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信息技术 -> 正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教学刍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20:47:09阅读:
字号:|

  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教学刍议*

  摘? 要? 论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性,高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的探索与思考,给出了研究性学习的部分Internet资源及网址。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活动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教育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各阶段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

  如何把研究性学习方式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当前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笔者就此谈几点想法。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性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为了进一步阐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范畴,在此首先讨论一下研究性学习的几个特点。

  1、实践性与开放性:研究性学习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亲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目标具有开放性;要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内容具有开放性;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2、自主性与探究性: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放在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03年度研究课题(批准号20030034号)系列论文

  3、过程性与生成性:研究性学习不设定所谓的“答案”,淡化结论的正与误,允许结论的多元化,主要看过程,引导学生独创,把新颖、独到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研究性学习的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4、整体性与互动性:研究性学习立足于人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研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参与。由于研究性学习是解决问题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这种合作包括合作的精神与合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研究性学习提倡多重互动,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劝,学生与他人(指校外的人士)之间的互动。互动的手段可以是语言的、书面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互动是一种交流、碰撞过程,也常常是产生思想火花的过程。

  总之,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模式相比较有着自己的特点: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学习成果的创造性与多样性、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

  二、高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

  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现在的学生从初中甚至是小学就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直到高中。虽然应用软件的更新速度很快,但其核心内容是不变的(核心内容:指利用软件解决某一特定领域实际问题的思想),如果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传授表面的应用技巧,而不给学生机会去思考、去体会各种应用软件能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哪些变化,这将会得不偿失。不幸的是,我们一贯以来就是按这样的思路去做的。即使是在提倡任务式教学的今天,也常会陷入这样的一种误区,即任务的设计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操练某一种特定的技巧,没有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下去考虑问题。

  高二,是一个特殊的年龄段,经过这许多年的学习(课堂、家庭、社会),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但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上的素养,信息能力要经过深化才能形成所谓的信息素养,即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和活用能力。

  1、在研究性学习的背景下进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研究性学习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如何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信息技术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应用性强、学生基础差异大。这些特点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但在研究性学习中这些特点恰好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应用性强,即学生可以应用他们掌握的知识来处理各种他们喜欢研究的课题;学生基础差异大,即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时可以量力而行。所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背景下去考虑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将会有很大的主动性。

  2、研究性学习成果可为学校的教科研服务

  学生可以研究如何为亲友设计一个精美的电子相册;研究如何在网上建立个人家园;研究如何应用理财软件为父母管理家庭日常收支情况等等。学生可以利用他们掌握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尝试着解决他们可能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学生选择的研究主题将是多元化的,虽然我们教师不应该对学生研究课题的确定进行干预,但可以提出建议,如果教师的建议能引导一部份的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教科研活动中,将能达到双赢。例如用FLASH制作物理、化学实验模拟;用HTML丰富校园网络信息等。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应用,切实的应用预期,将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产生极大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营造一种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校教科研活动中的氛围。现阶段,学校在信息建设方面的主要任务总体而言是资源库的建设。例如:文科网络信息的丰富;理科实验现象的模拟等。虽然学校可以通过购买各种大型资源库的方式来丰富校园网络信息,但即使是对现有资源库的重新整理、模仿,对学生也能起到锻炼作用。其实这样的应用层次反而更适合多数高二学生的实际能力。假如学生模仿后能够再创新,是我们老师最乐意看到的事情。

  3、把握研究性学习与其它学科学习的关系

  学科考试是学校、社会、家庭最敏感的话题,也是我们学生的出路所在,有的老师、家长不禁要问:研究性学习对高考有用吗?老师、学生忙于“3+X”,本身工作繁忙,应试压力很大,又要抽调时间和精神开展研究性学习,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业负担,加上研究性学习成绩不列入高考,自然会遭到部分教师和家庭的反感。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需要赢得社会、家庭和老师们的理解和支持,当然研究性学习要积极渗透学科知识,在学科内容的背景下,由学生选择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生活实践有关的课程进行研究。但同时也要防止研究性学习学科化,进而成为单纯的学科竞赛辅导或解题研究,这就违背了研究性学习的真正用意。

  三、研究性学习的Internet资源

  当前,大家基本上都已经意识到了网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了,可在具体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面对巨大的信息流却往往一筹末展。本人根据上网摸索和有关资料,尝试对我国目前日益升温的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网站和资源进行简单介绍,使这些信息能够更好地得到运用。

  1、惟存教育网站(being.k12.net.cn)是类属于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www.k12.com.cn)的一个基于互联网应用的研究性学习专题网站。

  2、优异教育科技(www.myue.com)上海优异科技有限公司是上海市第一家针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信息技术服务商。2002年1月5日,其“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通过国家级鉴定。

  3、研究性学习之窗(yjxx.126.com)始建于2001年10月27日,由浙江省慈溪市浒山中学邵守灿老师制作并维护。

  4、佛山教育信息港(www.fsjy.net)“信息技术教与学”栏目中有研究性学习园地。

  5、一部分教育刊物和网站也开设研究性学习的网页。如:中国活动教育网:(www.21cae.net)从活动教育特别是研究性学习的上位概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角度来论述研究性学习;中国教育报(www.jyb.com.cn/gb/2001/10/01/jcjy/jxgg/1.htm;《课程·教材·教法》(网络版)网站主页中的课程研究>课程理论>专题研究>研究性学习(www.pep.com.cn/kechenglilong4/index.htm)等网站都涉及到研究性学习。

  6、某些学校开办的网站中也设有研究性学习的专栏。如:上海市第六十中学的网站(www.no60school.com/research/index.asp)中设置了一个“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栏目,下有课程概述、学习资源、知识测试、网上交流、成果评价、提交作业、课程管理、资源检索、在线帮助和学生注册等栏目。

  7、信息资源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知识源泉。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益。而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其资源极其丰富,在互联网上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各式各样、方方面面的信息,从而使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书本的内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之后,敢于大胆提出自己观点的创新精神。目前国内的科普网站就有科普之窗、伊文科普、中国科普、北京科普、中国科普城、中国科普博览等近百个(可用www.3721.com网络实名查询或用百度搜索www.baidu.com网页查询),它们均含有丰富的资源。

  面对Internet上大量的资源,要指导学生学会批判性地接受资源、思考资源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学会如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而不要全盘接受。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