因的良机。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关于本站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